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2-2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香中国建设是一场自上而下发展起来的公共文化活动,这决定了它是以城市为中心所开展的公共文化活动。以书香慰藉城市中栖息之人的灵魂,看上去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诗性色彩,是海德格尔所提倡“诗意的栖居”在现代城市化推进中的大胆尝试。然而,深入探究会发现,书香中国这样的尝试并非空想而来,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悠远的文化传统,它是用一种结合古典传统和现代人文理想需要去创造的基层文化体系。这种书香文化正在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为桥梁,渗入城市形象、城市空间等方方面面,并逐步传播至乡村。山区学校中的图书角或是乡村地区拔地而起的乡村文化地标“农家书屋”见证着这一传播过程。但纵观阅读资源供给和公共服务的完善程度,城市目前仍然处于中心。
中国古代素有“诗书继世”“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这种带有书香气息的传统往往以家训、族训的方式在宗族间传递,有着深厚的乡土中国烙印。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大家族都将重视阅读写进家训之中。比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出过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物理学家钱学森、力学家钱伟长、学者钱锺书、历史学家钱穆、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等名人,被民间誉为“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的钱家,其家族的《钱氏家训》中对子孙后代有着明确的要求,即“子孙虽愚,诗书须读”。书香文化往往同读书出仕、光宗耀祖的家族文化紧密相连,是在个体和家族小团体中发生的。书香中国建设则从整体性的角度去培养一种新的阅读文化传统,使个体的个人化阅读和公共空间的公共阅读之间得以平衡。著名学者、阅读推广人朱永新的一个观点得到广泛推崇,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当个人精神与民族精神相联系时,个体阅读的意义变得宏大了,即便是私人的阅读,也被纳入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自信的范畴中。“诗书继世”“耕读传家”的古典传统被现代公共阅读文化丰富了内涵,成为一种适应现代国家和城市要求的公共文化传统。
书香中国的倡导需要探索城市公共文化所应具备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带有中华民族传统和特色,是东方化的。倡导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成为书香中国建设民族性的要义所在。只是书香中国倡导的回归经典阅读,不再是古代科举为了读书仕宦,韦编三绝式读经典,也不是康德式审美无功利的读书修身。这一切依然由政府和公共文化机构进行主导,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编辑了《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丛书,邀请专家学者用导读的方式解读文学、历史学、哲学、医学等中国古代经典书籍,结合这些书籍在全国进行巡展和讲座。和私人阅读相比,这种公共阅读文化活动的主体更大。因此,书香中国的阅读是为了让每一个个体从这些经典书籍中传承优良文化传统,从而提高国民素质、涵育民族精神。
书香中国是通过公众阅读活动的发生来建构公众阅读文化。近年来,全民阅读活动也逐渐从宏大主题转向日常生活,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选择。从前期城市书香文化的建设来看,多以政府、高校、民间组织开展读书月、读书节等活动为主,尽管从宏观层面来看,书香中国建设的协同性增强,有更多的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到书香中国的建设中,但落实到个人而言,阅读的热潮不应局限在少数优秀阅读推广人或是读书爱好者之中,而应蔓延到各年龄各职业的人群中。近年来,城市里的24小时书屋、儿童绘本馆、网红书店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变多,甚至在这些公共文化空间停驻也变成了一种阅读行为,似乎在将阅读变成一种生活美学,将书香弥漫城市的愿景变为现实。但书香中国所要倡导的阅读美学不仅仅是阅读空间变化带来的日常美学,或是以读书来附庸风雅、装点门面,而是每一位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阅读让个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丰满,让城市文化慢慢沉淀,厚重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城市特色的公共文化传统。因此,在现有城市书房、特色书店、图书馆特色空间的硬件基础上,持续丰盈城市书香的内涵是未来书香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摘编自滕紫微、田雷《浅议书香中国建设与城市公共文化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香中国建设是以城市为中心而开展的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活动,与乡村的基层文化的关联性不大。 B、书香中国突破了个体和家族小团体的局限,正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为桥梁,渗入城市发展建设之中。 C、书香中国倡导的回归经典阅读,是由政府和公共文化机构进行主导,它比私人阅读活动的主体更大。 D、本文立足书香中国建设,探讨古代耕读传统、现代阅读推广活动等对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产生的影响。(2)、下列选项提及内容不完全符合第二段中“耕读传家”的古典传统的一项是( )A、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作《颜氏家训》中有“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之说。 B、唐末五代章仔钧所作的《章氏家训》中明确提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C、宋仁宗颁布劝耕劝读政策,鼓励士人、农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而且规定必须在本乡读书应试。 D、明代诗人徐勃诗中有云“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把“耕”与“读”恰当结合起来。(3)、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4)、请结合材料以及下列图表分析佛山市图书馆是如何构建公众阅读文化的。2024年佛山市图书馆主馆周末活动速览(节选)
活动名称
参与方式
粤语绘本故事会
关注“岭南方言文化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报名
“文脉绵延 古镇流芳•佛山十大传统文化展”开展
公益展览,免费参观
艺术有声|“先声计划”[注]电影短片展
公益展览,免费参观
《名著荐读》21天阅读打卡
扫码选择“小学版”或“初中版”进入话题互动
[注]“先声计划”:该计划旨在集结华人影视青年创作者,为他们打造一个具有艺术水准和个性的展示平台。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选)
史铁生
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我们那个地方虽然也还算是黄土高原,却只有黄土,见不到真正的平坦的塬地了。从洛川再往北,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或一道道黄的山梁,绵延不断。在山上拦牛的时候,我常想,要是那一座座黄土山都是谷堆、麦垛,山坡上的胡蒿和沟壑里的狼牙刺都是柏树林,就好了。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总是“唏溜唏溜”地抽着旱烟,笑笑说:“那可就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
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边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
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越是穷地方,农活也越重。春天播种;夏天收麦;秋天玉米、高粱、谷子都熟了,更忙;冬天打坝、修梯田,总不得闲。单说春种吧,往山上送粪全靠人挑。一担粪六、七十斤,一早上就得送四、五趟;挣两个工分,合六分钱。在山上干活渴急了,什么水都喝水。天不亮,耕地的人们就扛着木犁、赶着牛上山了。太阳出来,已经耕完了几垧地。火红的太阳把牛和人的影子长长地印在山坡上,扶犁的后面跟着撒粪的,撒粪的后头跟着点籽的,点籽的后头是打土坷垃的,一行人慢慢地、有节奏地向前移动,随着那悠长的吆牛声。吆牛声有时疲惫、凄婉;有时又欢快、诙谐,引起一片笑声。那情景几乎使我忘记自己生活在哪个世纪,默默地想着人类遥远而漫长的历史。人类好像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年轻后生家,不敢让腰腿作下病,好好价把咱的牛喂上!”在那个地方,唯一能够代替人力的牛简直是宝贝。老乡让我喂牛,我心里很感动。
陕北的牛也是苦,有时候看着它们累得草也不想吃,“呼嗤呼嗤”喘粗气,身子都跟着晃,我真害怕它们趴架。尤其是当年那些牛争抢着去舔地上渗出的盐碱的时候,真觉得造物主太不公平。
每天晚上,我和破老汉都要在饲养场上呆到十一、二点,一遍遍给牛添草。喂牛,苦不重,就是熬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一年到头睡不成个囫囵觉。五更天给牛拌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睡好几觉。“要不回窑睡去吧,二次料我给你拌上,”老汉说,“这营生不是后生家做的,后生家正是好睡觉的时候,”破老汉说,然后“唉唉——”地发着感慨。我又迷迷糊糊地入了梦乡。
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沟掌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看书。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譬如:春天燕子飞来时,家家都把窗户打开,希望燕子到窑里来作窝;很多家窑里都住着一窝燕儿,没人伤害它们。谁要是说燕子的肉也能吃,老乡们就会露出惊讶地眼神,瞪你一眼:“咦!燕儿嘛!”仿佛那无异于亵渎了神灵。
看牛顶架实在也是一项有益的娱乐,给人一种力量的感受,一种拼搏的激励。闲了一冬,十几头犍牛、公牛都积攒了气力,是重新较量、争魁的时候了。我的红犍牛处在新秀的位置上,开始对老黑牛有所怠慢了。我悄悄促成它们决斗。它们拉开了架势,对峙着,用蹄子刨土,瞪红了眼睛,慢慢地接近,接近……猛地扭打到一起。这时候需要的是力量,是勇气。红犍牛占据了有利地形,逼得老黑牛步步退却,只剩招架之功。新秀连胜几局,老黑牛便自愿到旁边回忆自己当年的骁勇去了。
我至今还记得这么件事:有天夜里,我几次起来给牛添草,都发现老黑牛站着,不卧下。别的牛都累得早早地卧下睡了,只有它喘着粗气,站着。我以为它病了。走进牛棚,摸摸他的耳朵,这才发现,在它肚皮底下卧着一只小牛犊。小牛犊正睡得香,响着均匀的鼾声。牛棚很窄,各有各的“床位”,如果老黑牛卧下,就会把小牛犊压坏。我把小牛犊赶开,老黑牛“噗通”一声卧倒了。它看着我,我看着它。它一定是感激我了,它不知道谁应该感激它。
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间用不上劲了。回到北京,我常常记起牛群在土地上舔食那些渗出盐的情景,于是就又想起破老汉那悠悠的山歌:“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如今,“好光景”已不仅仅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了。老汉唱的本也不是崖畔上那一缕残阳的红光,而是长在崖畔上的一种野花,叫山丹丹,红的,年年开。
哦,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叙写了作者插队时对黄土高原的想象和期盼,体现出当地生活环境的恶劣。 B、山歌“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是破老汉对生活的无奈自嘲。 C、清平湾人不逮食“小田鼠”“野鸽子”等小动物,体现了山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D、划横线句子展现了作者对清平湾百姓生活的思考,小场景浓缩着了人类的前行历程。(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多处使用叠词,如“唏溜唏溜”“呼嗤呼嗤”“咕咕嘎嘎”等,生动形象,富有生活的气息。 B、作者运用了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山里的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体现了陕北风情与时代风貌。 C、文中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了“破老汉”乐观坚韧、淳朴善良的人物形象。 D、文中第八自然段选择典型画面,以灵活细腻的笔法,写出了清平湾秋天的美丽动人和生机盎然。(3)、请鉴赏第四自然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4)、作者在最后一段,特意强调“我的牛群”。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为什么特意强调“我的牛群”。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见善,修然①必以自存②也;见不善,愀然③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④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⑤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诚,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已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节选自《荀子•修身》)
【注】①修然:整饬端庄的样子。②存:察。③愀然:忧虑恐惧的样子。④介然:意志坚定的样子。⑤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同“灾”。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学也A者B礼法也C夫师D以身E为正F仪而贵G自安者也
(2)、在文言文学习中,如要了解实词“师”,制作词语卡片,完成下列词语积累卡片。词语
例句
意义
师
十年春,齐师伐我。
①
师者,所以正礼也。
②
吾师道也
③
④
以……为职业的人
(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用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表转折关系,与《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表示的语意关系相同。 B、耻,以……为耻,意动用法,与《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中的“异”用法相同。 C、于,相当于“被”,与《赤壁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的“于”用法相同。 D、自省,意为反省自己,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忌不自信”的“自信”结构相同。(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③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5)、《荀子•修身》认为从师学习应谨遵师命,请结合《师说》中有关从师学习的论述,谈谈你的看法。三、诗歌鉴赏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马尊师①
李端
南入商山松路深,石床溪水昼阴阴。
云中采药随青节② , 洞里耕田映绿林。
直上烟霞空举手,回经丘垄自伤心。
武陵花木应长在,愿与渔人更一寻。
【注】①马尊师即马道士,是诗人李端的朋友。②青节:指竹子,一说为道教的青色旗幡。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南入商山,松林环绕,且天气阴晴不定,前行崎岖不易。 B、颔联展现了隐士在云中采药、在绿林下耕田的日常生活场景。 C、诗人与友人挥手送别,马尊师在烟雾缭绕的山林中渐行渐远。 D、尾联使用典故“桃花源”,由现实的商山转入想象中的武陵。(2)、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古诗词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曹操《短歌行》)(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5)、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借用两种动物的声音,描写登山途中惊骇之景的两句是“ , ”。(6)、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绵长的历史或浩瀚的宇宙常常感叹生命短暂或个体渺小,请结合所学诗文,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探寻珠江源,需要登顶马雄山,才能从珠江源水汽的迷雾中走出,必须再往上爬。其实,①便捷的交通工具已带着人们到达海拔2000多米的高度,②只是翻过一座山脊,③就会立刻感知到淡淡的空气中弥漫着的花香和水汽沾湿皮肤时的轻柔和温润。
马雄山刚下过一场小雨,山上的植物都挺直了胸膛。一阵微风袭来,枝叶轻摇,几朵白云浮在头顶,仿佛伸手就能摘下来。在神奇的马雄山,目光所及,珠江源绚烂的马缨花、杜鹃花、山茶花A____。无数紫色、白色、黄色的小花竞相绽放,使我们眼前的一切变得瑰丽多彩。
朝着山顶继续前行,越往上走植物的品种就越少,除了伏地松,最后(甲)。这里一年四季强风劲吹,有时霜雪漫天,有时B____,有多少植物经受得起如此严酷的考验?于是,只剩下了伏地松。在贫瘠的土地上,伏地松将根系深深扎在土壤里,拼命地汲取、储存;遇到旱季,如同乳汁般一点点释放出来,保证了珠江源头的活水丰盈。
假若马雄山上没有这些伏地松,(乙)?
……
马雄山起雾了,乳白色的雾气先是从山脚涌起,直接漫过整个山峦。一山的伏地松淹没其中,此起彼伏,仿佛无数个健儿在波涛中击水,形象极了。
雾中的马雄山、雾中的伏地松,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成了吉祥的符号。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句子中的“仿佛”与文中加点的“仿佛”,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史铁生《我与地坛》) 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C、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鲁迅《故乡》) D、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马克•吐温《登勃朗峰》)(3)、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郁达夫生活的故都,朱自清漫步的荷塘,史铁生呆过的地坛,姚鼐登临的泰山……大地山川、风物美景、人文古迹、生活居所,留下了我们的生活轨迹,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我与这个世界”为话题,或讲述故事,或表达思考,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