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2-2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4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文化植根于特定地域的文化体系,是历史记忆与现实实践的结合体。乡土文化是乡土社会的灵魂,是乡村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随着城市化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关于“乡土文化消解与坍塌”的言论甚嚣尘上,当乡土文化被遗忘或稀释时,乡村将失去自我价值与生存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重拾与重塑乡土文化不仅是对本心的敬畏、对传统的回归,寻找文化根基与身份认同的迫切需要。

    “重拾”与“重塑”是乡土文化重建过程中的两个关键概念,它们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拾”通常指的是重新获得和恢复已经存在的文化元素、传统和习惯,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记忆的回溯,确保这些文化元素不被遗失、不被遗忘。二是传统习俗的复兴,即通过社区活动、节庆仪式等形式,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形式,其内涵同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性转化,对其进行再创造,形成符合当代价值观的文化表现形式,即针对环境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对传统乡土文化进行适应性“改造和包装”

    ____。一方面,“重拾”为“重塑”奠定基础,使得重塑不至于丧失文化的真实与深度。另一方面,激发出新的文化创造性与衍生性。“重拾”强调文化的延续性,“重塑”强调文化的创新性,是一个动态协同、互相促进的过程。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重拾”与“重塑”既立足过去,又展望未来,确保了乡土文化的历史性与持续性,也定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更多文化活力。

    (摘编自詹婷《乡村振兴战略下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乡土文化就是在乡村中的长期共同生活里所形成的乡村特有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体系总称”。当前,对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播、守住乡土文化的根意义重大。

    一些人将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对立,甚至将农村看作文化荒漠,把农村仅仅当作需要进行文化帮扶的对象。事实上,农村具有丰富的文化表达。传播乡土文化是自觉承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命的现实要求。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乡村文化提供了新的文化传播方式,让城乡群众有更多机会在电视、电脑、手机上看到关于民歌、剪纸、皮影戏、木偶戏、节日习俗、赶大集等等的报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饭市”、古树水井、庙会祠堂等公共文化空间逐步退出人们的视野。面对消失的村庄和传统文化空间,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乡村产生了虚拟文化空间,重塑乡村文化空间,还拓展了传统文化资源和产品的价值空间,促进人们的精神生活经历“乡土—离土—返土”的历程,为实现自我表达、促进城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人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基础。

    此外,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闲暇时间增多。网络信息平台的推送,从而影响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和闲暇生活习惯,驱动满足精神需求的消费。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乡村数字文化建设,借助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等方式,打造嵌入乡土文化的乡村文创品牌。这对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传统村落、乡土生活,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摘编自贾月《新媒体时代乡土文化传播的现实图景与提升策略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拾与重塑乡土文化,才有可能缓解因城市化与全球化而导致的乡村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失衡。 B、回溯乡村多年来特定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乡村虚拟文化空间保留文化的真实与深度。 C、传统习俗通过社区活动、节庆仪式等形式能在日常生活中复兴,而新媒体传播能促其焕发新活力。 D、在乡村文创品牌中融入乡土特有的文化元素,实际是让传统文化在重塑中符合当代价值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乡土文化的沿革重建,来守住乡土社会的灵魂、中华文明的根,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B、《乡土中国》中“世代定居”的乡土社会正在瓦解,而新媒体让背井离乡的农民实现“精神返土”成为可能。 C、当今社会,农民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日益旺盛,他们不仅是文化的消费者 D、材料一主要论述重建乡土文化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材料二则重在论述发展新媒体技术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一项是(    )
    A、某市利用微信地图等小程序,一图纵览、一键直达全区非遗,提高了文化遗产的互动性。 B、华农兄弟、李子柒等“乡土主播”的走红,展示了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民间技艺的魅力。 C、相关平台通过设置流量变现等赚钱规则,吸引了大量农民成为新媒体用户和内容创作者。 D、村民组织“吃月饼、赏满月、品秋茶”的中秋节专场活动,展示了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
    (4)、下列填入材料一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的重要性难分高下 B、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存在其各自的特点 C、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D、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对乡村振兴至关重要
    (5)、新媒体何以能促进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述原因。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发现大地的星星

    迟子建

    我出生在正月,是和着风雪的节拍来到人世的,这个季节对极北地区来说,为着节省,一般的人家会把炉火当灯。春夏秋时,拉开窗帘,月亮就来屋子投胎了,都可借上它大度的光。而冬天里为抵御寒风,双层窗格塞了厚厚的锯末,再加上一早一晚气温低,霜花就像玻璃窗娶的俏媳妇似的,浓得化不开,住屋与月亮仿佛隔了两世

    但冬夜的光明依然是辽阔的。天黑得早,月亮升起也早。只要不是瘦得伶仃的上弦月和下弦月,月亮都是顶呱呱的天灯,就是一个天然的反光板,天地间因之焕发着乳白的光晕。你可以穿得暖暖和和的,给牲口棚的牛马加草料。女人们串门子不用带手电筒,男人们凑一堆喝酒也不怕回来晚

    屋檐结了冰溜子,说明春天张开翅膀了。屋顶的积雪被暖阳融化后,屋檐白天滴答滴答地淌水,它们就被活活冻僵,冻成螺旋状,恰如竖琴。弹奏冰溜子的还是暖阳,待到太阳升高,一点点地瘦下去,矮下去,见晨曦将冰溜子镀上一层乳黄的微光,晶莹剔透得像棒棒糖,咯嘣咯嘣地嚼,嚼得透心地凉。

    春天里家家烧荒草、翻地、上粪肥、打垄,做着播种的准备了。我很吃惊那些小小的种子埋进土里,隔不多久,要不了多久,就水灵灵地上了餐桌。

    到了夏天,我们会在院子临时搭灶,把餐桌搬到灶旁。这时菜园的茄子豆角和西红柿都下来了,(①),若是再有几片肉加持,炖煮时满院子都是香味了。吃过饭,赶紧拢一堆艾草熏蚊子。蚊烟缭绕时,常有串门子的来,人们喝茶聊着季候天气、家长里短、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雷公发怒、河神镇妖等天上人间的事,听得我们这些小孩子 (②),月亮和星星也出来了,极北的星空四季都是花园

    秋天一到,风又硬了。燕子离窝了,大雁南飞了,河水枯瘦。人们抓紧时间秋收,因为天这时变得小心眼,常常是庄稼没收完,雪就来了。这时节的女人最忙碌,大人的通常翻新一下,再加一层棉絮,几乎年年都得接裤腿和袖管,不然会冻手脖子和脚脖子。收了秋,腌上咸菜,再腌上一大缸酸菜,赶紧打了糨糊,裁好窗纸

    冬天一拉开帷幕,就是一出长达半年的大剧,我们偎在火炉旁吃东西听故事的时候,寻找干枯的浆果和蘑菇,留鸟在树缝中探寻僵死的虫子果腹。一场又一场壮丽的日落染红了西边天,让我们懂得黑暗不是(③)的。人们进入腊月就忙年了,买烟酒糖茶和罐头,买冻梨冻柿子,当然女孩子还要买漂亮的发夹和鲜亮的头绳,让彩蝶先于春天落到我们头上。

    我们的日子就在这四季中,随日月和流水,艰辛而踏实、朴素而温暖地缓缓流转。____。记得电灯取代了蜡烛的那天,简直不能相信头顶这颗小小的玻璃圆脑袋,发出的光比蜡烛要亮上几百倍,照明花瓶的蜡花,照亮地板上匍匐的蜘蛛。而镇子首户买了电视的那年,炕上地上站满了人,但见一个灰白的四方盒子通上电后,随着主人拨动旋钮,黑白的画面出现了,要水有水,人能说话,跟看电影一样,却不知放映员藏身何处(④)。我们更忘不了铁轨铺到山镇,第一列火车呼啸而过时,这可不就是森林的神龙么。

    我最初走上文学之路,采撷的正是那片土地现世与隔世的花朵。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动物植物,万物的雨露与寒霜,都是我下笔的动力。我很难定义文学是什么,一个是澄明上苍赐予的,要抬头仰望,需低头拾取。一个作家不断深入地挖掘人性之光,就是发现大地的星星,一条河流会唱歌,一朵花会讲前世今生的故事,所有的房屋都是陆地的船,载着芸芸众生,远航。

    (有删改)

    (1)、下列依次填入文本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姹紫嫣红   ②大惊小怪   ③无穷无尽   ④甘拜下风 B、①姹紫嫣红   ②一惊一乍   ③无穷无尽   ④五体投地 C、①万紫千红   ②大惊小怪   ③无边无际   ④甘拜下风 D、①万紫千红   ②一惊一乍   ③无边无际   ④五体投地
    (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对每一个发生在山镇的进步和变革感到欣喜和激动 B、我们对发生在山镇的每一个变革和进步感到欣喜和激动 C、发生在山镇的每一个变革和进步,都令我们欣喜和激动 D、每一个发生在山镇的进步和变革,都令我们欣喜和激动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极北地区的人们为着节省,只能借着月光和炉火在屋里自由活动,可见家乡的经济发展颇为落后。 B、冬日积雪融化之时,“我们”把屋檐下的冰溜子摘下来当作棒棒糖嚼,彰显了童年时期的单纯无知。 C、文中强调秋天“女人最忙碌”,秋收之余还要给一家人做棉袄棉裤,表现了作者对女性力量的肯定。 D、家乡充满生活意趣的人与事,不仅是“我”在文学创作中的下笔动力,还是内心智慧思考的源泉。
    (4)、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长短句相结合的形式描写了童年夏日时节的所见所闻,长句感情丰富,短句简洁明快。 B、《故都的秋》借秋景抒发清静之感,本文则以秋日萧瑟的景象反衬了人们秋收时的充实忙碌。 C、文章对家乡人初次接触电灯、电视、火车时的心理刻画,表现了科技进步带给人的巨大震撼。 D、文章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将读者引入情境,凸显了作者对故乡这块精神自留地的深切怀念。
    (5)、本文语言颇有特色,既充满诗意又蕴含哲理,请结合文章对冬日的描写内容分析。
    (6)、迟子建说:“一个作家命定的乡土可能只有一块,但深耕好它,你会获得文学的广阔天地。”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水波烟云,虽无常形,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条迭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未始相袭,而各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

    (选自苏轼《净因院画记》)

    材料二:

    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

    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随物赋形,尽水之变,皆得其笔法。

    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知微既死

    近岁成都人蒲永昇 , 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皆不及也,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尝与余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毛发为立。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世或传之;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

    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

    (选自苏轼《书蒲永昇画后》)

    【注】①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善画水。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其善者A不过B能为C波头起伏D使人至E以手扪之E谓有洼G隆H以为至妙矣

    (2)、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C、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D、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
    (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能曲尽其形”与《劝学》的“其曲中规”的“曲”意思不同。 B、当,动词,与《登泰山记》的“崖限当道者”的“当”用法相同。 C、“须臾而成”与《赤壁赋》的“哀吾生之须臾”的“须臾”意思相同。 D、宝,以……为宝,与《师说》的“吾从而师之”的“师”用法不同。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认为,绘画时对事物形态有所取舍,带来的只是表面的形态不全而已 B、苏轼介绍文与可作画善于抓住事物内在特质和神韵,而人们模仿他绘画,有的画得活色生香 C、苏轼认为古往今来画的水,大多追求形似,虽然逼真,终究是“死水”。 D、苏轼将蒲永昇临摹的二十四幅画水的作品,在夏季挂在高堂洁白的墙上,每每看到就感到冷风扑面
    (5)、翻译句子。

    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

    ②将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6)、苏轼认为表现“无常形”的“山石竹木,水波烟云”等事物贵在“得其理”,那么艺术创作者如何才能做到“得其理”呢?请依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夏日留题张山人林亭

    杜荀鹤

    此中偏称夏中游,时有风来暑气收。

    涧底松摇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

    求猿句寄山深寺,乞鹤书传海畔洲。

    闲与先生话身事,浮名薄宦总悠悠。

    【注】①山人:隐居山林的人。②唐代晚期著名诗人,以诗才著称,出身寒微,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③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来到友人隐居之地,感觉风清气凉,认为这里适宜夏季游赏。 B、诗歌由松树摇动联想到高处落雨,形象写出风拂山林的凉爽之感。 C、“撼”字由听觉转为视觉,用窗外秋色传达竹动之声的独特情韵。 D、诗人想请山中猿、洲上鹤当信使,来传递在山林与友共处的感慨。
    (2)、诗人“与先生话身事”的心情是否称得上“闲”?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故不积跬步,。(《荀子•劝学》)
    (2)、吾师道也,。(韩愈《师说》)
    (3)、 , 击空明兮溯流光。(苏轼《赤壁赋》)
    (4)、或得日或否, , 而皆若偻。(姚鼐《登泰山记》)
    (5)、语文老师讲杜甫的《登高》,忍不住吟诵“”两句诗,一瞬间就把同学们带进落叶飘零、长江东去的画面。
    (6)、诗词在写景、状物或叙事的过程中进行议论,往往能增添理趣。学习《语文》必修上册的诗词,读到的“”这组议论句,就给自己带来人生哲理的启示。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中国》重刊序言中提出:概念是认识具体的中国社会的工具。如何提炼概念呢?费孝通先生说他“在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比如:从____这一现象中,他提炼出“血缘”的概念。如何理解并阐释概念呢?他采用“类比”和“对比”的方式来解释抽象的概念。还是以“血缘”为例:一方面,这是“类比”;另一方面,对举了从商业社会里发展出来的以契约为基础、理性而非受感情支配的“地缘”,这是“对比”,可将“血缘”阐释为——乡土社会中基于生育繁衍而形成的、依靠人情往来维持的稳定的社会结构。

    (1)、下列具体社会现象,不适合填入横线上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圈子的亲热的人,甚至天下可成一家。 B、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贵人之子恒为贵 C、孩子出生在云南,但终其一生都继承沿用父亲远在“江苏吴江”的籍贯,不会改变。 D、乡人宁可远走十多里到街集上与陌生人交易,避免与亲戚因“当场算清”而伤感情。
    (2)、请仿照材料中的方法,阅读下列节选文段,理解并阐释“差序格局”这一概念。

    ①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②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③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也愈推愈薄。

四、写作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中提到作家要“不断深入地挖掘人性之光”,其实这不仅适用于文学创作。挖掘人性之光,可以抚慰迷茫的心灵,可以点亮世界的黑暗……每个人都应该挖掘人性之光。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