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2-0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卷首语】博物馆中收藏着很多美好的故事。小伙伴们,让我们开启博物馆之旅,去名馆打卡吧!(2分)

  • 1. 请抄写本次打卡活动标语,要求书写正确,格式规范,力求美观。

    慢慢看吧,或是久别重逢,或是一见如故。

二、【摄影馆】(18分)

  • 2. 照片定格了美的画面,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任务。

    桂花盛开时,整个村子都chén jìn ____在桂花香里。我总是chán zhù____妈妈要去摇桂花。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我们满身都是桂花。我 jiǎn qǐ____它们,筛好,送给胡爷爷做 gāo bǐng____。

    每年 xùn qī____,人们找来石头,按一定的间隔摆上,这就是搭石。走搭石时,走得快才容易保持píng héng ____,动作更要xié tiáo yǒu xù____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爱, 是kù shǔ____ 时, 母亲忍受着巨大的zào shēng____,俯身机械忙碌的身影;是父亲低头帮我缝补棉被弯曲的 jǐ bèi____;是“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让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小船的两种声音。

    (1)、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正确的词语。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筛(shāi)好 B、间(jiān)隔 C、机械(xiè) D、谨(jǐn) 慎
    (3)、“绰”在字典中有这些意思,帮下面词语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字典中的序号)

    绰: chuò

    ①富余; 宽裕: 宽~|~~有余。②(姿态)柔美:风姿~约。③外号: ~号。

    人影绰绰

    阔  

    (4)、读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时候,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将它写下来。
    (5)、同学们也试着用镜头展现家乡风物,表现手法与其他句子不一样的是(   )。
    A、漩门湾湿地公园云雀的鸟鸣声,如此清脆悦耳。与之相比,乌鸦的声音则低沉而粗哑。 B、坎门的鱼皮馄饨,比饺子要鲜美,比普通馄饨要饱满,是多少玉环人魂牵梦绕的滋味。 C、文旦是玉环的一张金名片,它以果肉甜美多汁,气味芬芳,营养丰富而闻名于世。 D、我游赏过很多海岛,鸡山岛虽没有普陀山岛有名,但在我心中却是最可爱的。

三、【文化馆】(14分)

  • 3. 阅读文化馆上的序言,按要求完成下面内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联结起古今,扎根在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那一轮月,是中华文化。“____,穿尽红丝几万条”,此月是古代女子对幸福的向往;“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此月寄托了张继的____之情。

    那一汪水,是中华文化。朱熹用“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新知,才能保持思维活跃;王维用“____,清泉石上流”表达闲适的意趣。

    那一群人,是中华文化。你看,“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是龚自珍对优秀人才的期盼;“____,岁月不待人”是陶渊明对我们惜时的劝告;梁启超发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____”的疾呼。

    每一个汉字,每一首诗词,每一幅书画……都在讲述中国故事。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中华文化之美吧!

    (1)、按要求根据古诗文名句填空。
    (2)、序言中“清泉石上流”描写清泉流动时的动态之美,下列句子写法不同的是(   )。
    A、大榕树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B、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 C、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 D、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3)、品读先贤的诗文,下面诗文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敏而学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B、谓读书有三到  与诸小儿游 C、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D、学而不  旧书不百回读
    (4)、读了上面的序言,对于它表达的主要观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一起探寻中华文化之美。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扎根在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C、中华文化之美在古诗文之中。 D、中华文化藏在月、水、人中。

四、【故事馆】(9分)

  • 4. 名著导读
    (1)、根据故事馆说明牌上的提示,猜出对应的民间故事,将选项填入下面括号中。

    A.白蛇传

    B.梁祝

    C.孟姜女哭长城

    同窗共读整三载,

    促膝并肩两无猜。

    十八相送情切切,

    谁知一别在楼台。

    (2)、听了民间故事,大家关于如何讲故事发生争论,说法不对的是(   )。
    A、讲故事时,用上相应人物的口吻,配上动作和表情,会更吸引听众。 B、在故事中可以适当地丰富细节,比如添加对话,增加一些合理的情节。 C、讲故事一定要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这样才能把故事讲清楚、讲明白。 D、民间故事口耳相传,讲故事的时候,语言要口语化,让听众一听就懂。
    (3)、故事馆里精彩的故事还有很多,请你从下面目录中选择喜欢的一个故事推荐给大家,也可以推荐其他阅读过的民间故事,讲清楚推荐理由。(至少2个)

    推 荐 卡

    故事题目主要人物

    推荐理由:

    田螺姑娘

    九色鹿

    十二生肖

    一幅壮锦

    董永和七仙女

    哪吒闹海

    鲤鱼跃龙门

五、【名人馆】(24分)

  • 5. 名人谈读书

    【材料一】读“磨脑子”的书(朱铁志)

    集中注意力,不回读。

    ①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博大精深,令人深思。而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②与一般的书籍比较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和丰富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要静下心来深入思考才能很好理解的书。读这种书的感觉就好像啃骨头,虽然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也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

    ④人的愉悦程度大抵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大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水平。因此,读“磨脑子”的书能够给人带来非同一般的快乐。试想,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山包可以比拟的?

    ⑤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  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烂杏”。读“磨脑子”的书,就是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选文有删改)

    【材料二】忆读书(冰心)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材料三】关于阅读名著的调查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某校对五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半年内阅读名著的调查,以下是两份调查统计数据。

    五年级学生阅读名著兴趣统计图

    五年级学生阅读名著数量统计图

    (1)、读【材料一】的题目,我的心中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带着问题,能帮助我读懂短文的主要内容。
    (2)、读【材料一】第2-5自然段,借助关键词句,填一填。

    (3)、下列对材料一、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作者认为读书要读博大精深的书,而不是那种驾轻就熟的书。 B、材料一中,作者用吃“现成的肉”、吃“鲜桃”比喻读“磨脑子”的书很有滋味。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好书应该是人物栩栩如生、情节精彩生动、充满真情实感的书。 D、材料二中,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读书要学会挑选、比较。
    (4)、读【材料三】的调查统计数据图,我获得了以下信息。

     ②

    (5)、有些同学认为名著太深奥,不适合小学生阅读,我们应该阅读浅显易懂的书籍,你赞成这样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及自己的阅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 6. 阅读理解

    “我是您的儿子”

    ①那是个冬天的夜晚。北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

    ②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再也睡不着了。他披衣起床,来到办公室召开紧急会议,外面的北风刮了一夜 , 大雪下了一夜 , 焦裕禄办公室的灯亮了一夜 , 他也整整一夜未合眼,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的都是各村群众的情况、县委救济工作的安排等。窗户纸刚刚透亮,焦裕禄就对县委的同志们说:“在这大雪封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③简短朴实的话语,深深刻在了每一位同志的心头,大家的眼睛湿润了,心中却泛起了一股热流。在焦裕禄的带领下,大家带着救济粮款,走向了冰天雪地。

    ④风雪扑面而来,积雪已有半尺厚。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雪地上。迎着风雪,焦裕禄和几位年轻人唱起了《南泥湾》《东方红》,歌声震落了泡桐树枝上洁白的雪花。

    ⑤整整一天,焦裕禄脚不停步地走访了九个村子,慰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农民。在许楼,他走进一间低矮的柴门房,这里住的是两位无儿无女的老人,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个盲人。生活很是艰难。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嘘寒问暖。老大爷问:“大雪天,你还来看我们,你是谁啊?”

    焦裕禄笑着回答:“大爷,我是您的儿子,给您老送粮食和棉衣来了!”两位老人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老大娘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眼泪不住地往下流……

    ⑦“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这是传唱在兰考的新民歌。而兰考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就长眠在泡桐树环绕的田野之中,他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参天大树。如今,这棵枝叶扶疏、苍劲挺拔的泡桐树,已经成为一棵生长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常青树。

    ⑧泡桐年年沐春风,桐花岁岁吐芬芳。在兰考人心目中,焦书记永远和他们在一起,焦裕禄的崇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据《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整理)

    (1)、读短文1-6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描写焦裕禄的镜头。

    ①刮风下雪的冬夜召开紧急会议。

    ……

    (2)、读第2自然段划线句子,透过这四个“一夜”,请你联系上下文,想象那晚在办公室里焦裕禄的表现。(从动作、神态等不同角度展开想象)

    那晚,

    (3)、读第6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联系全文,想一想下列对于题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两位老人无儿无女,生活艰难,焦裕禄愿意做他们的儿子,尽心尽力照顾二老。 B、这句话体现了焦裕禄同志愿作农民的忠实儿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 C、这句话点明文章的中心,反映焦裕禄同志不摆官架子,态度温和,平易近人。
    (4)、兰考新民歌传唱“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这是为什么呢?请你结合短文和下面两则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材料一:1962年,焦裕禄同志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当时兰考遭遇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焦裕禄亲自率领干部、群众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群众誉为“党的好干部”。1964年5月14日他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成千上万的群众为他送葬。

    材料二:焦裕禄动员兰考人民人人种树,泡桐蔚然成林。如今,焦裕禄带领群众为了防风固沙栽种的泡桐树,已培植成了河南的一个特色产业,截至2014年,兰考泡桐产业年产值已达60多亿元,全县泡桐从业人员达6万多人。2017年3月,兰考成为河南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泡桐树成为了兰考致富奔小康的“致富树”。

    因为兰考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就长眠在泡桐树环绕的田野之中,兰考人民永远怀念他。

    不仅如此,我认为

六、【珍爱馆】(30分)

  • 7. 珍爱馆正在进行场馆布置,向大家征集象征爱的物品,让爱看得见。

    珍爱馆展品征集

    征集内容:

    一张明信片联结起两地的友情,一个玩具熊承载着温暖的亲情,一张照片记录了难忘的一刻……每一件值得珍藏的物品都有它的故事,承载着浓浓的情感。“珍爱馆”向大家征集一件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讲述它身上发生的故事。

    参与方式:

    用文字讲清楚它身上发生的故事,通过场景、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语句通顺,不少于4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门、地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