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测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2-0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人情往来渗透于人们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也常常被当作一种有形的或无形的资源进行互换。人情一般都是在非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进行的,并在这种非等价交换中反反复复,使得这种人情交换旷日持久地持续下去,村民之间依赖这种人情关系不断地形成自己的社会关系。但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开放和流动的社会环境。使乡土村民社会关系的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使他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利益上的相互关系及其极端重要性。虽然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村民们的交往行为依旧按照人情的规则在互惠往来,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交往活动中的经济利益交换成分却在逐渐增加。费孝通认为,随着社会生活越来越发达,乡土社会关系之间的经济利益交往也会越来越频繁。人和人之间单靠人情难以维持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乡土社会关系也就会随之变得理性化、功利化,目的性增强,渐渐失去其本有的温情的一面。

    (摘编自刘青《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乡土社会关系的变迁》)

    材料二

    (摘编来白罗芳菲《过个年预计花多少钱?人情支出成最大花费》

    材料三:

    乡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因为封闭的经济环境决定了这个自给自足的社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以村落为生活单位的乡村社会,以乡情为纽带维系着它的正常运转。乡村社会村落聚居的生存状态,使农民在这个相对狭小的环境中很易于彼此熟识,即使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中,乡土社会的乡情因素依然可以游刃有余地调和或者说超脱于这些纷争。此外,以祠堂宗族为纽带的人际关系使这种关系迥异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一旦这种类似于乡情的社会关系受到冲击,农民们的社交关系也便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失去这种有效的约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面临着信任缺失和秩序混乱的危险。

    (摘编自魏韬《白鹿原:失落的乡土中国》)

    材料四: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宗法传统的社会,人们生活在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社教规范网络中,根本无法衍生出个人的权利、独立的人格。“梁漱溟在把中国的社会系统同西方的社会系统进行对比之后断言中国社会既不是个人本位的,也不是社会本位的,而是关系本位的。”(《金耀基自选集》)其中关系本位其实就是家族本位、集体本位。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主体地位被淹没在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洪流之中,从而无法产生以个人独立、社会自主为基础的契约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契约主要是作为一种经济范畴起作用,因其领域狭小不可能对整个社会关系发生全局性影响。当代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换成市场经济体制,遵循的是“从身份到契约”的演变规律。但由于契约文化的先天不足,我国当前只重视私人契约而不重视社会契约,只重视契约的微观分析而不重视契约的宏观研究。由此可看出中国市民社会文化特征的不完整性。

    (摘编自龚玉伟《析论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建构》)

    (1)、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是(   )
    A、随着经济利益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逢年过节请客送礼是维系人情往来的主要方式。 B、过年过节的走亲访友逐渐与经济利益挂钩,这反映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对人情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C、调查对象中有超过80%的人对春节开销感到有压力,说明他们的收入和春节消费需求并未达到平衡状态。 D、人情支出在过年开销中占据了大部分比重,这让绝大部分调查对象感到有经济压力,但他们都反映能够承受。
    (2)、下列对各个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现实交往活动中经济利益交换成分逐渐增加,使得社会关系越来越变得理性化、功利化。 B、材料二中可见,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宣传重情轻利的社会交往观念,引导人们理性消费。 C、材料三认为,乡情社会关系受到现代某些价值观的冲击,会导致乡土人际关系的巨大变化,产生信任危机。 D、材料四中,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国契约文化的先天不足。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三的论据来使用的一项是(   )
    A、归有光《项脊轩志》中说:“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灶上的泥土用红纸裹着,塞在我箱子底下。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可以煮点吃。 C、《哦,香雪》中,香雪误踏上火车去到陌生的三十里外的地方,当她回家的时候,遇到前来寻找她的姐妹们。 D、在乡土社会中,亲属、村民间借钱也司空见惯,是靠人情做抵押,不需要签字画押订立字据,但是借契已成。
    (4)、根据材料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   )
    A、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要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建立诚信、有序的社会行为规范。 B、在社会交往和年节赠送礼品方面,多宣传重情轻利的社会交往观念,引导人们理性消费。 C、针对“契约文化的先天不足”,重视契约文化的建设和对契约的宏观研究,完善市民社会文化。 D、人情往来是资源互换,乡情维系乡土社会的正常运转,因此传统社会系统符合我国现代国情。
    (5)、在经济转型的时期,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将会面临哪些问题?请结合以上材料进行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①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②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那些民谣都失传了,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

    ③其实,不说别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大同小异的鞋子吧。

    ④从这阅历贫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贫乏,就可以看出我们离土地、离故乡、离田园,离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

    ⑤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⑥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⑦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⑧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以上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竟然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⑨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⑩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老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

    ⑪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荞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⑭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⑮而我呢?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⑯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父亲的东篱”充满田园牧歌般的诗意,让人不由地联想到土地、劳动与美,显得朴实而又厚重,打通了现实与历史的联系。 B、第②段说“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使用了拟人手法,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喜爱。 C、第⑤段作“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又说“一头扎进唐朝山水里”,并用“露水”“青草”等意象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D、作者在回乡见闻的基础上,突出了内心感受与思考,是为了借回归田园、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父亲“守护东篱”的赞美。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我”喜欢陶渊明,热爱田园意象,是为了为下文回归田园,体悟父亲扎根乡土、辛勤劳作创造诗意田园生活进行铺垫。 B、“东篱”既可以理解为父亲耕种的菜园,代表了真实的田园生活,还可以理解为真正的田园诗意,是我们的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 C、第⑬段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写出了父亲对花草和庄稼的呵护,表达了父亲对土地和庄稼的感情是最为朴实而真挚的。 D、文章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展示了自己的思考和探寻,化用诗词语句,使用成语,打造古典雅致、朴素简洁的语言风格。
    (3)、作者为什么说“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请结合文章分析。
    (4)、文章第⑪段与下面的选文相比,在写景意图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析。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愈传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嫂郑丧,为服期以报。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改)

    材料二: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操行A坚正B拙于C世务D调授E四门F博士GH监察I御史

    (2)、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刺史阴相党”和“其阴,济水东流”(《登泰山记》)两句中的“阴”含义不同。 B、“愈坐是复为博士”和“停车坐爱枫林晚”(《山行》)两句中的“坐”含义不同。 C、“如仆隶焉”和“圣心备焉”(《劝学》)两句中的“焉”用法相同。 D、“谏官论之不听”和“听其所止”(《后赤壁赋》)两句中的“听”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后来考中进士,终成一代名士。 B、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C、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D、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②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5)、韩愈在其嫂郑氏离世后,为何要“服期以报”?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 , 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鱼龙怒”运用拟人的手法从侧面表现出周瑜火攻曹军时的排山倒海之势。 C、“今如许”三字反问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它将作者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 D、同为赤壁怀古之作,与苏轼的词风格豪迈不同,戴词质朴婉约,含蓄蕴藉。
    (2)、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怀古之作,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两句叙写朋友欢聚,在宴会上诉说往日情谊。
    (2)、中国是一个有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3)、《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话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她亦是书香宦门之家,她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①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的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②味浓艳匠工可比;每③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④,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这是《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的一段关于元宵宴席的描写,曹雪芹不吝赞美地为苏绣女子慧娘作传,也令读到此处的人都仿佛看到了苏绣之美。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为了完成一幅精美的苏绣作品,苏绣艺术家需要将一根不足一毫米的丝线劈成一百二十八分之一,染色师需要将一种颜色染成深浅各二十个色级来保证色彩细腻。苏绣技艺之精巧,心思之繁复,令人(甲)____。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苏绣并没有(乙)____,而是与时俱进。它似藤蔓般吸取每个时代的文化风俗精髓 , 从传统苏绣十指春风极尽天工之巧,到近代苏绣西学东渐展现融合之美,再到现代苏绣与时偕行描绘锦绣中华,苏绣作品的题材(丙)____,文化内涵博大深厚。

    苏绣,你是一幅画,以针为笔,于万千经纬中勾描古典的传说,你是一首诗,以绣化墨,于纵横交叠中氤氲万物之灵。你在春秋战国抖开的丝线,绵延千年岁月,终在新时代绣制出了锦绣江南。

    (1)、文中加序号的“一”的用法与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④不同  ②与③相同 B、①与②不同  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③相同  ②与④不同 D、①与④相同  ②与③不同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对苏绣的称呼由“它”到“你”,这种人称转换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与地坛的对话中,也促使作者在静穆的氛围中学会了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深陷轮椅,空间缩小但时间延长,于是“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想”(思考)。想的内容是“想关于死的事”,“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思考的是莎士比亚式的“to be or not to be”的终极问题。“想”得那么专注,“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想”得那么有耐心,“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甲____,“想了好几年”。这种状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罗丹的雕塑《思想者》,真正的“思想”本身就是一个痛苦而沉重的过程。“想”的结果还不错:“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既然这样,乙____;即使生命卑微似蜂渺小如蚁,也应该活出自己的美丽和精彩。地坛启发“我”把握人生的意义:既然身体无法自如行走,那就让精神自由飞翔。每位作家似乎都有一个可触可感可忆的灵魂栖居之地,如陕北的沟沟峁峁之于路遥,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瓦尔登湖之于梭罗,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之于博尔赫斯。在遭遇了人生的重大变故和沉重打击后,史铁生寻觅到的精神家园是一座荒芜的园子——地坛,“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地坛就是这样一个所在: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提供了心灵的栖息地,让他能够冷静思考,让他看到自己的灵魂。

    由最初进入地坛时的“逃避”到长达几年的“想”(思考)到最后的“安心”,由沉郁和绝望到挣扎和纠结再到沉静和平和,这是作者与地坛相守和对话时的心路历程;由最初的几度选择赴死,到最后的选择“向死而生”,这是作者的行为转变;而由“逃避者”成长为“思想者”,对作者来说则是最特别的角色转变。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面句子中的“特别”与文中加点的“特别”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课后,李老师特别把他留下来单独讲解了这道题。(副词,特地) B、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副词,格外) C、生命中有万事的可能,你就是我要遇见的特别的人(形容词,与众不同,不普通) D、他喜欢跳舞,特别是在无人的角落随心而舞享受这独有的自在。(副词,尤其)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三,晚自习。教学楼灯火通明,鸦雀无声。突然停电!学生们或茫然,或笑闹;或于廊道“散步”,或倚栏而望星空……

    半小时后,来电。教学楼鸦雀无声,灯火通明。

    这似乎也是现代文明社会中,我们的生活写照:一切设定好了程序,高效而规律地运行。突然间,没有电,没有网,高速堵车,飞机停航……这一刻我们偏离轨道,生活失序。“片刻”之后,不管你是否愿意,一切终归常态。

    或许你的生活也有意外“停电”的时候,如果可以选择,你想停留在彼时彼地,还是回归正轨?自选一个角度,自拟标题,写作成文,谈谈你的选择和思考,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