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三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模拟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3-13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臧永清①:在文学出版的国际传播中,达到怎样的效果就算理想的因际传播?这样的国际传播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在这些方面,你有不少研究。你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孙德宏②:国际传播的理想标志,这个问题我们两人去年就曾经深入讨论过。我的看法实际也是受到你的启发才逐渐坚定起杂的:传播文本所蕴含的价值最终在交流互鉴中融合成为接受方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我认为,这就是文化国际传播的“理想标志”——事实上,古今中外那些成功的文化国际传播都呈现着这样的特征。
臧永清:你的观点比我们上次的讨论又丰富了不少,这是我们的共识。
孙德宏:理想的国际传播的必要条件,一定是传受双方的“价值认同”。国际传播的传播效果如何,关键是看域外受众的接受效果如何;接受效果如何的关键取决于“价值认同”——人家对你的价值取向不认同,还何谈“接受”?
臧永清:你是在强调,真正的“接受”其实是由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这两大主体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于是,就必然就有了“双方认同”的这个“必要条件”——但是,在跨文化国际传播中,接受主体有着千差万别的“接受偏好”,那么你所说的价值认同的“价值”的具休所指是……
孙德宏: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的“全人美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因为它着眼于人美普遍幸福,充分诠释和体现了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传统之间的全人类共同的利益关切和价值追求,超越了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传烧的器限所以它也就成为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
臧永清:这个“价值认同”更多是看眼于传播文本的思想价值,同时也应该看到,作为文化一部分的文学文本还有其自身的独立品质,比如它所具有的转持的艺起价值,这也法出有一个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传统的接受者的认同问题。
孙德宏:传播文本形式及其想象意蕴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它的艺术价值,必须尽可能最大程度地体现人类审美的独特性、共通性。所有文化产品的经典文本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都是“独特”的、“原创”的。传播文本所包含的独特的民族文化与本土经验、异域特之的多少,是它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放接合的重系指括,也是国际传播规化的必线要求,同时它又回为体现了审美的“共通性”而自然而然地使域外受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独异”因其独特的本土气质而散发出速人的异线特色,进而吸引着接受者阅读;“共通”则国其理念相通并符合传播规律而使得接受者易于接堂、乐于接堂,甚至产生巨大的情感共鸣……
臧永清:关于文学出版国际传播中的“理规括志”“价值认同”等问题。都是大问题、直问题。接下来,正如你之前所说的文学出版国际传播“既是个学术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中国当代文学出版欲实现理想的国际传播还有一些重要的具体操作问题。“好作品”加上恰当的传播手段,才可能促进你所说的“价值认同”,才可能实现比较理想的接受效果。
孙德宏:业界的具体操作——这也正是我特别期待与你交流的问题。你之前总结了你们的具体做法,如:寻找著名的海外出版社合作、为作家寻求更高的商业回报、子找经验丰富的译者等等,其中几次强调了“国外版权代理商”和“接受方译者”问题,而且认为这是比较可行并富有实效的操作手段。为什么强调这两点。
臧永清:商业出版必然面对市场。一方面,市场交易首先看你的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即便你的产品质量确实不错,也还有个是否“适销对路”问题——受众不了解你,甚至对你有误解,而你的“推销”又做不到针对他的需求……“走出去”都难,又何谈“走进去”?于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谁能比较恰当而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孙德宏:结果,你们因为坚持商业出版而较多地选择了国外版权代理商、国外有实力的出版社、接受方译者……这个逻辑关系清晰合理。作为著名的出版人,你如何看待国外版权代理商和接受方译者在文学出版国际传播与合作中的“中间人”作用?
臧永清:从具体操作角度讲,出版行业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国内出版社直接与国外机构联络需要合适的契机,充分用好国外版权代理机构就是契机之一。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一些时刻紧盯着国际市场的国外版权代理商会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他们既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生活、中国文化,更十分熟悉国外某些国家和地区出版机构的综合实力、图书品类和特色,以及海外读者的接受习惯、接受偏好,而且能够推荐恰当的、高水平的译者。用你的“价值认同”现点来看,他们更了解传受双方的传受偏好和价值认同。一部优秀的中国文学著作,极可能在国外版权代理商的规划下,加上更多的接受方译者的翻译再创作,在海外被打造成畅销书、长销书。
孙德宏:显然,充分利用好“他者传播”确实是跨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经验。人文社的实践和你的很多思考都给我很大启发。
臧永清:我也有很多收获。期待有机会再进一步讨论。
【注】①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②孙德宏,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摘编自《既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中国文学出版国际传播对谈录》)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德宏认为,文化国际传播的“理想标志”是传播文本所蕴含的价值在交流互鉴中融合成为接受方文化的一部分。 B、臧永清强调,在文学出版国际传播中,要关注传播文本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两者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C、孙德宏和臧永清都认为,充分利用好“他者传播”是跨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经验,可以有效提升传播效果。 D、臧永清认为,寻找著名的海外出版社合作、为作家寻求更高的商业回报等是文学出版国际传播中比较可行的操作手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话体的形式,通过孙德宏和臧永清两人的对话,深入探讨了文学出版国际传播的相关问题。 B、孙德宏在论证中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论述,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既关注了理论层面的探讨,也结合了实践层面的分析,体现了论证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D、臧永清在论证中多次使用设问句,自问自答,既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也推动了对话的深入进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传播文本所蕴含的价值能在交流互鉴中融合成为接受方文化的一部分,就可以实现理想的国际传播。 B、在跨文化国际传播中,接受主体有着千差万别的“接受偏好”,因此传播主体很难实现有效的价值认同。 C、所有文化产品的经典文本都是“独特”的、“原创”的,这说明传播文本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性上。 D、充分利用好国外版权代理商这一“中间人”角色,有助于解决中国文学著作在海外市场的“适销对路”问题。(4)、请简要分析文中孙德宏关于“价值认同”的论述。(5)、文中臧永清提到“好作品”加上恰当的传播手段才可能实现理想的国际传播效果。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纸上谈兵
高春阳
1 偷我家纸皮那损贼,我恨死他了,可惜逮不着他。我家是一楼,房子刚装修完,物流和快递成天来送货,拆下来的纸皮有很多。纸皮是南方叫法,北方叫纸壳子。
2 我把纸皮放在家门口,攒多了再一起送去物业指定的垃圾投放点。也不妨碍别人。整个单元,八层楼十六家,就我一家装修,就我一家住人。
3 有一天,我发现门口的纸皮不见了,垃圾还在。媳妇说,肯定是被人捡走了,纸皮能卖钱。我说,这叫偷。媳妇说,你不愿意卖钱,有人替你卖。我说,大小咱也是公司高管,哪好意思去卖破烂?媳妇笑道,那人要是把垃圾也偷走就好了。我笑她想得美。
4 媳妇有时会把垃圾袋放进纸箱,过后连纸箱一起倒掉。可有一天发现,纸箱不见了,垃圾被倒出来,扔得满地都是。
5 看着门口一地垃圾,苍蝇乱飞,我气不打一处来。不捡垃圾捡纸皮,我不挑。倒出垃圾拿走纸箱,我接受不了,太缺德了。
6 我捏鼻子大骂,等我逮到你,看我怎么收拾你。我想抓住那损贼,可总也碰不上。
7 这几天,我情绪很不好。我在竞聘一个领导岗位,竞争对手只有一个人,是我过去一手提拔起来的手下。
8 那天,我在家准备竞职演讲的稿子。我吃完早饭,出门倒垃圾,一开门,老天有眼,我撞见了那位神秘的损贼——一个矮个子的小老头儿。小老头儿怔住,他的手,正在纸箱里往外掏垃圾袋。他看着我,我看着他。他穿得还算不错,干净利落,不像靠捡破烂为生的人。当然我看人的眼光也不准,要是准的话,当初我也不会提拔那个没良心的。
9 小老头儿的脸腾地红了。他掏出垃圾袋,装模作样放在墙角,嘴里叨咕,一会儿俺就把它倒了。他抬眼问我,捡你家纸壳子,中不中啊?我一听口音,东北老乡,气消了一半。看小老头儿目光清澈,我心想,多干净的眼神啊,多像我提拔的那位啊,无辜,又值得同情。
10 我突然恨起眼前这老家伙,但是,职业素养让我说出了另外一番话,大爷,我家装修,纸壳子老多了,以后都给你。你定期来收,中不?反正放在门口,也遭贼偷。我把贼字咬得很重。
11 小老头儿的眼神像被点燃的蜡烛,亮了起来,哎呀,太好啦。俺能帮上你啥呀?咋也不能白拿。
12 我说,啥也不用帮,你就白拿。
13 小老头儿摆手,不中不中。这样吧,你家门口垃圾,以后俺包了。我笑了,他当然不懂得我的笑意。他笑了,我当然懂得他的笑意。
14 作为一名企业高管,对付这种小人,化敌为友,趋利避害,这是简单兵法。
15 回屋,我坐了下来。一想到公司那位,稿子就写不下去了。
16 几天后,媳妇出差回来,我把情况跟她汇报了一遍。媳妇说处理得当,提出表扬。
17 我跟小老头儿渐渐熟络起来,他经常来我家收纸皮。我家沙发、茶几、书柜等家具陆续到货,有时忙不过来,小老头儿就主动来帮忙,搬运、拆包、安装,忙完这些,又跟着收拾卫生,不管装修垃圾还是生活垃圾,一律给我清走。有时候,他还特地叫他老伴儿过来帮忙。我看这老两口忙碌的身影,庆幸当初没给小老头儿骂跑。
18 我心里的算盘,早已扒拉得噼啪响,他帮我干的活儿,折合成工钱,早已超出了纸皮能卖出的价钱。我稳赚。作为一个商人,我怎么能吃亏呢?
19 两个月以后,装修完工。小区物业配了保安、清洁工。小老头儿再想进小区,得经过我同意了,否则保安有权把他拒之门外。
20 春节前的一天晚上,保安呼叫我家门铃,说有访客,是一位矮个子老大爷。我想了想,直接拒绝。可是,保安一再通知我,我有点烦,不知道那个小老头儿想干什么。
21 不得已,我让他进来了。这时候的我家,窗明几净,纤尘不染,还从来没有接待过客人。
22 正在我犹豫是否该请小老头儿坐下时,小老头儿连连摆手,说,俺不坐啦,给你拿点黏豆包,闺女从东北寄过来的,地道的家乡味儿。过年啦,给你尝尝,估计平时你也尝不到。
23 说着话,小老头儿伸手递过来一个布包,蓝白相间,很土气的那种。
24 我呆住了,我真没想到。我竟然顺口说,当初你倒出垃圾拿走纸箱,我不怪你了,你不用内疚。
25 小老头儿垂下眼,轻声说,都是朋友老孙干的丢人事儿。俺一发现,就把他数落了。那天第一次去你家,就是想给你倒个垃圾,替老孙擦个屁股。没承想,让你碰见了,谁知道你这么好,不但没埋怨俺,还主动把纸壳子都送给俺,你真是好心人。
26 我傻在当地,半天才问出一句,你也不像捡破烂的呀?
27 小老头儿笑了,说,儿子来南方创业,在隔壁小区。人哪,没有遭不了的罪,只有享不了的福。现在日子多好,可是,俺们两口子就是闲不住,总想找点事干……
28 我脸通红,忽然感觉,小老头在我面前高不可攀,我赶紧给他让座。我心里突然想开一件事,公司那位,我不恨他了。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在文章中,“我”对小老头儿把垃圾倒出来只为拿走纸箱的行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认为这种做法非常不道德。 B、“我”习惯将纸皮等可回收物品暂放在家门口,一方面是出于方便他人捡拾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等待积攒到一定程度后卖给专门的废品收购人员。 C、文章中描述,小老头儿不仅频繁来到“我”的住所收集纸皮,而且还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包括清理垃圾等杂务。 D、小老头儿在交谈中透露,他的儿子正在南方努力创业,而他和老伴儿因为闲不住,所以想找些事情来做,以此打发时间。(2)、文中“我”对小老头儿的态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当小老头儿送来黏豆包时,“我”感到意外,并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误解。 B、得知小老头儿替朋友承担责任时,“我”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 C、听到小老头儿讲述来南方的原因后,“我”感到惭愧,觉得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D、小老头儿离开后,“我”决定不再计较公司那位竞争对手的行为,但内心依然充满怨恨。(3)、文章第⑧段中提到“我”撞见了神秘的损贼,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请探究文章标题“纸上谈兵”的深层含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秋七月,也先围犯边,其势甚张。八日,也先大举入寇,兵锋锐甚。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太监王振劝上亲征。命下,二日即行,事出仓卒,举朝震骇。遂偕王振并官军五十余万人,至龙虎台驻营。连日风雨,人情汹汹,声息愈急。随驾诸臣连上章留,振怒,悉令掠阵。未至大同,兵士已乏粮,僵尸滿路。寇亦佯避,诱师深入。
八月戊申朔 , 至大同。振又欲进兵北行,邝垫请回銮。垫乘马蹊躞而前,坠地几殆。王佐竟日疏伏草中请还。钦天监正彭德清斥振曰:“若有疏虞,陷乘舆于草莽,谁执其咎?”学士曹鼐曰:“臣子固不足惜,主上系天下安危,岂可轻进!”振怒曰:“倘有此,亦天命也!”会前军西宁候朱瑛、武进伯朱冕全军覆没,镇守大同中官郭敬密言于振,势决不可行,振始有还意。明日班师,大同总兵郭登告学士曹鼐等,车驾入,宜从紫荆关,庶保无虞。王振不听。
是日,驾至土木,去怀来仅二十里。众欲入保怀来,以王振辎重千余辆木至,留待之。邝整再上章请车驾疾驱入关,而严兵为殿。不报。又诣行殿力请,振怒曰:“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垫曰:“我为社稷生灵,何得以死惧我!”振愈怒,叱左右扶出。遂驻土木。旁无水泉,又当敌冲。十四日辛酉,欲行,敌已逼,不敢动。人马不饮水已二日,饥渴之甚,掘井深二丈不得水。其南十五里有河,已为也先所据。十五日壬戌,敌遣使持书来,以和为言。遂召曹鼐草救与和,遣二通事与北使偕去。振急传令移营,逾堑而行,回旋之间,行伍已乱。南行未三四里,敌复四面攻围,兵士争先奔逸,势不能止。铁骑蹂阵而入,奋长刀以砍大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众裸袒相路藉死,蔽野塞川,宦侍、虎贲矢被体如猬。上与亲兵乘马突围不得出,被拥以去。英国公张辅,尚书邝垫、王佐,学士曹源、张益而下数百人皆死。军士脱者逾山坠谷,连日饥饿。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
十七日,百官集阙下,颇闻败报,私告语,惊惧。出朝见败卒裏创累累至,讯之,皆不知上所在。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二》)
材料二:
异哉,土木之致也。寇非深入之师,国非积弱之赞,徒以宦竖窃初,和寇弄兵,逆众心而服之死地,遂致六师挠败,乘舆播迁,大臣百官身膏草野。夫始之不能制其不出出不能使之早旋枕藉弱场无益于败。然值仓皇奔清之时,主辱臣死,志异偷生,亦可无讥于伤勇矣。
(节选自《明史·列传·卷五十五》)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夫始之A不能制B其不出C出D不能E使之F早旋H枕藉G弱场I无益于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朔,农历每月初一,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称“晦”,如《登秦山记》“戊申晦” B、“蹊躞而前”的“而”与《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用法相同。 C、意日:终日、整天,与《项脊轩志》“意日默默在此”的“竞日”意思相同 D、咎:灾祸、灾殃,与《诗经·卫风·氓》“体无咎言”的“咎”意思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也先围犯边境,形势危急,王振劝皇帝亲征,朝廷上下震惊。 B、行军途中,天气恶劣,士兵缺粮,大臣们多次请求回师,王振不听。 C、车驾到达土木时,王振不听从郭登的建议,导致军队陷入困境。 D、最终明军在土木被敌军包围,全军覆没,皇帝被俘,大臣们大多战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未至大同,兵士已乏粮,僵尸滿路。
②上与亲兵乘马突围不得出,被拥以去。
(5)、文中“我为社稷生灵,何得以死惧我!”反映了邝埜怎样的品质?4.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小题。一剪梅·甲辰除夜
蔡伸
夜永虚堂烛影寒。斗转春来,又是明年。异乡怀抱只凄然。尊酒相逢且自宽。
天际孤云云外山。梦绕觚棱① , 日下长安②。功名已觉负初心,羞对菱花,绿鬓成斑。
注:①觚棱:宫阙上转角处瓦脊的形状。这里借指京城。②日下长安:《世说新语•夙惠》:“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王勃《滕王阁序》“望长安于日下”。意为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功名事业不遂,理想还未实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永虚堂烛影寒”中的“寒”字既点明深夜的冷清,又让人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孤寂。 B、“斗转春来,又是明年”写北斗星即将初转,但新的一年依然无法回到家乡,表达了词人客居他乡的无奈。 C、“天际孤云云外山”以景起兴,表达了词人孑然一身的孤独,同时引发了下面的抒情。 D、“梦绕觚棱,日下长安”写词人梦中都向往皇宫和京城,表达了词人希望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理想。(2)、词中最后一句“羞对菱花,绿鬓成斑”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劝学》中,荀子用“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来比喻学习需要日积月累。请默写出这句话的上半句:“ , 。”(2)、杜牧《阿房宫赋》中以“ , ”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来临。(3)、古典诗词中常借助“月”这一意象来表达某种情感,如李煜的《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借“月”这一意象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随君直到夜郎西”借“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技创新丰富了百姓餐桌上的食物种类,“细胞肉”“替代蛋白”“未来食品”这些高端的食品术语在新闻报道、学术报告、科技论坛等多个场合 A , 人们在生产食物之余,还可以创造新的食物类型,一场全析的食物革命正 B 。
而这背后折射的理念,正是当下粮食安全语境下所倡导的大食物观。有别于传统的以粮为纲,大食物观依现了从“粮食”到“食物”观念上的与时俱进和丰富创新。大食物观视域下,粮食概念从狭义的谷物扩展至一切可食用的食物范畴,并注重膳食营养的均街搭配,其旨向是促进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街。
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已经从“吃饱”“吃好”,(甲)。不过,从资源禀赋来看,我国仅有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却养活了近20%的人口,又该到何处再去挖掘供给的潜力?要践行大食物观,(乙),通过科技创新提效率、扩来源、转方式,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多维空间委“增量”。
为此,我们要用科技塑造资源适配的大食物观生产格局。一方面,遵照国地制宜的原则,通过科技的牵引和支撑作用,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依山而居开发“绿色食降”,傍水而栖打造“蓝色粮仓”,全方位多途径抱掘食物资源。另一方面,①加大利用生物技术开展食用蛋白、饲用替代产品等关键技术的研发,②扩大新型食物来源,③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④数据显示,食物蛋白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⑤预计2050年需求将达到2.65亿吨左右,⑥传统蛋白将无法满足人类未来生活要求。我们不仅要从技术上精准配置提高食物蛋白资源利用率,更要针对细胞培养肉、功能重组蛋白等发展方向,⑨抢占国际研究的制高点,以此来应对挑战。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迹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综合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请根据材料第二段内容,给“大食物观”下一个定义,不超过70字。四、写作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内卷”浪潮席卷而来。越来越多的人在“内卷”中感到疲惫,却又不自觉地参与其中。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