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5-24 类型:中考模拟

一、(15分,每小题3分)

  • 1. 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常言道,①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一个人的眼睛能看到他的心灵。从另一个角度看,语言也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的心境、追求和道德修养。②一个心胸(狭隘/狭窄)的人,说出来的话就像凛冽的寒风,让人听了情绪低落;一个心境犷达的人,说出来的话就如和煦的阳光,让人听了精神震奋言为心声 , 有不同追求的人,说出的话也不尽相同。周敦颐身处官场时,写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勉词,这是他(洁身自爱/独善其身)的追求;刘禹锡屡遭贬谪时,发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宣言 , 这是他不甘消沉的追求;革命家陈毅频临绝境,赋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这是他对革命理想的忠贞不渝;袁隆平初离校园时,立下“不让百姓挨饿”的宏愿 , 这是他广济苍生的追求。语言既能反映一个人的自我修养,(但/也)能体现他的思想境界。只要一个人摆脱了思想的贫瘠、权力的束缚和金钱的羁绊,他的修养就会慢慢提升,说出的话才会令人舒心。【甲】一个人的心境追求和道德修养就是心田的繁花。【乙】心中的繁花盛放 , 言语的芬芳自来。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见(kuī)       凛冽       淤泥       心境犷达 B、和煦       贬(zhé)       清涟       精神震奋 C、频临       消沉       贫(jǐ)       言为心声 D、宣言       束(fù)       宏愿       忠贞不渝
    (2)、依次选用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狭隘       洁身自爱       但 B、狭隘       洁身自爱       也 C、狭窄       独善其身       但 D、狭窄       独善其身       也
    (3)、下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绪低落”“道德修养”和“不甘消沉”三个短语的结构都不同。 B、“这是他广济苍生的追求。”中的指示代词“这”指“不让百姓挨饿的宏愿”。 C、“一个人的心境、追求和道德修养就是心田的繁花。”一句的主干是“心境是繁花”。 D、甲句中“心境”“追求”是名词,乙句中“盛放”是动词。
    (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①“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句②中几句话形成排比,突出了一个人道德修养不同,其语言给人的感受截然相反。 C、句③言简意赅,既总结上文所讲,又引出下文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D、句④引用了周敦颐和刘禹锡的诗句,语言更加凝练典雅,突出了人物的不同追求。
    (5)、下面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龀”“既加冠”“而立之年”“知天命”“今虽耄老”中加点词在古代都代表年龄,这几个词是按照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B、《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如“温故知新”“舍生取义”“不耻下问”“扶摇直上”等成语就出自其中。 C、我国古文中,“三”通常不是确指,而是虚指数目很多,“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连中三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都是虚指。 D、“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常用“社稷”代指国家。代指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二、(8分)

  • 2. 3月17日是中国国医节,学校组织开展以“弘扬中医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探究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调查中医药现状】为了解中医药的发展现状,同学们作了如下调查,请用两句话写出你的分析结论。(不超过30字)

    材料一

    某校100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只有5%的学生人生病时会选择看中医;82.2%的学生对中医治病是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不清楚;95%的学生对于如何熬中药,只知道用水煮开,不明白煎煮中药还有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冲服、兑服等特殊煎服法。

    材料二

    在目前全球中药市场中,日本和韩国所占份额合计超过80%,而中国不到10%;超过70%的中药专利都是日本申请的,而我国只有0.3%。

    (2)、【讨论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文化大家谈”论坛中,有的同学发表观点说,中医已经落伍了,应该被淘汰,只有西医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学生不需要了解、学习中医药。请谈谈你的看法。
    (3)、【传承中医药文化】为了号召更多同学加入“传承中医药文化”活动,学校发出如下倡议,其中部分文字用语不够简洁、得体,请你找出来并修改。

    ①为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我校特发出倡议,②倡导全体同学积极参加“捐种绿植中医药”。

    ③一、建议每位少先队员捐植中草药盆栽及可种植在劳动实践基地的树苗等;

    ④二、捐植时间及方式:7月30日截至,班主任统一将班级孩子们种的中草药盆栽摆放在劳动实践基地的中医药园中。

    ⑤三、我们倡导“以花寄情,以绿铭志”的良好风尚,请用典雅古诗词为其挂牌。

    ⑥同学们,弘扬中华传统中医药文化,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和义务。

    (1)第句,修改:

    (2)第句,修改:

    (3)第句,修改:

三、(10分)

  • 3. 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古诗文笔记,请根据提示将空缺处补充完整。

    主题

    诗文

    出处

    批注

    豁达胸襟

    “古仁人”做到“进亦忧,退亦忧”原因是①

    范仲淹《岳阳楼记》

    无论面对失败或成功,都保持恒定淡然的心态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②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

    克己修身

    , 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章

    人性中最高尚、最纯洁、最美好的三个特质,是真正的大丈夫应有的品德和行为准则。

    , 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

    我们应坚守道义,践行正确义利观。

    志存高远

    , ⑦

    李白《行路难》(其一)

    尽管前路困难重重,只要坚定信念,扬帆远航,终将到达理想的彼岸。

    ,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看到绝美风景。

    爱国奉献

    ⑨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以死明志,表现诗人的民族气节。

    落红不是无情物,⑩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诗人虽远离朝堂,也要为国为民尽最后一丝心力。

四、(7分)

  • 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甲】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被免去了隆兴通判的官职,退居在镜湖三山时所作。②玉瀣:美酒。③黄庭:道家经典著作,论养生之道。④造物:指上天。

    (1)、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鹧鸪天》这首词上片开头勾画闲居环境,苍烟落照,一尘不染,仿佛与污浊的尘世完全隔离。 B、《鹧鸪天》下片转发感慨,说自己毕竟贪恋江湖生活,即使终老也要去追寻自己喜欢的事。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D、《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七言绝句,结构谨严,承转有序,在字里行间表达了鲜明而强烈的感情。
    (2)、两首诗词中,作者都用到了“卧”字,两个加点的“卧”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五、(14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七世祖茂,有功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愈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

    ②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③镇州乱,杀田弘正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之。愈至,廷凑严兵迂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 , 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延凑不追。愈归奏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注]①田弘正:成德节度使。御下不严,生活奢侈,将士不满。长庆元年七月,成德兵马使王廷凑集兵作乱,杀了田弘正。②迓:迎接。③甲士陈廷:士兵手执兵器排列在厅堂上。④刻:刻薄。⑤变:叛变。

    (1)、为更好地理解文意,把握韩愈形象,请帮忙完成字词释义。

    选文词汇

    方法

    解释

    众皆

    语境推断: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

    (1)

    士前

    查找字典:①鸟展开翅膀。②举起,扬起。③猛然用力。④愤激。

    (2)

    麾使去

    课内迁移: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功后魏             生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三章》) B、杀田弘正立王廷凑       若夫日出林霏开(《醉翁亭记》) C、归奏语             安陵君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愈不可弃             实是欲界仙都(《答谢中书书》)
    (3)、给下列句子断句(限两处)。

    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

    (5)、有人写了下面一段话,来评价韩愈,请你结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和本文解读下面这段话。

    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六、(16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温馨的风

    韩少华

    ①我从青岛乘船去上海。人们挤到甲板上,享受着大海所款待的清爽的风浴。我却双腿痛得难耐,只得回舱,倒在铺位上;刚拿出本《收获》来,没看几行,竟睡着了。等晚餐铃响了,我醒来正要下铺——“对不起,同志,”一声带着胶东乡音的招呼,从上铺传下来;随后,一只肤色黝黑却还稚嫩的手臂,把我那本杂志还下来,“你睡着了,杂志滑到地板上了;我拾起来,也没经你允许,就……”几乎同时,探出一张微黑的娃娃脸儿来;那两颊,歉然地漾出一对浅浅的笑涡儿……

    ②我,愣了。瞬间,心头涌来一种奇异的感觉:生疏而又熟稔,凄切而又温存……这感觉,又分明只来自陌生少年的那两句真挚而彬彬有礼的话语;可这,为什么竟使我如此动情呢?一时间,真还说不清楚……

    ③几天之后,我到了烟水空蒙的西子湖滨。拾级进入灵隐寺大雄宝殿,见那尊金漆如来佛像,竟幸免于浩劫,我惊喜极了。盘桓良久,才觉双膝又隐隐作痛。出了寺门,微风挟来了细雨。赶到车站,正想着忘记带伞的事——嗯?这雨,怎么停了?……一抬眼,只见头上撑着把青布伞,给我让出了半面,正替我遮着越来越密的雨丝。啊,那为我撑着伞的,是个瘦小的女孩子。我正要道声谢,她却侧过脸,张望着车站调度台那边,微皱着眉头。这时候,我才见她那天蓝色上衣后领窝下面,印着一块该是红领巾留下的痕迹。我正要道谢,车来了。她对我笑笑,示意我上车;我上来了,她微笑着目送我……

    ④唔,一个风湿病患者,免遭一场淋漓之苦,这意味着什么,我清楚。望着那隐入雨幕中的瘦小身影,如同一种极堪珍爱的东西,失落许久,竟又得之于意外,一种惊喜、宽慰,又渗着些辛酸的感觉,顷刻充满了心窝;而这令我如此动情的,又是什么?一时也还说不清楚……

    ⑤告别西湖,到了黄山。这座名山,是我必欲“朝”之而后快的“圣境”。我采取“蜗牛”战术,一步一步地,居然蹭到了以奇险闻名的“小心坡”。正得意呢,忽地一阵山风横闯过来,手中提包也在狂风中猛晃起来。进退两难之际,“给!”随着一声有点儿命令味道的招呼,凭空里伸过一根山藤手杖来。刹那间,我一把攥住藤杖,恢复了平衡。定了定神,——哦,旁边站着个二十五六年纪的小伙子。他操着浓重的关中口音,笑笑说:“咱来它个‘两个和尚抬水吃’,咋样?”我也笑着就势领情了。得,不仅负担轻了多半儿,还遇见个出色的向导。小伙子说,因工作关系,他这是四访黄山了。临别,他把那藤杖塞给我,又笑着说:“你腿脚不济,先拄着吧。本该送给你,可这是我捎给西安我老娘的。你下了山,就把它寄存在汽车站服务台,那里人跟我恁熟的。放心好哩……”

    ⑥我,又愣住了。只得站在阵阵山风里,一直目送着他的背影,想道个不足挂齿的“谢”字,也早已来不及了。我默立在“迎客松”下,看手中这藤杖,简直是一件取自天然、成于工巧的艺术品!这是远游赤子准备的敬老的礼物啊!而他,竟慨然交付给一个陌路人,做缓痛应急之需……我捧着藤杖,遥望他的去路,已是“空山不见人”了。此刻,我的心反倒平静下来。虽然,心头那异样的、温暖的感觉,仍然难以名状。

    山中的夜,静得很。可我,却失眠了……

    ⑧记得浩劫之初,我就被一群嘴巴上刚冒出一抹绒毛儿的大孩子,关进了“牛棚”。阴暗、潮湿、寒冷,又给我的骨髓里留了点纪念。以后,我目睹耳闻了许多类似的事件。可这次江南之行呢?苏堤柳色,玄武波光,固然怡神悦目;而更让我动情的,则是从不少年轻人身上反映出的心灵的美。啊,那船舱内胶东少年的片言之礼,(1)________,还有,这(2)________,究竟该如何估量?我心头的感受,又该怎样描摹呢?

    ⑨近午时分,我经蒲团松下,绕莲花峰脚,到了有名的散花坞。哦,好一片花涛香海。丽日当空,迎面缓缓送来一阵温煦而芳馨的风,那风,直扑到我怀里,一路疾苦,简直爽然若失了。猛地,心头一动:途中那几次难以名状的感觉,似乎只有这温馨的风,才略可比拟。记得唐人有“暖风医病草”的句子。莫非我这受了病的草木之心,在人们心灵间交汇着的这一阵阵暖风中,也有些疗救的希望……

    一九八零年初秋,于黄山宾馆。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我”江南之行所经历的事组织行文,叙议相间,表现主题。 B、本文提及“我”的腿痛,是因为“我”被江南美景吸引,流连忘返,劳累所致。 C、结尾处引用“暖风医病草”,含蓄表达了在浩劫中受到伤害的心灵正在得到“疗救”。 D、本文所写的三件平常之事放至“劫难”后的社会大背景去看,其揭示的思想意义重大。
    (2)、第⑤段中画线句读来颇有情趣,耐人寻味,请赏析其妙处。

    进退两难之际,“给!”随着一声有点儿命令味道的招呼,凭空里伸过一根山藤手杖来。

    (3)、第⑦段中“山中的夜,静得很。可我,却失眠了”,请分析“失眠”的原因是什么?
    (4)、联系前文,仿照第⑧段画线句格式,在(1)(2)处横线上填写合适内容。
    (5)、说说本文标题“温馨的风”的含义。

七、(13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材料一】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①我记忆中最漂亮的城市是德国的海德堡,有一座优美的石桥架在内卡河上。英国的剑桥设在五六百年前的石头楼房里,包围在常春藤的绿荫里——这种校舍不是任何现代建筑可比。英国的牛津城里,所有旧房子外观一律不准动,所以那座城市保持着优美的旧貌。所有的人文景观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假如你把它扒掉了,再重建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②真古迹使人留恋之处,在于它历经沧桑直至如今,在它身边生活,你才会觉得历史至今还活着。我以为,每个人都有一部分活在自己所在的环境中,这一部分会保存在那里,让后世的人看到。在海德堡,在剑桥,你看到的不仅是现世的人,还有他们的先人,因为世世代代的维护,那地方才会像现在这样漂亮。

    (选自《我的精神家园》,有删改)

    【材料二】

    ①在这个时代,仿古建筑一直就是箭垛子。

    ②但是对于所谓“新古迹”,我们真的不可一概而论。“新古迹”至少应该分成三类,修复,重建(原地或易地),完全新建。“修旧如旧”已是共识,不再赘言;重建则常常引来众口汹汹;而完全新建的,因为少有模板,是当代人的设计,几乎必定招来滔滔口水。但这些声音一定是持正理性的吗?对一些所谓“假古迹”“新古迹”,我们怕是缺少了一点包容之心,欣赏之情。

    ③故宫的太和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称奉天殿。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后的形制。假如永乐帝不建,此后烧毁了也不重建,故宫还是今天这个辉煌完整的皇家宫殿吗?

    ④“新古迹”并不一定就是大逆不道的。功能显著,就是说确有使用或观赏需要,且财政可敷,就应该建;要成为未来的古迹,它要经得起时光和风雨的冲刷淘洗,它的质量必须是过硬的。可见,功能,美感和质量,才应该是我们建言立议监督的焦点。

    (选自《东方剑》,有删改)

    【材料三】

    ①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无论是敦煌莫高窟、良渚古城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剪纸蜀绣、年画社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们虽源于民间民俗,但受众面却有限,只有告别小众、走向大众,激活历史、融入时代,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才能在中华大地焕发无限生机。

    ②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守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就是守护城市的生命。唯有坚持以创新“提神”,以保护“铸魂”、以传承“塑形”,方能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选自《求是》,有删改》

    (1)、以下是一些网友对专家论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洲的城市保有原来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使人感受到世世代代的传承。 B、根据[材料一]内容,重建的古迹让人感到难看是因为无法完全再现原有建筑风格。 C、丑陋、臆造、质量低劣、靡费公费、僭越规格是“新古迹”遭受批评的主要原因。 D、从[材料二]可知,修复重建古迹应使它功能显著、具有美感、质量过硬。
    (2)、网友们对材料展开讨论,请你参加。

    网友1:我认为“此地之所以值得前来一观,更多的还是它所积累的历史元素”这个观点与【材料一】相合。如【材料一】中提到①

    网友2:然而,【材料二】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新的见解:②

    网友3:[材料一]说欧洲的城市更好看,并且否定现代建筑。然而,我们以美国为例,它的历史短,是靠欧洲人移民至此殖民建国发展起来的。试问,可以直接建高楼大厦,为什么还要造土楼?在欧洲自然可以这么做,在美国则不符合实际情况,做了才是愚蠢的。

    (1)请根据讨论语境,补全网友1和网友2的发言。

    (2)请你参考“论坛发言规则”,对网友3的发言进行评价。

    论坛发言规则

    ◆观点明确:明确表达对相关问题的意见,并适当证明自己的观点。

    ◆文明表达:就事论事,不得进行言语攻击,不得质疑他人的动机、习惯或爱好。

    我的评价:

    (3)、潍坊文化遗产丰富,如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诸城恐龙博物馆、青州范公亭、潍坊十笏园等。如何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潍坊文化遗产?“潍坊文旅”向网友征集意见,请你结合材料三为此献计献策。

八、(7分)

  • 8.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善于运用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冷峻的白描手法、对比手法增强讽刺效果,据此塑造的反面典型人物有胡屠户、范进、严监生、虞育德等。 B、《艾青诗选》涵盖了诗人艾青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作品主要描写了土地、太阳、火把、黎明等具有象征意味的事物。 C、《海底两万里》中“鹦鹉螺”号潜艇从太平洋出发,尼摩他们经历了很多险情。曾在印度洋遭遇巨型章鱼,在红海追捕儒艮,在大西洋肉搏鲨鱼等。 D、《朝花夕拾》中范爱农因为没有学费被迫回乡,并一直被轻视、排斥和伤害,但他为人孤傲、正直,不满黑暗社会,积极投身革命,最后和徐锡麟、秋瑾一起被杀害。
  • 9. 下面含“山”的成语都能从教科书“名著导读”和“自主阅读推荐”的名著中找到注解。请选择一个成语,用名著中的相关内容阐述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不超过120字)

    A.山盟海誓       《简·爱》

    B.高山流水       《红星照耀中国》

    C.恩重如山       《创业史》

九、作文(60分)

  • 10. 小语同学所在的小区因条件限制,很多电动车停放在公共楼道,请你结合下面关于电动车充电安全的宣传画,帮他写一段话给小区物业,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字数200左右。

       

  • 11. 阅读下图,按要求写作。

    何为少年意气?

    ——等风来。

    ——追风去。

    ——逆风起。

    这幅图,唤起了你怎样的回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你可以叙述经历,可以发表见解。

    要求:①写作记叙文要中心突出,内容具体充实,有真情实感;②写作议论文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