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7-12-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题

  • 1.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rèn)    州(jì) B、担(hè)     畚(qí) C、东(shuò)   南(yōng) D、(qū)     父(kuí)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D、—厝朔东,一厝雍南。
  • 3.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也
  • 4. 与“何苦而不平”问句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 5.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2)、“河阳”应理解为黄河的北岸。
    (3)、“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4)、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 6.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7. 下列关于《愚公移山》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生动地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B、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有一些生动的细节。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二、默写

  • 8. 根据提示,用《愚公移山》一文中的原句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
    (2)、愚公移山的目的:
    (3)、智叟嘲讽愚公的话:
    (4)、愚公认为山可以移走的原因:
    (5)、愚公移山的结果:

三、语言表达

  • 9. 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四、文言文阅读

  • 10.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我之死”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本在冀州之南 B、汝之不惠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告之于帝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吾与毕力平险

    七百里

    ③子子孙孙,无穷

    ④何而不平

    (3)、翻译句子。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4)、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什么?
    (5)、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 11. 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董永,少偏孤 , 与父居。肆力田亩 , 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 , 父丧收藏。永虽小人 , 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注释】①偏孤:年幼时死了母亲。②肆力田亩:(父子)一起尽力种地。③供其奴职:再去做主人的奴仆。④蒙君之惠:蒙受您的恩惠。⑤收藏:收葬。⑥小人:贫穷无知的人。⑦服勤:勤劳服侍。⑧尔:这样,如此。⑨缣:细绢。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

    ①凌空而 

    钱一万 

    ③知贤 

    ④天织女 

    (2)、参考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

    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

    (3)、读了这则神话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 , 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 , 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 , 与武决去。

        ……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亡:同“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同“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⑩决:同“诀”。

    (1)、下列选项中划线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陵见至诚

    A、太守即遣人随 B、不能指一端 C、安陵君许寡人 D、可怪也欤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①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②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3)、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五、综合性学习

  • 13. 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激情。(不少于60字)
    (2)、下面是同学收集的两则材料,请你给“愚公精神”下个定义。

    材料一: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摘自歌曲《愚公移山》)

    材料二:17年前,唐卓琼的小儿子掉下悬崖而死。从那时起,他决心修一条“接”儿子回家的路。12年来,为了修路,86岁的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形同陌路,跟他一同修路的大儿子的妻子也选择离婚……“鸡公岭上通大道,和尚岩脚变坦途。”人们说,修路不止的他,完全是现代版的愚公。

    (摘自《重庆晚报》)

    (3)、下面是同学们在学习《愚公移山》中“你说我说”环节的不同观点,请你也说说你的不同观点。

    观点一: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愚公的做法不可思议。从环保的角度来讲,这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不值得提倡。

    观点二:愚公其实根本不应该去移那大山,而应该直接把家搬到山前面去。这样要比移大山省事多了,也用不着花祖祖辈辈那么多代人的时间去移一座大山。相信和愚公同样住在山后的人都会选择搬家,而不是选择去移山。

六、作文小练笔

  • 14.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感受。

    他是个老师,三尺讲台是他的阵地;他是个开拓者,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他是新愚公,140万亩荒山是他的开垦地。2016年的4月10日凌晨,他因高强度工作而突发心脏病去世,他就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保国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