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四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语文一诊模拟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3-13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建筑中的塔,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塔,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并非中国原生,而是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的东传,塔这种建筑形式也逐渐融入了中国建筑体系之中,并发展出了丰富的类型和风格。
在中国古代,塔往往与佛教紧密相连。作为佛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塔不仅用于供奉佛像、舍利等圣物,还承载着信众的虔诚信仰与祈愿。同时,塔也成为了地标,点缀在江山之间,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卷。从高耸入云的楼阁式塔,到敦实厚重的密檐式塔,再到秀丽精巧的亭阁式塔,中国古塔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除了佛教文化,塔还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例如,许多古塔都融入了中国的风水学说,选址布局都经过精心考量,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外,塔也常作为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出现在诸多诗词歌赋之中,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
在建筑技艺方面,中国古塔同样展现了高超的水平。无论是砖石结构的稳定性处理,还是木构部分的精细雕刻,都体现了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这些古塔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古塔已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静静地矗立在各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如今,这些古塔不仅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在现代社会中,塔的功能和形式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一些现代建筑以塔为灵感,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既具有历史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建筑作品。这些新型塔建筑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景观层次,也成为了城市文化的新地标。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中的塔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存在。它们既是佛教文化的载体,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既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又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继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中国古塔:承载佛教文化与传统技艺的建筑瑰宝》
材料二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建筑理念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塔建筑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形式和功能的限制。新型的塔建筑不再仅仅作为宗教或文化的象征,而是更多地融入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
一方面,新型塔建筑在材料和技术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传统的砖石和木材逐渐被新型的建筑材料如钢铁、混凝土和玻璃等所取代,使得塔建筑在结构强度、耐久性和外观效果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同时,现代建筑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塔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更加精准和高效。
另一方面,新型塔建筑在功能上也进行了多元化的拓展。除了传统的观赏和宗教功能外,新型塔建筑还承载了诸如通信、观光、展览等多种现代功能。一些高耸入云的现代塔建筑甚至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和发展水平。
此外,新型塔建筑在审美观念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传统的塔建筑往往注重对称和协调,而新型塔建筑则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意。一些设计师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造型,创造出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塔建筑作品,为城市景观增添了新的亮点。
然而,新型塔建筑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合理规划和建设塔建筑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新型塔建筑的高度和规模不断增加,给城市的交通、环境和安全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新型塔建筑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确保塔建筑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的新型塔建筑在材料、技术、功能和审美观念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然而,面对新的挑战和问题,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新型塔建筑向着更加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传统塔建筑的保护和传承,让历史与现代在塔建筑中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中国建筑文化的新篇章。
《当代新型塔建筑:突破传统,展现现代科技与审美多元融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塔这种建筑形式起源于中国,随着佛教的东传,逐渐融入了印度等其他亚洲国家的建筑体系中。 B、中国古塔在建筑技艺方面展现了高超水平,其中砖石结构的稳定性处理和木构部分的雕刻尤为突出,不具有任何艺术价值。 C、当代中国的新型塔建筑在材料选择上更加多元,新型建筑材料如钢铁、混凝土等的应用提升了塔建筑的结构强度和耐久性。 D、新型塔建筑在设计上更注重对称和协调,与传统塔建筑强调个性和创意的审美观念形成鲜明对比。(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载体,还承载了风水学说和文人墨客的吟咏,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B、新型塔建筑的功能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观赏和宗教功能外,还可以承担通信、观光、展览等现代功能。 C、新型塔建筑的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和城市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挑战,因此需要合理规划和建设。 D、为了保护传统塔建筑,我们应该完全禁止对其进行任何形式的改造和创新,以确保其历史原貌的完整性。(3)、以下哪一项不能作为材料一中关于“中国建筑中的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论据( )A、塔作为佛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信众的虔诚信仰与祈愿。 B、许多古塔融入了中国的风水学说,选址布局经过精心考量。 C、塔常作为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出现在诸多诗词歌赋之中。 D、新型塔建筑在材料和技术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如使用钢铁、混凝土等新型材料。(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中提到的中国古塔的文化内涵。(5)、根据材料二,分析当代中国新型塔建筑相比传统塔建筑有哪些显著的变化,并谈谈你对这些变化的看法。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故乡的炊烟
李兴海
对于故乡,我总有一种割舍不断的依恋之情。这不仅仅是因为我生于斯、长于斯,更主要的是这里有我童年的美好回忆,以及我挚爱的亲人和那些温暖人心的乡情。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便是故乡的炊烟。
清晨,太阳还未完全升起,故乡的村庄便笼罩在一片祥和的宁静中。此时,家家户户的屋顶上,开始陆续升起袅袅的炊烟。那炊烟,仿佛是村庄的呼吸,轻柔而绵长。它们在空中交织、缠绕,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小时候,我常常站在家门口,痴痴地望着那升腾的炊烟,想象着它们会飘向何方。那时的我,总以为炊烟是有生命的,它们能够带着我的思念,飘向远方的亲人。于是,每当傍晚时分,我便会凝视着那缕缕炊烟,心中充满了对远方的憧憬和期待。
在故乡,炊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现象,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每当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燃放鞭炮、庆贺佳节。那时,村庄上空的炊烟便显得格外浓密和热烈。它们仿佛在诉说着乡亲们的喜悦和欢庆,将整个村庄都笼罩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
除了节日的欢庆,炊烟还见证了许多乡村生活的温馨场景。记得有一次,邻居家的老奶奶生病了,她的儿女们都在外地工作,无法及时赶回。于是,村里的妇女们便自发地组织起来,轮流为老奶奶做饭、洗衣、照顾她的生活。那段时间,老奶奶家的屋顶上,总是升起袅袅的炊烟。那炊烟,仿佛是乡亲们淳朴善良的象征,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田。
如今,我已经离开故乡多年,但每当回想起那些温馨的画面,我的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故乡的炊烟,已经成为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仅是我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更是我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乡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许多老房子已经被新式的楼房所取代,乡村的道路也变得越来越宽阔和平坦。然而,无论故乡如何变化,那袅袅的炊烟却始终如一地飘荡在村庄的上空。它们仿佛在诉说着故乡的历史和文化,见证着乡村生活的变迁和发展。
每当夜幕降临,我常常会独自一人站在窗前,遥望着远方的故乡。虽然我已经无法再看到那些熟悉的炊烟,但我的心中却依然能够感受到它们的存在。那些炊烟,仿佛已经融入了我的血脉和灵魂,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奔波和忙碌。然而,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根和源。故乡的炊烟,就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根和源之一。它们不仅仅是我们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更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自己能够经常回到故乡,去感受那些熟悉而温馨的炊烟。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将故乡的美好和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魅力和价值。
(选自《读者》,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炊烟”为线索,贯穿全文,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与眷恋。 B、作者通过描绘炊烟的形态和变化,象征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C、文中提到故乡的变化,如老房子被新式楼房取代,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发展的不满。 D、文章语言细腻,情感真挚,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乡村的温情与乡情。(2)、关于文中的人物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站在家门口看炊烟的场景,展现了自己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B、邻居家老奶奶生病时,村里妇女自发照顾她,体现了乡村邻里之间的互助与温情。 C、作者的父亲在文中并未直接出现,但通过炊烟的描写,暗示了父亲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 D、文中提到的乡亲们,通过他们的行为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淳朴与善良。(3)、请分析“那炊烟,仿佛是村庄的呼吸,轻柔而绵长。它们在空中交织、缠绕,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古人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以及作者情感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明帝太宁元年,王敦拥兵江夏,将举兵内向,明帝密知之,以郜鉴为江州刺史,都督江西诸军事,镇姑孰以扞敦。于是王含、钱凤自江宁来奔于敦,敦悉以其事告之,此乃劝敦举兵。敦曰:“我,琅邪王也,位极人臣,奈何自忘漠然,作此乱阶乎!”含曰:“事势不得不尔。”敦然之,于是大集兵众,上疏以诛奸佞为名。含、凤阴谋为敦使前锋,敦兄光禄勋应亦赞成其议。敦兄含既至,谓敦曰:“此是大事,当极其谋,吾党亦宜自结。”敦然之,于是大享士卒。既醉,敦谓应曰:“我欲举大事,而吾兄以为如何?”应曰:“此是灭族之事,弟宜慎之。”敦色变,应亦知其不可留,遽辞归京。
时明帝已遣使密诏郜鉴,令其严备。鉴得诏,即整军布防,遣使告急于朝廷。明帝闻之,召群臣议。司空王导曰:“敦素骄横,今又拥兵自重,若不早图,必为大患。”帝曰:“卿言是也,然敦兵强将勇,何以制之?”导曰:“敦虽强,然其部下多非心腹,且其兄应已归京,敦孤立无援,可密遣人离间其党,使其自乱。”帝然之,遂遣人潜入敦营,散布谣言,言敦将诛其旧部。敦部下闻之,皆疑惧不安。
敦闻部下有异,大怒,欲严惩之。钱凤谏曰:“今军心不稳,若再施严刑,恐生变乱。不如安抚之,徐图后计。”敦从之,遂下令安抚众军。然军心已散,士气低落。郜鉴乘机率军进逼,敦军大乱,溃不成军。敦见大势已去,遂率残部遁走。明帝闻捷,大喜,封郜鉴为侯,赏赐有加。敦逃至江陵,为部下所杀,其乱遂平。
材料二: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 , 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昔者汤武以百姓为心,故能兴;桀纣以百姓为仇,故能亡。故曰: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以圣王务在安民,务在利民,务在教民。民安则国安,民利则国利,民教则国教。故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君若不察,虽欲无危,不可得也。”桓公曰:“善哉!寡人闻命矣。”遂下令修政,务在安民,齐国大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君人者A以百姓B为天C百姓D与之E则安F辅之G则强H非之则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位极人臣”中的“极”与“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中的“极”,两个“极”字含义相同。 B、“敦色变”中的“色”与“江天一色无纤尘”(《春江花月夜》)中的“色”,前者指“脸色”,后者指“景色”,含义不同。 C、“然其部下多非心腹”中的“然”与“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中的“然”,两个“然”都表转折,含义相同。 D、“天”在文中指“百姓”,与《孟子·梁惠王上》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天”意思不同。(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敦因部下不安而决定安抚军队,但军心已散,最终溃败。 B、明帝采纳王导的建议,派人离间王敦的部下,导致其军心不稳。 C、王敦的兄长应劝他慎重行事,但王敦未听从,最终失败。 D、郜鉴在明帝的密诏下,整军布防,最终击败了王敦。(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含、凤阴谋为敦使前锋,敦兄含光禄勋应亦赞成其议。
②遂下令修政,务在安民,齐国大治。
(5)、管仲认为君主应如何对待百姓?请简要概括。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下”“收”二字,以动态的画面展现了西晋灭吴的势如破竹,暗含历史更迭的必然性。 B、颔联通过“铁锁沉江”与“降幡出石”的对比,既写史实,又暗喻东吴凭借天险仍难阻灭亡。 C、颈联“山形依旧枕寒流”以自然永恒反衬人事变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切感慨。 D、尾联以“故垒萧萧芦荻秋”的景象收束全诗,将历史沧桑感融入苍茫的秋日意境中。(2)、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生动描绘了曹操率军顺流而下、千里舳舻的雄壮气势。(2)、 杜甫《登高》中,“ , ”两句,通过描绘无边无际的落叶和滚滚而来的长江,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悲秋之情。(3)、 古典诗词中常用“流水”这一意象来表达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感慨,如“ , ”就借“流水”这一意象表达了这种情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智慧至今仍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不仅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提醒我们要不断追求进步,提升自我。正如《论语》中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在现代社会,许多人却陷入了“____①____”的误区,只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这种学习方式无异于“____②____”,最终只会导致知识的浅薄与思维的僵化。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当反思:如何才能在学习中真正实现“____③____”?答案或许在于回归经典,汲取古人的智慧。经典著作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思维的磨刀石。正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我们唯有以开放的心态、严谨的态度,才能在浩荡的学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最终抵达智慧的彼岸。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②③
(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效果。(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天的落叶是一首无声的诗。当叶子从枝头坠落时,它们并非简单地“飘落”,而是像舞者般旋转、翻飞,用最后的姿态书写生命的告别。金黄的叶片在风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仿佛在诉说:“即使凋零,也要绽放出最后的绚烂。”
①____,时光的流逝总在不经意间改变着世界。如同被岁月抽走的琴弦,那些曾经翠绿的树冠如今只剩下稀疏的枝桠,②____。但泥土中的落叶并未消失,它们正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生命——化作养分,滋养着来年的新芽。或许,生命的真谛就在于此:③____,却在消逝中孕育新生。
(1)、将文本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它们并非简单地‘飘落’ , 而是像舞者般旋转、翻飞”改成“它们简单地落下,旋转、翻飞。”句子意思不变,但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2)、请在文中横线序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亭落成,俨然一面镜子,照出众人才情、境界的高下。寻章摘句之腐儒,专肆拾人牙慧,语必有典;借鉴化用者,亦如五十步笑百步,脱胎并不换骨;唯有宝玉,摈弃因袭思维,敢于大胆创新,故能独上高楼,一语天然万古新。
其实不唯吟诗作赋、文艺创作,我们学习、工作,乃至国家自强、时代发展,都需要贾宝玉的这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文艺创作,需要创新。……
个人发展,需要创新。……
国家自强,更需要创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