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育英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2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3-2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
1. 根据拼音填写出汉字
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鲁迅的三味书屋里,有知识 (yuān) 博的老师,也有伙伴们趣味盎然的游戏;史铁生的生活里,有母亲慢声细语的劝导,也有悄然(zhàn)开的菊花;《再塑生命的人》中海伦·凯勒对光明的qǐ盼,让我们感到世界的美好;孔子的课堂里,有谆谆的教诲,也有激烈的争(zhí)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好好体会、领悟。
2. 古诗名句积累下面是张明同学制作的古诗文学习卡片,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出处
诗文
批注
《峨眉山月歌》
, 思君不见下渝州。
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
《天净沙·秋思》
夕阳西下,
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论语·子张》
博学而笃志, , 仁在其中矣。
阐释“仁”的内涵
《逢人京使》
马上相逢无纸笔,。
思念亲人
《江南逢李龟年》
正是江南好风景,。
表达久别重逢,机会难得的心情.
《竹里馆》
, 弹琴复长啸.
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闲适
《晚春》
杨花榆英无才思,。
对春天的留恋
《夜上受降城闻笛》
, 受降城外月如霜。
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蕴含着浓郁的乡愁
3. 班级举行名著阅读交流会,请你参与,完成任务(1)、根据名著中内容,写出相应的人物。①“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句中的“她”是
②“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句中的“他”是
(2)、请你完成名著阅读记录单“成长”主题名著阅读记录单
书名
《朝花夕拾》
《西游记》
人物
鲁迅
孙悟空
成长解读
地点转换
鲁迅:S城→南京→仙台→回国
解读:在《朝花夕拾》中,鲁迅离开S城前往南京新式学堂,学习新知识,后又前往日本仙台学医,因看到中国人的麻木,深感学医无法挽救中国,故弃医从文,回国后以笔为刃,成为一名民主“斗士”,地点的转换,可以读到鲁迅不同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转变,最终寻得人生奋斗目标的成长过程。
孙悟空:
解读:在《西游记》中,花果山中的孙悟空是原始野性的,后到灵台方寸山② (事件).之后,因③ (事件)被压在五指山下,经唐憎解救被收为徒弟,踏上了西行取经之路,最终到达目的地,取得真经,功德圆满.地点的转换让我读出了他从顽劣、不受约束到成熟、勇于担当的成长过程
总结:地点的转换跟人物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转变有着密切的关联。
二、文学作品阅读(16分)
-
4. 阅读
气味的印痕
包利民
有些东西,往往会于不觉间在心上留下不可察的印痕,只是在多年以后,在某些酷似从前的情境里,蓦然触动,才唤醒了所有的昨日,比如气味,一生的记忆中,仔细回想,似乎很少有留下印象的,可是在某些时刻,一缕似曾相识的气味,便会引出难忘的人和事。
就像有的人一闻到某种气味,便会想起儿时母亲做的某种食品,便会记起那段岁月的深情.我小的时候,外公是木匠,每天都在外屋的空地上打造着各种木制品,那时一进门,便是满屋的木屑味儿,不同的木头有着不同的气味,平时闻不出来,当它们在锯子下流淌出粉屑,清新的气味便飘满了屋子,外公几乎每天都这样忙碌着,那些木头的气味伴随着我的成长,后来外公去世,那些木头便没有了,气味更是消散,而我家搬到县城后,更远离那些树。那种气味在生命中渐远渐淡,直至遗忘。
直到 10多年以后,有一次我偶尔经过一个空房子,闻到了熟悉的木屑味儿,(A)那一瞬间,我忘了迈步,就像时光深处飘来的一缕水汽,让我找回曾经失去的温暖海洋 , 想起当年的草房,想起屋里的散乱木头,还有挥舞着斧锯的外公,他的发上沾满了细碎的木屑,仿佛只是刹那间,这一切便如轻烟飘散。原来以为淡去的,其实一直在心底.那个下午,我就站在那个门口,看着房子里的人做家具,一如看着我永不再来的童年。
与气味的重逢,有时也不必到多年以后.我家附近有个中药店,不知哪天起,下班时总能看见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背着一个书包坐在药店门前的台阶上发呆,不知他在想些什么,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便去问他.他说,他每天放学后来这儿坐会儿,就是为了闻药店里熬中药的味儿,从他记事起,他的妈妈就一直卧病在床,每天都喝着中药,他也每天给母亲熬中药.后来,妈妈去世,他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再后来,转到新的学校,那天放学后路过这里,他闻到了熟悉的中药味儿,一下子想起了妈妈,所以,每天放学,他都会来这里,闻闻曾经的气味,想着妈妈。
也想起曾经认识的一个人,他在一个偏远小镇的中学当教师,患了绝症,住院治疗,可依然没能留住生命.弥留之际,家人问他有什么心愿,他说他只想再闻闻粉笔的味道.家人从附近的商店买来粉笔,他就在熟悉的气味中微笑着离去.也许,那一刻,他只是想从那熟悉的气味中怀念曾经的讲台岁月,最后纪念不再重来的洁白时光,是的,悠悠的粉笔香,染白了他的发,也将他的生命染得清澈无比。
真的,就在我们的生命中,草气花香,寻常烟火,那种种不同的气味,都可能记录着曾经的感动和怀念.那些气味,总会有一种在我们心里刻下无形的印痕,盛满着眷恋,也是心灵憩息的花园,累了倦了时,或不期而遇时,为我们献上不期然的美好。
(1)、文章围绕"气味"写了三件事,请细读全文,写出另外两件事①
②
③一位身患绝症的老师想闻粉笔的气味,怀念曾经的讲台岁月。
(2)、结合语境,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列句子,并设计朗读脚本,说明设计理由。(提示:可从语速、重音、语气、语调等角度设计朗读脚本)那一瞬间,我忘了迈步,就像时光深处飘来的一缕水汽,让我找回曾经失去的温暖海洋。
赏析:
朗读设计:
(3)、文中身患绝症的老师,弥留之际想再闻闻粉笔的味道,最后在熟悉的气味中微笑离去,从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老师?(4)、气味,是如此挥之不去的一种记忆!作者在气味的记忆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三、非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
-
5. 阅读
【材料一】国民听书率调查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阅读内容愈加丰富、方式也日益多元化,从读纸质书到女今的“听书”(即有声阅读),当碎片化的时间成为互联网争夺的重点后,用耳朵代替眼睛,正在让阅读有了更多可能。
【材料二】
百家条鸣
听书不能代替读书,从我个人来说,我读书的时候喜欢做批注,每有所得,就写在旁边,听书显然没有这个功能,其次,听书也不利于思考,读书的时候,喜欢哪一段,可以反复咀嚼、品味停下来慢慢思考,
当然,听书与读书适合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需求.同样一部长篇小说,一个人绘声绘色地朗读,把故事讲得精彩纷呈,听的人从中感受到兴趣,这是一种.换一个角度,午后的阳光下或者静谧的夜晚,捧着一本书,慢慢品味经典的美妙,思着经典中经久不灭的东西,又是另外一种收获.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
我们“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起到的作用是啥?是帮助你高效地知道这本书的存在和它的精髓所在,帮助你自己再去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所以,听书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点.
(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
听,往往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的泛读、通读,有些书听着感觉不错,更是有买回来的感望和计划,那样就会进行精读、细读,听书和读书相互结合,我想,这就是全民阅读发展的一种良性循环.
(网友风起流云)
【材料三】
中国有声阅读发展现状近年来,有声阅读发展迅速,有声读物日益增多,受到用户青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有声用户不断增多。2022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3亿,同比增长11.5%,用户规模带动市场繁荣发展。
(二)国家政策持续支持,鼓励有声精品出版.2022年“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项目人选41个,较2021年37种项目入选有所增长,此次入选的项目内容优质、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制作精良,具有明显的主题性与时代性,反映出我国有声读物发展的扶持方向及示范引领作用。
(三)AI技术赋能,用户悦听体验提升,如今, ChatGPT、以及 AI声音工具VALL-E,机器合成的语音拟真度更高,将提升用户的有声书悦听体验。
(四)市场盈利模式逐渐成熟,头部企业优势显著.目前主要形成了四种盈利模式:一是有声读物付费订阅;二是广告;三是直播;四是其他创新产品及服务.如IP衍生文创产品、定制音频服务、反向出版服务和电商等。
(1)、下列对第一则材料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表中,两成以上国民有听书习惯。 B、图表中,从年龄结构看,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相对最高。 C、图表中,未成年国民听书率是成年国民听书率的3倍多。 D、材料中,"用耳朵代替眼睛"意思是如今“听书”(即有声阅读)正在慢慢取代纸质书阅读。(2)、材料三提到有声阅读迅猛发展的原因是什么?(3)、如果要将上述三则材料放人关于互联网时代阅读形式探究的班级主题活动里,下列哪一项最适合做本次活动的主标题?请选择其一,并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简述理由。A.碎片化时代,耳朵与眼睛的一场大战
B.“听”与“读”,是无需分离的朋友
C.今天你“听书”了吗?
四、古诗文阅读(23)
-
6. 古诗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
题画兰
〔清〕郑燮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注】郑燮,即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人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苟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人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兰在山顶,既写兰生长的位置高耸,又能体现出其卓而不群的形象特点。 B、第二句写兰生存的环境,突出的岩石上的缝隙里,即便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兰依旧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C、第三句中一个"闹”字既写出了浮云的形态,又能赋予浮云新的意蕴,使诗句意境更加深刻。 D、全诗采用对比的手法,将兰的静与云的闹相对比,突出了兰恬淡幽雅,随遇而安的特点。(2)、通读全诗可知,诗歌采用了借物抒怀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志趣(3)、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
与友期行
联系常见成语:不期而遇
下车引之
联系课内知识
子可去
迁移课内字词:太丘舍去
子令吾去
查阅字典法:①<名>婴儿;②<名>儿子或女儿;③<名>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
(填序号)
(4)、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6)、【乙】【丙】两文都写到了朋友之间的交往,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你从中懂得的交友之道五、写作(33分,含卷面3分)
-
7. 有人说生活太平凡,幸福很遥远.其实,点点滴滴的幸福在你的生活中俯拾皆是,只是要用发现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感恩的心态采撷生活,你就能够收获许多幸福的印记,课堂上一声真诚的赞许,赛场上一句热情的鼓励;手机里一张张欢聚的照片,餐桌上一盘盘温暖的饭菜;抑或是一次快乐的远足,一次春雨中的漫步,一次醉心的阅读,一次成功的哭泣同学们,用心捡拾生活中的幸福吧,把它装入行囊,伴你快乐成长!
请以“捡拾幸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地名、校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