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中毕业年级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2-28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杰弗里·辛顿,这位常被冠以“人工智能教父”的计算机科学家,几十年来勤勤恳恳,以独创的方式构建出更大的神经网络。他设计出了训练它们并帮助它们改进的新方法。他认为自己正在研究的项目,可能在他死后的一个世纪里才会硕果累累。在承受生活与研究瓶颈双重压力时,他倾尽所有,努力做到最好。“我46岁的时候(三十年以前)就已经觉得研究走进了死胡同”。不过大约十年前,他没有预料到神经网络技术会突然加速,进步得如此之快。
我们绕着海岸走回到辛顿的小屋,这是岛上唯一的小屋。小屋的外立面以玻璃镶嵌,矗立在小岛的高处,连接它的是宽阔的黑色岩石台阶。当我们走近房子时,辛顿告诉我,“有一次,就在这儿,一条巨大的水蛇探出了头”。美好的回忆历历在目。辛顿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昆虫学家,这让辛顿从小就产生了对冷血动物的喜爱。如今,辛顿也会观察它们。辛顿是一个敏锐的非人类物种观察者,他一生都在用从低级生物到高级生物的方式逐级思考生命的思考方式。
“杰弗里天生就是科学家”。在学校里,辛顿表现出了对科学的极大兴趣。在剑桥,辛顿尝试了不同的领域。他短暂地退学,然后又回到大学,试着上了仅一天的建筑学课。最后,在涉猎了物理、化学、生理学和哲学后,选择攻读实验心理学学位。他经常在道德哲学家伯纳德·威廉姆斯的办公室里闲逛,后者对计算机和思维很感兴趣。有一天,威廉姆斯指出,我们的不同想法一定反映了我们大脑内部不同的物理结构;这与计算机内部的情况完全不同,计算机中的软件独立于硬件。辛顿被这一观察击中;他记得在高中时,一位朋友告诉他,记忆可能“全息地”存储在大脑中——也就是说,记忆是分散在大脑中的,但可以通过任何一个部分访问整体。而他现在要面对的事正是“联结主义”——一种结合神经科学、数学、哲学和编程来探索神经元如何协同工作以“思考”的方法。联结主义的一个目标是在计算机中创建一个类似大脑的系统。
(摘编自约书亚·罗特曼《为什么A.I.教父害怕他一手建立的人工智能帝国?》)
材料二:
语言学家被一个叫乔姆斯基的人误导了好几代。他有一个偏执古怪的理论,即语言不是学会的。他成功地说服很多人相信这一点。这个说法显然是一派胡言。语言显然是学会的。大型神经网络学习语言,不需要任何先天结构,只是从随机权重和大量数据中开始学习。乔姆斯基却仍然在说,但这并非真正的语言,这不算数,这是不对的。许多统计学家和认知科学家也说,永远不可能在这样一个大网络里学习语言。乔姆斯基从来没有提出任何一种有关语义的理论,他的理论全是关于句法的。
我们如果考虑语义,就会发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语义理论。一种是符号人工智能研究者相信的结构主义理论,即一个词的意思来自于它与其他词的关系。你如果想捕捉一个词的意思,就需要制作一个关系图,图中包含这个词与其他词的链接,也许还有链接点上的标签,说明它怎样与其他词相关。这就是一个语义网络,是捕捉意思所需要的。
此外还有一种非常不同的理论,即一个词的意思是一个大的特征集合,意思相近的词具有近似的特征集合。这两种理论看起来完全不同。但实际上,我们可以把二者统一起来。我认为第一个做到这一点的是我在1985年制作的一个小型语言模型。它通过尝试预测下一个词来学习。具体而言,它学习每个词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就可以预测下一个词的特征。重要的是,所有知识都体现在给一个词分配哪些特征以及不同词的特征应该怎样相互作用。这个模型不存储任何句子,却可以重构句子,也就是通过反复预测下一个词来生成句子。这也是大语言模型的工作原理,实际上也是人类语言的工作模型。
(摘编自《杰弗里·辛顿接受尤利西斯奖章时发表的获奖感言》,陈国华译)
材料三:
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要有创造性思辨的能力、严格求证的方法,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原创一般来自假设和猜想,是一个不断观察、思考、假设、实验、求证、归纳的复杂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归纳。假设和猜想的创新性至关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选不准,即使花费很大精力,也很难做出成果。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有研究表明,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要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要广泛宣传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生动事迹。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摘编自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顿对神经网络的研究竭心尽力,对自身获得成果的前景很有信心。 B、辛顿能够从全面的角度去观察思考,这促成了他取得独创性的成就。 C、人类学习语言,并不依靠对句子的背诵记忆,而是依靠语词的特征。 D、科学家精神的培养需要借助宣传手段,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描写辛顿生活的小岛,增强了“在场感”,有利于深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B、材料二中“误导”“偏执古怪”“显然”等词,鲜明表达了辛顿对乔姆斯基的讽刺。 C、材料三围绕原始创新,从必备品质、关键能力、培养方法等角度提出未来工作方向。 D、对辛顿人生选择、研究成果的介绍,充分支撑了材料三应大力培养创新精神的观点。(3)、下列情形不符合“大语言模型”工作原理的一项是( )A、输入几组不同的词汇,可以输出这些组词汇的分类标准。 B、输入某个事物的新特征,推断同类事物具有这个新特征。 C、输入某个句子,得到修改了语法和语义错误的新句子。 D、在家谱中,输入一个名字及亲属关系,显示对应人名。(4)、如何理解“他一生都在用从低级生物到高级生物的方式逐级思考生命的思考方式”这句话?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请结合材料,谈谈作为青少年的你获得了哪些成长启示。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牧歌
蔡测海
①和父亲争吵,两个人一天没吃饭。生气可以当食物,生三天气,等于多种一丘田。一直生气,你就是一座粮仓。
②父亲是谁?他是我爹。我那点小聪明就是他遗传的。无论买机器,还是造机器,他都不同意,看不透我这点小心思,他就不是我爹。我和父亲,彼此不看对方一眼。他把锅碗弄得很响。他是乡间酒席的掌勺,厨事一点不笨拙。他故意弄出响声,是在告诉我,人是要吃饭的。父亲盛了一大碗饭,递给我一双筷子,我扒了几口,饭里埋了几片腊肉。我央了一片腊肉给父亲。父亲不会因为吃恨孩子,他只会恨孩子吃了饭不务正业。
③我在《鲁班经》的某一页,见到木牛流马这种东西,木与铜,还有神奇的自动力。
读过《鲁班经》,一开始没造木牛流马,我做的第一架机器是一条拐杖。拐杖,扁担,这样简单的事物,不会成为我和父亲的隔阖,机器也不会让我和父亲疏远。回想不久前的那天,我和父亲争吵,两个人气得吃不下饭,是我有不务正业的苗头。一个人打算不务正业,那真是不可救药。不务正业,接下来是游手好闲,这是父亲最厌恶的。一个人安心做某一件事,久了,就成正业。不务正业,就是做没把握的事。父亲应该是最务正业的人。父亲的正业,是破碎的,又是丰富的。自由,随意,无长久之计。最多是一年之计,春种,秋收。循环不止。父亲的正业,不可言喻。父亲只在意自己耕种的土地。
④那个冬天,我完成了木牛流马。冬天是个好季节,寂静,适宜沉思。记忆和想象,
在这个季节交融、汇合。许多念想,像雪花一样飘落,一些念头,像积雪,在泥土之上。我的手艺,真微不足道,在高科技时代,我做了一件古董。我用了最好的藤条,金竹,椿木,一种血椿做骨架,它就有了血液。我用鸡血石给它做心脏。用水晶做眼睛。水晶是一种神秘的矿石。装上水晶就装上了灵魂。用麻和棕丝做成皮毛。找了几块铜皮做它的屁股。屁股是最应该好好装饰一下,它行动起来,屁股就很好看。如果是人,当然是看脸。我按下机关,它走得快,一个时辰三五十里的速度。让它驮上一副石磨,一百多斤,它一点不吃力。它像一头动物。好机器就是一种生物。它有自己的心思和记忆,有自己的家族血统,有自己的年龄,有自己的长相。它们的灵魂轻如蝴蝶,比蝴蝶活得长久。
⑤我给木牛流马取了名字,叫谷子。父亲养的那头牛,叫秧子。这样,它们就成了同
类,不孤独,有伴。谷子不能和秧子在一起。秧子要吃,要排泄。谷子洁身自好,它们在一起会彼此不习惯。我先把谷子拴在一棵老柏子树下,它还是会被日晒雨淋。后来,我给它盖了树皮屋,让它有了安身的地方。我不知道它会遇到些什么事,一件东西,一经出世,就会有自己的命运,命运,是专为出世安排的。再好的手艺,制作一件东西,不能同时为它制作命运。
⑥经过一年的农事,谷子的能力出色。犁田,耕地,驮水,运粮,它扛下全部力气活。秧子闲下来,吃草长膘。谷子在哪里,秧子就跟到哪里。谷子犁田,秧子就在不远处吃草。谷子不干活的时候,秧子就凑上去舔谷子。谷子屁股上那块铜,变得光亮。这是一头牛的爱情表达。这爱情,对牛来说,没什么好结果。秧子的爱情只是一种味道,铜的味道。恋爱的人会变傻,一头牛也是。
⑦秧子越长膘,父亲越愁。一头牛很壮,是用来耕田犁土,不用它干农活,那一身膘就是个摆看的。牛的全称叫耕牛,不干活的牛叫什么呢?父亲认为,根本就不要什么木牛流马。父亲也知道,就算没有木牛流马,还会有别的机器。人总是希望,干活越来越省力。
⑧后来的牛不再叫耕牛,改称肉牛,水牛和黄牛的统称。秧子不会再有耕牛那样光荣的称号,秧子变得越来越懒,父亲用它试了一次犁,它躺下,赖着不动。它不再舔谷子的铜屁股,它也不舔自己。它一天一天地变成肉牛。
⑨过中秋节,父亲动手把秧子杀了。我想父亲会哭。父亲说:“出过汗的牛肉才香。”这是真的,很香,吃出香味才是真理。我以后再没吃到那么香的牛肉。肉牛的肉不香,没那个味。肉牛只长肉,不出汗。牛肉的香味,就像鲁班的秘诀,会慢慢消失。记忆会中断。
⑩父亲对我说,你那个木牛流马好,不吃草,不长婢虫,也不会走失。它就是不会走失,也不知道它累不累。一头牛,走失了让人生气,找回来又让人快乐。
⑪是呵。我想制造一头会说话的牛,知道累的牛,会走失的牛。
⑫一头牛走失了,父亲有找牛的经验,把牛找回来,父亲会很开心。
⑬开心就是一头会走失的牛。
(选自《边疆文学》2022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歌”原指以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为题材的诗歌。小说以此为题,不仅点出了小说环境,而且具有怀旧气息和抒情意味。 B、父亲和我争吵,他恨我不务正业,认为根本就不要什么木牛流马。表明父亲对我的所作所为的反感,父子关系对立且紧张。 C、在高科技时代,“我”做了一件古董。用了最好的藤条、金竹、椿木、鸡血石、水晶,这表明了“我”对传统工艺的热爱。 D、文中父亲的正业是破碎的、丰富的、自由的、随意的,他“只在意自己耕种的土地",这体现了《乡土中国》中的“乡土性"。(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气可以当食物,生三天气,等于多种一丘田。一直生气,你就是一座粮仓。”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经作者的形容,顿时变得如此诙谐、深刻。 B、“回想不久前的那天,我和父亲争吵,两个人气得吃不下饭,是我有不务正业的苗头。”这一情节和第一段的情节形成呼应,并交代了争吵的原因。 C、“好机器就是一种生物。它有自己的心思和记忆,有自己的家族血统,有自己的年龄,有自己的长相。”综合使用了比喻、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 D、小说采用了诗意的语言表达,能让读者在享受文学美的同时,对人生与人性、社会与自然有所思考。这种创作风格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相似之处。(3)、文中画线处,父亲夸赞我的木牛流马“不会走失”,我却想制造“会走失的牛”,请谈谈你的理解。(4)、三川半之于蔡测海,就像鲁镇之于鲁迅,高密之于莫言。如果以“三川半的牧歌”为题写一篇读书札记,请你把文中第⑥段作为读书札记的素材,列出札记的内容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岐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愿,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节选自苏洵《辨奸论》)
材料二:
伏见眉州布衣苏洵,履行淳固,性识明达,亦尝一举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学。其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权书》《衡论》《机策》二十篇,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其人文行久为乡闾所称,而守道安贫,不营仕进。苟无荐引,则遂弃于圣时。其所撰书二十篇,臣谨随状上进。伏望圣慈下两制看详,如有可采,乞赐甄录。
(节选自欧阳修《荐布衣苏洵状》)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以吾观之A王衍B之为人 容貌回言语国固有国以欺世G而盗日名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苍生,文中指百姓。与《过秦论》“以愚黔首”的“黔首”词义相同。 B、衣,穿。“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的“树”表示种植,两者用法相同。 C、被,遭受。和《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的意思不同。 D、苟,文中指“暂且”。和成语“苟全性命”中的“苟”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通过“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等自然现象来比“人事"和“理势”,指出人事变化虽然复杂难测,但仍有其可循的规律。 B、苏洵否定了山巨源和郭子仪对王衍、卢杞的预言。他认为是惠帝和德宗的昏庸无道导致奸臣弄权,暗示了人才选用的重要性。 C、在苏洵看来,如果有这样一个人,标榜自己是颜渊在世,孟轲复生,实际上却阴险狠毒,那么这个人潜在的危害性是极大的。 D、欧阳修在文中一再强调苏洵的才华和学识,并诚恳地建议朝廷录用。体现出欧阳修对人才的爱惜,也展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②其人文行久为乡闾所称,而守道安贫,不营仕进。
(5)、欧阳修对苏洵的文笔进行了高度评价,其中哪些评价内容体现了《辨奸论》的论述特点?请简要概括。( )4.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入峡三次巴东①
白居易
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艘牒上巴东。
【注】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四年(819)春,诗人由江州赴任忠州刺史,途经三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样,都抒发晚年的孤苦之感。 B、颈联写三峡优美的风光,其中“雨”“风”“逆浪”等意象的选取别有寓意。 C、尾联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展现了作者去忠州赴任途中的仪仗和行船的情形。 D、诗人用浅近晓畅的语言描绘所见所感,这种语言风格与《钱塘湖春行》相似。(2)、谢榛主张“情乃诗之胚”,本诗情感复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周末,小明准备了一桌家常饭莱招待来家中做客的同学。席上他引用了杜甫《客至》中的“ , ”两句。既表达了照顾不周的歉意,也表达了对同学到来的盛情欢迎。(2)、“经常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是某品牌的宣传语,你发现它与《种树郭案驼传》中的“ , ”两句话表达了相近的意思。(3)、“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中国古代诗歌中,“寒”不仅是一种感觉,还会被赋予情感和哲理内涵。或营造清冷孤寂的氛围,或意味着人情冷暖,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眼前这个建筑,原属一户沈姓乡绅,建造于百年前,古朴而典雅。【甲】重叠的黛瓦、灰白色的石雕门楣、有一点斑驳的白色墙体和黑灰色的大理石墙基,【乙】从上到下,找不到哪里与半空中那一片鲜艳的花朵有血脉或逻辑上的联系。在鲜花和泥土之间,实实在在地隔着坚硬厚实的砖石建筑,以及比砖石还难以穿越的悠长岁月。【丙】回首院前,标着“粟裕同志骨灰敬撒处”和“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的两块纪念碑映入眼帘,【丁】将人的思绪引向岁月深处那个弥漫着硝烟和战火的久远年代。
1944年,粟裕进驻长兴煤山,领导新四军与日伪军、国民党顽军开展斗争,将当地人民从日寇的长期统治和压迫中解脱出来。在此期间,粟裕依托这块红色根据地,屡出奇兵,不但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而且与当地民众结下了 ① 的鱼水深情。
在生命的最后时段,粟裕大将仍念念不忘这片曾为之流血、流泪的热土,留下遗嘱,让后人将自己的骨灰分一份撒在长兴,撒在他曾经运筹帷幄、日夜鏖战的沈家大院。其实,早在粟裕到来之前的1943年,新四军六师十六旅四十八团就已经进驻长兴煤山。这个四十八团,打起仗来异常勇猛,到了长兴之后,专打硬仗,屡建战功。只要听说与这个团交锋,敌人都会 ② , “避让三分”。因此,四十八团成了威震四方的“老虎团”,也是粟裕手中一张响当当的王牌。
有战争,就会有流血牺牲。血如灵魂或生命的种子 , 滴洒在那些呼唤自由、和平与尊严的年代。
(1)、"仿佛时间的入口"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修辞效果。(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叶嘉莹教授曾讲过“字从音出,字从韵出,诗词是伴随着吟诵自己跑出来的”。古人读书,往往“先自吟诵,声振左右”“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吟诵曾是汉语诗文传统的诵读和教学方法,包括“吟”和“诵”两种主要方式。“吟”是将古诗文的语音长短有致地延长,① , 所以有人将其称之为“吟唱”。“诵”是在口语基础上强化语音张力和节奏感,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效果。吟诵之所以成为古人喜爱的诗文口传方式,主要是基于两点:② ;二是古诗文本身所具有的节奏韵律。通过汉语四声音调的高低和发声的长短,再配合古诗文本身内在的节奏韵律,自然就会形成具有优美旋律的声音形式。而这个声音形式_③是无法体现的,只有通过有声的吟诵才能表达出来。作为最古老也最凝练的表达方式的诗歌使相互孤绝游离的文字与灵魂在宇斟句酌、语词推敲之间发出永恒而深刻的共鸣。而“吟诵”则将古人诗歌原有的韵律与自己读诗时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诗人的生命结合起来,令诗歌的生命延续,生生不息。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理学上有个“美丽困境效应”,是说人们都认为,暴露自己的弱点会让我们看起来脆弱,但在别人眼里,这反而是一种有勇气的表现。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