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3-12 类型:期中考试
一、中华好诗词(12分)
-
1. 以下是诗词对决的部分题目,请补充完整。
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自然界有着千万种美好:既有(作者名)诗里“八月湖水平,”的胜景。也有《诗经》中涌流着的无数真情:如“ ,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的嗔怪,再如“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追求,都弥足珍贵,让人沉醉。
2.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1)、 , 灯烧月下月如银。(唐寅《元宵》)(2)、仰天大笑出门去,。(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3)、灵山多秀色,。(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4)、 , 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5)、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温庭筠《咸阳值雨》)(6)、 , 平铺十里湖光。(张孝祥《西江月·阻风山峰下》)二、国学经典(15分)
-
3.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①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
②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废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节选自《经典常谈·诗经第四》)
【材料二】①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是孔子。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寒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做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
②孔子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节选自《经典常谈·诸子第十》)
【材料三】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作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瑁,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式,作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
(节选自《经典常谈·诗第十二》)
(1)、小文想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价值,请你从下列选项中,推荐最适合的一项( )A、《辞赋第十一》 B、《诗第十二》 C、《诗经第四》 D、《诸子第十》(2)、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国学经典的著作。 B、这本书内容简洁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很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 C、《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让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 D、全书共13篇,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B、【材料一】中“重叠”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的原因是字数的均齐和韵脚的协调。 C、【材料二】中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并将自己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D、【材料三】中朱自清认为杜甫是“继往开来的诗人”,因为他的诗歌给诗创造了新的境界,引发后代诗人竞相效仿,对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4)、【材料一】中“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实现的?请联系所学《诗经》中《蒹葭》,结合具体诗句分析。(5)、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以言志”的育人作用。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②
三、诗歌唐朝(10分)
-
4. 在诗歌诵读中感受唐风诗韵,小华在准备诗歌朗诵过程中遇到些问题,请你帮忙解决。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① , 荷锄觇②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注释】①远扬:桑枝。②觇(chān);察看。
(1)、小华找到下面四幅背景图,与诗中意境不相符的一项是( )A、B、
C、
D、
(2)、小华在朗诵颔联、颈联时,感觉诗中无论是写人还是写物,都传达了诗人对“春”的喜爱与憧憬。你认同吗?请结合诗句简述理由。(3)、朗诵尾联时有两种设计,小华有些犹豫,请说说你的理解并帮他做出选择。A.语速减慢,语调由升到降,语气略带伤感 B.语速稍快,语调上升,语气充满喜悦
四、寻迹先贤(10分)
-
5. 文言文阅读
品味先贤“文”与“言”上的独特魅力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日光下澈 下见小潭 B、以其境过清 以径寸之木 C、心乐之 钟鼓乐之 D、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2)、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两膝相比者 B、全石以为底 C、中轩敞者为舱 D、题名其上(3)、如果把小石潭开发成旅游景区,你会设计哪些景点?请模仿例句,为景点拟一个名字,并说明依据。示例:我设计一个听水轩,依据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感觉在这里静静地听听水声,也是很美的。
我设计一个(名字),依据是。
五、见字如面(10分)
-
6. 小语准备朗诵以下文言书信,在词义理解和内容把握方面发现如下问题,请帮她解决。
与子俨等疏①(节选)
陶渊明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②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③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④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注释】①与子俨等疏:写给俨等五个儿子的书信。②大分:指寿命。③役:从事。④班荆: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每以药石见救( ) ②分财无猜( )
(2)、请用“/”画出下列句子停顿(限两处)。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
(4)、读了选文及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请概括一下他的形象。六、民俗探秘(6分)
-
7. 探秘民俗,奔赴一场文化与美学的视觉盛宴
材料一:近期,“浔埔”“簪花”话题播放量超40亿。与簪花相关的搜索量超过42万条。头顶一圈五颜六色的花环,身着传统服饰,这样一身亮眼的装扮,逐渐成了各大古镇、古巷、古城随处可见的风景。而其发源地——福建泉州一个名为浔埔的小渔村,也迎来了一拨又一拨想“做一日簪花女”的外地游客。“一念簪花,一世无忧;今生戴花,一路繁花”是流传在浔埔村的一句俗语,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簪花是中国古代头饰的一种,也叫戴花、簪戴、插花,就是将鲜花或其他材料制作的花朵戴在头上。簪花在当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簪花的花语和寓意也各不相同,比如牡丹代表富贵荣华,梅花代表高洁清雅,而莲花则代表纯洁无瑕。
材料二:簪花的习俗在我国大约有两千年的历史,兴起于秦汉,繁盛于宋元明三朝。它不仅是古人美丽的装饰品,还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不同历史时期,簪花文化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发展。例如,在唐代,簪花成为了女性的重要头饰之一,多使用金、银、玉及宝石等珍贵材料制作,外形丰富多样。而到了宋代,男性也开始普遍簪花,不仅限于鲜花,也有用绢花等材质制作的。此外,簪花还与赏花风尚相结合,带动了花卉市场的繁荣。在现代社会中,簪花逐渐演变成一种时尚和艺术,成为人们表达个性和品味的方式。
材料三:簪花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饰品,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品味,并且记录了历史变迁中的风雅情怀。通过簪花,我们还能了解到古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礼仪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信息。此外,簪花作为一项独立出来的民俗文化,已经与时下流行的民族风旅拍产业实现了融合,悄悄走上了民俗文化产业化之路,蕴藏着极大的经济价值。
(摘编自《人民号》)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在唐代,簪花成为女性的唯一头饰,多使用金、银、玉及宝石等珍贵材料制作,外形丰富多样。 B、簪花是中国古代头饰的一种,是将鲜花或其他材料制作的花朵戴在头上。 C、簪花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饰品,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 D、“簪花的习俗在我国大约有两千年的历史”中的“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2)、行云同学的妈妈打算开一家簪花店,在制作宣传单时,整理簪花的意义遇到困难,结合三则材料,帮行云妈妈完成宣传单吧!七、故事里的中国(17分)
-
8. 读中国故事,感受故事里的文化与情怀。
厮守,一眼千年
樊锦诗
①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
②那时我第一眼见到敦煌,黄昏古朴庄严的莫高窟。远方铁马风铃的铮鸣,我好似听到了敦煌与历史千年的耳语,窥( )见了她跨越千年的美。
③1962年,我第一次到敦煌实习,当时满脑子都是一听就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等等,敦煌就是神话的延续,他们就是神话中的人物啊!我和几个一起实习的同学跑进石窟,感叹到只剩下几个词的重复使用,所有的语言似乎都显得平淡无奇,简直失色了,满心满脑只有:“哎呀,太好了,太美了!”
④虽然说对大西北艰苦的环境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水土不服的无奈、上蹿下跳的老鼠后来想起仍叫人心有余悸( )。到处都是土,连水都是苦的,实习期没满我就生病提前返校了,也没想着再回去。没想到,可能就是注定厮守的缘分,一年后我又被分配到敦煌文物研究所(现敦煌研究院的前身)。说没有犹豫惶惑,那是假话,那里到处是苍凉的黄沙,无垠的戈壁滩和稀稀疏疏的骆驼草。洞外面很破烂,里面很黑,没有门,没有楼梯,就用树干插上树枝的“蜈蚣梯”爬进洞。爬上去后,还得用“蜈蚣梯”这么爬下来,很可怕。我父亲甚至写了封信,让我转交学校领导,给我换个工作地方。但是那个时候,新中国建立十多年,报效祖国、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都是影响青年人人生走向的主流价值观。
⑤一开始,在这般庞大深邃的敦煌面前,我是羞怯( )的,恍若相见初恋一般的惶惑不安,一阵子相处后,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把敦煌当做了“意中人”。
⑥文物界的人,只要对文物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能守护敦煌,我太知足了。整个莫高窟,就是一座巨大无比、藏满珠宝玉翠的宝库。这样动人可爱的“意中人”,已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怎么能舍得离开呢?
⑦后来西部大开发,旅游大发展。1999年开始,来敦煌欣赏壁画的人愈发多了,我一半是高兴,另一半又担忧。我把洞窟当意中人,游客数量的剧增有可能让洞窟的容颜不可逆地逝去,壁画渐渐模糊,颜色也慢慢褪去。
⑧有一天太阳升起,阳光普照敦煌,风沙围绕中的莫高窟依旧是安静从容,仰望之间,我莫名觉得心疼:静静沉睡一千年,她的美丽、她含着泪的微笑,在漫长的岁月里无人可识,而现在,过量美的惊羡者却又会让她脆弱衰老。莫高窟带给人们的震撼,绝不应该只是我们看到的惊艳壁画和彩塑,更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就算有一天她衰老了,这种力量不应消失,我一定要让她活下来。
⑨当我知道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她们永久保留的时候,我立即向甘肃省、国家文物局、科技部提出要进行数字化工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特别重视莫高窟的保护。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刚刚恢复,周恩来总理就特批了100多万元用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后来国家更是给了充足的经费,让我们首先进行数字化的实验。现在敦煌已经有100多个洞窟实现了数字化——壁画的数字化、洞窟3D模型和崖体的三维重建,30个洞窟的数字资源中英文版都已上线,实现了全球共享。
⑩我想和敦煌“厮守”下去不是梦想,这真真切切成为现实!
⑪敦煌艺术入门不难,她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人文学科,汇合交融了太多的文化元素,历史的多元、文化的多元、创作技法的多元,可谓大气魄、大胸怀。在改革开放之前,研究所关于敦煌学的研究也在进行,但更多的是壁画的临mó( )。如果说到真正的研究工作,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科研的氛围变好了,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了,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敦煌学研究的春天。
⑫我很喜欢中唐第158窗的卧佛,每当心里有苦闷与烦恼时,都忍不住想走进这个洞窟,瞬间忘却许多烦恼。有时候,甚至觉得敦煌已经成为我的生命了。
⑬我还想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又一代有志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年轻人,面对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面对苍茫戈壁的寂寞,披星戴月,前赴后继,这是文物工作者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⑭而我也与我的前辈、同仁们一样,仍愿与这一眼千年的美“厮守”下去。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4月,有删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①窥( )见 ②心有余悸( ) ③羞怯( ) ④临mó( )
(2)、结合文章,完成下列表格“我”与敦煌
敦煌于我
初见敦煌
①
暂离敦煌
苦涩、犹豫惶惑
②
惶惑不安、意中人
守护敦煌
知足
厮守敦煌
③
(3)、赏析下列句子。静静沉睡一千年,她的美丽、她含着泪的微笑,在漫长的岁月里无人可识,而现在,过量美的惊羡者却又会让她脆弱衰老。(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4)、谷月同学觉得题目改为“我与敦煌”更直白,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5)、文章结尾言简义丰,试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谈谈你的理解。八、梨园诗会(10分)
-
9. 春回大地,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中的义和香雪园,梨花飘香。晨帆文学社准备开展一次“梨园诗会”,向广大师生展示香雪园风采,请你一起加入。(1)、任务一·拟写通知
活动于4月26日上午9:00在报告厅举行,要求各班语文课代表准时参加,鼓励对诗文感兴趣的同学积极参加。请你代表晨帆文学社向各位同学完成通知内容。
通知
各位同学:
晨帆文学社
2024年4月25日
(2)、任务二·活动动员活动准备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同学们纷纷开始报名,但是小维认为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其他的等长大了再说。得知小维的想法后,几名同学分别对他进行了规劝,你认为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A、我十分赞成你的观点,老师也说过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但咱们参加活动是可以获得综合素质加分奖励的啊!如果你想获得期末评优资格,我建议你要踊跃参加这次活动。 B、每天的作业那么多,课堂内容都没巩固好,参加这些活动只会浪费时间,咱俩都别参加了。 C、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就应该从小多培养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希望你积极参加,不要拖后腿。 D、参加这样的活动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学习,能够丰富知识,提高素养,使我们全面发展,这样长大后才能让自己能力更强,我们一起报名吧!(3)、任务三·宣传标语(填字母)为了更好地宣传香雪园,同学们纷纷拟了宣传标语,你认为下列最适合的一项是( )
A、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B、快快乐乐出门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C、义和香雪妖娆绽放,四海宾朋共赏春光 D、一言一行树形象,一举一动见文明九、征文比赛(60分)
-
10. 学校校刊开设了“阅读·悦享”专栏,现面向全校同学征稿。
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阅读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华儿女自信自强的品格。
请以“《 ▲ 》让我学会 ▲ ”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体验、感悟和思考。
要求①把上面给出的题目补充完整,“《 ▲ 》”必须是一本书或一篇文章。②不少于600字。③ 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不得套作、抄袭。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