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立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入学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3-04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人们一直强调的是它的媒介属性,这并非因为其“文学性”不重要,而是因为如果不把“网络性”说清楚,网络文学的所谓“文学性”一定会是以“纸质文学”的文学性为模板的。网络文学是媒介革命的产物,它与纸质文学的差异,和同一媒介下的"新文学”与“旧文学”“精英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不同。随着媒介革命的深入,当网络媒介彻底成为主导媒介之后,应该不会再有网络文学的概念。

     网络文学发生发展、确立基本形态的前 20 年,正是文学从纸质时代迈向网络时代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网络文学形态被叫作传统网文。网络文学之所以被人们解读为“通俗文学的网络版”,其实是出于其作为“印刷文明遗腹子”的惯性。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展示了网络文学高度和深度的经典性作品,代表的是网络文学的成就。也正是由于“传统网文”形态的确立,“网络文学二十年”的总结才能谈经论典。

     我们今天所说的经典,并非泛泛意义上的“不朽之作”“传世经典”,而是具有文学史样本意义的文学作品,其核心特征是宏大叙事。宏大叙事是一种完满的、针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所进行的设想和历史求证,由于这种设想无法证实,因此不免带有神话色彩。

    中国网络文学兴起于 21 世纪前后。此时,中国社会也处于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的阶段,宏大叙事模式也在这个时期趋向瓦解,其社会心理转型的时间节点是 20 世纪 90年代。网络文学的“第一世代”以“70 后”“80 后”为主,他们是“传统网文”的主要创作群体和阅读群体。十几年后,成长于宏大叙事凋零时期的“90 后”“00 后”出现,对于宏大叙事,他们总是一边建构一边拆解。在以“吐槽”“玩梗”为特征的“二次元”创作中,宏大叙事不过是可供拆解、挪用、进行二次创作的数据库素材。在“二次元”转型后的网络写作中,如何讨论经典性的问题,或者是否还该用经典性这个概念来讨论网络文学的文学性的问题仍待解答。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也需要全新的视野。

    (摘编自邵燕君《网络文学是否可以谈经论典》

    材料二:

    网络文学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它不仅深刻地冲击和改变着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文化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和确立。但是,网络文学一直处于自发生成、自由发展的状态,作品量大,泥沙俱下。有些作品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以至于很多人将网络文学与“垃圾”“糟粕”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因此,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话题,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成为学界与政府的共同期待。传统文学批评界对于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批评和期待,主要基于精英文学的知识体系和评价标准,是以传统的文学经典为模本的期待。批评者要求网络文学表现出超越时代的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反映当下人们最核心的困惑与焦虑等沉重命题,传统文学对文学性和思想性的要求是这一类人对网络文学“经典化”的评判依据。

    这种文学批评的精神向度无疑是纯粹的、崇高的,但是,网络文学是来自普罗大众的文学,它植根于网络新媒体平台,体现出不同于以往任何文学的全新形态和特性。游离于网络文学的写作现场,仅仅凭传统的精英文学视野对网络文学“经典化”作出的批评,不可避免地带有与批评对象联系不深刻、不紧密的问题,因此这种文学批评很难为网络文学作者和读者以及网络媒体所接受,也就很难在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实践过程中发挥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

    与学界不同的是,政府对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期待,是在提倡坚持传统“经典文学”精神的基础上,把人民群众满意认可作为衡量作品的最高标准。把网络文学寓于乐的社会效益放在评判优秀作品的首位,同时也没有否定和忽视其经济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事实上,尽管网络文学存在诸多缺陷,与学界和政府的“经典化”期待还相差甚远,但其总体的发展向度是与期待相统一的。其一,网络文学来自草根,草根是其最主流、最庞大的读者群,网络文学的第一要义就是为最广大的读者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的意志、欲望和精神需求。作为一种大众文学的网络文学,其自发的创作倾向本身就包含了惩恶扬善、维护公平与正义、追求真善美、弘扬爱国主义等核心价值观要求。其二,网络文学所反映的内容尽管“芜杂”,但大部分都是当下人们所面临的困惑、焦虑和向往,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最核心的时代欲求。

    在“经典化”的过程中,网络文学不仅需要方向上的指引和精神上的提升,更需要“接地气”的扶持、理解和关怀,在评判网络文学时,尤其需要尊重网络文学的特性和网络文学读者、作者的感受与需求,不能完全以传统的“经典化”标准进行评判,必须解放思想,充分考虑其多种可能性。

    (摘编自刘小源《两种视野下的网络文学“经典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把“网络性”说清楚,那么网络文学的所谓“文学性”一定会是以“纸质文学”的文学性为模板的,所以人们一直强调网络文学的媒介属性。 B、因为分属于不同的媒介,所以网络文学和纸质文学的差异与“新文学”和“旧文学”、“精英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差异不同。 C、我国的网络文学兴起于 21 世纪前后,第一批创作者与读者以“70 后”“80 后”为主,而到“90 后”“00 后”时创作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 D、网络文学群体一直难以被传统文学批评所接受,因此传统文学批评也很难在网络文学的经典化过程中发挥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二十年”的总结之所以能谈经论典,是因为“传统网文”的形态确立了,传统网文中有展示网络文学高度和深度的经典性代表作品。 B、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话题,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成为学界与政府的共同期待,所以很多人将网络文学与“垃圾”“糟粕”等概念联系在一起。 C、网络文学存在诸多缺陷,并且学界和政府的“经典化”与人们的期待相差甚远,但其总体的发展向度是与期待相统一的。 D、只基于精英文学的知识体系和评价标准来观照网络文学是不现实的,因为网络文学来自草根和世俗生活,缺乏崇高的精神指向。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宏大叙事范畴的一项是( )
    A、展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巨变和时代觉醒的小说《平凡的世界》。 B、展现了中国传统经典意境和历史画卷的架空历史网络小说《琅琊榜》。 C、关注民族危亡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成长历程的电影剧本《八佰》。 D、根据“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加工而成的神魔小说《西游记》。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在“二次元”转型后的网络写作中,为什么会存在如何讨论经典性的问题,或者是否还该用经典性这个概念来讨论网络文学的文学性的问题?请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画 村

    刘向阳

    “爱你破烂的衣裳,却敢堵命运的枪,爱你和我那么像……以最卑微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李浠在台上讲解绘画的基本原理,孩子们在台下昏昏欲睡。情急之下,他哼起了《孤勇者》。孩子们一听,就像打了鸡血般亢奋起来,独唱变合唱。曲终,人人皆笑,李浠继续授课。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这首诗所描述的事物就在你们身边,很有画面感,大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作画哦。”有时候,李浠借传统古诗词来启迪孩子们的心智,一幅幅乡村图景次日便呈现在他面前。李浠虽然只教美术,但他时常鼓励孩子们多读经典名著,善于从古诗词中汲取营养,并运用到绘画上面。孩子们都喜欢他的课。而李浠对课堂的喜爱,由来已久。李浠大学毕业前夕,学院领导希望他留校发展。但他的愿望是回老家村小学,他想到了夸他有“天赋”的女老师,那股暖流始终在他体内奔腾不息,往事又浮现在心头……

    李浠家的老屋像一截枯木,躺在画岭顶峰。傍晚,奶奶倚坐门槛眺望着,当李浠那颗瘦小的脑袋刚冒出地平线时,奶奶立马来了精神,浑浊的双眼瞪得又圆又大。“太阳快落山了,浠伢子你才回啊,又被老师罚作业了吧?”李浠身长体瘦,像一根细竹子。他进屋放下书包,没好气道:“奶奶,我烦死了,真烦死了!”奶奶点亮油灯,端上热腾腾的饭菜,说:“小小年纪,有什么烦心事啊?”“老师让我们给爸妈画像,我和小虎、花妞边走边想啊,想得头都大了,怎么也记不起他们的模样……”

    奶奶一时愣住了。①从山上到画岭小学,有一条狭长而曲折的石子路,两旁杂草树木丛生。偶有村民进山砍竹讨水喝。小学校长是一位女老师,她一人身兼数职,统管着一至五年级二十多个孩子。老师干吗不让孩子们画鸡画狗画鸟呢,非得画父母?他们一年到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孩子哪还有印象啊!饭后,李浠摊开白纸,咬笔沉思。奶奶拾掇好厨房,给李浠倒一杯水,端坐对面做针线。李浠在脑海中努力搜寻父母的形象,却无法下笔。他瞥了一眼奶奶,灵机一动,迅疾勾勒线条,“沙沙”地画起来。第二天上课,女老师向孩子们展示一幅画,说:“这是李浠的作品,他妈妈还不到三十岁吧,咋画得这么老呢?”孩子们抻长脖子观望,不时发出“嘻嘻”的讥笑声——画中的“妈妈” 腰身佝偻,戴老花镜,头发雪白,满面皱纹,像极了老太婆。

    李浠脸面通红,伏在桌上不敢看人。女老师摆摆手,孩子们不笑了。她温柔地说:“李浠观察还是很仔细的,这位老人是他奶奶吧?瞧,奶奶补衣服的形态画得逼真,眼神专注,一针一线都是呵护。李浠很有绘画天赋啊!”女老师的话既像春风,更似暖流,平复了李浠的心绪。②他慢慢坐直身子,抬眼望向女老师。女老师正赞许地看着他。什么是天赋?李浠那时不甚理解,直到大学毕业回村任教,面对台下几十双黑亮的眸子,他才有更深层次的感悟。这些年,画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蜿蜒的盘山公路恰似玉带缠绕,崇山峻岭之间常见游客身影,李浠家易地搬迁到了山下的新村落。画岭小学旧貌换新颜,洁白的教学楼炫目亮堂,操场拓宽硬化了,还添置了篮球架、单双杠、吊环……有一天,李浠从一堆作业中发现张小伟的画很特别,标题是《孤独的猫》:一只瘦小的猫,怯怯地缩在草地上,无声地淌着泪水。不知咋的,李浠的心被这只“猫”挠疼了,放学后,他去了张小伟家。

     画岭今非昔比,③家家住楼房,门前卧小车。村道行人稀少,屋前有老人晒太阳,鸟雀电线上打坐。李浠倏忽想到已去世的奶奶,忍不住要伤心落泪。 张小伟家位于村落南端,大门敞开,张小伟正趴在桌上涂抹。见到李浠,张小伟 很是惊讶,赶紧给老师搬凳子。李浠指着桌面的草图,笑道:“小伟会画钞票,不错哦。你喜欢钱,为什么呢?”“我要是神笔马良多好!就能把画的钱变成真钱,爸爸妈妈就不要去外面打工挣钱了,每天陪我学习、画画……”④李浠摸了摸张小伟的头,许久没吭声。又上美术课了,李浠把课堂搬到了村里。村居比邻成片,像一座大院子,外墙是最好的画纸。李浠从村部开始,调好各色颜料,笔走龙蛇,画得汪洋恣肆。他画孔子,画李白,画近现代名人,每完成一面墙,就给孩子讲解,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

     冬去春来,村里所有建筑外墙都变成了书画艺术长廊,有嫦娥探月、深海下潜等科技场景,有水府醉月、碧洲芳渡等自然风光,有历史人文典故,有影视动漫形象等等,皆由李浠引领孩子们共同完成。那些登山或采风者,都会被“壁画”所吸引而驻足停留。他们拍照发朋友圈,传视频、上抖音,一传十,十传百,画岭声名鹊起,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张小伟的父母后来从江浙回来了,夫妻俩经营特色“农家乐”,推销本地农产品。几个年轻人联袂周边村组成立休闲体验中心,外地游客纷至沓来,于峰峦之间品茶吟诗,融景入画,心旷神怡。

    有一天,在美术课上,李浠又发现了一张特别的孩子的画。孩子刚在画纸上写完“美丽的画岭村”六个字,正在四处找空白处,准备写上自己的名字、班级和年龄。画里的三座山峰相连,太阳在最高的山峰后面露出半边脸。山下是一座飘扬着红旗的学校。山上种着花草树木,走动着牛、羊、鸡、马。“你为什么画这些?”李浠随口问那个才上一年级的孩子。那个孩子睁着一双澄净的眼睛,望着李浠。他给李浠的回答让人又惊又喜:“山下有我们陪伴它,山上有牛、羊、马、小鸡,还有小花和大树跟它做伴,这样,大山就不孤单了。”回味着孩子的话,李浠望向窗外田野里“乡村振兴”的巨型宣传牌,朝孩子使劲点点头,笑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3.1.)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李浠的美术课,由此引出女教师的美术课和画岭的往昔今朝等等,“这堂课”确实是开启画岭故事的最佳切入点。 B、女老师的夸赞如春风暖流,给了童年李浠无限的温暖和力量,也在李浠的心中播下了要为家乡孩子的教育尽心尽力的种子。 C、张小伟画猫,是画出了自己孤独的处境和内心;而一年级孩子画山,则是画出了画岭的繁荣景象。两相比照,见画岭村巨变。 D、小说写了两代师生,今昔画岭,但十多年的人事被作者压缩在李浠回村任教的经历和回忆之中,使小说有一种针脚细密扣合自然的美感。
    (2)、对文中四处画线句子依次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突出山路狭长、曲折和荒僻,坐实了孩子们想得辛苦,又反映了村子的偏僻落后。 B、句子②描写童年李浠坐姿和眼神的变化,反映出他的内心已经摆脱羞怯,恢复了自信。 C、句子③用一组排句概括描写画岭村的整体面貌,突出它福裕了却人烟不旺的真实状况。 D、句子④描写李浠的动作神情,他默默安慰学生,但自己也被孤独感染,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述你对标题“画村”的理解。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了一组关键词:儿童画乡村振兴。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生哀辞

    韩愈

    欧阳詹世居闽越。自詹已上,皆为闽越官。闽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鱼之乐,虽有长材秀民,通文书吏事与上国齿者,未尝肯出仕。今上初,故宰相常衮为福建诸州观察使,治其地。

    乡县小民有能诵书作文辞者衮亲与之为客主之礼观游宴飨必召与之。时未几,皆化翕然。詹于时独秀出,衮加敬爱,诸生皆推服。闽越之人举进士,由詹始。

    建中、贞元间,余就食江南,往往闻詹名闾巷间,詹之称于江南也久。贞元三年,余始至京师,举进士,闻詹名尤甚。八年春,遂与詹文辞同考试登第,始相识。自后,詹归闽中,余或在京师他处,不见詹久者,惟詹归闽中时为然。其它时与詹离,率不历岁移时则必合,合必两忘其所趋,久然后去。故余与詹相知为深。

    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十五年冬,余以徐州从事朝正于京师,詹为国子监四门助教,将率其徒伏阙下,举余为博士。会监有狱,不果上。观其心有益于余,将忘其身之贱而为之也。

    唉!詹今其死矣。詹闽越人也,父母老矣,舍朝夕之养以来京师,其心将以有得于是,而归为父母荣也,虽其父母之心亦皆然。詹在侧,虽无离忧,其志不乐也。詹在京师,虽有离忧,其志乐也。若詹者,所谓以志养志者欤?詹虽未得位,其名声流于人人,其德行信于朋友,虽詹与其父母皆可无憾也!

    詹之事业文章,李翱既为之传,故作哀辞,以舒余哀,以传于后,以遗其父母,而解其悲哀,以卒詹志云。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 韩愈集》有删节)

    (1)、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乡县小民 A 有能诵书 B 作文辞者 C 衮亲与之 D 为客主之礼 E 观游宴飨 F 必召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齿,指并列,等同,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中的“齿”词义不同。 B、或,指有时,与“或师焉,或否焉”中的“或”词义相近,都是“有时”“有的”。 C、率,“率领”的意思,与上文“率不历岁移时则必合”中的“率”词意不同。 D、狱,指案件,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的“狱”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唐时期,闽越之地土地肥沃,山川秀美,所以,很多闽越士子隐居山林,不愿读书应试,步入仕途。 B、少年韩愈一到江南,就听闻了欧阳詹的声名;后来到京师,又发现他已经名动京师。 C、欧阳詹与韩愈为各自的仕途而东西奔波,难得一见,但志趣相投,互相推重,故而相知极深。 D、欧阳詹来京师谋职,不是不想朝夕侍奉父母的身体,而是想成全父母的心愿,让他们因儿子而快乐骄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詹于时独秀出,衮加敬爱,诸生皆推服。

    ②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

    (5)、回顾挚友的一生和二人的情谊,韩愈最浓重的“哀”情来自何处?最大的安慰又是什么?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答案不得超过 50 字)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观 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诗人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 B、颈联对仗工整,说理形象,“活水源流随处满”一句化用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 C、尾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衬托,突出了诗人的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勤于读书、超凡脱俗的人生志趣。 D、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了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2)、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认为:“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成为“”的君子,就要“”。
    (2)、曹操《短歌行》中,“”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
    (3)、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见闻,渲染秋江景物的句子是“
    (4)、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网络时代来临,快餐文化开始,并且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校园。由于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和图书数字化进程加快,让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易查询,获得了众多莘莘学子的青睐。曾经,学生们捧在手里阅读的是课外书或经典名著;现在,学生们捧着手机、盯着电脑,更偏爱网络文字。快餐式阅读和传统式阅读其实各有长短,( ),但是,这种典型的快餐阅读很可能是。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收获寥寥。要想真正进行让心灵能够得到净化的阅读,传统式阅读仍是上选。人类通过阅读纸质文字来传承思想文化的历史已数千年,网络阅读不过数十年而已,就阅读效果而言,二者不能。网络阅读不过是一种浅阅读,而传统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充实思想,增加底蕴,提升品位,可以让读者静下心来体味一种_的心境。所以我们还是多多地捧起书本阅读、拿起笔杆写作,做一个有思想境界、有文化底蕴、有人格修养的人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大张旗鼓 揠苗助长 一概而论 流连忘返 B、大行其道 欲速不达 相提并论 流连忘返 C、大行其道 揠苗助长 相提并论 逐宕失返 D、大张旗鼓 欲速不达 一概而论 逐宕失返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多读者朋友虽然迫于时间的限制,更多地选择了快餐式阅读 B、虽然很多读者朋友迫于时间的限制,更多地选择了快餐式阅读 C、很多读者朋友选择快餐式阅读虽然更多是迫于时间的限制 D、虽然很多读者朋友选择快餐式阅读更多是迫于时间的限制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和图书数字化进程加快,让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易查询,获得了众多莘莘学子的青睐。 B、由于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和图书数字化进程加快,让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易查询的特点,获得了众多莘莘学子的青睐。 C、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和图书数字化进程加快,让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易查询的特点,获得了众多学子的青睐。 D、由于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和图书数字化进程加快,让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易查询的特点,获得了众多学子的青睐。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各大互联网、教育培训机构在布局应届生招聘时,都将清北毕业生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一些在线教育公司,在允诺高薪之外,有的甚至还承诺股权作为激励,可以说是为了争抢名校学生不惜下血本。 ① ,清北等名校毕业生应者寥寥。

    一些机构打着“清北名师班”的名义,实际师资情况却“掺了水”。在铺天盖地的广告背后学生都能享受到货真价实的“清北名师”的课程服务吗? ② 。此类广告存在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的成分,涉嫌违反广告法和反不当竞争法,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家长的正当权益。对货真价实的清北毕业生而言,进入培训机构就意味着一定能教出学霸,就一定比其他老师教得好吗? ③ 。从经验角度出发,清北毕业生掌握知识较多,学习能力普遍较强,加入培训机构,具有一定优势。但从“学得好”到“教得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过6 个字。(6 分)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一个长单句。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 [俄]乌申斯基

    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这很好,但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说这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就是劳动大学。--毛泽东与毛岸英的谈话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每一个人都要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