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3-06 类型:开学考试
一、基础知识综合(1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完成小题。
深秋黄昏,野花开过了, 甲 。①野草朴实而感性,裸露的身体在落日里渐渐休眠,沉静之美非人工所能。眺望中,湖滨A____,凝固之色、箫瑟之气,乙____。世界讳莫如深 , 野草执拗坚忍, 丙 。相比自以为是、B____的人,我更愿意崇拜和信任这片黄绿相间、生机盎然的世界。②受阳光雪水的恩慧 , 草原开出的花也格外鲜艳夺目。③因为经历的夏季太短,大多时日暴露于冷风之中,但是它们美妙而坦诚的灵魂,总有不被驯服的野性。生物之间普遍平等,此生存法则早已在牧人心中根深缔固。植物内在的自然节奏和循环,同样隐藏着深刻的生存智慧。④坚强的野草养育着芸芸众生,这是率性的生命之舞。大地的欢乐、自由,酣畅淋漓。万物生息,各有归止。爱无等差,谁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资本,谁也没有C____、恃强凌弱的资格。无论星辰还是海洋,无论野草还是参天大树,这种宽容豁达 , 是一切生命D____的精髓所在。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箫瑟 讳(wěi)莫如深 傲慢自大 B、执拗(niù) 生机盎然 根深缔固 C、恩慧 芸芸众生 酣畅淋漓(lì) D、炫耀 恃(shì)强凌弱 宽容豁达(2)、选择词语填入括号中,以下不符合语意的一项是( )A、苍凉悲壮 B、和颜悦色 C、目空一切 D、生生不息(3)、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段甲、乙、丙三处,与原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懒散的光线在草原上跳跃②又异常脆弱敏感③使草原陷入静思默想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4)、文中划线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① B、② C、③ D、④2. 下面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几句中的“三”并非确指。都是泛指多数或多次。 B、我国历史上曾用干支纪年与皇帝年号纪年。“崇祯五年”为皇帝年号纪年;“丙辰中秋”中的“丙辰”为干支纪年,“丙”属天干。“辰”属地支。 C、文言文中有很多表示年龄的词语,“垂髫”“加冠”“不惑”“始龀”“耳顺”五个词语在这里的顺序,是按它们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的。 D、律诗通常每首八句,也有十句以上的。绝句每首四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绝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五言”或“七言”。二、文言文阅读及诗文积累(28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乙】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 , 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 , 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即张弘范,元朝将领。②山:宋朝抗元的最后据点。③张世杰:南宋将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士之怒 士:官吏 B、长跪而谢之 谢:道歉。 C、安事二姓 事:侍奉。 D、南乡拜而死 乡:同“向”,面向。(2)、下列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左右命之拜 B、何至于此!/汝何愿? C、徒以有先生也/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D、挺剑而起/南乡拜而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王威胁,唐雎极言专诸、聂政、要离的“布衣之怒”,以此震慑住了秦王。 B、文天祥被捕之后,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了,并以诗明志。 C、在“义”和“生”之间,唐雎和文天祥选择了“义”,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D、唐雎面对强秦敢于拔剑,文天祥宁死不改忠君之志,都是孟子赞颂的“大丈夫”。(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②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
4. 名句名篇默写君子的人生总有许多坎坷。
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道尽了英雄失路的无限悲慨:云横秦岭家何在?①。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写尽了辛酸人生的复杂况味:欲说还休,②!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借残月抒发早行的愁苦:③ , 。
但是君子又总不乏自强不息,胸怀家国天下,肩扛使命担当的气概。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④ , ?”表达自己虽年事已高,但仍希望受到重用,赴边疆抗敌的爱国之情和豪情壮志。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用“⑤?。”表达舍生取义,以身报国的壮志豪情。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思怀往事,展望将来之际,等意象表现了作者难以平静的心绪,而等意象又表现出诗人刚健昂扬的精神。(2)、阅读资料卡片,试分析本诗尾联是如何体现“合”句的特点?资料卡:律诗结构章法讲究“起”“承”“转”“合”。“起”(首联)即起始,是一首诗的开头;“承”(颔联)即承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颈联)即转折,是转折变换诗意;“合”(尾联)即收合,点明题旨,收束全诗,是全篇境界的升华。
三、现代文阅读(22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人失掉创造力了吗?
①“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在无边的宇宙中,最能洞悉世间真谛的无疑是那一弯新月。
②月亮像什么?
③一位孩童给出答案:“像灯!”而他的父亲则认为月亮就是月亮,但这位父亲后来了解到:“明”由“日”和“月”构成,而“月”本身就有照明的含义。这位思前想后才发现月亮与灯联系的父亲就是哈佛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岳晓东。他说,在儿子面前,他才是“愚蠢的父亲”。
④“月亮就是月亮”,这几乎是成人异口同声的回答,难道成熟就意味着一成不变?换言之,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创造力缺失的表现呢?
⑤当今时代,虽说模仿是成长的一个阶段,但却因此而刮起了日益盛行的“克隆风波”。学生只需抄下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便可万事大吉;厂商只需变更商标,便美名其曰“独家拥有”:教授只需改个标题,便是“大家之作”:甚至在国际间,中国都顶着“山寨大国”的帽子。
⑥记得在撒切尔夫人的《治国方略》中的一句话曾让国人汗颜:“今天的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一个没有创造力的国家是不能称为大国的,即使在如今飞速发达的时代中国,所注重的也并非是单一的经济增长,同时还应该有思想的创新。
⑦而在发达国家,自孩提时代起,便重视孩子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科书上绝对没有现成的答案,孩子们必须在实践中通过各种独具匠心的方法去寻求结果。相较于我们幼儿园所谓“做好乖乖”的教育模式,我们无异于充当了扼杀孩子创造力的刽子手。
⑧有很多人感叹,中国人失掉创造力了!
⑨我们失掉创造力了吗?当然没有。追溯历史长河,先祖的创新成果,享誉世界。如鲁班发明锯、张衡研发出地动仪、沈括提出“十二气历”,他们的成果泽被后世。但我觉得,他们终其一生反复研究求索的不仅仅是一个答案,更是一种照亮灵魂的创造精神。
⑩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个轻易服输的民族,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正以日新月异的面貌让世人不敢小觑。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曾说:“创新是科学房屋的顶梁柱。”中国的天河二号计算机,已连续三次被评为世界第一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比世界第二的美国创造的“泰坦”快一倍还多;浙江大学研发名为“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等等。这些都表明中国创造虽然步履蹒跚,国人却开始懂得用自己最具创造性的一面让世界瞩目了。
⑪我们失掉创造力了吗?当然没有。南开中学14岁小发明家张歌星自制节水龙头获专利;中南大学22岁的大三学生刘路独辟蹊径,破解了堪称国际数学难题的“西塔潘猜想”:84岁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的袁隆平将“杂交水稻”遍种神州大地,被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赞誉为“把西方国家远远地甩到了后面,并最终引导中国和西方国家过上了不再挨饿的美好日子。”
⑫让我们携手共进,乘着“创造”的方舟,去开启“富民强国的中国梦”之航吧!
(1)、简要分析①-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2)、本文在论述方式上与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有什么相似之处?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说明。(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标题仿照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以问句直切主旨,既开宗明义,又振聋发聩。 B、文段⑦使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揭示了扼杀中国人创造力的重要原因,发人深思。 C、文章主体部分的论述充分展示了作者对中国当下社会的关注,对现实的深入的思索。如“做好乖乖”的教育模式,扼杀了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国人开始懂得用自己最具创造性的一面让世界瞩目了。 D、文章论证过程以事实为依据,内含逻辑分析,思路清晰,作者时而铺陈排比,时而正反结合,时而重点着力。 E、本文语言具有强烈的嘲讽意味。文中多处词句“月亮就是月亮”“愚蠢的父亲”“克隆风波”“标准答案”“独家拥有”加引号,都显出了极其深刻的讽刺、批判意味。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问题。雪夜的老人
叶骑
①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打在我的脸上,像一根针,刺入肌肤,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
②寒冷,冻彻心底的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③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三次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变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再换成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④我拿出手机,突然有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个城市的灯火,让这个城市五光十色,热闹非凡。突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⑤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
⑥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心事;而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
⑦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是问候,又像是关怀,似乎也没有想离开的意思。
⑧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我不禁仔细地打量起他来。老人也不时看着我,偶尔转头朝周边随意看看。
⑨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
⑩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声泪俱下、遍体鳞伤,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这个孤独的夜晚,是他无声的陪伴?
⑪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丝慰藉。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
⑫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站起了身子。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微微向我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
⑬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在寒风中,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
⑭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⑮风雪愈紧了。
⑯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老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
(选自2019年第8期《啄木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写“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这里对雪花的描写,是为了说明我的观察细致,我对这场雪特别敏感、特别在意,暗示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B、小说⑬段中画线的句子表明,老人生活艰辛,但能够凭着坚强的毅力顽强地生存,从未向残酷的生活屈服,也从未被生活击垮。 C、小说末段引用“瑞雪兆丰年”并相信“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表明我从老人身上吸取了力量,重拾信心,坚信明年一定会有收获。 D、作者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有利于展现“我”的心理活动,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E、第②段中反复强调“寒冷”是留给我的唯一记忆,这是一语双关,既指当天天气寒冷,又指“我”创业失败后内心的失望和无助;反复强调天气的寒冷是为了烘托“我”内心孤苦绝望。(2)、误会是小说情节设置常用的艺术手法,请你概括“我”对老人产生了怎样的“误会”?并说说这样写有何作用?(3)、小说对老人的叙述描写并不多,作者为什么要用《雪夜的老人》做标题呢?四、名著阅读(5分)
-
8. 根据名著内容,完成下面小题。(1)、吴敬梓善用讽刺艺术塑造人物,在《儒林外史》中运用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刻画了“喜极而疯”的、“伸着两根指头难以咽气”的、以及标榜自己“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却拦劫别人家猪的。(2)、下面是某同学在阅读《简·爱》一书后,整理出简·爱四次“离开”的情节,请按情节发生的先后选择正确的选项( )A、②③④① B、④①③② C、④①②③ D、②①④③
五、作文(50分)
-
9.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这篇文章不能“重写”,只能“续写”。在“续写”前,可以规划,可以畅想;在“续写”中:可以摒弃或扭转,可以发扬或升华。
回忆过往,你曾经是怎样“续写”生活的?或者,面向未来,你又将如何“续写”呢?
请以“续写生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经历,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与人名;⑤不得抄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