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县域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5-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
1.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生发之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都直接来自乡村生活现场,具有独特的声景意境。千百年来,人们每每吟诵这些诗句,往往会燃起内心的田园梦。于很多人而言,乡村不仅是一个居住场所,更是品鉴和寄情的对象,是精神的归属。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虽未形成城乡对立格局,却有一种“庙堂与江湖”“官场与田园”的二元表述。
晋宋之际,陶渊明归隐田园,躬耕于原野,他在抒写田园时的对照,是所谓“误落尘网中”的经历。他将庙堂和官场比作“尘网”和“樊笼”。当津津乐道于“归园田”和“返自然”时,他所期待的显然不是栖身现实意义上的乡村空间,而是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简单概括,即放浪于山水,垂钓于江湖,在长河落日、细雨微风之间感悟自然与人生,获得生命的抚慰。尽管陶渊明的乡间生活其实是艰难的,有时衣食难以为继,甚至还曾乞讨。但这些并不妨碍后世文人将其视为精神楷模,并形成了绵延不绝的田园诗派。
至少自唐代始,无论是处尊居显还是地位卑微,文人在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时,总是绕不过陶渊明的田园。只不过由于时代语境和个人际遇的差异,每个人在承袭陶氏田园志趣的同时,也形成了个人的风格特征。盛唐时期,生活优渥者如王维,购置乡间别墅,远眺孤烟远村、独树高原,静观桃红含宿雨、柳绿带朝烟,聆听雨打花瓣、黄莺啼鸣,抵达了物我相容、物我两忘之境。仕途失意者如孟浩然,隐居鹿门山,在乡间友人家里做客后写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尽管没有做到“忘我”,却也获得了某种超脱现实窘境的意趣。
北宋时期,被贬至黄州的苏轼,“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以陶渊明自比,写下“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在“归去来”想象中找到了人生的平衡点,抵达了生命的澄澈。南宋时期,因病辞官还乡者范成大创作了大型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中“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等诗句,超越了文人的隐逸之志和归田之乐,单纯地展现了农家的质朴和风物的淳美,回到了生活本身。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倾向于把乡村视为精神家园,即使一些非乡村出身、亦无耕种经验的文人也是如此。如前述的王维,出身于官宦之家,状元及第后,投身官场,最高官职曾至尚书右丞。其早年经历与乡村并无交集,四十岁后却移情乡野,隐居蓝田。一个初夏的黄昏,王维漫步于渭水岸边,看见落日的余晖洒满村庄与麦田,野鸡鸣叫,牛羊暮归,农人荷锄,心生羡慕,情不自禁地吟起:“式微,式微,胡不归?”仿佛找到了人生的归途,其对乡村的情感显而易见。这种状况的形成当然是有原因的,主要是由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决定的。费孝通认为,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他看来,“土”不是贬义词,而是我们的民族特征。区别于游牧民族和工业社会,中华文明是靠土地的产出来维系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因此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极强的“乡土情结”,无论迁徙到哪里,都期盼落叶归根。此外,还有道家文化的深刻影响。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目标是让人类回到无为无争的“自然状态”。这虽然是一厢情愿的空想,但已成为很多文人的终极追求,他们愿意想象一种“自然”“和谐”的田园生活来抵抗现实世界的纷扰。此时,一亩小园便幻化为心中的宇宙。
(摘编自徐志伟《把酒话桑麻——古典文学中的乡村空间》)
材料二:
随着历史的演进,乡村文化空间因自然环境变化、时代发展以及社会变迁而逐渐分化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形成了人们进行审美感知的三个维度:
物质空间维度。物质空间是乡村文化空间审美感知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可视、可感的物体。从空间的视角和功能划分,外部宏观空间是乡村文化孕育的场所,包括自然地理条件、气候土壤和居住建筑等;中层过渡空间主要包括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乡村生产生活空间,是开展审美活动的重要保障;内部核心空间是人们能够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物质实体,包括景观小品、传统建筑等。
精神空间维度。精神空间是乡村文化空间审美感知的主要体现形式,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是一种无形的空间。其反映的是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民族精神和信念的表象化体现。精神空间通过地域宗教信仰、节庆活动、民俗技艺等方式,引起人们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深化人们在审美感知中对乡村文化空间的理解和认同。
社会空间维度。社会空间是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之间联系的纽带,由人际关系网络、社会规则制度、生产关系等构成。社会空间不仅塑造了社会结构,也深刻地影响人们的审美活动,为精神空间的构建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和补充。同时,社会空间也作为人的感知空间,反映了人们对所处社会的印象,是人们在互动交往中的情感维系与认知连接。
(摘编自葛丹东、赵昊琳、尹逊之《审美感知视角下乡村文化空间评价体系探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将庙堂和官场比作“尘网”“樊笼”,表现了他对“归园田”的期待。 B、王维在田园风物中抵达物我相容、物我两忘之境,单纯承袭了陶氏的田园志趣。 C、孟诗“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通过清晰的视觉层次构建乡村空间轮廓,奠定了审美感知基础。 D、范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既有物质空间的场景,也有社会规则的无意识传递。(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文学中并未形成城乡对立格局,却有“官场与田园”“庙堂与江湖”的二元表述 B、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绝大多数文人倾向于把乡村视为精神家园,这主要是由中国传统社会特点决定的。 C、乡村文化空间的三个审美感知维度,是因自然环境变化、时代发展以及社会变迁逐渐分化而成的。 D、精神空间是乡村文化空间审美感知的主要体现形式,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所以是无形的空间。(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中关于文人与乡村精神关系论述的一项是( )A、李白在游历时写过许多描绘壮丽景色的诗句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却少有提及乡村生活。 B、白居易被贬江州后,在“岂无山歌与村笛”的浔阳乡村生活中,借诗表达对乡村生活的皈依。 C、张志和《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通过渔父的形象描写将乡村水域幻化为精神道场。 D、“莫笑农家腊酒浑”渲染丰收之年农村宁静、欢悦的气象,表达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4)、材料一在阐述中国古代文人构建乡村精神意义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例证,请概括材料一所举例子的特点并分析。(5)、某中学计划举办一场以“乡村文化空间与生活现代性重构”为主题的研讨会,邀请你作为代表发言。请结合材料二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乡村文化空间在重构现代精神世界方面的积极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催粮差
赵树理
崔九孩当了一辈子司法警察差,在那年虽是五十多了可还能说能跑。有一次南乡的催粮差使派到他头上,他不想去——虽然能说能跑,可总得有点油水跑得才有劲——差使多了跑不过来。就雇个人吧!
他雇了煎饼铺里一个伙计。这人是从镇上来的,才到城里没有几天,虽说没有催过粮,可是见过别的差人到他家去催粮,他觉着这事也没有什么不好办——按单找户口、吃饭、要盘费。这有什么难办?他答应了,九孩就把票子、铁绳、锁子和自己的藤条手杖都交给他。
走路比卖煎饼还轻快,不慌不忙走了十五里,取出票来看看,眼前村子里有一户叫张天锡。他走进了村,到了村公所一打听,村警说:“催粮啦?张天锡是张局长的老爷爷,早就不在了。”他又问村警说:“他住在哪一院?”村警说:“在南头槐树底那黑漆大门里。”到了村南头,找着了槐树,又找着黑漆大门,一进去就有个大白花狗叫起来,有个人正担着水在院里浇花,见他进去,便挡住狗问他是哪里来的。他说从城里来。那人又问:“送信吗?”他说:“不是!有个事啦!”
二先生在家里听见了,隔着窗问:“什么事?”说着就到门边,揭开竹帘用手一点说:“过来,我问问你!”他便走到门边。二先生问:“说吧!什么事?是不是财政局打发你来的?”他说:“不是!我是催粮的!”二先生问:“催粮的?给我捎着信啦?”他说:“没有!”二先生说:“那你来做什么?”他说:“票上有你的名字。”二先生看了看他,又问:“你是新来的吧?”他说:“是!”二先生摇了一下头,似乎笑了一笑说:“走吧!我已经打发人点粮去了!”
他觉得奇怪了。他想:这先生怎么这样不讲面子?不给钱吧也不管顿饭?不管饭吧连屋子也不叫进去坐坐?他还没有想完,二先生追他道:“走吧!”说了就放下帘子把头缩回去。他生了气,就向门里喊道:“这是拘票啊!”二先生也生了气,隔着门叹气道:“哪这么不通窍的差人来!”又揭开帘道:“你叫什么名?”他更气极了:“我拿着票找你找错了?”浇花那个人也赶上阶台,推了他一把道:“你这人真不识高低!跟二先生说话还敢那么喊叫?”白花狗也夹搀在中间叫起来。
二先生这会儿可真生了气:“我没有见过票,拿出来我看!”他在这种局面下,一时拿不定主意,也不知是拿票好还是不拿好。浇花的劝他赶紧走开算了,可是二先生认真要他取出票来,他也只好取出来。
二先生不是没有见过票,他是要看看这差人叫什么名字。二先生一看见崔九孩这个名字便问道:“你就是崔九孩?”他拿着票,也只好顶住这个名,便答道:“是!”才说出个“是”字来,就挨了二先生一耳光。二先生说:“回去吧!叫崔九孩亲自来拿票来!”
看样子是不便再商量了,只好返回城里去。来回跑了三十里,吃了一个耳光,满肚冤枉向崔九孩去诉苦。崔九孩问明了原因,使叹气道:“谁叫你到他那里去?算了算了!这是我的路途债,非自己跑一趟不行!你挨了打还不算到底,我还得给人家说好话赔情去,要不,连票也拿不出来了!”
他满以为回来见了崔九孩可以给自己拿个主意,谁知崔九孩也这么稀松?他便问道:“这家有多大势头?”崔九孩道:“势头也不大,只是咱惹不起;他哥哥就是现在咱财政局的张局长,咱得伺候人家。算了!你回去歇歇吧!还是得我去!”
二先生家是他常去的——送信、捎东西,虽不是法警分内的事,可是局长说出来就得去,路是熟的,不用打听,一直跑到二先生院子里。
爬到玻璃窗子上一看,嬉皮笑脸揭开帘子道:“二爷!我来给你老人家赔情来了!”说了就嘻嘻笑着,走进来蹲到窗下。
二先生老婆笑着说:“老九孩!你怎么弄了那么个鬼?差一点把你二爷拴上走!”九孩说:“不用说他了,太太!都只怨我!我不该偷懒!二爷知道,催粮是苦差!我老了,不想多跑,才雇了那么一个人。”
二先生也开了口:“雇人也看是什么人啦!像那样一个土包子,一点礼体也没有,要对上个外面来的客人,那像个什么样子?”崔九孩自然是一溜“是”字答应下去。答应完了,又道:“二爷!不要计较他,都是我的过!你骂我两句好了!”他停了一下,见二先生没有说什么,就请求道:“我走吧二爷?”二先生道:“走吧!票在桌上那书夹子里!”
他从书夹子里翻出票来看一看问道:“二爷!这村里有一户叫孙二则的住在哪里?”二先生道:“那是个种山地的,住在红沙岭!那可能给你赶个盘费!你们这些人还不是一进了山,就为了王了?”九孩笑道:“对对对!二爷是明白人!”
崔九孩辞了二先生,便望着红沙岭走。快到上山的地方,他拿出一副红玻璃眼镜戴上,这眼镜戴上不如不戴,玻璃也不平,颜色又红得刺眼,直直一棵树能看成一条曲曲弯弯的红蛇,齐齐一座房能看成一堵高高的红墙。他到大村镇不敢戴,戴上怕人说笑话;一进了山一定要戴,戴上了能吓住人。一根藤手杖,再配上这副眼镜,他觉着够味了。
(有删改)
【注】催粮差,是指旧时地方政府派遣差役到农户家中催缴粮食税款的行为。具体来说,县政府会将未完粮的农户名单写在一张单子上,并出具拘票,然后派遣差役(即催粮差)前往农户家中催缴税款。这种行为在民间俗称为“催粮”。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九孩不愿接催粮差使,除了年纪大不想多跑,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这差使没有油水可捞,可见他行事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B、煎饼铺伙计被二先生斥责并挨打,主要原因是他不了解二先生的特殊身份,以常规催粮方式对待,还言语冲撞,凸显其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懵懂无知。 C、崔九孩亲自向二先生赔罪时,二先生虽表面责备,但仍将催粮票交给他,这体现出二先生在维护自身权威的同时,和崔九孩私下存在利益勾结。 D、煎饼铺伙计挨了二先生的耳光回城后,向崔九孩诉苦,他是把崔九孩当作能依靠的人,认为崔九孩有办法解决此事,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自己遭遇的愤愤不平。(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催粮”为线索,通过崔九孩雇人、伙计碰壁、崔九孩赔罪等情节,串联起差役、权贵、百姓等不同阶层的互动,线索单一但叙事视角混乱,削弱了主题表现力。 B、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煎饼铺伙计初催粮时的自信与面对二先生时的窘迫对比,崔九孩在二先生面前的谦卑和去山里百姓路上的“威风”对比,增强了讽刺效果。 C、崔九孩戴上红玻璃眼镜这一情节中,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赋予看似简单的动作以丰富的社会内涵;同时,也将其滑稽可笑的形象鲜明地展现出来。 D、小说语言风格诙谐中蕴含尖锐批判,既让读者在轻松中感受到趣味,又深刻揭示了官僚腐败、权力压迫等社会问题,体现了赵树理“山药蛋派”的创作特色。(3)、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红玻璃眼镜”在小说中的作用。(4)、赵树理晚年在《回忆历史,认识自己》一文中写道:《催粮差》是为“恐我们有些新同志不清楚”旧日衙门的人员而写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这篇小说对“新同志”们的启示。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①者是也。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古者诸侯世国,而后大夫缘之以世官,势所必滥也。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而天之生才也无择,则士有顽而农有秀;秀不能终屈于顽,而相乘以兴,又势所必激也。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席诸侯之权,刺史牧督司方伯之任,虽有元德显功,而无所庇其不令之子孙。势相激而理随以易,意者其天乎!选举之不慎而守令残民,世德之不终而诸侯乱纪两俱有害而民于守令之贪残有所藉于黜陟以苏其困。
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选举不慎,而贼民之吏代作,天地不能任咎,而况圣人!未可为郡县咎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二:
昔夏、殷、周之历世数十,而秦二世而亡。何则?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而莫救。先王知独治之不能久也,故与人共治之;知独守之不能固也,故与人共守之。
秦观周之弊,将以为以弱见夺。于是废五等之爵,立郡县之官,弃礼乐之教,任苛刻之政。子弟无尺寸之封,功臣无立锥之土。内无宗子以自毗辅,外无诸侯以为蕃卫。是时淳于越谏曰:“臣闻殷、周之王,封子弟功臣,千有余岁。今陛下君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而无辅弼,何以相救?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始皇听李斯偏说,而绌其义。
向使始皇纳淳于之策,抑李斯之论,割裂州国,分王子弟,封三代之后,报功臣之劳。士有常君,民有定主,枝叶相扶,首尾为用,虽使子孙有失道之行,时人无汤、武之贤,奸谋未发,而身已屠戮。何区区之陈、项,而复得措其手足哉!
(节选自曹冏《六代论》)
【注】封建,一种政治制度,君主把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让他们在这土地上建国。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世德之不终A而诸侯B乱纪C两俱有害D而民于守E令之贪残F有所藉于黜陟G以苏其困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俾,使,与《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的“俾”意思相同。 B、祚,福,福分,与《陈情表》“门衰祚薄”的“祚”意思相同。 C、“以弱见夺”与《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的“见”用法不相同。 D、抑,或者,与《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抑”意思不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关封建、郡县的争论完全是枉费心机,毫无实际意义。王夫之认为,郡县制延续两千年且不可逆,源于其深刻合理性与历史必然。 B、士人中有愚顽之辈而农夫中不乏杰出之才,杰出之才不可能永远屈居于愚顽之辈之下,王夫之认为这样的结构性矛盾,必然引起底层精英反抗。 C、曹冏认为秦朝弃用礼乐教化,推行严刑峻法破坏文化根基,未继承三代制度精髓。这导致社会认同缺失,动摇了秦朝统治的稳定性。 D、淳于越以殷、周分封子弟和功臣,治理天下一千多年为例规劝秦始皇,若秦朝的君王独自管理天下百姓,会陷入天下有难的境地。(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选举不慎,而贼民之吏代作,天地不能任咎,而况圣人!
(2)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而莫救。
(5)、在封建、郡县之争中,有关何者为公的讨论层出不穷,请结合材料概括两位作者的主张。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法曲献仙音·聚景亭①梅次草窗韵
宋 王沂孙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倒压波痕清浅。过眼年华,动人幽意,相逢几番春换。记唤酒寻芳处,盈盈褪妆晚。
已销黯。况凄凉、近来离思,应忘却、明月夜深归辇。荏苒一枝春,恨东风、人似天远。纵有残花,洒征衣、铅泪都满。但殷勤折取,自遣一襟幽怨。
【注】聚景亭建于宋孝宗时,本为供已经退位的高宗游赏。高宗崩逝后,孝宗、光宗、宁宗等朝继续使用该园,此园遂成为皇家御苑,天子多有游幸。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描写长满绿苔的梅树层层叠叠,点点白梅如皎皎细玉,素洁典雅。 B、“盈盈褪妆晚”情景兼具,梅花久开不败,好像盛妆的美人迟迟不愿卸妆。 C、面对聚景亭中的梅花,作者发出“应忘却”的感叹,情绪也随之渐趋昂扬。 D、作者工于咏物,善于使用典故,擅长运用拟人手法,使物象具有丰富意蕴。(2)、本词副标题是咏梅,作者的情感变化都通过这浅淡幽香的生命表达出来,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强调治国需以修身为本,在阐述“修齐治平”的层级关系时,指出只有先实现 , 才能进一步达成 , 最终达到天下平的理想境界。
(2)高三月考结束后,小林和好友相约傍晚登山。站在山顶眺望,远处秋山层叠,江面倒映着初升的月色。小林感叹道:“这景色就像《登快阁》里写的‘ , ’,暂时放下压力,天地都开阔了。”
(3)中国乃“礼乐之邦”,乐器始终与人心共鸣,或寄情明志,或咏怀言思。古诗词中,琴瑟之谐、钟鼓之壮、羌笛之幽,皆浸润于字里行间,如“ , ”。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抗炎饮食概念走红,羽衣甘蓝、奇亚籽、姜黄、巴西莓等食物被商家和博主标榜为“抗炎神器”,声称具有治疗痤疮、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功效。其实,抗炎就是抑制持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慢性低度炎症。通过抗炎来促进身体健康,不能说没有科学依据。比如,知名期刊《Nature》曾刊载一项研究,指出促炎因子可能会促进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并缩短寿命。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一味照搬网红食谱,就能有 A 的效果。一方面,抗炎饮食研究远未成熟,缺乏权威共识证明特定食物的显著功效。另一方面,慢性炎症本身也受作息、运动、精神等多种因素影响。社交平台上,抗炎食品的避雷帖也不少。深究起来,多数网红抗炎食物都是未经精细加工的植物性食品,从食用体验来说远远称不上美味。而且,是个食物都“超级”、沾上“抗炎”就升咖,往往定价也 B 。
效果不确定,“苦”还没少吃,为何人们还乐于买单?理性来看,抗炎食谱的走红,治的与其说是“身病”,( 甲 )。相比给生活来个全方位“体检”、诫除不良习惯,通过饮食调理身体显然更容易说到做到。加上许多网红抗炎食物本就是泊来品,陌生的名字自带一层神秘虑镜,方便了商家的营销。“不明觉厉”的消费者往往也愿意尝鲜。
( 乙 ),而非一定要追求某些看似神乎其神的“明星单品”。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日最好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搭配好一日三餐,均衡摄入身体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少吃“超加工食品”,其实就已经在健康上迈出了一大步。
乘着全国两会的东风,“体重管理”一夜之间成为时下热议的健康话题。①全社会健康意识的觉醒是积极的信号,②但那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噱头经济之下,③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健康,说到底是一个伴随终生的议题,④少些急功近利的跟风,多些长期主义的坚持,⑤才能有健康的真正获得感。
这正是:健康无捷径须恒守,强体有真经在久持。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文中划波浪线处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5)、文章最后一段能否删去?请结合语段阐述你的理由。七、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经,“明天会更好”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人们生活的指引。如今,“今天就很好”逐渐成为年轻一代的精神底色与情绪注脚。
对此你有何感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