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东朗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4-29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 1. 阅读 

    民俗是民间长期形成的习俗、风尚,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翻开语文课本,开发一段文学之旅。我们在民俗画卷中,跟着“迅哥儿”在几个少年的cuān duo①____下,伴着皎洁的月光去看社戏;跟随贺敬之去听富有陕北特色的“信天游”,回忆老一辈革命家吃着糜子、手拿红旗的峥嵘岁月;跟随刘成章的脚步,观看让人叹为观止的安塞腰鼓表演,当震撼人心的鼓声jiá②____然而止时,我们耳pàn③____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跟随吴伯箫借着暖融融的灯笼火光,畅想烈火燎原的盛况,感受灯笼中蕴含的人情世故……相约语文,奔赴充满诗意的语文之旅,尽情畅游语文世界!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发 B、叹为观止 C、渺远 D、人情世故
  • 2. 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①八月湖水平,。(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②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手中的书。(贺敬之《回延安》)

    ③青青子衿,。(《子衿》) 

    ④蒹葭采采,。(《蒹葭》) 

    ⑤微君之躬,?(《式微》) 

    ⑥城阙辅三秦,。(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⑦《子衿》中写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焦躁不安的动作的诗句是

    ”。 

    ⑧《式微》中,劳役者咏叹日落天黑却还要在露水中劳作的句子是

    ”。 

  • 3.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记录了鲁迅的童年生活。 B、《回延安》的作者是贺敬之,他以“信天游”的形式创作了本首诗歌。 C、信天游是陕北民歌形式的代表,讲究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D、《灯笼》的作者是吴伯箫,原名熙成,散文家、教育家。

二、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 4. 下面文段中的“他”是《经典常谈》中描写的哪个人物?( )

    他是个富于感情的人,那一腔遏抑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这和人在疲倦或苦痛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叫叫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甚么组织的。

    A、孔子 B、班固 C、屈原 D、墨子
  • 5.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下面是三位同学的阅读需求,请你为他们推荐《经典常谈》中的相应篇目进行阅读。

    《经典常谈》篇目

    阅读需求

    推荐篇目(填序号)

    ①《说文解字》第一 ②《周易》第二

    ③《尚书》第三      ④《诗经》第四

    ⑤三礼第五      ⑥《春秋》三传第六

    ⑦四书第七      ⑧《战国策》第八

    ⑨《史记》《汉书》第九 

    ⑩诸子第十

      11辞赋第十一      12  诗第十二

      13文第十三

    同学A想了解太极八卦常识

    同学B对先秦帝王将相有探究兴趣

    同学C想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

  • 6. 现代文阅读

    荠菜花

    陈晓卿

      ①过了元旦,北京一家超市里就有荠菜卖,大塑料袋装着,碧绿碧绿的。每次从旁边经过,都忍不住上前摆弄两下,明明知道自己不可能有功夫料理它,但还是愿意放纵自己假装购买的小冲动。

      ②三月三,荠菜赛灵丹。其实再过几天的清明,才是吃荠菜最好的时节。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满眼是正在开花的油菜和拔节的小麦,一片片绿的,一片片黄的,甚是好看。我和两个妹妹,每人拿着一把刮腻子的那种小铲子,行走在田埂上。这正是挖荠菜的时节:再早的荠菜味道不够明显,而且不多;晚半个月,它又老了,不能再吃。

      ③小妹跟着纯粹是起哄,顺带做一些户外运动,大妹则是挖荠菜的主力。她跟外公外婆长大的,天生认得荠菜的长相,就是我这个当哥哥的也不得不服。一面挖,大妹一面讲解。但说实话,荠菜挺难辨别,认荠菜这件事,曾耗费了我好几年的时间。你说边缘是锯齿状吧,也不完全对,说像钥匙的齿牙,它的头又是圆的……当然,荠菜也有好辨认的时候——不过那时已经不能食用了——我指的是开了花的荠菜。荠菜开的花小小的,白色。在一本植物图谱(印象中为汪曾祺先生所绘)中我看到过,确实不打眼。花落结子,荠菜短暂的一生也就结束了。

      ④每次我们要挖满一篮子荠菜才会回家,我妈接过篮子开始择菜,择完只能剩下大半筐——主要因为我还是带回了诸如苦麻菜、灰灰菜等等一些近似的野菜。

      ⑤荠菜也分两种,田埂上的和麦田里的。

      ⑥田埂上的伏地生长,每日光合作用充分,颜色略深,味道浓郁;麦田里的,也就是北京超市里卖的那种,碧绿油嫩,体形也大一些。前者适合做馅儿,后者更宜羹汤。但,不管哪一种,我们采回来之后,便是对父母的要挟——饺子、馄饨还是肉丸汤?每一种都能满足我们旺盛的肠胃以及馋猫般的味蕾。

      ⑦然而我们勤俭的妈,绝不会因为我们的劳动而牺牲口袋里的钱。她身边随处都能找到不买肉的理由:“这月家里财政紧张”“今天太晚,卖肉的下班了”“荠菜烩豆腐你没吃过吧”……我爸则是个乐观主义者,他发明过摊荠菜饼、炝炒荠菜、荠菜蛋花汤……更令人发指的是,他给我们做过凉拌荠菜:把荠菜焯熟,用盐去水分,佐以香醋、香油,一道凉拌荠菜便上了桌。一家人居然也吃得很开心。

      ⑧我注意过父亲放香油的动作,香油瓶是医院的盐水瓶改装的,我爸每次会在凉菜里倒入两滴或三滴,收回的时候,他会在瓶口轻轻舔上一下,然后做一个很满足的表情。

      ⑨不加配搭的凉拌显然不是烹饪荠菜最佳的方法。荠菜的香味很素,很窄,需要用动物油做牵引,它本身的香味才会彰显出来,进而无限放大,这也是大家做荠菜的时候喜欢用它来包饺子、汆肉丸汤的原因。

      ⑩可能我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吃过素炒荠菜、荠菜清汤以及凉拌荠菜的人。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食欲,依然让我们甘荠菜若饴,以至于年复一年,我和妹妹们一到清明仍然有到城外挖荠菜的冲动。

      后来,我和妹妹离开家乡,最后寄居北京。大概是十年前,大妹家买了房,孤零零的塔楼前面便是大片的麦地。我对麦子有兴趣,一路摸索过去,竟然在冬小麦的丛中找到了大片大片的荠菜!我如获至宝。此时,超市里已经可以轻易买得到肉馅,那一天,我们以荠菜为主题,吃了饺子和冬瓜荠菜丸子汤,那种馨香让我们仿佛在刹那间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故乡。

      春在溪头荠菜花。说得好,要体会春天,最好到乡野中去。稼轩词中的有一句说的就是:城中桃李愁风雨。是啊,不能待在北京这地方,而要去乡下,有蓝天,有野花,没有沙尘,也没有堵车。

      所以我准备收拾行装,回老家一趟,就今天,说走就走。

    (选自《至味在人间》,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中的“荠菜”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荠菜最好吃的时节是清明,再早的荠菜味道不明显,数量少;晚半个月的荠菜又太老,不能吃。 B、开了花的荠菜是不能食用的,荠菜花大大的,黄色。花落结子,代表荠菜短暂的一生结束了。 C、田埂上的荠菜因为每日光合作用充分,颜色略深,味道浓郁,所以更适合拿来做馅儿。 D、麦田里的荠菜,碧绿油嫩,体形也大一些,更适合拿来做羹汤,比如放入肉丸汤里。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从超市的荠菜写起,引出与荠菜相关的回忆。 B、第②—⑩段回忆了一些童年往事,字里行间充满了愉悦、温馨的情感。 C、文章不按照时间顺序来写,避免了平铺直叙,更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文章以“荠菜”为线索,按照挖荠菜、见荠菜、吃荠菜的思路行文。
    (3)、请完成下面的书摘卡,感受文学语言的魅力。

    书摘卡(一)

    书摘卡(二)

      但,不管哪一种,我们采回来之后,便是对父母的要挟——饺子、馄饨还是肉丸汤?

      我对麦子有兴趣,一路摸索过去,竟然在冬小麦的丛中找到了大片大片的荠菜!我如获至宝。

    示例:“要挟”原指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这里指“我”和妹妹们挖来荠菜后,“强迫”父母给“我们”做美食,写出了“我”和妹妹们对美食的渴望。这是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

    (4)、婷婷建议编者将这篇文章放入《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联系本单元的单元目录和单元导语,帮助婷婷写明理由。

    第一单元 目录

    1 社戏/鲁迅  2 回延安/贺敬之

    3* 安塞腰鼓/刘成章            4* 灯笼/吴伯箫

    写作 学习仿写

    第一单元 导语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 7. 阅读

    秦腔社戏,村庄消逝的年味

    吕高翔

        ①正月的黄土高坡,虽已过立春节气,但寒意仍没有退去,田野山坡和背阴的地方,依然留存白雪的印迹。经过漫长寒冷的冬季,早春时节,吕家窑逐渐苏醒,明媚的春光正唤醒冬眠的村庄。

        ②“咣咣……”一阵干鼓的脆响,伴随板胡尖细的声音,从喇叭里传开来,回荡在村庄的山头沟壑之间,这是秦腔戏的早场开唱了。“走,看戏去!”喝过罐罐茶的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赶往戏场。故乡农村的戏,唱的是秦腔,听父辈们讲,这是给“家神”“山神”唱的戏,叫“过会”或“唱戏”,每到准备唱戏的时候,由村里推举德高望重或年长者担任会头,负责组织和筹备事宜。一般在农历正月上旬开唱,为期三至四天。主要是祈福,以求新年神灵护佑村庄,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③村里唱的秦腔戏并非真人表演的大戏,而是叫“木脑壳”,祖辈们一直都是这样叫法,便沿袭下来。其实就是由人操纵的木偶,木头人偶都是画好的脸谱,有须生、青衣、老旦、花脸等角色,轮到人物出场时,给木偶换上不同角色的服饰。

        ④父亲是一位忠实的秦腔戏迷,但有闲暇,都会去看戏。我对秦腔是没什么兴趣的,但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对人物也有些粗浅的认知。记得小时候,父亲带我去看戏,我骑在父亲的肩膀上,等到皇帝扮相的角色出来时,我喊道:“出来啦,出来啦。皇上出来啦!”在舞台前方拥挤的人群中,引来惊讶的目光,许多如父辈的长者纷纷惊奇地问父亲:“你娃多大了,这么大点就认识皇上了。”父亲说三岁了,人群里有人赞叹:“三岁的娃能看戏,认识皇上出来了,不得了啊。”我和父亲聊天时,每提及此事,父亲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

        ⑤秦腔社戏的一些故事,都是听父亲说起,有《三娘教子》《三滴血》《四郎探母》《打金枝》《狸猫换太子》等。我也常常惊讶于父亲不识字,咋能记住一些戏词。父亲有时下地干活时,会唱一段秦腔,他会给我讲里面的情节故事、历史人物,以及背景等。父亲讲的戏曲故事,让我很受启发,我从故事里明事理,辨别是非曲直、善恶,还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后来,我上了中学,学习历史后,越发敬佩父亲对历史的了解,觉得看秦腔还能增长历史知识。

        ⑥最令我感兴趣的是戏场里的美食,有凉粉、面皮、瓜子、花生、糖果,有香甜的麦酒、蜂蜜粽子,还有各式各样的小玩具。我和小伙伴们在戏场里追逐嬉戏,在人群的缝隙里穿梭,围着戏台转圈跑,捉迷藏,根本不会关心戏里唱的是什么。每到唱戏的时候,戏场便是我和小伙伴们的狂欢之地,我们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不用写作业,可以任性地追逐嬉闹。我们还会到戏场周围的小摊上买气球,买糖果,买玩具等。

        ⑦每逢白天看戏,乡邻们扶老携幼,从村子的四面八方涌向戏场。有的老人拄着拐杖,穿着厚厚的棉袄;有的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孩子,身边跟着一个孩子……人群密集地挤在舞台前方,在戏场里寻求这份难得的热闹。那是快乐的童年记忆,是乡村难忘的年味。

        ⑧儿时,父亲为我讲解秦腔社戏的故事,也是如今我为儿子所做之事。讲秦腔社戏的故事成了我迎接春天的仪式感

        ⑨可是,有一年回老家,村庄比往日多出几分静谧。山上又有一些住户搬迁至山下,一些老宅的断壁残垣似在倾诉往日欢乐的场景。儿时走过的小路早已荒废,荒草遍地,恣意疯长。曾经作为戏场的碾麦场已复耕还田,种上庄稼。冬日的黄土高坡略显萧条。北风从山野吹过,带来一阵寒凉。我常年在外工作,已有多年没有看过木脑壳的秦腔社戏,如今的乡村更是看不到了。听乡邻们讲,秦腔社戏停唱好几年了,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以后不再唱,过年时节也听不到欢快的锣鼓声。

        ⑩秦腔社戏如同一场轮回,在烟火人间从兴盛走向消逝,从热闹走向宁静,伴随消逝的童年,沉寂在过往的岁月里。

    (有改动)

    (1)、下列表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B、故乡农村“秦腔社戏”的开唱,是为了祈求新年神灵护佑村庄。 C、第④段中“我”受到称赞,父亲洋溢着笑容为“我”感到自豪。 D、经过耳濡目染,儿时的“我”明白了秦腔还能增长历史知识。
    (2)、阅读第⑤—⑦段,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所写的几件事。

    父子看戏→①→②→村民看戏 

    (3)、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4)、小语推荐本文为八下第一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你认为是否合适?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主旨,参考【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节选自第一单元单元导语)    

  • 8. 古代诗文阅读

    徐霞客传

      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霞客生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践更徭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年三十,母遣之出游。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以为常。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

      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居平未尝鞶帨为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游台、宕还,过陈木叔小寒山,木叔问:“曾造雁山绝顶否?”霞客唯唯。质明已失其所在,十日而返,曰:“吾取间道,扪萝上龙湫,三十里,有宕焉,雁所家也。扳绝磴上十数里,正德间白云、云外两僧团瓢尚在。复上二十余里,其颠罡风逼人,有麋鹿数百群,围绕而宿,三宿而始下。”其与人争奇逐胜,欲赌身命,皆此类也。

      霞客纪游之书,高可隐几。余属其从兄仲昭雠勘而存之,当为古今游记之最。西游归,卒以辛巳正月,葬江阴之马湾。

    (选自钱谦益《徐霞客传》,有删改)

    【注】①玄对:十分喜欢。②践更:被征者可以用钱雇人代服徭役。③鞶帨(pán shuì):比喻华丽的辞藻。④质明:天刚亮时。⑤雠(chóu)勘:校勘。

    (1)、下面句子,不能表现徐霞客善于游历的一项是(    )
    A、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 B、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 C、居平未尝鞶帨为古文辞。 D、质明已失其所在,十日而返。
    (2)、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徐霞客成为著名地理学家的原因。(两条即可)
    (3)、下列句中与“如丹青之画”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操蛇之神闻(《愚公移山》) B、而两狼并驱如故(《狼》) C、女家(《富贵不能淫》) D、山川美(《答谢中书书》)
  • 9. 阅读

    小园(其一)

    陆 游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

    【注】①这是淳熙八年(1181)四月陆游在浙江山阴居住时写的一首田园诗。②柘(zhè):树名,其叶可养蚕。

    (1)、根据诗意,下面填入尾句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捉虾 B、锄瓜 C、赏花 D、人家
    (2)、“卧读陶诗未终卷”中“卧”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三、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 10.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涵养着中华民族的心灵。为了让传统节日文化更深入地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我校组织开展“我与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
    (1)、下列古诗与有关传统节日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 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秋节)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重阳节)
    (2)、下面是主持人的开场白,其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①中华民族有着大约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②它作为一种积淀型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③我们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结果。④为了让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我们开展了今天的活动。

    (3)、活动调查小组对部分中学生进行了“中国传统节日知多少”的随机调查,结果如下,若让你在班会上发言,请指出这些数据反映的现象,并倡导同学们珍视“传统节日文化”。

    调查总人数

    1 250

    完全了解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和习俗的学生

    31%

    知道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了解部分习俗的学生

    45%

    了解个别传统节日具体时间和习俗的学生

    19%

    对传统节日具体时间和习俗基本不知道的学生

    5%

    经过调查,我发现大部分同学① , 但是还有近25%的同学② , 这种现象令人担忧。希望同学们能够③

四、写作能力(60分)

  • 11. 情意深浓、意蕴丰厚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的突出特点。《社戏》里的童年是那样快乐美好;《回延安》更是以一个“情”字贯串全篇;《安塞腰鼓》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展现生命的沸腾状态;《灯笼》一文卒章显志,意蕴悠长……撷取这些精彩,以《值得我追忆的》为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通过追忆那些难忘的人与事,表达我们对生活的深情厚谊。

    写作提示与要求:明确“值得我追忆的”是什么;详略得当,充分描写值得追忆的人、事或物;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内容健康,文体明确;勿抄袭、套作,勿泄露考生姓名、校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