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2025届高三语文2月总复习质检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3-18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口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受到生物、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生物因素包括基因、遗传、年龄、性别等内在因素。发展心理学家利恩·伯奇指出,人的口味部分由基因决定,随着人类早期味觉和嗅觉系统的发育,我们在子宫内已经具备了感知口味的能力。羊水和母乳中含有母亲食物的分子,这为婴儿早期口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环境因素指影响口味形成的一系列外在因素,如家庭、伙伴、饮食经验等。尽管口味存在遗传决定的个体差异,但童年时期的饮食经验也能改变先天的口味偏好。父母为儿童早期的饮食体验创造环境,并通过自己的食物选择和喜好进一步影响孩子口味的形成及固化。随着儿童的成长和独立,家庭对其口味的影响逐渐减弱,而伙伴和同龄人的影响等外在因素的作用则逐渐增强。社会因素指的主要是社会文化和地理因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群体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口味。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中国逐渐形成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大菜系。各地的气候差异也造成不同的饮食口味,如北方寒冷,菜肴以浓厚为主;西南地区阴冷潮湿,人们喜食麻辣;江浙一带气候温和,人们则偏爱甜食。人们的饮食口味也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密切相关,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如西北多烹食牛羊,沿海地区的人则爱吃海鲜。此外,生活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群,其口味也会受到特定文化影响而有所差异。

    口味的形成同样存在关键期效应。大部分伴随我们一生的口味,在童年的早期阶段已初步形成。研究表明,儿童的口味与青春期及成年后的口味存在紧密关联,这进一步证明童年时的饮食经验是终身口味的重要基础,童年是口味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关键期内,人们的口味经历了初步形成、不断发展并逐步固化的过程。儿童的口味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使他们能够接受并喜爱特定饮食环境下的食物。虽然,人在青春期和成年后的口味也可能受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总的来说,成年人的口味更趋于稳定,不易被改变。

    (摘编自唐仪、徐杰《口音、口味和身份认同及其内在联系》)

    材料二:

    现代化的味道是随着现代化进程而变化的。在味道领域,科技改变了人们对味道的认识,也改变了人们对味道的追求。在科学家看来,味觉是一个化学过程,人类品尝的味道是大脑对舌头接触到不同分子的感受。采用科学技术,各种味道都可以进行精确度量,从而实现标准化控制。而且,技术还能研究出最受欢迎的味道,让生产的食品迎合大部分人的口味。

    目前的AI技术可以分析和把握味道的感受性和物质性,但仍无法把握其复杂的社会性。因而,AI技术下的味道生产只能以标准化、规模化为原则。这样的现代化生产,让人关于味道的主观感受趋于单一。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面对以AI为代表的智能革命,我们依然坚持:“人的存在是衡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价值尺度。”现代化再怎么加速发展,其本质也必须是人的现代化。因而,从极具个人化体验的味道出发去反思现代化,不失为一种更加突出人的价值的角度。樊浩提出:  “数字技术最大的风险,就是使日常生活的意义在虚拟中退隐并可能最终走向消散。”那么,对味道与现代化的反思,就应该从回归日常生活、寻回日常生活的价值意义开始。

    这里所说的日常生活,不是被技术统治的生活,而是回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着传统日常意义的原初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味道的形成与环境 (包括人文和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根据传统食物生产的经验,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生产的同一种食物,都会形成不同的风味。这种差异性风味的产生是缓慢而复杂的,是在当地的气候、环境、特产,以及当地人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惯习中孕育而成的,并使与之相随的社会文化也产生差异。味道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的,与有关群体、地方有着密切的深层联系,其中深藏着源远流长又丰富多彩的文化意义。

    当我们回到传统、回到日常时,地方性差异就凸显出来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一个地方的人存在着类似的味道偏好,这是“环境与身体之间长期的互动和协调而形成的一种味觉依赖”,如四川人、湖南人嗜辣,贵州人喜食酸,江南人口味偏甜。饮食习惯和味道偏好可以说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浸润和滋养了当地的民风民情,显示了当地的文化情感和精神品格。从这一意义上讲,味道也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关于本地食物的直观认知和历史性的、系统化的文化叙述。

    地方关乎人的存在,承载着人的日常生活,也承载着地方性的特殊味道。有学者把味道视为“饮食体验于食物之外的延伸或抽象”,人对某种味道的认同,必有一定层次性的民族认同或地域认同。因此,味道能够唤起身在异乡的人们的私人记忆,引发他们的乡愁;可以被抽象化为地方的符号意义,经由各种传播,促进地方共同体的形成。通过某地的特殊味道,人们能够对该地产生切身沉浸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主观性认识。如此一来,味道成为人地关系的情感载体,成为地方感的一种重要依托。这里所说的地方感源于人与地之间的情感纽带,亦即段义孚说的“恋地情结”,指人对特定地方的种种主观感触、认知与认同,而人与地之间的情感纽带,正是建立在长久的日常生活基础上的。因此,能够连接人地情感的味道,是来自传统和日常的味道,而非工业化、符号化的味道。在一定程度上,地方感能够激活人对自然、文化传统的记忆和情感,找回味道所承载的原真意义和多维内涵,重新发现世界和日常生活的丰富性。

    (摘编自郑珊珊《味道、技术与现代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先天口味由基因决定,但在环境、文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下,口味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生改变。 B、中国的八大菜系的形成是漫长而复杂的,主要与各地域的气候、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C、现代化味道诞生的关键因素是科技,运用科技对味道进行精确分析,可研制出受欢迎.的味道并实现标准化生产。 D、地方口味不仅反映了当地人的味道偏好,也影响着当地的民风民情,是连接人与地方情感的重要纽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父母在孩子的儿童期坚持引导其清淡饮食,孩子就能形成清淡的口味并影响终身。 B、对味道与现代化的反思,旨在强调日常生活中味道的丰富性,引导人们回归日常生活。 C、南北网友的咸甜豆花之争,是地方口味的偏好之争,其中反映了一定层次性的地域认同。 D、手工制作地方食品可以避免工业化味道,让外地消费者对该地产生切身沉浸的情感体验。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着重论述口味的形成,主要从口味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关键期两个方面展开。 B、材料二对现代化味道展开了全面论述,论证思路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C、两则材料引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都是为了说明口味与地域相关,有地域差异。 D、材料一“童年是口味形成的关键期”的论述,可以佐证材料二中味道能引发乡愁的观点。
    (4)、张翰是西晋文学家,江苏吴县人,他在北方做官,因思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竟辞官归家。后来人们以“莼羹鲈脍”形容思乡之情。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这种文化现象。  
    (5)、技术对味道的过度介入可能给日常生活的价值意义造成哪些影响?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边空旷的土地

    李 娟

    有一匹马在过河的时候死了,倒在河中央的冰面上。后来一场一场的雪把它重重盖住。再后来,雪化了,冰悄悄薄了,裂了。那马又重新在雪地中露出身子,并渐渐地有了异样的味道。有人把它拖上河岸,斜搁在河岸边的卵石滩上。

    一阵风过来,浓重的腐败味笔直尖锐地冲进鼻子,无法躲藏。又一阵风过来,刹那间天地间又灌注满了干净鲜美的空气。任你怎么努力地抽动鼻子,也闻不到刚才那股强烈的腐味了。一丝一毫也没有,哪怕离那匹死马仅几步之遥。

    春天的风,浩荡,有力,从东方来,长长地呼啸。与它有着同样力量的是这眼下的大地。大地一日日冰雪消融,一层层泛绿。河边的旷野上, 东一堆西一堆,全是没能熬过冬天的牛羊的尸体。活下来的牛,在尸体周围的土地上缓缓移动。它们轻轻地,仔细地,啃食着刚扎了寸把深的草尖。这一带地势开阔。河对岸的芦苇滩那边全是麦田,远远看去,漆黑而湿润。而河这边却是荒草野地,分布着几个古老的石圈墓。

    雪化完后,河岸上的卵石滩全露了出来。我在河滩上总会时不时发现花纹美丽或奇形怪状的卵石。我在河水里把它们洗得干干净净,再并排着晾在草地上,然后继续往前走。走到野地尽头再慢慢折回来,这些卵石就晾干了。用裙子一兜,满足地回家。

    我将捡的石头一直留着。五色晶莹地盛了好几只玻璃瓶。瓶子里注满水,说不出的明亮美丽。

    住在河对岸的江阿古丽,也喜欢在河边捡石头。她家我去过好几次,房间收拾得整齐明亮。地面用红砖铺成“人”字形的花纹,细细地洒了水。炕上整齐地摞着层层花哨的被褥。窗台又宽又明亮,养着几盆热闹的花。

    和我一样,江阿古丽捡的石头也泡在水里。但是她只捡那种豌豆大小的,光滑明亮的小石子,斑斓精致地浸在一个白色搪瓷盆里,放在窗台上,迎着阳光。我想她一定精心收集了很多年才攒了这么大半盆子吧。湿漉漉地抓一把在手心,像抓着一把宝石似的。江阿古丽一定是敏感的。

    攥着这样一把宝石,遥想从不曾为自己所知的那些过去的事情……当江阿古丽还是个小女孩子的时候,她发现了故乡的美,从此珍爱着自己平凡孤独的生活,并深深地满意,深深地感激……

    江阿古丽和我一样大。她的名字意为“初绽的花朵”。

    天气更暖和一点的时候,我会端着盆子去河边洗衣服。有时候总会有人在河里洗马。他把马牵到河中央,往马身上泼水,再用鬃毛刷细致地上下刷。我很生气,因为他在我的上游。我就冲他大喊,但他理都不理我。我端起盆子越过他往上游走一截,换个地方再洗。谁知没过一会儿,这小孩也慢吞吞把马牵过来,还是牵到我的上游仔仔细细上上下下地继续洗他的马。

    我就搬块大石头扔过去,砸到他脚下,溅他一身水。谁知他也不甘示弱,也搬来一块更大的石头砸过来,弄得我从头湿到脚,辫子梢都在流水。

    我把衣服和盆子往岸上一扔,跑开玩去了。半天回来后,谁知他还在那儿不紧不慢地磨蹭。我说:  “喂——要不要我帮你洗啊?”

    他什么也不说,笑着把马慢慢牵开了。

    草地中央钉着一根尺把高的木桩子,他把马牵过去,系上缰绳。又回来,坐在不远处。我洗完衣服和床单后,就把他叫过来帮忙拧。他劲儿很大,拧过的衣服我再也弄不出一滴水来。

    他兀自喜滋滋地说:  “今年乡上的弹唱会,我要去赛马!我的马好得很。”

    我往马那边扫了一眼:  “那么矮……”

    “矮才好呢,矮的马才好!”他急了, “你看它腿上多有劲!”

    “白的马好看,红的也好看,黑的也好看,黄的也好……——但你的马是花的!”

    “花的马才好!你不知道,你不行!”

    我一看,真的要生气了,便笑嘻嘻闭了嘴。

    他还在那儿着急:  “我的马是最好的,我的马鞍子也是最好的,你什么也不知道!”

    我站在水里继续朝他皱眉头,撇嘴巴,并且很夸张地叹气:  “唉,矮马呀……”

    他猛地跳起来,搬起块超级大石头砸过来!

    ……我立刻又湿透了……

    等第二次再看到这个小孩时,我们和好如初。还是在河边,我还是在洗衣服,他还是牵着马没完没了地洗。

    我还是要求他给我拧衣服。我一边看着他拧,一边教育他,唠唠叨叨说了半天。他也不理我,只是轻轻地笑。

    最后我问他:  “你赛马赢了第几名呀?”

    “还早呢,弹唱会还没开始。 ”

    衣服全晾好后,我坐在高高的岸上看他用心洗马。一阵阵滚烫的风吹过来,世界明亮,大地深远。对岸的芦苇滩起伏不已。盛夏已经来临,那匹死马的尸体被鸟和虫子啄食得只剩一副整齐的、雪白耀眼的骨骸,寂静地横置在不远处阳光下碧绿的草地上。

    “你的马真的行吗?”

    “我也不知道。”

    不知怎么的,我突然有点难过。不由自主地说:  “没事,你的马不是腿上的劲很大吗?”

    “是呀!”他高兴起来了, “我的马鞍子也是最好的!”

    夏天过去了,秋天来了。江阿古丽嫁人了。我特想知道,她嫁走后,她家那半盆子美丽的小石子还要不要了。要是送给我该多好……

    我仍然会每天都去河边走走,寻找漂亮石头,并不知不觉也开始寻找那种豌豆大小的石子。

    天气转凉了,河边风很大。我在河床下的卵石滩上久久地弯着腰,耐心地寻找。河水的“哗哗”声是另外一种安静,让人不受侵扰。

    从我站着的这个角度看去,大地的广阔是一种充满了力量的广阔 , 微微地倾斜着。

    (选自《我的阿勒泰》,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以“我”的视角描写河边的风景和生活,展现四季变化和人事变迁,表达了生活在空旷的土地上的孤独落寞之情。 B、活下来的牛在牛羊的尸体旁吃草,河对岸是麦田而这边是荒野、墓地,作者以鲜明的对比,凸显了自然法则的公正无情。 C、面对“我”对马的质疑,男孩的回应从原来的不容置疑变为后来的“我也不知道”,体现了他敏感、不自信的特点。 D、死去的马成为鸟和虫子的食物,变成雪白的骨架,作者以盛夏的阳光和碧绿的草地来衬托骨架,寄寓着对生命的思考。
    (2)、关于文中江阿古丽及捡石子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江阿古丽家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出江阿古丽勤劳能干、热爱生活的形象特点。 B、“江阿古丽”意为“初绽的花朵”,对名字的释意引人遐想,丰富了她美丽、青春的形象。 C、“我”和江阿古丽捡的石子反映出不同的审美观,象征着两人对生活不同的理解与选择。 D、“我”寻找豌豆大小的石子,表明“我”受到江阿古丽影响,也隐含着“我”对她的思念。
    (3)、“我”对男孩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文章两次提及大地的力量,大地具有怎样的力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安石既执政,首取三司条例司别设一局,聚文章之士数人,与相谋议,遂议行青苗之法,并置诸路提举官,上从之。自此,青苗法遂行于天下。使者冠盖相望,遇事风生。范镇、吕公著、李常等俱奏,以为青苗法当罢,所遣使者当追还。而安石传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牢不可解。宰相曾公亮、陈升之皆争以为不便。廷论方汹汹,而韩琦亦自外数条青苗害天下之状以上。于是上感悟,始欲罢之。安石惶遽自失,家居,累表乞分司。吕惠卿惧失势,亟上表请对。既对, 自往传宣起安石。安石既起,乃以琦送条例司驳之。上欲稍修改其法以合众论。安石曰陛下方欲以道胜流俗无以方战自却即坐为敌所胜矣。以故范镇、吕公著、韩琦相继罢逐,而翰林学士司马光亦辞枢密使。而安石意犹未快,又以判亳州富弼谏新法,落使相,判汝州。久之,吏有不奉者,安石益欲深罪之。上不可,安石固争之曰:  “不尔,新法不行矣。”上曰:  “闻民间亦颇苦新法。”安石曰:  “祁寒暑雨, 民犹怨咨,无足也。”上曰:  “岂若并祁寒暑雨之怨亦无耶?”安石不悦,退而属疾,居家数日,上遣使慰之,乃出。是岁熙宁七年也。

    三年十二月,初行保甲之法,用五百家为一大保,人极劳弊。其后,上亦浸知保甲之策为民患,至有质衫袄而买弓箭者,又有自相残而避团结者。上深念之,以责执政。久之,河平。安石因诧以为功,又自谓青苗之令已行,独保甲、市易、免役者,在得其人而行之,乃复陈。又一年,上诏中书曰: “京城门外草市保甲,居民逐利,求之排之亦无所用,可速罢。”既而以自冬及春旱暵为灾,欲悉保甲,安石以为水旱常,不足贻圣忧。上曰:“此岂细事?”卒令罢之。司农言,今岁秋成,请复编排保甲,而终难行矣。

    (节选自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

    材料二:

    大抵天下之事,久则不能无弊,固宜变通。然须合乎人情,宜于土俗,从容改图,而后天下蒙其福。宋至神宗,国势颇不振矣,安石所谓变风俗、立法度,未不是。但其不达事理,不识时宜,直任己见而专务更张,逐使天下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君子为之一空。有才而无识,可胜惜哉!若王安石,其初不可谓非君子也,特因性执而少容,好学而泥古,遂至引用小人,基宋室之祸。

    (节选自张居正《资治通鉴直解》)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安石曰[A]陛下[B]方欲以道胜[C]流俗[D]无以方战[E]自却[F]即坐[G]为敌所胜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臣子给皇帝的奏议,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意思相同。 B、顾,顾虑,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的“顾”意思不同。 C、为,介词,因为,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为”用法不同。 D、而,连词,表转折,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神宗起初支持王安石推行青苗法,但是后来因为受到官员们的影响而有所动摇,甚至曾想要罢止青苗法。 B、新法遭到了众多官员的反对,王安石引经据典,与他们反复辩论,仍没有达成和解,于是请求辞去时任职务。 C、保甲法在实施之后,给老百姓带来很大的负担,后来又遇上天灾,宋神宗体恤百姓,就没有全面推行下去。 D、张居正认为王安石变法符合形势需要,对其才学人品有所肯定,但也指出他在推行新法时处事失当,用人不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廷论方汹汹,而韩琦亦自外数条青苗害天下之状以上。

    ②久之,吏有不奉者,安石益欲深罪之。

    (5)、张居正评价王安石“直任己见而专务更张”,材料一有哪些事例可以支撑其中的“直任己见”的评价?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鹿鸣宴

    张栻

    从昔山川夸八桂,只今文物盛南州。

    秋风万里携书剑,春日端门拜冕旒

    圣世取才先实用,儒生报国岂身谋。

    且看廷策三千字,为写平时畎亩忧。

    【注】①鹿鸣宴,旧时科举考试后,由州县长官为新科举子而设的宴会。②张栻,南宋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作此诗时任静江(今广西桂林)知府。③冕旒,古代帝王的礼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昔”与“只今”呼应,夸赞了广西不仅风光秀美,而且人文兴盛。 B、“秋风” “春日”,不仅是写季节的转换,在时节上也暗合“乡试”与“殿试”。 C、颔联上句想象儒生赴考的情景, “万里”表现路途遥远, “书剑”衬托儒生形象。 D、尾联的“畎亩忧”指儒生对田地收成的担忧,体现了他们生活的贫寒和艰辛。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儒生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诗歌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两句,在今天仍然可以作为管理部门选拔人才、采纳意见的准则。
    (2)、小嘉在获奖感言中,引用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两句,表达了他战胜困难终获成功的喜悦。
    (3)、诗词鉴赏课上,同学们探究古诗词中的意象,发现“烟霞”常被用来代指美好的景物,比如“”这两句就很典型。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腊月的寒风席卷大地,万物萧瑟之际,北京的多个公园里,有一种花儿却在苍劲的枝条间悄然点亮。它的花色温润如蜜,甜美的香气令人流连陶醉,带着生命的芬芳温暖人心,这就是蜡梅。

    自古以来,蜡梅在文人墨客心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蜡梅的名字更是蕴含着古人对它的钟爱与浪漫想象。最初,它被称为“黄梅”,北宋诗人王安国曾在《黄梅花》中写道:  “未容莺过毛先类,已觉蜂归蜡有香。”后来,黄庭坚和苏轼的诗歌又赋予了蜡梅全新的诗意与禅意。在他们的笔下,蜡梅仿佛是蜜蜂采花制蜡,经上天精心雕琢而成的艺术品。 自此,(  甲  ),生动地表现出那清透润泽的质地与  A  的香气。关于蜡梅的诗歌不断涌现,如南宋诗人尤袤的《蜡梅》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团酥与凝蜡,难学是生香。”以细腻的笔触,全面展现出蜡梅的风姿与神韵。

    蜡梅和梅花虽然花期相近,且都是先花后叶,散发香气,  (  乙  )。蜡梅是灌木,花色以蜡黄色为主,香气浓郁,果实为不可食用的蒴果;而梅花则是小乔木,  B   , 香气清淡,果实是酸甜可口的梅子。不仅如此,蜡梅的花期比梅花持续时间更长,花期长达两个月以上。

    蜡梅不仅是庭园中的美景,更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宋代以后,蜡梅从皇家园林走入寻常百姓家,逐渐成为冬日里不可或缺的装饰。①蜡梅以其不惮寒冬的艰韧,②多个城市选其为市花,③象征着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④这些城市用蜡梅在冬日里装点街道与庭园,⑤也将这份韧性与生机传递给每一个人。

    (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点亮”,本用于灯火,现用到蜡梅上,收到了一定的修辞效果,这种手法叫“移用”。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式,另写一个句子丰富蜡梅的形象。要求:语意完整,移用贴切,表达流畅。
    (2)、下列对尤袤的《蜡梅》诗的前三联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腊惊春意 ②故染曲尘黄 ③凌寒试晓妆 ④缀树蜂悬室 ⑤应嫌脂粉白 ⑥排筝雁着行

    A、③②①④⑤⑥ B、 C、②⑤⑥①④C.①③④⑥⑤② D、①③⑤②④⑥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请为文中第四段标序号部分的加点字注音;标序号部分有一处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我们往往通过一个人已取得的成就来衡量他的价值。但也有人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的追求。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