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2-28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伴随着媒介日益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离乡者通过各类媒体了解家乡的信息,家乡被建构为“媒介化的地方”,而怀乡也以媒介为中介展开,逐渐形塑了新型的“人—地”关系。
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各类政务新媒体,是媒介化家乡重要的建构形式,也是离乡者关注家乡信息最主要的渠道。目前,全国政务新媒体数量已超过11万个,为离乡者了解家乡信息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抖音短视频、小红书等自媒体的内容则更加生活化、场景化,例如视频博主探店家乡的小餐馆,以第一视角的形式拍摄视频记录,发布在B站等平台上,引发离乡者对家乡的共鸣。此外,还有微信群、朋友圈等熟人传播渠道,通过亲友间的信任,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触达在外生活的离乡者,让他们关注到家乡的最新动态。
媒介图景中对曾经学习、生活所在地的旧时家乡场景的重现,给予用户在线“沉浸式”体验故地重游之感。例如,“天津记忆”公众号经常介绍关于天津老旧街区和建筑古迹的历史,并以老照片的方式呈现,勾起了用户对旧事、旧友的回忆。透过家乡媒体的及时推送,人们还可以很快了解到家乡新变化、新发展的方方面面。虽然相隔千里,但是数字媒介平台带来的可见性让离乡者同频见证家乡繁荣发展的图景,并且能与朋友一起观看家乡社会文化生活中有趣的景象。
对于在大城市生活工作的离乡者来说,家乡是熟悉而又陌生的存在。借由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打破空间区隔,透过家乡媒体进行怀乡。现代性都市生活节奏很快,身处其中的人不免焦虑和迷茫。“家乡”作为与现代性对抗的田园牧歌,成为寄托游子情思的港湾。虽然人们不能返还家乡,但是“媒介化家乡”为其提供了安全感。离乡者所在的城市并没有那么多熟悉的亲人或朋友,他们时常感到在大城市上空“漂浮”,缺少心灵的寄托,但这条“线上归乡路”加强了他们与家乡的情感联结。
离乡者以家乡媒体为主的媒介使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寻找文化的归属感。如南方人对北方社会文化环境的不适应,令其在“北漂”过程中越发喜欢找寻、浏览家乡媒体的内容,这种行为与其在异乡的文化归属感的消解有关。而家乡媒体里亲切的乡音、美食、习俗等内容所凸显的文化内涵,能帮助他们在异乡生活中产生身份认同感。他们寄托于媒介展演中的家乡想象,塑造着对地方的集体记忆。
媒介怀乡并不仅仅是关注家乡媒体提供的信息,更进一步,它会激起大城市里的离乡者在线上与线下的媒介互动。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离乡者与家乡的互动跨越线上和线下,实现着媒介化家乡与现实的不断交融与互构。
(摘编自吴璟薇《“月是故乡明”:家乡媒体使用与媒介化地方的建构》)
材料二:
现代社会的高流动性使“在他乡”成为生存常态,庞大的流动群体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进行情感互动从而形成的数字乡愁,成为体察数字时代情感机制的重要切口。数字乡愁代表了数字时代情感叙事的平台化迁移,在人们情感流通与关系联结过程中全面内嵌了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技术逻辑。
乡愁最核心的意指对象是故乡,即一个人出生并长期居住生活过的地方,这个地方性的物理空间成为离乡者乡愁中最具体的情感指向。当人们离开故乡,这个现实的物理空间就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消失了,但数字乡愁中的故乡却以技术嵌入的方式得以重现。更重要的是,故乡在离乡老们日常又频繁的情感互动中成为某种“物质——文化”景观:故乡的山山水水以视频、图像、声一的方式在离乡个体中传播,故乡的美食等物产可以被人们集中关注,故乡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特征也在人们的交互传播中得以延续。
地方感并非一种可以直接体察的具体对象,只能对其进行不同维度的推断,比如地方认识、地方认同、地方性社会联系与情感依恋等。地方感与地方直接相关,最早指人们对地方的认识与辨别,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地方做出不同的行动反应。之后对地方感的理解则更多地强调了情感参与,在人与地方的关系中体现出人对地方的爱与依恋、认同与思念等,这些才是地方感的核心。由此可见,我们当下所说的地方感,已经从认识的层面扩展到行动与情感的层面,体现出人与地方的互动性。
数字社交时代,地方感形成中的媒介力量愈加凸显,媒介地方感既是一种新现象又是一个新议题。当然,媒介参与地方感的生成并非数字时代特有,也并非只在数字乡愁中体现其功能,但需要指出的是,“媒介即地方”这一认识在数字社交时代极端重要且典型。离乡者们借助互联网社交平台可以重返故乡,可以持续地建立对故乡的亲近感,因此,以数字媒介为中介而形成的媒介地方感是现实的。
借助数字技术得以实现的“虚拟在场”,可以为离乡者提供关于故乡“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真切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方的缺位与情感的缺憾,有效维系着“人—地方”持续的亲密关系。可以说,在现代社会的高流动性破坏着人与故乡、身份与地方统一性的环境中,地方感正在逐渐消失,但数字媒介帮助建构了一种“个人—媒介—地方”的新型地方感。人类精神世界中亘古恒存的恋地情结与情感皈依,在数字时代和平台社会中转换了呈现方式,进而改变了原有的社会功能。
(摘编自王敏芝《数字乡愁的平台逻辑、技术嵌入与情感机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认为,在高速流动的现代社会,数字媒介逐渐影响着离乡者与家乡的情感机制。 B、相较于政务新媒体和自媒体,熟人媒介因传播信息的针对性强,更容易获得亲友间的信任。 C、地方感虽然与地方是直接相关的,但无法直接体验和考察,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推理与判断。 D、“媒介即地方”是数字社交时代极重要的典型观点,虚拟媒介帮助人们建构现实的地方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乡者使用家乡媒体怀乡,不仅能打破空间区隔,还能拉近与家乡的情感距离。 B、当下,媒介在地方感的形成中愈发重要,而且其功能和作用不局限于数字乡愁。 C、数字时代的地方感指向人地互动,已经从认识层面,转变为行动与情感的层面。 D、媒介已渗透到生活的诸多方面,离乡者与家乡可以凭借线上线下的交融来互动。(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新型“人一地”关系的一项是( )A、在外经商的王叔叔发家致富后不忘家乡发展,个人出资修建公路回馈家乡。 B、在外工作的吴女士关注家乡自媒体博主推荐的美景,返乡后实地“打卡”。 C、某村开通了公众号,该村在外求学的小李关注后,又将其分享给老乡小张。 D、在外生活的周阿姨看到网络上关于家乡的讨论,在评论区积极点赞、留言。(4)、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中的加点词在论证方面的共同作用。(5)、请根据材料谈谈“媒介怀乡”的意义。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胡子
师陀
尖兵正在前进,忽然同敌人遭遇了。在毫无遮拦的下着的雨脚下,一个穿着军服上衣同一件青布裤子的人,匍匐在山坡上的一块大石头上,步枪朝着山下。山下的村庄,机关枪在咯咯地响着。
“马庆龙,你看见了吗?”这竭力压低了的声音是从旁边小树蓬中发出的。
这叫做马庆龙的人,那青铜色的脸上,有着一双剑眉,还有因无暇修饰而如墨染的美髯。马庆龙看看没有动静,预备埋下头去。那左边的小树蓬摇动了一下,下面露出一个圆圆的年青人的脸,是即使在这样难堪的境况中,也还表示满足地笑着的农民式的脸。
“你觉得怎样啊,马胡子?”
“不怎样。”
正因为含着某种意义的“胡子”这缘故,马庆龙和那人之间,在索索的雨中彼此不快地守着沉默。马庆龙瞅了瞅那人。那人正用肘关节支着地面,望着正在眼底一弹一弹抖着的牵牛花,愤忿地骂:“娘的,这些矮货……你听这枪声……”
大雨打着脊背和屁股上的衣服,布布地响,与其说枪声逼人,倒不如说雨声逼人来得真切。那人大约感到事情不妙,原先注视着牵牛花的眼睛,终于抬起来:“唉,我们不是可以走了吗?胡子老哥?”他一面揩擦脸上的水渍,一面做出笑容——既然发现了敌踪,尖兵的职责业已完成。
马庆龙原是安分农民,后来因为生活压迫成为纵横山林的土匪。当为祖国而战之前,曾被官军捉住,在商量着怎样结果他的当儿,他却扭断绳索,从守卫的手里夺了枪械,从容地逃走了。从那以后,他便似归山的虎狼,将生死置之度外,把跟敌人交手的事视同儿戏。
现在经那人一说,马庆龙不但没有想到要走,而且还有了如下的意见:没有碰上倒也罢了,既然老天使人走了狭路,那就非见个高低不可。马庆龙看了看在狼狈到这般的境况中还现出无限满足的那人的样子,便打了个手势,嘲弄说:“我想你一定是怕了罢。”二胖听了,脸一直红到了耳根。
马庆龙望着下面,从村庄里开出来日本兵的小队,那弓了背前进的姿态,已经能够清楚地看见。
“准备你的,朋友!”
马庆龙招呼二胖,拉上枪栓,只听见嗒的子弹上了膛的响声。
“教训这些小子一下吧,老兄台!”
他的手指紧紧地钩住了枪机。
一转眼间,从山上望去,排头的敌人被击中,小队立时向两翼散开,滚着跳着躲到田界后面去了。清楚地看见这情形的二胖,完全了解马庆龙的心思,一半出于祝贺,一半欣喜地击着掌。
“好了,好了!现在好走了罢,胡子老哥?”
马庆龙没有回答。
急雨越过山脊,旋风似地袭过来了。机关枪这时也惊觉地移准了方位,直接朝尖兵所在的山坡打来,流弹撞在石上的声音,勃勃地响。就在这一瞬间,刚才还“好啊,好啊”叫着的二胖忽然发出痛苦的嚷声。
“二胖!二胖伙计!”
日本兵越过田界,一级一级向上进攻,马庆龙自然是连气都忘记了喘地不停开枪。从那射击的准力看来,杀人真是比宰鸡还来得简单,然而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不禁要问:一个人取胜一队兵的机会有多少呢?
这时候,受伤的二胖在树蓬里呻吟。
“马庆龙,你还在这里吗?”
“二胖挂了彩,马庆龙总不会吓跑的呀!”
但是马庆龙心里明白,若要在敌人的扫射下背负受伤的伙伴逃走,是不可能的事。
敌人的迫近,二胖似乎也觉到了。
“请听我说,马庆龙!请记着我的爹爹,他是被日本人烧死的;请记着我的老婆,还有我的孩子。现在,请听我说,现在你好走了。”
马庆龙听着,毫不动弹。他若舍下伙伴单独逃走,从此就会看不起自己。
“怎么,你也相信一个土匪,你也要说‘请记着我的老婆’了吗?”
他仍旧冷冷地回话。
“不要说那些过去了的话,马庆龙,我只是出于好意。”
“现在说来,你也看得起一个土匪了?”
说话之间日本人已经越过田界的最后一级,滑呀跌呀地爬上山来了。马庆龙刚才还在踌躇———这就背起二胖走呢还是击退了敌人再说——,这时感到有什么压下来似的,眼前的结局是不能再清楚的了。
他无意地向下瞟了一眼。那在右首的山脚下进攻着的是什么呢?那向村庄进袭着的,岂不正是自己的主力部队吗?
“得救了啊!得救了啊!”
马庆龙的肩上像卸落了千斤重载,霍地跳到石上,不住地挥了手喊。而在下面的日本兵正向他瞄准,嘡地一声,马庆龙从石头上跌下去了。
停了片刻,再也听不见附近还有别的声音的二胖,用疲倦的声音呼唤:“马庆龙,马庆龙,你怎么啦?”围绕着荒凉的山坡的,只有远远的喊杀声和渐下渐小的淅淅沥沥的雨声。
战斗过去了。在山脚下面,战士们刨了圹穴,受了轻伤的二胖特地赶来送殡。他有一段演说:“兄弟们,同志们!马庆龙——我们都知道马胡子是个坏蛋,可是有些地方,有些地方——”二胖的嘴唇动弹着,说到这里就不再说下去了。
雨早已住了。乌云一阵阵从空中驰过。泥土一铲一铲落到马庆龙身上,最后连那青铜色的脸,连那剑眉,连那墨染样的胡子也不见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庆龙和二胖一方面在心理上存在着隔阂,一方面又能在对敌战斗中同仇敌忾。 B、二胖尽管充满着家仇和国恨,但是在与日本兵的战斗中还是表现出胆怯的性格。 C、“得救了啊!得救了啊!”主要表现了马庆龙看到自己获救希望后的狂喜之情。 D、虽然马庆龙与二胖都出身农民,但他仍对二胖身上存留着的农民习性感到不满。(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人物肖像简洁、传神,寥寥数笔便刻画出马庆龙冷峻、果决的性格特征。 B、二胖看牵牛花和《百合花》中小战士插野菊花于枪简两个细节表达目的相同。 C、马庆龙和二胖在“走还是不走”的矛盾中激烈对峙,使小说的情节极具张力。 D、雨的轻重缓急,不但为战斗提供了真实的环境,而且映衬着战斗的轻重缓急。(3)、如何理解“可是有些地方,有些地方——”这句话?(4)、本文从哪些视角来观照马庆龙与日本兵战斗的场景,请指出并分别分析其艺术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狩元年冬,天子以伍被雅辞多引汉之美,欲勿诛。廷尉汤曰:“被首为淮南王画反计,罪不可赦。”乃诛被。侍中庄助素与淮南王相结交,私论议,王厚赂遗助;上薄其罪,欲勿诛。张汤争,以为:“助出入禁门腹心之臣而外与诸侯交私如此不诛后不可治。”助竞弃市。
元鼎二年冬,十一月,张汤有罪自杀。
初,御史中丞李文,与汤有郤。御史大夫汤所厚吏鲁谒居阴使人上变告文奸事,事下汤治,论杀之。汤心知谒居为之,上问:“变事踪迹安起?”汤佯惊曰:“此殆文故人怨之。”
谒居病,汤亲为之摩足。赵王素怨汤,上书告:“汤大臣,乃与吏摩足,疑与为大奸。”事下廷尉。谒居病死,事连其弟。弟系导官① , 汤亦治他囚导官,见谒居弟,欲阴为之,而佯不省。谒居弟弗知,怨汤,使人上书,告汤与谒居谋共变告李文。事下减宣。宜尝与汤有郤,及得此事,穷竟其事,未奏也。
会人有盗发孝文因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至前,汤独不谢。上使御史按丞相,汤欲致其文“丞相见知”,丞相患之。丞相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皆故九卿、二千石,仕宦绝在汤前。汤数行丞相事,知三长史素贵,故陵折,丞史遇之,三长史皆怨恨,欲死之。乃与丞相谋,使吏捕案贾人田信等,曰:“汤且欲奏请,信辄先知之,居物致富,与汤分之。”事辞颇闻,上问汤曰:“吾所为,贾人辄先知之,益居其物,是类有以吾谋告之者。”汤不谢,又佯惊曰:“固宜有。”减宣亦奏谒居等事。天子以汤怀诈面欺,使赵禹切责汤,汤乃为书谢,因曰:“陷臣者,三长史也。”逐自杀。汤既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污恶言而死,何厚葬乎!”载以牛车,有棺无椁。天子闻之,乃尽按诛三长史。十二月,壬辰,丞相青翟下狱,自杀。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鬼神不可欺,而人不可术御也。祸生非所能测矣,奸人挟此术以雠奸,而终以自覆也,固然。曾君子而为之乎?为此术者,小以灭身,大以偾国,是以君子恶夫术之似智而贼智也。节之初六曰:“不出户庭,无咎。”密也。密者,慎之谓也,非隐其实、顾反用之、以示不测之谓也。秘而诡,虽无邪而犯神人之忌,可不戒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①导官:汉代少府属官,在这里指导官的官署衙门。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助出A入B禁门C腹心之臣D而外与诸侯E交私如F此G不诛后不可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厚,厚待,形容词用作动词,与《陈情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远”用法相同。 B、论,判罪,与《汉书·苏武传》中“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的“论”意思不相同。 C、与,跟、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与”字的意思不相同。 D、曾,岂、怎么,与《赤壁赋》中“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曾”字意思不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南王事件中,天子认为伍被平日常常赞美汉朝,不想将他处死;张汤却认为伍被是最早为淮南王筹划反叛计策的,不可赦免。 B、张汤与李文不和,就在暗中指使亲信鲁谒居上书皇上告发李文图谋作乱,最终杀死李文。后来鲁谒居生病,张汤亲自为他按摩脚。 C、张汤知道三长史一向尊贵,却故意欺凌折辱他们,将他们视作相府的下属官吏,因此三长史都很怨恨张汤,想置张汤于死地。 D、张汤自杀身死,兄弟和儿子们要厚葬张汤,张汤母亲反对,最后家人使用牛车运送尸体,棺材只有内棺没有外椁。(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宣尝与汤有郤,及得此事,穷竟其事,未奏也。
②吾所为,贾人辄先知之,益居其物,是类有以吾谋告之者。
(5)、王夫之认为“术之似智而贼智”,这里“术”的内涵是什么?材料一中张汤的哪一件事可以佐证王夫之的这一看法,请加以概括分析。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贫居自警(其一)
昨者匆匆掷印归,六年①岑寂闭柴扉。
岁荒奴仅拾残穗,日晏婢方羹苦薇。
宁渴莫赊邻近酒,尽寒不著借来衣②。
中年但祝身强健,要卧松风坐钓矶。
贫居自警(其三)
客过吾庐语至晡,旋营盐酪刈薪刍。
酒兼麟脯不时有,饭与鱼羹何处无。
力穑勿忘家世俭,堆金能使子孙愚。
俗儿未识贫中乐,妄议书生骨相臞。
【注释】①诗人因被诬告而废官坐闲多年。②北宋文学家陈师道家素贫,寒冷无棉衣,姻亲赵挺之欲借以衣裘,师道鄙其为人,不肯取服,寒疾而死。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自警诗皆兼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且皆以议论收尾。 B、其一首联“闭”字表明其不想与世人有太多瓜葛,也表现出其孤傲品性。 C、其三首联“旋”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颔联写出作者对生活的满足。 D、其三与杜甫《客至》一诗不仅题材一致,且在谋篇布局方面也极为相近。(2)、两诗都表现出安贫乐道之意,请结合诗歌的后两联分别加以分析。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光曾批评王安石“拒谏”,可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自己只是“ , ”,并不算是拒谏。(2)、《琵琶行(并序)》中常用比喻来写乐声,如借“”一句来比喻乐声的重浊和清脆,借“”一句来喻乐声的梗塞不畅。(3)、古人作诗,在写景时常会前一句写山,后一句写水,或者反之,如宋代诗词中的“ , ”两句便是如此。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有诗眼,绘画有留白,中国园林也有匠心之处,那就是窗。空窗□花窗□漏窗……几何图案□花鸟形象□器物装饰……在中国园林中,窗的类形多样,图案丰富。拙政园的空窗通透漂逸,沧浪亭的海棠花窗精美雅质,狮子林的冰裂纹漏窗别俱一格。每一扇窗都成为园林中独特的风景。
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其对空间的沟通与分隔上。窗连通了内部和外部空间,实现通风采光的同时,亦可让人们赏景听颖;( 甲 ),而关闭的窗和封闭的墙使观者虽身处这一空间,却又想通达另一方天地。很多时候,开启的窗也拒绝人们直接置身窗外,这就为想象力提供了飞扬的空间。加上窗纸和窗纱,窗“隔”的效果加强了,( 乙 ),于是在这似隔非隔、似断非断间,就有了极其丰富的诗意。窗纸最美妙的莫过于取影,在日光或月色下,窗外的影子投映在窗纸上,宛如一幅水墨画:窗纱则让漏进的景色形成鲜活的设色画。
“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漫步曲径,一步一换景,一窗一幽韵,窗外云烟,隔帘风月,纷至沓来,令人 A 。由于窗的存在,曲便有了含箭,也有了变化。 B 处,别有洞天,让人们惊喜不断。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也常与窗有些联系,梁山伯和祝英台,张生与崔莺莺,柳梦梅与杜丽娘,可以说,窗,为这些故事增添了委婉缱绻之意。
①窗,不仅是园林的灵魂之眼,更是建筑的元素。②其主体造型之美妙,审美内涵之丰富,③每每赞叹之余,又会引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④陆游在《小园新晴》中写道“园林只在小窗前”,⑤我们透过窗棂,可以聆听自然的低语,⑥亦可以感受东方美学的宁静与深邃。
小窗中藏有世界的大观。
(1)、你认为文中波浪线的空格处应该用逗号还是顿号?请说明理由。(2)、文中第一段有四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A: B:
(4)、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5)、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常如此:冬时向往夏之暖,夏时向往冬之凉;闲时向往忙的充实,忙时又向往着闲时的自在……这种向往到底是人的苦处还是人的乐处呢?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