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情景化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3-18 类型:单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 1. 明明同学在参加活动过程中,收获很大,他写下了一段感受,请你帮他一起完成吧!

    那些在不同 lǐng yù____有所建树的科学家,大多都能在看似普通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正如波义耳发现miáo pǔ____中的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魏格纳从qiū  yǐn____的身上为自己的猜想 sōu jí____ “证据”,然后锲而不舍地加以研究,不断探索,得出结论。另外,要接近真理,除了拥有见微知著的能力之外,或许还需要一份独特的想象力,就像冯至认为在bō li____的表盖下面,是一只丑恶而 kǒng bù____的蝎子在发出qīng cuì____的声音。

    我们如果想在科学领域有所成就,空有鸿(hú  gào )之志是不行的,必须要像(huá  huà)罗庚说的那样:不要坐等灵感的到来,必须要有(qiè  qì)而不舍的精神。

    (1)、任务一:结合上下文,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美观的字。
    (2)、任务二:结合语境,选择正确的读音。

二、华华参加了班级开展的“科学探索小达人”活动,请帮他一起完成下面的选择题吧!(10分)

  • 2.  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蹈火    汤乎若流水 B、自愧如   虽与之俱学,若之矣 C、不以为    曰:非 D、一人虽听    送鲍浩然浙东
  • 3.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____,有所____,有所____,有所____,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①发明 
    ②发现  
    ③创造 
    ④前进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②③④
  • 4. 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下图是他的代表作《三门记》,下列不是其书法特点的是(       )

    A、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 B、轻盈飘逸,婉约柔美,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C、结构严谨端正,平正宽绰。 D、整体上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 5.  下列句子中,引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的同学认为我们不用努力就能超越前人,毕竟“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嘛! B、在当下,创新应当被大力提倡,《礼记》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C、《淮南子》有云:“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所以我们要勇于质疑,否定传统。 D、坏事再小也不能做,好事再小也要做,正如刘备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6. 小明在整理“科技是国之利器”的辩论材料,以下不合适的一项是(     )
    A、5G技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经济贸易,诞生了很多新兴产业。 B、中国云计算服务能力的发展,成为建设网络强国、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 C、化学的发展使人类拥有改造自然的能力,却也伤害了数千万同胞的健康。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为大家提供高精度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三、六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在活动交流课上,分享了自己搜集的科学故事,请完成片段后的学习任务。(28分)

  • 7. 阅读理解

    短文一

    成功的起点

    法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科学家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个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寸的地方撒上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一分钟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团团转。一连七天七夜,它们饥渴难忍,终于精疲力竭 , 相继而亡。

    科学家总结实验时,在实验笔记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那么多毛毛虫当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去走另外一条路,不就会避免死亡的命运吗?

    在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庄比塞尔,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里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的时间。然而,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的人们没有一个走出过沙漠。他们不是不想离开那儿,而是尝试了多次都失败了。肯·莱文对此表示难以置信,于是他亲自做了个实验。他从比塞尔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这使得比塞尔人惊讶:原来他们中根本没有人向北走过,每一个试图走出沙漠的人,都是沿着他前面那个人走过的路线走的,从来没有人想过另辟蹊径

    如今的比塞尔已经成了一个旅游胜地。每一个到过比塞尔的人都会发现一座纪念碑——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生活中,我们太习惯于走别人走过的路,偏执地认为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不会错。但是,我们不会想到,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你站在哪儿,更重要的是选准方向,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1)、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精疲力竭:

    另辟蹊径:

    (2)、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下科学家为什么“在花盆周围不到6寸的地方撒上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叶”。
    (3)、(语文要素)为了告诉我们选定方向的重要性,文中列举了两个具体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一是

    二是

    (4)、联系短文,想一想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沙漠。
    (5)、下面与短文最后一句话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
    A、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你站在哪儿,其次选准方向,然后再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B、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你站在哪儿,更关键的是选准方向,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C、人能走多远关键取决于你站在哪儿,也需要考虑选准方向,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6)、(开放探究)“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8. 阅读理解

    科学不怕挑战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完全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概率解释,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____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____,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____,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____,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1)、联系上下文,从下面词语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序号填入文中横线上。

    A.固执己见           B.苦思冥想           C.破绽百出         D.豁然开朗

    (2)、梳理第③④段,概括作者运用了哪两个具体事例说明了怎样的观点。

    事例1: 

    事例2: 

    观点: 

    (3)、第⑤段中两个分句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4)、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讽刺和否定 C、表示着重强调 D、表示特殊含义

四、光华小学六年级三班的同学,围绕搜集到的科学故事,开展了辩论赛,请你帮他们完成下面的任务吧!(22分)

  • 9. 阅读理解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1)、概括选文中的事例,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并完成练习。
    发现真理的过程善于发问发现真理
    波义耳溅上盐酸的花瓣竞奇迹般地变红了

    结合上图,这样叙述事例的好处是: 

    (2)、下面哪个事例可以论证选文说明的观点?将序号填在括号里,并说明理由。

    ①著名作家叶永烈报考大学时,没有如愿以偿地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但他坚持到中文系去听课,写文章。19岁的他成了《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之一。

    ②居里夫人对铀元素有极大的兴趣,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她依靠自己购买或设计的简单的仪器,经过反复实验,对已知的化学元素和所有的化合物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终于获得了重要的发现。

    ③伽利略年轻时观察到天花板上来回摇摆的灯每一次摆动的距离虽然在减少,但每次摆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他对这个现象产生了疑问,并反复进行了实验,最终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

    我的选择是

    理由:

  • 10. 阅读理解

    【材料一】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 , 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

    【注释】①板印:雕版印刷,即在成块的木板上按镜像雕刻好文字、图案,再用这样的板子进行印刷。②已后:以后。③板本:用雕版法印制而成的书籍。④布衣:平民。⑤活板:用一个个字模临时拼组而成。⑥钱唇:铜钱的边。

    【材料二】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印刷技术不断地采用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果,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70年代,感光树脂凸版、PS版的普及,使印刷迈入了向多色高速方向发展的途径。80年代,电子分色机使彩色图像的复制达到了数据化、规范化。90年代,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推出,表明计算机全面进入印刷领域。总之,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印刷技术也迅速地改变着面貌。

    【材料三】随着科技发展,传统印刷业受到重创,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使用数字传媒。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报纸阅读率较2020年下降0.9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较2020年下降0.3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较2020年增长0.2个百分点。

    (1)、下列对材料概括最准确的是哪一项?(       )
    A、材料二主要介绍彩色印刷技术。 B、三则材料都围绕印刷技术进行介绍。 C、材料一介绍了活字印刷术的由来。 D、材料三总结了三年阅读率的变化。
    (2)、结合注释理解材料一的内容,将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3)、材料三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好处是具体准确地突出了
    (4)、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印刷业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五、光华小学六年级的同学开展了“科幻故事我来写”活动,他们希望你也来参加。(30分)

  • 11. 想象一下,如果人类可以定居在月球或是其他星球,还能够穿越时空回到恐龙时代……会发生什么?回想自己通过书籍杂志、新闻报道等了解的现代科学技术,它们在未来会有怎样的变化?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新体验?放飞想象,写一个神奇的科幻故事吧!

    要求:题目自拟,要有吸引力;故事完整,情节有趣;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字数5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