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统一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2-2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法官的解释对象虽则是法律条文,但是决定解释内容的却包含很多因素,法官个人的偏见,甚至是否有胃病,以及社会的舆论都是极重要的。于是他们认为法律不过是法官的判决。这自是片面的说法,因为法官并不能任意下判决的,他的判决至少也须被认为是根据法律的,但是这种看法也告诉我们所谓法治绝不能缺乏人的因素了。

    这样说来,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之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的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绝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传统乡土社会的典型模式,农村人际关系主要以道德准则为标准,在“礼”的约束下,形成了乡土特色的人际交往关系。费孝通在《礼治秩序》一文中说道:“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陈规罢了。”“礼治”是中国传统社会长期用来维系社会、宗族秩序稳定的手段。“法治”思维则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从党的十五大确定将“依法治国”纳入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开始加强法治建设。新时代以来,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因此,法治成为全社会所共同建设的行为准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石。“新乡土中国”就是基于法治建设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农村法治建设也迎来发展。当前,法治已融入“三农”工作内,成为农村人际交往的准则之一,农民的法治思维显著提高。乡土社会随着时代变迁,农村人际交往从以礼治秩序为标准,到以法治思维为准绳。但礼治秩序并没有完全消退,而成为治理农村的重要手段之一,即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三治融合”体系,成为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模式。礼治秩序作为一种道德约束力,对于乡村社会存在的“人情”关系,具有很强的约束效果。法治以法律为准绳,坚持法律至上,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因此,在“乡土中国”与“新乡土中国”的历史背景下,两者皆具有时代特性,符合时代诉求。

    (摘编自唐金武、毕淑敏《从“乡土中国”到“新乡土中国”:农村人际关系变迁探析》)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认为将“人治”和“法治”相对称的说法并不清楚,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其中也有人的因素。 B、有些现代论法理的学者认为法律不过是法官的判决。费孝通认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但这种说法也告诉我们所谓法治绝不能缺乏人的因素。 C、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费孝通认为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D、与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依靠法治不同,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维持秩序依靠礼治,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费孝通指出:“人治”和“法治”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B、材料二指出,党的十五大以来,“法治”成为全社会所共同建设的行为准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石。因此,新时代的农村人际交往已不再需要礼治。 C、老子认为在小国寡民的社会,社会秩序无需外力维持;美国也有人认为在自由竞争下,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费孝通认为二者有相似之处。 D、材料二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三治融合”体系是新时代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模式。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新时代农村,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城市工作,导致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许多村庄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农村人际关系呈现新样态。 B、“乡村要振兴,法治必先行。”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满足新时代广大农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法治需求。 C、把儒家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北元疃村坚持德法共治,通过开展“五好家庭”“美洁净雅户”等评先树优活动,让人人争先进、户户比文明的风尚蔚然成风。 D、加强党的领导,凝聚党支部力量,带动村级更好实施自治、法治、德治,推进基层治理,让乡村更和谐,人民更幸福。
    (4)、请梳理并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新时代乡村治理应该如何处理“礼治”与“法治”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兄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寒寒窜窜寒寒窜窜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

    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坛和“我”之间的缘分,不仅体现在“我”家离地坛很近,“我”与地坛命运相似,更体现在地坛为“我”提供了一个精神的避难所。 B、地坛被废弃、冷落、遗忘,但园中自然万物竞相生长,生生不息,所以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C、“我”在地坛中终于想清楚了生和死的问题:死亡是不必急于求成的,死亡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生就是怎样活的问题。 D、作者列举石门落日、雨燕高歌等场景,意在说明古园的形体虽然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但有些东西是永恒且无法改变的。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中,“剥蚀”“淡褪”“坍妃”“散落”等动词极具表现力,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地坛四百多年间遭遇的变化,突出了地坛的主体性。 B、“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此处使用了暗喻手法,将死亡比作节日;此外,作者还将死亡比作考试后的长假,可见作者对死亡的不在意。 C、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蚂蚁”“瓢虫”人格化,描述它们不仅有人的动作,还有人的性情和情绪,这些都是作者情感的外化。 D、文中的景物描写中充满了作者的感情,饱含着作者对生命的赞颂,作者在地坛中领悟到了生命的坚韧,获得了活下去的信念。
    (3)、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4)、有学者说:“在史铁生笔下,景事情理有机交融,了无间隔。”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钦!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芪弘\师襄\老聘。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 , 上疏谢恩,让还爵士。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莹于首山之阳。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荣每疾病A帝辄遣使者B存问C太官D太医E相望于道F及笃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耻,文中意为“以……为耻”,是意动用法。 B、小学,是古今异义词,文中意为“在小的方面学习”。 C、乃,连词,表示转折,此处的意思是“却,但是”。 D、之,指示代词,意为“这”“这些”,“之徒”此处意为“这些人”。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在《师说》中,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将为子择师和为己择师进行对比,写出了今之众人耻于求师的现状,发人深省。 B、明帝在做太子时,曾亲临太常府,集合文武百官和桓荣的门生数百人,命桓荣朝东而坐,为桓荣设置几案和手杖,而他本人则亲自拿着经书听讲。 C、韩愈以孔子为例,说明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不应拘泥于老师和学生的身份。 D、明帝在桓荣死后,亲自改换丧服吊唁送葬,还在首山南面赐给桓荣一块墓地,充分体现了对桓荣的尊重和爱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5)、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述韩愈的求师主张。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江村[注]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杜甫在友人的资助下,于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本诗即为此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澈曲折的江水绕村而流,夏日的村庄幽静安宁,首联的“幽”字在突出乡村环境幽静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B、颔联选取了“堂上燕”和“水中鸥”两个典型意象,描述了它们自由自在、相亲相近的状态,景中含情。 C、颈联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生活场景:老伴正在纸上画着棋局,小儿子正埋头敲针,准备做钓钩,此情此景令诗人倍感温暖和欣慰。 D、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期许,希望朋友能赠送给他粮食和钱资,那么平凡微贱的诗人就别无所求了。
    (2)、本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描写天姥山高大巍峨,其山势超过五岳的两句诗是“
    (2)、《短歌行》中的“”两句引用《诗经.小雅.鹿鸣》起兴,引出了下文热情招纳贤才的描写。    
    (3)、《赤壁赋》中,苏轼指出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可供人们耳听目看,接着他指出它们的特点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在改变着传统农业的生产和土地利用方式,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并减轻农业对环境的影响。第一,A    ,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优化农场的决策支持、监控条件,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在欧洲国家的研究项目,人工智能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和资源利用。第二,在作物播种和生产实践阶段,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分析土壤数据、天气模式、作物特性和历史产量数据,从而优化灌溉、肥料使用和病虫害防治策略。此外,为了高质量和高产量,对植物生命周期进行重复检测和监测至关重要。人工智能可以提供作物的高级护理功能,深度学习、人工神经网络、机器人和机器学习等技术能够提供自动检测疾病、测量植物、监测植物生长状况和施肥的方法,从而优化能源资源的投入产出比。通过这些技术手段,人工智能  B   , 还推动农业向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欧洲国家的研究项目中,人工智能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和资源利用。 B、在欧洲国家的研究项目中,人工智能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 C、欧洲国家的研究项目,人工智能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 D、欧洲国家的研究项目,人工智能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和资源利用。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常年奔波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的人来说,想开辟一方让时间慢下来的天地,似乎是一种奢侈。阿来始终拒绝让快节奏的生活将自己的人生变成片段,在他看来,人生是一个漫长、缓慢的进程,没有那么短。于是,他选择把心交给旷野,以一个他者的身份,去探寻种种奇遇。每每深入一片土地,心中的速度便自然降了下来。阿来写道:“一个小时走5公里和一个小时飞720公里,看到的东西是(    )的。”①“大自然有时候能给人提供一种慰藉,所以我总是要抽时间从河谷地带的人间社会出去,经过人间,最后到没有人间的自然中去,经过人间,最后到没有人间的自然中去,那是自然界的(   ),它的美丽会给你安慰。”

    在书中,阿来呈现了他作为植物学的痴迷者和博学者的一面,②他的文章无一不聚焦花草树木,棘豆风毛菊香青蝇子草……他爬上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对每一株看似无名的花草( )。在他的手机和电脑硬盘里,储存了数万张植物图片,③因而他被读者们亲切地称为“作家中的植物学家”。

    (1)、下列与文段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B、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截然不同生生不息如数家珍 B、与众不同生生不息耳熟能详 C、截然不同源远流长耳熟能详 D、与众不同源远流长如数家珍
    (3)、请简要说明文段中三处画波浪线句子中省略号或引号的作用。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青春的光辉,是奋斗的理想钥匙。

    ②青春如歌,激昂的旋律中充满无限可能。

    ③青春是一场冒险,勇敢地迈出步伐,才能发现未知的自己。

    ④青春是块原料,迟早要制作成形。

    上面的格言反映了人们关于青春的思考,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至少两则格言,联系现实和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