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3-04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阅读”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跨媒介阅读”的“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并应用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

    我们目前面临的阅读是多种媒介融合的,当我们还在感慨数字化的阅读方式已经悄然超越传统方式时,似乎忽略了这种跨媒介阅读其实已经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姿势”。

    跨媒介阅读改变的是阅读习惯。现在我们生活在多屏的富媒体时代,几乎可以算得上“数字化原住民”了。读者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阅读时眼球转动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当读者去阅读传统文字印刷的文本时,就无法快速地进入文本,感受阅读的快乐。

    跨媒介阅读形式越来越协同化。所谓协同化,实质就是从个体阅读越来越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过去我们说阅读是很个体化的,拿一本书,安安静静在一个地方读。但是随着技术越来越进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总会先上网翻看网友的评价。也就是说今后看书,如果在某一个平台上不推送的话,你还会不会关注?是不是会影响到你的阅读习惯?

    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一个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阅读活动,植根于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要想通过跨媒介阅读,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是如何转化的。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成为跨媒介的首选。阅读文本本身就是一种画面一词语之间互为转化的实践,这就是一种跨媒介阅读的思维表达,是用文字表达影像,用文字翻译影像语言。因此,实现“跨”的基础是不同媒介语言的相互转换。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阅读才是关键,要知道,语文课中基于影视作品的跨媒介阅读和一些地区开展的影视教育活动是截然不同的。

    思维之美的另一种体现是要注重阅读元素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个人阅读知识。跨媒介里面有很多元素,戏剧有戏剧表现语言,绘画有绘画表现元素,数字艺术更是元素众多,这恰恰是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注意的。这种分拆和关联背后,实际上是分类思想,先分类再建立关联,然后重新将关联以后的知识结构化,形成一种思想,让阅读成为一个体系。跨媒介阅读不止于阅读浏览不同媒介信息,更要聚合思维和思想,形成新的跨媒介阅读知识图谱。

    (摘编自吴钟铭《跨媒介阅读改变了什么》,有删改)

    材料二: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网络微视频将人们碎片化的时间占满,人们似乎不愿拿出完整的时间正式地阅读一本书。而中学生也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不愿阅读经典名著,更热衷于休闲娱乐的动漫或综艺节目等。但是经典名著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面对新媒体的技术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以及我们被逐渐改变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想要继续发展经典名著的多重教育价值,就不得不借助互联网、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力量。

    经典名著寻求新的理解媒介。传统媒介下的经典名著通常以印刷文字为载体,有一定优势,如阅读印刷文字能够赋予人们想象力,能够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但在自媒体和“互联网+”的时代,经典名著想要经久不衰就要不断寻求新的理解媒介。我们应该了解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介。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消亡,而是会将传统媒介变为它的内容。传统媒介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所以经典阅读在新时代下寻求新的理解媒介并不是要完全抛开传统媒介。

    用跨媒介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经典名著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但是经典名著教学在其实施过程中尚存一些问题,使学习陷入了简单化和碎片化的困境。所以经典名著需要通过跨媒介实现与现代社会的融合。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有其独有的优势,“跨媒介”是将不同的媒介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活动,与传统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高参与、多样、快捷等特点。将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跨媒介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发挥两者优势。经典名著因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被演绎成不同形式的作品,方便师生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到不同形式的经典名著。

    (摘编自张砚妮《经典名著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处于数字阅读多媒介时代,因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而无法感受传统文本阅读的快乐。 B、在跨媒介阅读中,只要注重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形成图谱化个人阅读知识,就能体现思维之美。 C、跨媒介阅读具有协同化的阅读形式,其实质是从个体阅读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读者的阅读习惯一定程度上受到网上评价的影响。 D、麦克卢汉强调新媒介兴起背景下阅读不会完全抛弃传统媒介,更不会使其消亡。
    (2)、结合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跨媒介阅读的思维表达,是用文字表达影像,用文字翻译影像语言,用来实现“跨”的基础是不同媒介语言的相互转换。 B、跨媒介阅读除了阅读浏览不同媒介信息,要注重阅读元素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个人阅读知识。 C、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具有高参与、多样、快捷等特点,在经典名著阅读活动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D、传统纸质阅读与跨媒介结合,能更好地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发掘名著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3)、下列学习过程中,不属于跨媒介阅读的一项是( )
    A、观看完电影《长津湖》后,学生在班级开展观后感分享活动,交流观后心得。 B、观看电影《阿Q 正传》后,学生用漫画的方式描绘阿Q 的形象。 C、学习辛弃疾《念奴娇·京口北固亭怀古》后,学生将这首词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D、观看电视剧《红楼梦》中《宝玉挨打》片段后,学生按事件发展顺序写剧本大纲。
    (4)、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论证的严密性的。
    (5)、经典名著《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有着多重教育价值。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在跨媒介阅读背景下,如何激活《红楼梦》的新生命?

二、现代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处的那些地方

    李娟

    唯一没有去过的地方是北面的那条山谷。我妈倒是常常去,从那里进山拾木耳。但是有一次,她一大早就出去了,快晚饭的时候还不见回来。我们都很着急,外婆催着我去找,可让我到哪儿找去?这深山老林的,搞不好把自己也给弄丢了……但在家里等也不是个办法,总忍不住胡思乱想。于是就一个人踏进了那条山谷。

    山谷口碧绿的斜坡上扎着一顶雪白的毡房子。有一个女人在毡房门口支着一口巨大的锡锅熬牛奶,不停地搅动着,奶香味一阵一阵荡漾过来。细下一嗅,又无影无踪,只有森林的松脂香气。我本想绕过这个毡房子,却远远地就被那个女人看见了,她对身边的一个小孩说了几句话,那个小孩子就像颗小子弹似的笔直射了过来。我只好站住,等他射到近旁。

    他在离我十来米远的地方停住,气喘吁吁,兴奋又认真地大声喊道:“你!干什么呢?”我指一下远处。他又说:“你要喝茶吗?”我说谢谢,拒绝了。他说:“你妈妈都来喝了茶,你为什么不来?”这一带的牧民都认识我们,因为这一带只有我们一家汉人。“她去过你们毡房子吗?”

    “嗯。”

    “现在还在吗?”

    “走了。”

    “往哪里走了?”

    他也指一下远处。我对这个小孩笑笑,又冲着毡房子那边正在朝这边张望的女人挥了挥手,转身走了。这个小孩子此后却一直跟在我后面走。但一直没有靠近,始终隔着十多米的光景,不紧不慢地跟着。我想这个小孩子一定是太寂寞了。放眼望去,整条沟里似乎只住着他们一家人,连个小伙伴都找不到。于是又站住,转过身大声地喊住他,问道:“喂——小孩!你多大了?”一连问了好几遍,他才很不好意思地回答:“七岁……”

    “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呀?”他就一个劲儿地笑,再也不说话了。“你过来,让我看一看,就知道你是男的还是女的。”他一听,转身就跑。我也笑着扭头走了。但过了好一会儿,都开始进森林了,回头一看,小家伙还在下面远远地、很努力地跟着。我摸了摸衣兜,刚好揣着几粒糖,便掏出来放在脚边一块石头上,冲下面喊了一声,往地上指了指,使他注意到糖,然后径直走了。

    果然,这小孩再也不跟上来了。他走到放糖的地方就停下,坐在那块石头上慢慢地剥糖纸,慢慢地吃。从我站着的位置往下看,广浩的山林莽野,只有这么一个小人儿孤零零地坐在那里,小小的,单薄的,微弱的,安静的……以此为中心,四面八方全是如同时间一般荒茫的风景、气象……这孤独会不会有一天伤害到他的成长?那天,我在林子里转了一圈就回去了。那些更深处的地方实在令人害怕……

    我只站在山谷口上方的森林边踮足往里看了一会儿,山水重重——那边不仅仅是一个我不曾去过的地方,更是一处让人进一步逼近“永远”和转瞬即逝的地方……深山里还会藏着什么呢?有时候我会反复地把玩着一块干净的茶色水晶,举起来对着阳光看。从那里面看到的情景实在没法令人大惊小怪,但实际上真的美丽极了。我看到光在水晶中变幻莫测地晃动,对面山上的森林和群山优雅地扭曲着,天空成了梦幻般的紫色。我又把它对着草原看,看到一个骑马的人从山谷尽头恍恍惚惚地过来了,整条山谷像是在甜美地燃烧。那人歪在马背上,在火焰丛中忽远忽近、忽左忽右地飘荡。我移开水晶,风景瞬时清醒过来似的,那个骑马的人也清晰无比,越走越近,后来像是对我挥了挥手,又像是没有。

    我把水晶揣进口袋,坐在帐篷外的柴火垛上等了好一会儿。正午的阳光明亮炫目,四处安静不已,每一棵草都静止不动,似乎连生长都停止了。一只小瓢虫俯在一株青草的叶稍尖上,好长时间过去了都不曾移动一下。我伸出手指轻轻把它弹下来。这时风从指尖传来,手心空空的。我抬起头,那个骑马的人已经来到近前。他歪着肩膀,手边垂着鞭子,缓辔而行。这时我突然觉得天空的蓝,蓝得那样的惊人!不远处的森林力量深厚。

    我活在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上。这里大、静、近,真的真实,又那么直接。我身边的草真的是草,它的绿真的是绿。我抚摸它时,我是真的在抚摸它。我把它轻轻拔起,它被拔起不是因为我把它拔起,而是出于它自己的命运……我想说的,是一种比和谐更和谐、比公平更公平、比优美更优美的东西。我在这里生活,与迎面走来的人相识,并且同样出于自己的命运去向最后时光,并且心满意足。

    我所感觉到的那些悲伤,又更像是一种幸福。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在这里,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遗憾。是的,我没有爱情。但是我真的没有吗?那么当我看到那人向我走来时,心里瞬间涌荡起来的又是什么呢?他牙齿雪白,眼睛明亮。他向我走来的样子仿佛从一开始他就是这样笔直向着我而来的。我前去迎接他,走着走着就跑了起来——怎么能说我没有爱情呢?每当我在深绿浩荡的草场上走着走着就跑了起来,又突然地转身,总是会看到,世界几乎也在一刹那间同时转过身去……

    (选自《阿勒泰的角落》,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牧民热情好客,女人和小孩都热情邀请“我”喝茶的细节,展现了当地的人情美。 B、小孩一直跟着“我”走,这反映了他孤独寂寞,渴望与人交流、了解外面世界的心理。 C、文中的水晶具有象征意义,它的变幻莫测、扭曲、梦幻,表现了一个真实的、奇妙无比的世界。 D、“我”在这里生活,与人相识,视悲伤为幸福,坦然接受一切,表达了作者达观通透的人生态度。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自我经历及对深山的思索架构整篇文章,在写景、叙事中流露出对自我、人生的思考,蕴藉深沉。 B、本文细腻地描写阿勒泰地区广阔且苍凉的地域风貌,笔下景物呈现一种孤独、压抑、蛮荒的状态。 C、文章结尾用多个问句,或设问或反问,以引起读者的注意,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中幸福与悲伤的体悟。 D、文章用质朴真诚的语言对阿勒泰地区的人情风物进行描摹状写,营造了和谐、优美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3)、与小孩的相遇与交流,使“我”对孤独的认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4)、李娟曾获“在场主义散文奖”,组委会评价其散文“以无可替代的个人视觉,抒写大地肌肤深处的秘密和生之爱恋”。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始皇之宜短祚也不一,而莫甚于不知人。非其不察也,惟其好谀也。托国于赵高之手,虽中主不足以存,况胡亥哉!汉高之知周勃也,宋太祖之任赵普也,未能已乱而足以不亡。建文立而无托孤之旧臣,则兵连祸结而尤为人伦之大变。徐达、刘基有一存焉,奚至此哉?虽然,国祚之所以不倾者,无谀臣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二: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贾谊《过秦论·中篇》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 A 牧民之 B 道 C 务在安之 D 而已 E 天下 F 虽有逆行之 G 臣 H 必无响应之助矣

    (2)、下列对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经历,和屈原作品《离骚》中通假为“罹”字的“离”含义不同。 B、领,脖子,和成语“引领而望”“楚腰蛴领”中的“领”字含义相同。 C、振,赈济,与《过秦论》中“振长策而御宇内”的“振”字含义不同。 D、当,匹配,与《屈原列传》“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的“当”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夫之认为,国家要长治君主要学会任用贤人,汉高祖信任周勃,宋太祖任用赵普,周、赵二人他们虽然没有止息祸乱,但也不会导致国家灭亡。 B、贾谊认为,如果秦王能够考虑到古代的情况,借鉴殷商和周代的情况来制定自己的方针政策,即使后代出现了骄奢淫逸的君主,国家也不会灭亡。 C、秦二世刚即位,受冻的百姓有衣服穿就会觉得很好,挨饿的百姓有饭吃就会满足,这时四方来的政客们建言献策,正是新主表现执政才能的机会。 D、秦二世统治期间,上至君臣下到百姓,人人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容易发生动乱,因此陈涉不需要有大贤之能、大贵之尊就能推翻秦王朝的统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然,国祚之所以不倾者,无谀臣也。

    ②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5)、请结合材料,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送别李少府、王少府两位遭贬谪的朋友,首联点题,直抒胸臆。 B、颔联写送别见闻,视听结合,以“啼猿”“归雁”两个意象寄托浓重的感伤之情。 C、颈联写秋高气爽的季节,青枫江上孤帆远去,白帝城边古木参天,境界开阔。 D、全诗四联起承转合,尽显律诗章法布局之妙;中间两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2)、这首诗在抒发离情别绪的同时又能给人温暖和力量,展现出诗人别样的境界和胸怀。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高适的《燕歌行》中“ ”这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 ”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句内对比的手法,从文辞和内涵的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
    (3)、《过秦论》中,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描述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后,用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的句子分别是“ ;”。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在晒完太阳后不仅有放松的感觉,还会感觉疲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晒完太阳后感觉疲倦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就是脱水。①待在户外的高温环境中会导致身体通过出汗而迅速失去水分。②即使是轻微程度的脱水也会显著影响身体的能量水平,③导致疲劳、难以集中注意力和情绪改变。④由于身体依靠水来调节体温和支持关键的生理功能,⑤因此当体内含水量不足时,就会出现懒散。

    体温调节是晒太阳后感觉疲劳的另一个原因。当你暴露在阳光的高温下时,身体会通过出汗来努力降温,并将更多的血液循环到皮肤表面。由于这个过程耗费了能量,因而会让人感觉疲倦。即使你没锻炼身体,晒太阳也会迫使身体使用额外的能量。在炎热环境中,( 甲         ) ,身体工作起来就越费劲,这就解释了在海滩上放松晒太阳一整天反而让人感到疲惫的原因。

    紫外线不仅影响皮肤,而且影响能量水平。当身体试图修复紫外线造成的损失时,就会引发免疫反应。即使没有明显的晒伤,身体依然要消耗能量来应对紫外线辐射的影响,阳光照射引起的免疫反应会让人感觉疲劳。另外,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会( 乙          ),褪黑素的主要作用就是调节睡眠,这就导致了瞌睡感。身体的昼夜节律(或称生物钟)负责调节睡眠—觉醒周期,而阳光对生物钟的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A.暴露在阳光下通常会通过增加血清素来促进清醒,B.长时间晒太阳会扰乱昼夜节律,干扰身体保持清醒的自然信号,C.引发疲劳感。D.晒太阳要避开中午到下午 3 点阳光最强的这段时间。

    晒太阳会造成身体出汗,从而失去必要的营养物质和电解质,钾、钠、镁等营养物质对肌肉功能和能量生成至关重要,当( 丙),耐力也会降低。如果没充分补充这些营养物质,就会出现肌肉痉挛或全身无力的症状。

    (1)、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生物钟”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
    A、东道主 B、闪光点 C、定心丸 D、耳报神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
    (3)、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5)、文中画波浪线的“体温调节”,有人认为应该是“调节体温”,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五、写作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可看作对饥饿感的一种描述。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饥饿感的缺乏是一件好事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