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3-12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
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君子检身,常若有过”,即君子要时刻检视自身,好像常有过错一样。其言外之意,就是指xiū shēn lǜ jǐ、省察克治不是一两天的事,而要成为时时处处的自觉。一个人能否检身,别人不大知道,外界也没法强求。每当独处一室,能不能自我剖析、反躬自问( )①可不可以做到不对自己隐瞒、主动查找并纠正错误? 如是种种,全都“存乎一心”。
②建设好青年队伍,需倡导“慎独慎微”的清正之风。青年经历风雨少,定力难免差些,一进入社会大染缸,很容易被诱惑和 méng bì。许多问题若不加以阻止,必会由小及大,毁掉自己的前途命运,也给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要教育引导青年人扣好廉洁自律的“第一粒扣子”,保持严肃的生活作风、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时时自律自省,在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写出词语。xiū shēn lǜ jǐ
méng bì(2)、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只填序号)【作风】zuò fēng 名①(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正派|反对官僚~。②风格:他的文章朴实无华。
【甲】其实经营生产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实利”,最要不得的作风是就只摆花样让人看而不顾实利。
【乙】他们也用鲜明的颜色,但显然没有很费心思在艺术上,作风老老实实,并不向牛犄角里寻找新奇的玩意儿。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线句①中的“隐瞒”“查找”“纠正”都是动词。 B、“时时处处”偏正短语,“经历风雨”是动宾短语。 C、画线句②中的宾语是“清正之风”。 D、语段括号里应该填入的标点符号是问号。2. 从如图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字,将正文内容用简化字工整地写在田字格。3. 《荀子》有云:“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树历来都被称为“君子之树”。请你为下方的松树图片配上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月好好独坐,双松在前轩。 B、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C、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 D、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4.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语出范晔《后汉书·张衡列传》,意指君子不担心地位的低下,而害怕德行的浅薄;不以钱财的紧缺为耻辱,却因德才的贫乏而羞愧。张衡是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以改进浑天仪、发明地动仪而闻名于世。他不仅有经天纬地之才,就有安邦兴国之志、经世济民之能,善于进退有度,且审时度势。____
(1)、把下面句子填入语段横线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颇得百姓称道。
②兴学校、振礼乐、任贤能、改民风、促生产。
③张衡一生勤勉为学、正直为人、清廉为官,
④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⑤他曾婉拒高官厚禄而就低位以佐贤主,
A、⑤②①③④ B、④①②⑤ C、③④⑤②① D、⑤②④①③(2)、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5. 小语认为,“君子立德”中对“德”要求是古代先贤的观点,今天已经过时。你同意小语的观点吗? 请举例分析。
6.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历代读书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班级就“如何修身”展开了讨论,下面是你所在的小组同学们的发言稿,请你对其加以完善。要求:①根据提示,在前3位同学的发言稿中填上恰当的诗句。②参照前3位同学的发言稿,为你自己也写一份完整的发言稿,你准备引用的名句来自《鱼我所欲也》。
(1)、“修身”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① , ②”来警示自己,做人应该奋勇拼搏。(2)、在与人相处时,我们要以《〈论语〉十二章》中的“③?④”来勉励自己,与人交往要忠诚、诚信。(3)、在展望未来时,我们要以《蒹葭》中的“⑤ , ⑥”来提醒自己,美好的事物就在远方,不要忘记对未来矢志不渝的追求。(4)、⑦。二、阅读(45分)
-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一个人的村庄
大 海
①祖母常在傍晚守候在曙光三村村口,凝望面前的曙光湖,守成一棵弯脖老树。
②狭长的湖泊如同拉扁的凹字,包围着小小的村庄。从对岸高地望过来,曙光三村如同灰色橄榄,嵌进巨大的镜子中部。依山傍水的曙光三村,只是曙光镇辖、曙光行政村属的三个自然村之一,而且只有一座由我们家族房屋围成的院落:中间是曾祖父母的老屋,旁边是祖父母的房屋,左右两侧是大伯、二伯、三伯、四伯、五伯、我父母的房屋。我们家族枝繁叶茂,祖屋却唱起了空城计。除了祖母外,我们家族先后举家搬离。大伯儿子在县城建有别墅。其他伯父子女在城里买了商品房。我和姐姐读完大学在县城工作,也将父母接去同住。
③曙光三村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村庄。祖母成了曙光湖唯一的常客。一棵长须坠地的榕树正对湖畔,树上鹭鸶早已熟悉祖母。我小的时候,祖母每天划着小船,送我和堂哥堂姐去对面曙光小学读书。小船是祖父在世时打造的,也是我们家族越湖通达对岸的交通工具。如果沿着湖岸绕行,大概五里路远。生性顽劣的我,有次藏了石头,待船离岸,突然起身将石头扔向榕树,惊起鹭鸶冲天而飞。小船打个趔趄,差点儿将堂姐晃到湖里。祖母劈我一掌,面向榕树湖泊,双手合十,喃喃祷告。祖母向来慈祥,那次动手打我,是怕我惊扰祖父的灵魂。
④祖屋左后是老旧的池塘、倾倒的围屋,昭示着客家祖先从远处迁徙而来,在此筑围而居。祖屋右后是宗祠、连片菜地,一条小溪潺潺流向湖泊。往上是一片坡地,十几棵龙眼树在此安营扎寨逾百年。再往上,是陡峭的山地、茂密的树林,宛若天然的森林氧吧。山风吹过,高低起伏的树如同波涛呼啸。小的时候,我和堂哥堂姐们经常爬上坡地采摘龙眼、攀上后山采摘野果,看五彩尾翼的野鸡掠过丛林。如今,坡地杂草齐腰,长长的藤蔓包围龙眼,登山的路径更是难觅,曾经的家园愈显荒芜。
⑤后辈屡屡动员祖母搬出去住。祖母抚摸着斑驳门槛,次次拒绝。祖母从祖屋出发,沿着碎石小路,孤独地行至村口湖畔。夕阳西下,将祖母身影长长地按在路上、映在湖上。我问鹤发鸡皮的祖母:为什么不搬出去和我们一起住? 祖母没有回答,却描绘着往昔美景:龙眼开花漫山飘香,果实成熟压弯枝头;吃草长大的湖里鱼虾,撒网捕来,鲜美无比。
⑥城里人艳羡的瓜果飘香,在偏僻山村毫无价值。父辈抛弃家园上城,就是例证。脱贫攻坚期间,如果不是外出务工,我们家族也有贫困家庭。曙光镇乡村振兴办干部,同时也是我的高中同学骄傲地告诉过我:我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61 户698人退出贫困行列啦! 我给他发去微信:乡村振兴还在后头呢!
⑦牧民的归宿在马背,那里有风雨阳光、壮烈跌落。农民的归宿在乡村,农具是武器,田园就是江湖。曙光湖周边遍生绵密的竹子,也催生编织的篾匠。父亲说,祖父年轻时会一手好篾活儿,请他做工的人家很多。农闲时分,祖父每天晨出做工、傍晚返家;祖母每天送至村口、湖边迎回。湖畔榕树就是祖父早年栽下的,说长大了为祖母遮阴。痛心的是,祖父一次晚归时,醉酒溺亡。祖父埋在后山之上,陪伴曾祖父母。祖母从此不食湖中鱼,不准晚辈吓鹭鸶,说是怕惊到祖父。她还经常去到村口湖边,送迎看不见的祖父,直到步履蹒跚。
⑧父亲的讲述,让我对祖母的执着似懂非懂。当父辈叨咕叶落归根,孙辈开始怀念家乡,只有扎根村庄一生的老人,无论脚下土地贫瘠还是富有,始终守望如斯。只是,村庄老了,祖屋老了,脱贫攻坚胜利后的曙光镇和曙光三村,等到老人逝去,难道归于荒野?
⑨2021年6月,珠三角来的驻镇帮镇扶镇工作队进驻曙光镇,深入村庄调研,谋划发展文农旅产业。同学告诉我,这些人是省里安排结对帮扶粤东西北乡村振兴的。
⑩夏雨如豆的某天傍晚,我回到曙光村,告诉祖母:国家有新政策啦,村里会有大变化呢! 祖母颤巍巍地问:“要……要我搬走吗?”我说:“不搬,等村里越变越好,我们也要搬回来住呢!”祖母的眼里盛满希望:“真的?”我握紧祖母枯萎的手,啄米般点头:“真的!”
⑪急雨骤停,彩虹悄然出现,一头连着后山,一头插进湖泊。雨雾散去,夕阳的尽头,炊烟袅袅升起。我置身如诗如画的村庄,轻轻搂着祖母,再次问:奶奶您一直不愿搬走,是舍不得这里的山山水水? 祖母眼眶湿润:还有你爷爷的魂在这里啊……
(选自《小小说选刊》)
(1)、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回答。(2)、小语在阅读文章时作了以下点评,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一个人”说明村庄是一座由我们家族房屋围成的院落,是属于祖母一个人的。 B、第③段首句“曙光三村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村庄”照应了文章题目,结构严谨。 C、文章多处使用四字词,如“鹤发鸡皮”“守望如斯”“夏雨如豆”,语言凝练、典雅。 D、文中的祖父是个勤劳能干、关爱妻子的农民形象,可惜醉酒早逝,给后人留下遗憾。(3)、在第⑥段中,“我”给同学发的信息“乡村振兴还在后头呢”一句有何深刻含义? 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完文章后,小语做了一则读书笔记,请你仿照她的示例,也写一则有关本文主题的读书笔记。【小语的读书笔记】我从文中抓到的关键词是“脱贫攻坚”。文章讲述在国家脱贫攻坚的政策下,村人从举家外出务工、脱离农村贫困生活到要返回农村谋发展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政策的讴歌,对农村焕发生机的期待。
【我的读书笔记】我从文中抓到的关键词是“”。
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①简牍的吉光片羽中记录的是泱泱中华文明对世界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简牍中蕴含、保留、书写、叙述了辉煌中华两千多年前在丝绸之路上的动人故事、真实事件、智慧光芒。新时代,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就需要挖掘简牍资源,探究书写于简牍之上的文化密码,用它阐释中国文化、中国精神。
②简牍是纸张发明之前,中国古人最主要的文字书写载体之一。一般来说,以竹制的称为“简”,以木制的称为“牍”;或细条形的称简(简札),方形的称牍(方牍),简和牍合称作“简牍”。人们因地制宜,南方地区盛产竹,故简牍多为竹质,西北地区因为竹稀少,人们就多以松、胡杨和红柳等制作。
(选自《简牍里的中国文化(上)》)
【材料二】
①考古学家根据出土的简牍,将其形制大致分为五种,分别是简、牍、检、觚、楬,它们体积各异兼各有功能。
②简,即简牍的最基本形式,用竹或木制成。一般长约等于现在的23厘米。所获的边郡公牍和一般书籍,都是用这种简抄写成册。简的宽度也不均等,书写字行按宽度而有不同。一般宽0.5至1厘米的简,抄字一行,宽2厘米的简可抄写两行。
③牍,形制为木段,长度与普通简相同,是一种比“两行”还宽的简,其宽度不等,大约4至6厘米,一般用来抄写契约、医方、物品名目、户口,因此又有“籍”、“簿”之称。牍的另一用途是通信,边郡公牍中均有发现,一般均用一尺见方的牍来书写,所以信件又称“尺牍”。
④检,检的用途有二:一是传递文书信件时,牍上面必须加一块牍,此即检,在检上面写上收信人和发信人的姓名叫做“署”。另一是传递机密时所用的封检,此即两块牍用绳子扎起,下牍称“函”,用以书信,上牍称“检”,封盖函牍。在绳结处加上封泥和捺下印章,叫做“封”。
⑤觚(音孤),即呈三角形或方形的多棱形长木棍,整治过程简单,可直接用树枝刮削而成。觚可分三四面书写,用于练习写字、记事起草,或抄写檄书和小学字书。
⑥楬,其形制是短而宽的木牌。木牌两侧有小孔系绳,一般系在簿册或器物上,题写名称,犹如现代的标签。
(选自《有规有矩——简牍的五种形制》)
【材料三】
①比起正史巨著,以枚记的简牍,更像是历史的注脚。
②甘肃出土的简牍中,除了政府官方文件,还有私人书信、逃犯“画像”、动物涂鸦、美酒酿造方、志怪小说等。不少普通人有趣轶事的记录,甚至具体到历史上的某一天。
③“元康元年十月壬寅朔甲辰,关啬夫广德佐熹敢言之:敦煌寿陵里赵负趣自言,夫欣为千秋燧长,往遗衣用,以令出关。敢言之。”
④这是一枚出自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的简牍。透过这台“放映机”,两千多年后的观众脑海中闪过如下画面:公元前65年11月5日,离立冬还有几天,敦煌寿陵里一名叫赵负的女子向乡里提出申请,她想为玉门关外戍守的丈夫送去御寒的衣物。
(选自《数万简牍“出深闺”,“沉睡”文物“讲故事”》)
【材料四】
①走进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展厅,文物简介不是“一本正经”的严肃面孔,多了平易近人的活泼味道。
②牍博物馆运用多种方式让简牍“活”起来。短视频还原简牍考古发掘时的情景,微电影讲述着一个戍卒的思乡之情和回家之路,动画短片生动讲述边塞的故事……展馆中还设有多种互动游戏:观众输入信息,可以生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出关凭证——“符传”;举起弓箭射靶,体验戍边将士的“秋射”考核……
③丰富多样的展陈方式,充满趣味,带着温度,让简牍走近观众,为人们带来知识的满足和艺术的享受。
(选自《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1)、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纸张发明前,简牍是中国古人主要的书写载体。南方人用的叫“简”,北方人用的称为“牍”。 B、从形制来看,简和牍的长度基本相同,但就宽度而言,牍比简要宽。 C、不同形制的简牍各具功能,如“牍”有通信功能。现在常用“尺牍”代指信件。 D、甘肃出土的简牍中,不仅能看到政府的官方文件,还能读到普通人的生活小事。(2)、材料三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简析其作用。(3)、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①古人使用简牍的历史大概有三千多年。
②文物简介不是“一本正经”的严肃面孔。多了平易近人的活泼味道。
(4)、你想邀请小文一起去参观甘肃省简牍博物馆,小文却说:“看简牍,有意思?我不去。”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列出三条说服小文的理由。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选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张兴世①夕住景江浦宿,贼亦不进。夜潜遣黄道标②领七十舸,径据钱溪。明旦,兴世与军齐集停一宿刘胡自领水步来攻。将士欲迎击之 , 兴世禁曰:“贼来尚远,而气盛矢骤,骤既力尽,盛亦易衰 , 此曹刿之所以破齐也。”令将士不得妄动,治城如故。俄而贼来转近,舫入洄波③ , 兴世乃命寿寂之率壮士数百击之,众军相继进,胡于是败走。
(选自《宋书·列传·卷五十》,有删改)
【注释】①张兴世: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将领。宋明帝时,各地叛乱四起,张兴世奉命讨伐叛贼刘胡。②黄道标:与下文刘胡、寿寂之都为人名。③洄淤(fú):水流盘旋的样子,这里指水中旋涡。
(1)、解释加点的词①又何间焉 间: ②忠之属也 忠:
③径据钱溪 据: ④胡于是败走 走: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B、公将鼓之 将士欲迎击之 C、公问其故 吾视其辙乱 D、战于长勺 胡于是败走(3)、小语与小文在阅读无句读的古文时,对画波浪线句子的停顿理解有分歧,请你帮助他们划分节奏。(用“/”标出,限画两处)兴世与军齐集停一宿刘胡自领水步来攻
(4)、翻译下列句子。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骤既力尽,盛亦易衰。
(5)、曹刿和张兴世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简要概括两人在作战策略上有何相同之处。10. 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题目。【甲】贾 生 【乙】贾 生① 【丙】贾 谊
李商隐 王安石 徐 钧
宣室求贤访逐臣, 一时谋议略施行, 年少毋庸毁洛阳,
贾生才调更无伦。 谁道君王薄贾生? 才高虑远策深长。
可怜夜半虚前席, 爵位自高言尽废, 如何宣室成虚问,
不问苍生问鬼神。 古来何啻②万公卿。 才傅长沙又傅梁③。
【注释】①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颁行新法。然而因变法触犯了保守派
利益遭到反对。熙宁七年(1074 年),王安石被迫辞职。但他制定的新法由于宋神宗的支持还在推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②何啻(chì):何止。③才傅长沙又傅梁:贾谊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1)、语文课上,四位同学对这三首诗进行了品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请你选出其中有误的一项( )A、小语:甲诗首句中“求”“访”二字,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实则先扬后抑,耐人寻味。 B、小文:乙诗寓答于反问之中,将贾谊的谋略“略施行”和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褒贬分明。 C、小华:丙诗写贾谊少年成名,才智超群,深谋远虑,但最终却成了空谈,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D、小兰:这三首诗引用了相同的历史人物,但着眼点不同。甲诗从历史故事角度入手,乙诗侧重议论,丙诗则侧重叙事。(2)、贾谊一生,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年仅三十三岁就抑郁而亡。贾谊也因此成为许多后人吟咏的对象。这三首诗均围绕贾谊展开,但三位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态度却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11. 在《海底两万里》名著分享活动中,同学们惊奇地发现这部书与电影《流浪地球》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请补全表格内容。项目
《海底两万里》
《流浪地球》
共同点
载体
①
地球
他们都是孤独的流浪者。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在思考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环境
②
宇宙
流浪原因
尼摩船长对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极端痛恨,向往民主与自由。
太阳即将毁灭,人类逃离太阳系,前往新家园。
遭遇困难
③(不少于2个)
太空电梯危机、月球陨落危机。
12.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 周年。在新中国成立的背后,是无数人的战斗和牺牲。面对强大的敌人,革命战士秉持顽强的反抗精神,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了祖国的防线,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新时代也需要这种反抗精神,同学们决定从名著中挑选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进行宣讲。请你请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情节,谈一谈保尔·柯察金的反抗精神,为同学们作表率。三、作文(50分)
-
13. 微写作
我国的古典诗歌作品灿若繁星,浩如烟海,经过几十年含英咀华,你对古典诗词早已不再陌生。请写一段话,表达你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感情。
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不要抄写试卷中出现的古诗词,200字左右。
14.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文。(一)告别2023,站在2024的新起点,我听见了出发的声音。“昨日已去逝流水,烟消悲喜往事嗟”,挥挥手再出发,告别过去,才能重新开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准备好再出发,方能厚积薄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放松心情再出发,村落依然,花开几转,都是你成功的画卷……朋友,2024,让我们一起,再出发吧!
请以“▲再出发”,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
(二)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戈壁黄沙里隐姓埋名,核武研究中鞠躬尽瘁,28年,邓稼先肩负使命,为中国人发出了最惊天动地的两声巨响;与敦煌壁画为伴,和莫高石窟相守,60年来,樊锦诗心怀热爱,让宝贵的文物重获新生;在贫困大山艰难办学,为女孩命运殚精竭虑,40多年,张贵梅坚守初心,将无数女孩的人生梦想点亮。
从以上几个数字里,我们可以看到,要成就一项事业,需要持久的恒心。所以,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悟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出现考生真实的学校、班级、姓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