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12-1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4分)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xǐng) 然(gā) 绊(jī) 静(tián) B、礴(páng) 眼(kuāng) 辈(háng) 闭(sāi) C、量(fèn) 杂(rǒng) 掇(cuān) 步(duó) D、奋(kàng) 静(mù) 然(mù) 旋(wò)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狩猎 欺侮 偷偷摸摸 草长鹰飞 B、怅惘 沼泽 风雪载途 花香鸟语 C、枯躁 羁绊 周而复始 叹为观止 D、陨石 山麓 海枯石烂 人情事故
  • 3. 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靠着家族雄厚的资金,白手起家 , 凭借一己之力创办了这个教育科技公司。 B、这部武侠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 , 深深地吸引了广大读者。 C、对于大街上的乞讨者,我们也要做到为富不仁 , 以免上当受骗。 D、沉迷手机游戏的风气在班级潜滋暗长 , 我们要警策自己,不要让手机毁掉自己的前程。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5月12日是“防灾减灾日”,很多学校在当天组织了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增强了同学们自我保护。 B、信息时代,一个人具有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决定着他成就的大小。 C、我们应重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D、本着“奉献爱心”的目的,这家公司推出相关服务项目,为有志于投身老年事业的人士搭建创业之桥。
  • 5.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学校组织了“思非遗困境,扬华夏文化”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任务一:思非遗困境】

    现年59岁的上海绒绣项目传承人唐明敏说,自己绒绣公司里能绣的人现在只有四五个,年纪都大了,却没有年轻人来传承。曾经也有徒弟来学过,但没多久就走了,一是经济上的原因,二是年轻人静不下心来,绒绣需要一针一线,耐得住寂寞。太多的非遗文化徘徊在生存边缘,非遗传承人靠着内心的坚守,孤独守望,生怕这走过千年的美好遗失在岁月里。

    (1)请你根据材料提取信息,概括出非遗面临的困境。

    【任务二:扬非遗文化】

    (2)为弘扬非遗文化,请你运用对偶修辞在校园宣传栏内写一条宣传语。

    【任务三:创非遗新风】

    材料一:

    抖音平台上,一位名叫阿琅的年轻指画艺术家火了,他学习指画十余年,并通过抖音短视频的形式展示了指画的绘画过程与作品,收获了无数的点赞。如今,抖音上的阿琅已拥有百万粉丝,其创作的指画“齐天大圣”,单条视频点赞数已突破200万。这一传播方式让指画这一非遗文化走进了更多年轻人的视野。

    材料二:

    中国国家博物馆和稻香村跨界合作。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国宝级书画珍品图像运用至稻香村月饼礼盒包装上,展现了昔日乾隆皇帝南巡的情景“老字画”和“老字号”的携手,在提升商品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的同时,用市场化、亲民化的手段,让文物藏品走出博物馆,走入百姓家。

    (3)小林在网上看到了这两则新闻,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有了自己的感悟,于是他在新闻下面留言:(任选一则材料即可,不少于30字)

二、(1小题,8分)

  • 6. 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关关雎鸠,。(《诗经·周南·关雎》)

    , 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式微》)

    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诗经·郑风·子衿》)

    ④与君离别意,。(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蒹葭萋萋,。(《诗经·秦风·蒹葭》)

    , 俶尔远逝。(柳宗元《小石潭记》)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名句。

    ①在《小石潭记》中,作者的情感是起伏变化的:“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表现了作者的愉悦之情;然而“”,凄情于景,含蓄地反映了作者的孤寂、凄凉的心境。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这两句,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真挚的感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

三、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16分)

  • 7.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水。漈水者,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药之属,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还深映。有象耕雁耘 , 人甚知礼,野鸟名鸲,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伏,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袁晁贼平未,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致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注释】①象耕雁耘:传说舜死苍梧,有象为之耕;禹葬会稽,有雁为之耘。后用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②袁晁:袁晁农民起义发生于公元762年,次年被评定,到这位老者问话时已过去8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林尽水源,便得山/尝贻余核舟 B、前行/及前踪 C、答之/此人一一为言所闻 D、此中人云/如有所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乍见外人,亦甚惊异。

    (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展现了一幅理想的社会画卷,又以渔人复寻而不得,刘子骥寻而未果,否定了桃花源的存在。 B、甲文中村人“皆叹惋”是因为渔人大费周章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也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C、乙文中村民的家中只有祭祀时才能宰杀家畜,没有原因不能杀生,因为他们认为杀生就会发生地震。 D、甲乙两文中的村落都风景优美,物资富足,人民生活安定,可以说是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具体体现。
    (4)、钱锺书说顾况的《仙游记》是“刻意模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结合选文内容分析钱锺书作此评价的原因。
  • 8.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13分)

  • 9.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广州永庆坊位于恩宁路,曾经是一片挤满老房危房的街区。作为全国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挖掘和保护利用的十个试点区之一,永庆坊改造采用“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形式实施修缮维护,在三方参与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社会资源,成立了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共同缔造委员会,这是广州旧城更新首个公众参与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能够让公众参与到旧城改造之中,也能让一些问题通过平台得到反馈,共同缔造委员会的成立对推进恩宁路改造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开始是想尽量把人都迁走,好做统一的规划,实现完整的效果,后来发现这条路很难走,又转变了思路——因为居民本身住在这里,城市才是活生生的历史,如果全部迁走了,无非拿到的就是一个壳,里面的灵魂没有了。”荔湾区住房和建设局调研员江伟辉表示。如今永庆坊二期的改造以保留城市肌理为主,更加着重“绣花”功夫的提炼。岭南建筑很多传统工艺在永庆坊都有体现,譬如砖雕、灰塑、陶塑、石雕、木雕等精细功夫,都需要保护传承。

    “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需要有足够的经济产业支持,才能真正有活力。”江伟辉表示,以产业重构的方式导入创新产业,吸引年轻人在此停留,以破解老城区空心化困局。

    永庆坊一期已开放区域中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雕一彩一绣”展览馆。“三雕”指玉雕、牙雕和木雕,“一彩”和“一绣”分别指广州彩瓷和广绣,它们都是广东传统手工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广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谭广辉表示,“过去一年里,社会上越来越多人关注到这些广府传统手艺,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过来了解,甚至学习。”

    (摘自2019年10月24日“金羊网”,有删改)

    材料二

    水庆坊微改造的方式摒弃了过去大拆大建的做法,坚持修旧如旧,这些做法对于保护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有着积极的作用。

    民众对永庆坊建筑与氛围的认知(2018年)

    关于永庆坊建筑与氛围的认知

    非常同意

    比较同意

    一般

    比较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大部分老房子未得到保护

    4.9%

    25.2%

    39.0%

    16.3%

    14.6%

    留下的老房子得到很好的保护

    28.5%

    47.2%

    22.0%

    1.5%

    0.8%

    有很多新建仿古建筑

    17.1%

    51.2%

    24.4%

    4.9%

    2.4%

    保留了历史街区风貌

    20.3%

    39.8%

    35.8%

    4.1%

    0.0%

    这里充满历史文化感

    19.5%

    35.8%

    35.8%

    7.3%

    1.6%

    这里充满现代时尚感

    16.3%

    42.3%

    31.7%

    7.3%

    2.4%

    (摘自网络,有删改)

    材料三

    2018年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考察,第一站选择了有百年历史的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永庆坊入口处的广州“三雕一彩一绣”展览馆,在考察中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摘自2018年10月26日《南方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利用传统街区发展经济,早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趋之若鹜的举措。大家热衷于把这些街区“打造”成一个地方的“名片”,招徕商家和顾客(特别是游客),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对传统街区新意迭出的“打造”中,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问题,甚至导致传统街区面目全非、名存实亡的悲剧,令人痛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弄清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以及该如何保护和利用。所以,传统街区要慎重“打造”。

    传统街区的价值就在于其“传统”,在于其所永载的历史文化。几乎稍有名气的传统衔区,其形成的过程都比较漫长,少则数十年,多则数百年。传统街区产生于人民群众的长期创造和积累,其住宅区、崇祀区、商业区、公共活动区等的构成,都体现着人民的生活理想与生存智慧,体现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也体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街区的灵魂即维系于此。传统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人文信息,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统一体。以此观之,传统街区最值得关注的地方绝不仅仅在于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更在于这些建筑所承载的生存方式、风土人情。

    因此,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必须明白它自身的社会意义,明白它是否存在问题、我们需要做什么。把原住民大量迁走,对街区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招商,是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因为,若没有对街区历史和现实的尊重,街区的文化特色将逐渐失去,其内涵必然会受到重创,所谓的招商引资能否产生长久效益十分令人怀疑。

    当前对待传统街区还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号称将其打造回清朝或民国的某个阶段,似乎回归的年代越早越好。此举就如同要把百岁的老人整回童年,也是妄自菲薄的无知行为。街区房屋的整治,最好的办法或许是采取逐步维修与更新的方式,对不得不修缮的才采取适当措施,对违章违法的私搭乱建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和制止。

    (摘自2017年9月1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永庆坊在改造过程中引入更多社会资源,成立了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共同缔造委员会,让公众参与到旧城改造之中。 B、永庆坊改造采用“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形式实施修缮维护,保留了城市肌理,为老城区注入新活力。 C、“三雕一彩一绣”展览馆向市民游客宣传推广玉雕、牙雕、木雕、广州彩瓷和广绣等广府传统手艺,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D、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是传统街区的灵魂,反映了地域特色和人民的生活理想、生存智慧及伦理道德关系。
    (2)、根据“材料四”的内容,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传统街区蕴含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应当打造成为地方的名片,以达到招徕商家和游客、发展城市经济的目的。 B、传统街区产生于古代劳动人民的长期创造和积累,其形成过程都比较漫长,少则需要数十年,多则需要数百年。 C、传统街区的长久发展不能仅靠招商引资,要尊重传统街区的历史和现实,保留街区的文化特色,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D、针对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产生的问题,文中鲜明地表达了反对改造传统街区的态度,然后提出了传统街区整治的办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永庆坊时强调“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其目的是希望城市规划建设能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 B、大部分的民众认为永庆坊虽然有很多的新建仿古建筑,但留下的老房子也得到了很好的维护,保留了历史街区风貌。 C、认同永庆坊中充满历史文化感和充满现代时尚感的民众人数相当,这表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D、对于传统街区,我们要怀有敬畏之心,要认真地去认识它、了解它、尊重它,顺其自然,而不是轻率地将其打造成仿古名城。
    (4)、不少城市在“打造”传统街区时出现了哪些问题?请分点概括。

五、(17分)

  • 1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晒秋

    段吉雄

    在蟋蟀一声紧似一声的弹奏声中,村庄日渐丰腴。从田野里飘出来的风挟裹着瓜果醇香,沿着那条深邃小路踢踏踢踏就走进了季节深处。天空一副了无心事的样子,像是被水洗濯过,清爽,干净,素衣猎猎。

    ②藏在岁月深处的镰刀被季节唤醒,在月光下被磨去斑斑锈迹。刺啦刺啦,刀刃紧贴着纹路细腻的石片,在月牙一样的磨石上面荡着秋千,渐渐闪出银色光芒。当月光开始在镰刀上打旋的时候,磨刀声停了。农人用粗壮的大拇指肚在刀刃上轻轻荡着,手上能感到刀锋的寒气,听得到刀刃触摸指纹沟壑的声响。镰刀磨成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拖泥带水。收割庄稼,一下就是一大把。就是伸向天空收割云彩,也是轻轻一挥,就会揽下满怀五彩缤纷。

    ③一墙之隔的老牛梦呓般的咀嚼被打断,摆动着尾巴送走悠闲梦境,踱步走进季节的繁忙中。男人腰上插着两把镰刀,身后是老牛健壮的身影,像是要仗剑闯荡江湖。他们同步迈出农家小院,消失在牛铃铛摇曳的清脆声中。院子里模糊的轮廓渐次清晰。先是挂在屋檐下的辣椒、黄豆,然后是堆砌的玉米、芝麻。女人推开房门,打着哈欠来到院子中央,扫一眼天空。太阳挣扎着,一点一点地蠕动着,光线从罅缝中进出。仅扫一眼,女人便知晓今天是个大晴天。她把衣服掖了掖,撸起袖子,忙碌起来。

    ④水泥地上,原本灰白的颜色现在却是一片深沉。蒙在玉米上面的塑料布有一层细细的水珠,看来昨夜的露水确实不小。女人边抖动着塑料布边在心里盘算着,今天院子里的粮食怎么晒,地里的农活怎么做。心里想着,手脚不停歌,轻轻一脚就叩开紧闭的鸡笼门。早就欠着顾长脑袋的那群生灵争着从笼子里出来,挤在门口谁也不肯让谁。还是那只一身雪白羽毛、顶着红润鸡冠的占得上风,成功突围,趾高气扬地踱着步,一个跃身,飞到院墙上,抖搂着身上的羽毛,引颈放喉。

    ⑤村庄在激昂的呼唤声中彻底醒过来。女人此时已经把院子里扫干净了,灰尘,露水还有喧嚣,以及一夜的慵懒。水泥院子还需要再晾晒一下,要经过太阳的消毒才能把粮食铺在上面,不然容易返潮。趁着这个功夫,她还有不少事要做,一边呼喝着赖床的孩子,一边走向厨房。

    ⑥面团气风发坐在锅中盆里,膨胀的面团都快要溢出来。这季节发酵,不加点温度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种效果的。看到这盆发酵好的面团,女人心里很欢喜,如同这个沉甸甸的季节带给她的喜悦。屋子里,玉米、花生、芝麻已经堆得插不下去脚了,只好挪到屋檐下。还不止这些呢,地里还有,雪白的棉花还未来得及摘,长得快要撑破地面的红薯还需要个把月沉淀。满院子都是醇浓的果浆味。雪白的面团在案板上来回滚动。满身热情顺着胳膊汩汩流进面里。千揉百转之后,放进笼屉,按上锅盖,蒙上湿布,灶膛里塞上两根干硬的松木棒子,火舌一下子就伸出来了。

    ⑦女人快步走出厨房,秋阳已经在院子里铺上金色地毯。是时候了,她一伸手,先把那黄豆荚从屋檐下抱下来,几步走到院子的一边,胳膊轻轻一抖,豆荚就均匀地铺在了地上,无需再去翻动。满屋玉米也需要太阳猛晒。女人半蹲着身子,两手轮流捡起玉米,挥臂把它们掷出门。那些玉米棒子撞击在地面,尖叫着、蹦跳着朝远处滚去。也有玉米粒从上面脱落,在院子里打着口哨。很快,院子就变了样,金色一点一点吞噬着冷凝。

    ⑧女人想起锅里的馍馍,急忙起身。还没到厨房,就有一股甜醇的面香迎了过来。掀起锅盖,腾起的水雾一下子把半个身子都罩住了。她揭起一个冒着热气的白馍,在手里左右倒着,朝坐在院子角落的孩子走去。

    ⑨田地里,男人和牛已经把那块泛着油光的黑泥地犁了一半。老牛不紧不慢,与男人默契十足,娴熟地在这块地上走出一条条笔直的痕迹。他们不是在犁地,是在翻阅大地这本厚重而古老的书籍。

    ⑩太阳已经跃上山头,薄雾慢慢消失,阳光徜徉在这雾霭中,给山冈和大地都披上金霞。晨霭另一头,女人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走来。男人回过头,看着那个身影,扭回头,鞭子在空中扯一个清脆的鞭花,气沉丹田,喊出整个田野里最得意的声音:“嘚——”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收图,文章叙写了秋季农民的繁忙,男人忙着犁田,女人在忙好家务的同时还要忙着晾晒粮食作物。 B、文章语言富有韵味,写天空时,一句“像是被水濯洗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天空的清澈明净。 C、本文第⑦段主要采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女人晒黄豆荚和玉米的场景,刻画了一个勤劳能干的妇女形象。 D、老牛形象在文中的作用是用牛健壮的身影衬托男人的雄健和辛劳,用牛的沉默(配合)衬托男人的质朴;用牛与男人的默契(同步)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请根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蟋蟀一声紧似一声的弹奏声中,村庄日渐丰腴。(请赏析句中加点词)

    (2)那些玉米棒子撞击在地面上,尖叫着、蹦跳着,朝远处滚去。也有玉米粒从上面脱落,在院子里打着口哨。(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文章题目是“晒秋”,第⑨段却主要是写男人像阅读书籍一般的犁田,似与题目关系不大,能否删去?试作简要分析。
    (4)、文章以“男人喊出整个田野里最得意的声音;‘嘚——’,结尾,有何妙处?

六、第三部分 写作(共50分)

  • 11. 请以《从此,我不再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班级名。

七、附加题(8分)

  • 12. 阅读《经典常谈》,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阅读积累,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2)、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 精。

    摩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3)、班级启动了《经典常谈》名著阅读活动,在导读课上,你明白了可以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来阅读《经典常谈》,有兴趣选择、目的选择两种选择方法。请结合名著内容,举例说明拟运用哪一种方法来阅读《经典常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