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园2025届高三语文三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4-12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
我们的这种态度是不是功利主义的?唯物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但是反对封建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反对那种口头上反对功利主义、实际上抱着最自私最短视的功利主义的伪善者。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的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例如,某种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多数人所不需要,甚至对多数人有害,硬要拿来上市,拿来向群众宣传,以求其个人的或狭隘集团的功利,还要责备群众的功利主义,这就不但侮辱群众,也太无自知之明了。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那末,你不去提高它,只顾骂人,那就怎样骂也是空的。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不统一,任何专门家的最高级的艺术也不免成为最狭隘的功利主义;要说这也是清高,那只是自封为清高,群众是不会批准的。
(摘编自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甲)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所以,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乙)之势。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凡此种种都警示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我同几位艺术家交谈过,问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了两个字:浮躁。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艺要赢得人民认可,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丙)大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丁)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多处讲到,作家诗人要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唐代书法家李邕说:“学我者拙,似我者死。”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
(摘编自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活作为自己作品的内容,才可能成为真正的革命文学家、艺术家。 B、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只能通过是否产生优秀作品衡量,其他的方面都无足轻重、无关紧要。 C、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创作中出现的问题都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相关,对此,我们必须重视。 D、对功利价值的追求是当前部分文艺作品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而其危害并不限于文艺领域。(2)、下列对材料二中四处诗文引用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处开宗明义,意在强调文艺工作者应具有使命意识,要创作出符合时代特质和人民需求的作品。 B、乙处以龙文巨鼎设喻,生动形象,意在强调文艺作品应有各自的风格特点,不应只固守一种形式。 C、丙处与下文的“望尽天涯路”相呼应,意在强调一名优秀的文艺工作者首先就需要有远大的志向。 D、丁处为当前的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引文中的“世运”与选文第一段中的“伟大时代”遥相呼应。(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在明确了唯物主义者所反对的和所主张的功利主义后,回答了段首提出的问题。 B、材料一第二段以某种作品为例,进一步阐释真正的革命功利主义者与一般功利主义者间的区别。 C、材料二第三段运用排比,既突出了当前文艺创作中存在不良现象的原因,也增强了论证的气势。 D、材料二第四段中的“花拳绣腿”“自我炒作”等词语,从反向强调了文艺工作者应有的正确态度。(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文艺创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5)、对于“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两种艺术形式的关系,两篇讲话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主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是那片古趣的联想
金耀基(1)
①【甲】剑城的冬天真不好受 , 冰风冷雨,在浩阔无边的剑桥平野上,像一千匹野马呼啸而过,暴虐里还带些轻狂,古城的大街小巷,由宁静而变得冷寂了,偶尔看到二三行人,也都似灰暗中晃动的影子。学院把几个世纪的厚重的大门关得紧紧的,如一座座寺院。
②对剑桥冬天的原谅是在她一月的大雪之后。当妻与我倚凭在克莱亚桥雪栏上的刹那,我们把对隆冬的积怨一笔勾销。没有冬寒,哪能有这样的雪景?在满天飞絮的Backs(剑大七八个古老学院的后园),是一片皓皓然的洁白,一个学院连着一个学院,一片白接着另一片白。原来不敢想象还有比绿玉的绿更美的草坪,此刻却发现白雪之白更冷艳复绝!还有那一排排的枯树,那一座座孤冷的桥影,那冰河上不出声的一群群有点像鸳鸯的鸭……不错,梅柯克(2)没有说假,“未见剑桥的雪景,没有人可说他看尽了剑桥的美”!有人喜欢剑桥的春,有人喜欢她的秋,也有人更钟意她的夏,但在初雪惊艳之后,不能不说剑桥是属于四季的。
③三月未尽,剑桥的早春就在风雨中翩翩然来临。风在树梢,风在河上,风在剑桥老师的袍袖,风在剑桥少女的裙裾,风不再冰冻,而只是一股凉意的流动。寒冬之后,谁又能不爱欢跃的春风?我记起歌德的“古典的美丽的死”。这位诗哲在临终的床前索笔,要写的便是歌颂大地在春风中的初醒!剑桥的早春主色是绿的。那是新绿,是在严冬的灰色中挣扎出来的绿,在雪地的白色中冒露出来的绿。在绿的邀约下,剑桥的古老学院这时徐徐地脱卸了寺院的灰寂,至于那条被柯勒律治(3)赞为“美丽的小溪”、徐志摩誉为“剑桥灵性所在”的剑河,这时早划破了冰封,载一船船少年男女的欢笑。剑河美则美矣,灵则灵矣,但她的美、她的灵也真亏垂柳青青、桥影扶疏和两岸一座座教堂、图书馆、方庭的伴衬。说真的,剑河是一条最幸福的小河!
④她两岸不止有赏不尽的自然美景,更有看不尽的历史文物。两岸的风光不是“点”的美、“线”的美,而是“面”的美。英伦七个世纪的文化都一一陈列在此,【乙】五百里的景物皆卷藏在这几里的方圆。在三四月交接的辰光,克莱亚学院小径上的满地蓝蕊、圣约翰学院溪边的黄色水仙,不等春暖就抢着绽放了,我不知那蓝蕊的名称,但那种蓝使我想起日月潭潭心的湖蓝,而那水仙的黄,则更应是陶渊明东篱下的菊黄了。唯早春的丽色,还数三一学院古树两旁的花径最绝。在五码阔、二百码长的花径里,万万千千的“番红花”,白色的、橘黄的、紫色的,杂色缤纷,无规律,又似有规律,像一匹展开的华贵的锦缎,但锦缎没有这样魅力,是人工的,但人工怎能有如此天趣?真的,像一位爱花人所说,这景色:“一见难忘,未见的,无由想象!”
⑤剑桥的教育,最有作用的恐不在“言”教(它也不见得好过其他一流学府),在言教之外作为“身”教的导修制,向被视为剑桥的特色。这点是真,但也不可太过夸张。依我想,剑桥的“心”教也许才是真正的精华。“心”教是每个人对景物的孤寂中的晤对,是每个人对永恒的刹那间的捕捉。剑桥的伟大之子,不论是大诗人或大科学家,对宇宙人生都有那种晤对与捕捉。剑桥的教育家似乎特别重视一景一物的营造,在他们看来,教室、实验室固是教育的场所,但一石之摆置,一花的铺展,也都与“悟道”有关。
⑥在根本上,剑桥人相信人的真正成长必须来自自我的心灵的跃越。剑桥的教育,【丙】不像西洋油画,画得满满的,反倒像中国的文人画:有有笔之笔,有无笔之笔。真正的趣致,还在那片空白。空白可以咏诗,可以飞墨,可以任想象驰游,当然也可以就是一片无意义的白。剑桥不把三年的课程填得满满的,一年三学期,每学期只有九个星期,它是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想,去涵泳,去自我寻觅。不错,有些纨绔子弟三年下来可以是真正一片空白,但也真有人把那片空白填上百口传诵的诗篇或开启自然之秘的新钥。在剑桥耽上1095天的莘莘学子,面对无尽景物,能够终年不思不想?毕丕士图书馆下的一缕月色,能不叫人沉思?牛顿居处窗外的苹果树,能不令人驻足凝视?而王家学院礼拜堂百千枝烛光中的唱诗,纵使你不信教,又何能了无心动?至于万紫千红的剑桥后园,若非木头石脑,也不能不识得是东风面了?
⑦来剑桥已八个多月,但始终没有好好到大学以外的剑城看看。一个早春的日子,人类学者华德英女士来邀喝下午茶,并主张先“游车河”来(坐汽车看风景也),我们自是“欣然同意”。剑桥除了剑大,她的规模与格调跟别的英国小城很相近。英国小城我曾去过几个,都蛮有味,但早春的小城风光却是来英后第一次会见。一路上,所见的尽是新醒的绿,初绽的花。有的是一街的枣红,有的是一巷的杏白,更多是一园园的水仙。而我最喜欢的则是街街巷巷的佛塞西雅(连翘),黄得漂亮极了,黄的从树根到枝头,是彻上彻下妩媚的黄,原来它们还是爱花的英人从中国西南一带移植过来的。这使我对佛塞西雅除了感到美丽外,更增一分异域遇乡人的亲切与惊喜。
⑧剑城的房屋、店铺,都是清淡的、古朴的,都是经过历史的风雨浸染的那种色调,这里没有高楼、没有巨厦、没有大烟囱。古旧,但不残破,而夹在枣红、杏白里则更显出一片春意中的典庄。它给你一种感觉,一种不陌生的感觉,一种“曾经来过”的感觉。“曾经来过”?是的,我确有些面熟,但我已记不起在哪里见过了。是杜工部诗中的锦官?是太白诗中的金陵?抑是( )?【丁】有些像,但又不像!但我何来这样的感觉?是佛塞西雅的联想?还是因剑城的那片古趣?
——1976年4月早春于剑桥
(本文写于作者访问英国剑桥大学期间,有删改)
【注】(1)金耀基,社会学家、政治学家、教育家,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梅考克,英国评论家。(3)柯勒律治,英国诗人、文评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时间和空间两条线索并行,本国文化的蓄积为对异国文化的观察提供了独特视角。 B、文章充沛的情感、洋溢的诗意和丰富的人文内容,与作者作家和学者的双重身份有关。 C、垂柳青青,桥影扶疏,古建筑分立……作者移步换景,详写剑河两岸旖旎的自然风光。 D、文章最末段括号里填写“王维乐府中的渭城”比“柳永词中的钱塘”更符合写作情境。(2)、对文中画线语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句【甲】领起该段剑城冬寒难适的描写,欲扬先抑,为下文写剑桥冷艳动人的雪景蓄势。 B、语句【乙】生动地表达了剑河两岸风景的丰富性与代表性,并喻指其如书画般可品可赏。 C、语句【丙】用类比方法解说剑桥“心”教的内涵之外,也能让读者在对比中体会文化自信。 D、语句【丁】不仅表现作者浮想联翩,更传达出他作为异国访客身处剑城中的浓烈乡思。(3)、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以第③段为例进行赏析。(4)、有学者认为,金耀基的散文中既有丰富的人文内容,又有充沛的个人情怀的抒写,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节选自苏轼《荀卿论》)
材料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注]。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 , 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注]中侈君: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张吾之宠:扩大国君对自己的宠爱。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要断句处的序号填写在答题卡Ⅱ卷相对应的地方。是以尽舍A其师荀卿之学B而为商鞅之学C扫去D三代先王仁政E而一切取F自恣肆G以为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使⋯⋯混乱,使动用法,与《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的“兴”用法相同。 B、之,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之”用法不同。 C、待,依赖,与“虚左以待”“百废待兴”中的“待”意思不同。 D、值,遭逢、遇到,与《出师表》中“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的“值”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李斯师从荀卿,却视其如仇敌,所以事秦后不久便焚烧了儒家经典,完全改变了古代先贤先王的法令制度。 B、苏轼认为夏商的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对于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刑政等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 C、苏轼通过对荀子的考查,认为荀卿图一时痛快而发高论对李斯有激发作用,故将李斯施政弊端归咎于师承影响。 D、关于李斯乱天下的行为是否与荀子有关,苏姚二人持有不同观点,但关于李斯事秦后废仁政之举的过失,二人都不否认。(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
(2)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
(5)、姚鼐不同意苏轼“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这一观点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琴调相思引·送范殿监赴黄岗
贺铸
终日怀归翻送客,春风祖席①南城陌。便莫惜离觞频卷白②。动管色,催行色;动管色,催行色。
何处投鞍风雨夕?临水驿,空山驿;临水驿,空山驿。纵明月相思千里隔。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
【注】①祖席:饯别的宴席。②卷白:即“卷白波”,此指劝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日”句与王勃“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两句都有客中送别的凄凉。 B、“便莫惜”句是劝酒之辞,描写主宾二人对坐共饮,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 C、下片前五句与《赤壁赋》都运用了问答的表现形式,表达了对离别的哲思。 D、全词从“纵明月”句起,笔锋陡转,一扫前文沉重之感,令人精神为之一振。(2)、本词巧妙地运用了三组叠句来强化情感表达,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三组叠句在表现离别主题上的作用。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宋八大家的韩愈作《师说》赠人的目的是“”,柳宗元作《种树郭橐驼传》的目的是“”。
(2)屈原在《离骚》中说时间如水、时不我待,因此要早晚勤勉修德,即“ , ”。
(3)“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互文是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常见,如“ , ”。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不会捡起来还要吃吧?”当你伸手去拿掉落在地板上的饼干时,你的朋友这么问道。“5秒规则!”你回了一句,然后把饼干塞进嘴里。有一种流行的信仰:掉在地上的食物,(甲),就还是可以安全食用的。因为人们认为,地面上的细菌来不及在5秒内搭上食物的便车。果真如此吗?
美国高中生克拉克对5秒规则进行了实验。她先用细菌污染瓷砖表面,然后把饼干扔到瓷砖上,发现仅在5秒钟之内,细菌已转移到食物表面。这一实验挑战了人们的流行观念。科学家保罗·道森也测试了5秒规则,他的结论与克拉克一样,证明:5秒规则完全是 ① 。
英国希尔顿研究了细菌从地面转移到面包的情况,接触时间从3秒到30秒不等。研究表明,食物与地面接触时间越长,(乙)。他指出,这可看作是对5秒规则有利的证据,但不是抉定性的。这触使教授沙夫纳对5秒规则的真实性再次进行研究,他观察不同食物在接触被细菌污染的不同表面时细菌转移的情况。他对接触时间在1秒以内、5秒、30秒等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更长的接触时间会导至更多的细菌迁移,有一些迁移是“瞬间发生的”,不到1秒的工夫就完成了。这项研究一锤定音,由此推翻了5秒规则。
如果你只是不愿浪费食物,那么有比信奉5秒规则更安全的选择。比如,(丙),可以减少污染——尽管这并非 ② 。有科学家说:“如果是水果或蔬菜,冲洗是个好主意,但表面粗糙的食物,微生物很难被洗掉。”下次再有饼干掉在地上,你想捡起来吃时,请记住:细菌“爬”得很快。
(1)、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的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5个字。(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指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下面各句与文中结尾画波浪线的句子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去。 B、灶火里的柴火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 C、鱼儿甩了甩尾巴,水花溅了我一脸。 D、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5)、大词小用是将语义份量重、范围大的词语用来形容范围、概念较小的事物,文中第一段有一处的词语就是如此,请找出并仿照示例分析其表达效果。示例: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到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阿Q正传》)
勋业:通常用来指重大的、特殊的功绩事业,本处鲁迅大词小用,用来形容阿Q对自己轻薄小尼姑的行为的自我陶醉,形象地揭示了阿Q的内心感受,加强了讽刺效果。
七、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幅图是一位物理老师赠予即将毕业的高三学子的临别漫画。在物理学上,“位移”表示物体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最短距离,而“路程”是指物体移动轨迹的实际长度。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和启示?请结合图文材料,写作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