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南部学区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23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 1. 默写

    (1)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2) ,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在古代,“书”也常作为思乡之情的象征。王湾《次北固山下》中,借“书”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4)从诗文中我读出了先贤的胸怀:向他人学习时,要“”,这样才能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十二章》)

  • 2.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很多人视它为自己一生的箴言。“自强不息”一词出自《周易》,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认为,天体恪守自身本性运行,刚健有力,永不停息;君子也应当勤勉不懈,奋发进取。除《周易》之外,亦有多部史jí用自强不息一词来勉励自己或是教诲自己的晚辈。也正是一代代炎黄子孙传承和______这样的精神,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能够源远流长。

    如何做到自强不息?首先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只有自强不息,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其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树立创新意识,亦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应有之义。最后,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与公而忘私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②史jí

    (2)、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笃行 B、践行 C、履行 D、传达
    (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正,将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

    (4)、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自强不息”中的“息”是停止的意思。 B、“勉励”“教诲”“传承”,这三个词的词性都是动词。 C、“永不停息”“不懈努力”“灿烂文明”都是并列短语。 D、“我们只有自强不息,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此句是条件复句。

二、(甲)(10分)

  •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作者是代的文学家(人名),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死于槽枥之间   骈:引申为并列 B、之不能尽其材   食:同“饲”,喂 C、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犹,尚且 D、之不以其道   策:谋划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 B、文章每段最后一句的“也”字,表达了作者的痛惜、愤懑、嘲讽等情感。 C、第三段结尾处运用设问修辞,发出了世上既无伯乐也无千里马的感叹。 D、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表现了食马者怎样的心理?
    (5)、文中作者长叹一声“呜呼”,这个词蕴含着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乙)(5分)

  • 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彭思永,字季长,庐陵人。儿时,旦起就学,得金钗于门外,默坐其处。须臾亡钗者来物色,审之良是,即付之。其人欲谢以钱,思永笑曰:“使我欲之,则匿金矣。”

    始就举,持数钏为资。同举者过之,出而玩,若匿其一于袖间,众相为求索。思永曰:“数止此耳。”客去,举手揖,钏附于地,众皆服其量。

    居母丧窭甚乡人馈之 , 无所受。子卫,亦孝谨,以父老,弃官家居十余年,族里称之。

    (选自《宋史·彭思永传》)

    【注释】①钏(chuàn):用珠子或玉石等穿起来做的镯子。②窭(jù):贫穷、贫寒。

    (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居母丧窭甚乡人馈之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客去,举手揖,钏附于地,众皆服其量。

    (3)、从文中看,彭思永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甲)(16分)

  • 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湖畔那个瘦小的身影

    赵汀生

    ①秋风瑟瑟,已颇有些寒意,但湖畔晨练者依然不少。他们动作或刚或柔,脚步或疾或徐,都是一副用心且怡然的样子。远处一高一矮两个紧挨着的身影,在湖边缓缓挪动,在晨练的人群中显得有些特别。我好奇地近前,见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右小腿上缠着绷带,他右手撑着湖边齐腰高的栏杆,左臂由一个瘦小的老妇人搀扶着,一步一拐地向前,像是在进行康复训练。

    ②“儿子,累了就歇会儿吧。”原来是一对母子。母亲从随身携带的布包里取出一个伸缩凳,拉开放在地上,自己坐着试了试,感觉稳安了,才小心翼翼地扶儿子坐下。休息一会儿,训练继续。到了栏杆的尽头,母亲安置儿子坐好,自己则朝来的方向走去。到了栏杆的另一头,她将停在近旁的轮椅推过来,扶儿子坐上去,而后掉过头,推回到刚才放轮椅的地方。儿子下来,又撑着栏杆蹒跚前行。也不知他们每天早上要这样往返多少趟。

    ③之后好些日子,总能见到这对母子。一次,母亲正推着轮椅,前轮突然陷入一个小坑,推不动了。儿子抓住旁边的栏杆挣扎着要起身,母亲却不让,她握住轮椅的把手使劲往下压,试图使前轮翘起,不成,又躬下身,双手抓住前轮用力往上抬,我赶紧过去搭了把手。她道过谢,推起轮椅继续前行。

    ④心想,这一带不允许进机动车,离住宅小区也不算近,她一个上了年纪的瘦小女人,每天早上都用轮椅推着儿子来到这里,其间,又要对他悉心照料,实属不易。也许这男子还有其他亲人,但为何陪伴他的只有母亲一人?

    ⑤我一直关注着这对母子。如今,儿子腿上已没有了绷带,抬脚时身体也平稳了些。那天,见他离开栏杆,脱开母亲的手,身子有点摇晃地站立了片刻,又挪了几步,突然趔趄一下,母亲眼疾手快地把他扶住。他靠在栏杆上,额头冒出豆大的汗珠。母亲急忙拉开伸缩凳,扶他坐下,用纸巾帮他揩汗,也揩着自己脸上的泪水,喃喃道:儿子啊,要是我这条腿能换给你该有多好……

    ⑥我的脑海里倏地浮现出母亲为我流泪的情景。

    ⑦高中一毕业,我就成了生产队“抢收抢种”的劳动小组长,主要职责是带头出工出力。每天早上五点出工,晚上八点收工,劳动强度达到了我身体能承受的极限。没多久,我就病倒了,轻轻呼吸一下,胸部就刺痛难忍。当晚,母亲一次次地到我房间看我,几乎一夜未合眼。天刚蒙蒙亮,她就出门,去山上寻找当地人常服用的一种祛伤草药。午后,母亲才回来,地顾不上吃饭,立即将草药与两个鸡蛋一起熬煮,然后端到我床前:“快趁热喝下。一个刚出校门的孩子这么干活怎么受得了,要是年纪轻轻就伤了身体,一辈子怎么过啊!”她背过身去,一把抓起胸前的围裙,擦拭着脸上的泪水。

    ⑧转眼到了冬季,生产队长安排我参加大队的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去开山修筑一条机耕道。弟妹们听说我去修路可放炮炸山,都觉得好玩。做晚饭时,母亲把我叫到厨房帮忙往灶中添柴。地边炒着菜边对我说:“专业队锻炼人,工分也高,能去当然好,但你一个瘦弱的读书人,怎么会抡八磅锤凿山放地呢?”见我未吭声,盖上锅盖后,她怔怔地看着我,几次欲言又止。火舌窜出灶门,映红了母亲的面庞,我分明看到她脸上有两行泪痕。

    ⑨世界上有这样一个人:她给了你生命,且一辈子都不求回报、无怨无悔地为你付出;当你最需要有人眷顾时,她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当你经历艰难困苦时,她会淌下担忧的泪水……这个人,就是母亲。

    ⑩太阳越升越高,将周边的云彩染得通红。湖岸上的花卉树木依然葱茏,在霞光的映照下仿佛镀上了薄薄的一层金。晨练的人渐渐少了,湖畔推着轮椅回家的那个瘦小的身影,也在东边渐渐远去,好像欲融入朝阳。

           ⑪ 微电影社准备把这篇文章拍成一部微电影,拍摄前需要先做好准备工作。

    (1)、【任务一:梳理剧情】本文主要涉及两对母子,在这两对母子身上分别发生了怎样的事?
    (2)、【任务二:导演解戏】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省略号包含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3)、【任务三:特写镜头】文中有多个场景非常感人,你和同学商量选定第③段作为场景拍摄特写镜头。请你结合这对母子的具体细节说明理由。
    (4)、【任务四:结尾处理】结尾画面,你选择用(冷/暖)的色调处理,你的理解是:

五、(乙)(9分)

  •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博物馆的“显眼包”

    ①“显眼包”近日入选《咬文嚼字》评选出的2023年“十大流行语”。为其“加热”的,少不了博物馆里的显眼包。时下的年轻人,在用一种很新的方式逛博物馆——寻找博物馆的显眼包。那些千奇百怪、弹眼落睛、让人“笑不活了”的文物,被人们乐此不疲地搜罗出来,俨然成为社交网络上的“斗图”担当,在热议、转发甚至二度创作中出圈。

    ②但也常常一不小心,就将大众的关注点带歪了,这几天某网红茶饮品牌因与某博物馆显眼包联名推出的产品引发巨大争议即为一例。在无意识形成的娱乐化讨论场中,还有不少显眼包滑向低俗,而失了文物本该有的尊严,甚至误导公众对于文物内涵的认知。

    ③如今的显眼包“顶流”,则非“无语菩萨”莫属,这是景德镇中国瓷器博物馆的瓷雕“沉思罗汉”。他那一言难尽的微表情,被视作为“职场打工人”代言。很多人从刷屏的微信表情包认识了他,进而又追捧起这一系列文创产品,其承载的颇具民间风味的瓷雕技法倒是乏人问津。

    ④博物馆无论大小,都有这样的显眼包:西安博物馆惊现仿佛受了天大委屈的彩绘陶缩脖俑;三星堆博物馆有陶猪“撞脸”《愤怒的小鸟》中的卡通猪;安徽博物馆“派”出“摸着良心说话”的一对守门按盾武士陶俑“出战”……明明是文物,却形似表情包,以似乎不那么“正经”的姿态走下神坛,精准切中大众情绪。

    ⑤然而,仅盯着显眼包,对于了解博物馆以及博物馆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显然是不够的。

    ⑥不少显眼包,就其重要程度而言,或许在其所处博物馆中未必排得上号。同时,有相当数量的文物尽管貌不惊人,背后的价值有待被更多人看到。而显眼包文物惊世骇俗的外表,代表的也不过是它们的某一方面。就拿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六朝博物馆里备受热捧的人面纹瓦当来说。它们千人千面、俨然QQ表情的外表固然有趣,更值得被知晓的,是其独特价值。作为具有一定数量且曾风行一时的瓦当类型,人面纹瓦当仅见于六朝的第一个时代——东吴。有专家推测,这或许与当时的都城建业(南京)屡次发生火灾有关,瓦当上夸张的人面,可能是具有避火之术的神祇。

    ⑦需要肯定的是,显眼包点燃了时下年轻人对于博物馆的好奇心。这是一根自发的引线。至于它所引发的关注度最终将向何处奔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波,其实需要专业引导。

    ⑧其中最应担此重任的,便是“出土”显眼包的博物馆本身。一方面,如何进一步挖掘出圈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避免其显眼外表抢了复杂内涵的风头,在耍宝卖萌、插科打诨的网络漩涡中流于低俗,值得思考。另一方面,主动出击,用好不断出新的互联网技术和传播方式,寻找文物与当下人们日常生活的连接点,基于专业层面“活”化更多值得被看到的文物,越来越应提上日程。惟其如此,显眼包的这波引流才可能真正有效,才能全面烘托出博物馆及文物的独特价值。

    (1)、文章首段有何作用?
    (2)、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逻辑顺序,补全下面的分析。

    首先列举许多例子,说明① , 接着说明很多文物尽管貌不惊人,但承载了巨大价值,最后总结文章,指出博物馆本身应② , 同时利用新技术,“活”化文物。

    (3)、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文章最后一段的加点词语“可能”能否删掉?为什么?

六、名著阅读(5分)

  • 7. 华华对朵朵说:《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给很多的昆虫取了绰号,你知道吗?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昆虫记》里,作者给许多昆虫取了有趣的绰号,如______叫大自然的清道夫,夏日里的歌唱家是______,美丽的杀手是______。

    A、蝉   瓢虫   萤火虫 B、黄蜂   瓢虫   蜣螂 C、蜣螂   蝉   螳螂
  • 8. 小说中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常常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参照示例,从提供的三组人物中,任选一组,结合情节分析这种变化。

    示例:胡屠户对待范进: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说自己倒运,把女儿嫁与了他,取笑他想考举人是癞蛤蟆想吃天鹅屁,从中可以看出胡屠夫鄙视、看轻范进;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便说自己有眼力,将女儿许配给他,见他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从中可以看出胡屠夫对范进是百般巴结,敬畏有加。

    ①“我”对待长妈妈   ②保尔对待冬妮娅   ③匡超人对待马二先生

七、综合性学习(10分)

  • 9. 级开展主题为“节约•珍惜”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读材料】珍惜粮食是传统美德,减少食物浪费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晓兰搜集了下面的消息片段,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内容要点。30字左右。

    加强青少年勤俭节约教育很有必要,“孩子培养好,能影响上下五代人。”勤俭节约的理念一旦被孩子接受,他会反过来影响他的父母长辈,成为父母的“老师”,长大后,他也会这样要求他的后代。

    不只要会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要有切身体会。当孩子们走上田埂地头,到麦场收过麦子,种过稻子,有过汗流浃背的过程,体验过稻草的毛刺刺进皮肤,才会真的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

    (2)、【说图画】民以食为天,粮以俭为先,学生要主动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华明同学下载两幅宣传图,准备张贴在学校餐厅。请你选择一幅,简要介绍画面寓意,并推荐贴在何处合适。
       
    (3)、【写跟帖】时时处处,人人都要有“减少浪费,人人有责”的观念。亮亮同学在班级微信群发起“我看节约”的班级群聊,请你根据示例提示,写一句话跟帖。

    示例:节约光荣是传统,浪费可耻见素质。

八、写作(50分)

  • 10. “值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指这样去做有好的结果;有价值,有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小事,内涵丰富;有的见闻,蕴藏智慧;有的文化,陶冶情操……在成长路上,有些经历,增长了见识;有些体验,开阔了视野;有些尝试,锤炼了品格……这一切,值得!

    请你以“这件小事,值得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按题目要求作文。

    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包括本卷中的材料)。

    ④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⑤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 11. 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

    材料二:

    通向荣誉的路上,并不铺满鲜花。(但丁)

    材料三: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字。(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学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