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 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1-17 类型:期末考试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如果说差序格局是乡土社会的外在结构,那么礼治秩序便是乡土社会的内在规则。通常人们以“人治”和“法治”两个相对词语形容中国与西方的社会。在费孝通看来,法治的意思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人治,是指掌握权力者不依法而治,而是依自己的喜好、想法来实行统治,根据赀孝通对法治的说法,人治就是“天子依权而治”。人治和法治的区别,关键不在“人”和“法”两字,而在实行统治时所依的力量和规范的不同。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与法治不同,但乡土社会并不是“无需规则”或者“无法无天”的社会。乡土社会看起来是“无法”的,但是它有一套合适的行为规范去约束人们的行为。这种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在乡土社会,人们遵守的是一种天然形成的行为规范,人的行为和秩序的维持受这种规范的规制,其社会关系既不是靠法律,也不是靠天子的权力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

    法律同样是一种社会规范,礼和法不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推行的;礼依靠的是传统的力量,依靠的是人们自觉的遵守,是一种由个人推展至社会的规范准则,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治秩序。

    法律靠外力维持,人可以逃避法;而礼却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道德靠舆论维持,人是逃不出舆论的:这样看来,中国基层社会秩序的维持是更加稳定的。

    (取材于韩致宁、乔芳琦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秩序维持方式。费孝通所说的礼治,并非王朝政治中的礼制。在王朝政治中,礼制是一种外在的制度规范,是维系国家政治的刚性力量。而乡土社会里的礼治,则是一种贯穿日常生活的传统:“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丰从示。丰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作为一种传统力量,乡土社会的礼是无形的,但是无形并不代表着无力。传统积累得太多,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约束力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礼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的最大不同,是前者不需要外在力量推动。尽管有时得靠惩罚性仪式赖以维持,但礼的实现主要依靠个人自觉遵从:“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在乡土社会中,由于人们长期共处一地,礼已经内化为个人的一种习惯。个人在遵从习惯或约束时,表现出一种与身份相应的姿态或行为。每个人的姿态或行为,都与家庭、村里的人产生联系。这种联系的外在表现形态,就是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以个人为中心,像水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形成一个个的同心圆;所有人的同心圆相互交错,就形成了乡土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

    (取材于贾永梅、胡其柱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乡土社会”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人会一辈子不离开自己的家乡。 B、个人经验没有前辈的经验值得信赖。 C、社会环境的稳定保证了传统的延续。 D、社会秩序不能靠统治者的好恶维持。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西汉时期一位与家人发生了争吵的农民,最不可能首先采取的解决措施”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依照礼指责对方 B、请家族长辈评理 C、参考乡邻的做法 D、去官府告发对方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治的核心因素是“法”,人治的核心因素是“权”。 B、礼制是强制的制度规范,礼治是人主动的服从。 C、差序格局与礼治相互配合适应,维持社会秩序。 D、乡土社会,是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同心圆结构。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法律的手段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唯一方式。 B、乡土社会中没有惩罚手段,却有一套行为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C、人可以逃避法治却无法逃避礼治,所以礼治比法治的约束力更强。 D、人们自觉遵守基于共同传统的礼仪,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5)、有同学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列了下面的表格式提纲,请你填写①—⑤处,帮他补充完整。要求简要概括。

    礼治

    法治

    含义

    根据国家制定、认可的法律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

    呈现出的特点

    内在的、生活化的

    维持规范的力量

    所适宜的社会环境

    快速变迁、需要明确规则的社会环境

二、本大题共9小题,共30分。

  • 2. 下列对《荀子·劝学》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有暴                             槁:暴晒

    ②金砺则利                           就:完成

    ③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                 参:参考

    ④声非加也                           疾:音调高

    ⑤君子非异也                         生:生来

    ⑥故不积步                           跬:跨出一脚

    ⑦金石可镂                             镂:磨穿

    ⑧用心也                             一:专一

    A、①③ B、②⑤ C、④⑦ D、⑥⑧
  • 3. 下列对韩愈《师说》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孔子郯子

    A、吾从而 B、道也 C、道之所存,之所存也 D、道之不传也久矣
  • 4. 下列对苏轼《赤壁赋》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

    B、纵一苇之所如

    任凭岸边的芦苇一望无际地生长

    C、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万物时刻在变,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 5. 下列对姚鼐《登泰山记》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A、极天云一线/ 异色须臾 / 成五采 B、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其远古/刻尽漫失 C、少杂树/ 多松/ 生石(/皆平顶 D、冰雪无 / 瀑水无 / 鸟兽音迹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呜呼! 用人之难,难矣,未若听言之难也。若听其言则可用,然用之有辄败人之事者;听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者。此然后为听言之难也。请试举一二。战国时,赵将有赵括者,善言兵,自谓天下莫能当。其父奢,赵之名将,于用兵者也,每与括言,亦不能屈。然奢终不括为能也,叹曰:“赵若以括为将,必败赵事。”其后奢死,赵遂以括为将。其母自见赵王,亦言括不可用。赵王不听,使括将而攻秦。括为秦军射死,赵兵大败,降秦者四十万人,坑于长平。盖当时未有如括善言兵,亦未有如括大㪢者也。此听其言可用,用之辄败人事者,赵括是也。秦始皇欲伐荆,问其将李信用兵几何。信方年少而虏,对曰:“不逑二十万足矣。”始皇大喜。又以问老将王翦,翦曰:“非六十万不可。”始皇不悦,曰:“将军老矣,何怯也!”以信为可用,即与兵二十万,使伐荆。王翦遂病,退老于频阳。已而信夫为荆人败,七都尉而还。始皇大惭,自驾频阳翦,因强起之。翦曰:“必欲用臣,非六十万不可。”于是卒与六十万而往,遂以灭荆。夫初听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者,王翦是也。且听计于人者宜如何? 听其言若可用,用之宜矣,辄败事;听其言若不可用,舍之宜矣,然必如其说则成功。此以为难也。

    予又以谓秦、赵二主,非徒失于听言,亦由乐用新进之士,忽弃成之人,此其所以朘也。大抵新进之士喜勇锐,老成之人多持重。此所以人主之好立功名者,听勇锐之语则易合,闻持重之言则难入也。

    若赵括者,则又有说焉。予略考《史记》所书 , 是时赵方遣廉颇攻秦。颇,赵名将也。秦人畏颇,而知括虚言易与也行反间于赵曰:“秦人所畏者,赵括也。若赵以为将,则秦惧矣。”赵王不悟反间也,遂用括为将以代颇。蔺相如力谏,以为不可。赵王不听,遂至于败。由是言之,括虚谈无实而不可用,其父知之,其母亦知之,赵之诸臣蔺相如等亦知之,外至敌国亦知之,独其主不悟尔。夫用人之失,天下之人皆知其不可,而独其主不知者,莫大之患也。前世之祸乱败由此者,不可胜数也。

    (取材于欧阳修《为君难论》)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于用兵者也           忽弃成之人 B、王翦遂病            自驾如频阳 C、七都尉而还          前世之祸乱败由此者 D、自驾如频阳谢翦        然必其说则成功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请试举一二                      何怯也 B、然奢终不括为能也                遂用括为将代颇 C、以信为可用                       行反间于赵曰 D、已而信大为荆人败                 此以为难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不能屈                也说服不了他 B、使括将而攻秦            派赵括领兵,攻打秦国 C、予略考《史记》所书      我粗略地了解《史记》所写的内容 D、而知括虚言易与也        知道赵括只会空谈,容易结交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为君之难在于用人难,用人之难在于听言难。 B、赵王误用了言行不一的赵括,导致赵国大败、被迫降秦。 C、秦始皇及时纠正了自己的用人之误,靠王翦挽回了败局。 D、本文体现了欧阳修“史论结合”“以史为鉴”的史学思想。
    (5)、从赵王和秦始皇的过失中,我们能获得哪些启示? 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筒要概括。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

  • 7.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题.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陶渊明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1】。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2】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遥谢荷葆翁【3】 , 聊得从君栖。

    注释:【1】隈:角落。【2】三四星火颓:指过了十二年。【3】荷葆翁:《论语》中记载的隐士。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林隈”写耕田位于林中偏僻之地,并非易于耕种的良田。 B、“司田”两句写掌管农事的朋友捎信来,记挂着秋收的情形。 C、“饥者”两句写诗人期待丰收后的饱餐,勒紧腰带盼望天亮。 D、“曰余”两句写诗人自从辞官归隐田园,已经过去了十二年。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诗人归隐多年后田园生活和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B、“扬楫越平湖”中“越”字流露出诗人收获途中的急切心情。 C、“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两句以静写动,以乐景衬哀情。 D、结尾荷蓧翁的典故,丰富了诗歌内涵,情感表达含蓄隽永。
    (3)、本诗蕴含的情感丰富,有“苦”也有“欢”。简要概括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苦”与“欢”。
  • 8.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月”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有极为丰富的寄寓。例如曹操《短歌行》中的“明明如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我欲因之梦吴越,”,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别时茫茫江浸月”,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和《赤壁赋》中的“月出于东山之上,”。
    (2)、诗人笔下的飞鸟形色各异。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 , 池鱼思故渊”,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雁过也,正伤心,”,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3)、古人常在诗歌中赋予“采撷”这一举动浪漫的色彩,借采撷美草香花传达丰富细腻的感情。例如:“。”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 9.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题。

    右玉看堡

    融雪的春天,在山西右玉已近四月。

    每到这时,来自京津冀鲁的画家便会迫不及待地走进右玉县右卫镇。他们放下行囊,背起画板,走向城墙外面的原野。他们匆匆离去的背影,让我想到一个农民在春暖花开时突然记起去年冬天遗留在土豆地里的那把铁锹,那份急于找回工具的心情,一如画家去看望那一座座沉浸在春风里的古堡。

    右玉多堡,且多是古堡。掐指算来,差不多每座堡都有三四百年以上的年龄了。它们在右玉的土地上星罗棋布,这里有一座,那里也有一座,梅花间竹般错落有致。仔细看,每座堡都像是从泥土里硬生生扯拽出来,自带一种浑然天成的优越。有些随性了,也有些意趣了,还有些超然独处的孤傲,却由里而外透着金戈铁马的铿锵气势。

    我的故乡也是一座堡,名字叫威远堡。这个充满霸气的村子,同样是右玉百八十座古堡之一。几百年了,故乡一直被高高的堡墙围拢着,斋醮嫁娶,开市修造,乃至繁衍生息,人世间的大事小情,莫不在堡墙内宛转轮回。尤为村人乐道的是那种与生俱来的安逸、那种超然避世的大智慧。我记得,每年冬天刮大风的时候,堡里的风势明显小于堡外;在堡内听风,如鼓琴瑟。当然,现在右玉冬天的风是小多了,铺天盖地的白毛风被层层绿植阻挡在十三边长城的外面了,而我的故乡也被密密匝匝的森林所遮掩,同时被遮掩的还有蓝瓦白墙、鸡鸣犬吠。

    我的画家朋友以饱满的色彩和凌厉的笔触描摹过无数座右玉的古堡,而他营造在画布上的堡,总是穿透我们被世俗包裹起来的迟钝的灵魂,显得悲壮而旷远。有一年,他的一个学生也慕名从山东赶来。以后的每一年春天或是秋天,这位学生就像守时的候鸟,总会出现在那一座座历尽沧桑的古堡前,并洋洋洒洒皴染出许多幅关于古堡的画,一幅比一幅画得出彩——那是时间与顿悟的层层累叠。后来,他的画笔转向了右玉的羊群,右玉的丘陵,还有右玉的小老杨,但时不时地总会从他浓淡相宜的色块里找到古堡的影子。

    右玉的古堡深深浸润了画家们的思想与神韵。比方那座矗立在荒野上的铁山堡,朋友说铁山堡的神韵不在于内核,而在于表象。于是,他很少一个人走进空荡荡的铁山堡里写生,只是远远地观望和想象。

    十多年前,最后一户人家搬离铁山堡,属于凡间的声息就此落下帷幕。铁山堡仿佛一个被时代遗弃了的披坚执锐的戍士,在晴空之下,屹立了几百年。几百年的长度我们一眼望不到底,没有谁记得从那扇堡门里呼啸而出的一哨人马后来去了哪里。多少兴盛过的家族,衰落后又东山再起;多少豆蔻年华的青春,垂暮后又枯木逢春。每一座堡,其实都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谜。

    右玉的古堡大多来自遥远的明朝。洪武年间修筑的右卫城是定边卫的卫城,一座武装到牙齿的壁垒。右卫城面积并不大,一面城墙平均不足两里半,徒步走也就一炷香的时间。右卫城其实就是一座被堡墙圈起来的城堡,只不过多了四座城门而已。在右玉,仅在明朝嘉靖年间修筑的城堡,据说就不下一百座。堡门外往往嵌有一块青石门匾,匾上阴刻着诸如红土堡、破虎堡、云石堡、云阳堡之类的堡名,也有镌刻“铁塞金汤”之类门额的。

    明清以降,随着疆域的拓展,刀枪渐渐入了库,萧萧的战马也被放养到了南山,右玉的军堡自然而然都转化成了民堡。多少兵戎成往事,只剩下柳门竹巷 , 炊烟袅袅。

    岁月如同一把锋利的雕刀,把每一座古堡的墙垣都剥蚀出形态各异的浮雕。断壁残垣处,留有明显的夯筑层,宛如树木的年轮。墙身与墙根的土壤泯然一色,枯黄里夹一点点焦墨,像是画师随意勾勒出的枯笔。一棵落光叶子的榆树,从墙脚下面伸出,突兀地拐一个弯儿,呈九十度角向外生长。坚硬的春风缠绕在摇曳的树枝上,嗡嗡作响。一些零星的如同蛇窟一样的小洞点缀在残墙上——这是漫长的光阴烙印在右玉古堡上最明显的痕迹。

    右玉的土壤多为中厚层黄土质地的栗钙土和风沙土。乡人们记不住那么长的一串学名,他们会把脚下的泥土泛称为黄沙土。黄沙土多简单啊! 颜色、形状和质地,几乎都一目了然,既简约,又全面。就像我们的祖先用这种土,在右玉古老的大地上,夯筑起一座座土堡一样明智,留下的是筒洁明了的敦实与厚朴,以及世代不朽的坚不可摧。而这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式,总是让那些不修边幅的画家、那些喷喷称奇的游客,对历史的右玉滋生恒久的痴迷。

    在右玉看堡,显然是一件极稀松平常的事。无论拙朴如一件老式农具的土堡,坯是精致如一件青铜器的砖堡,抑或是那些敦实如山岗的石堡,都敞开了心扉等待远方的客人莅临。只要你走进右玉,走近那些浑厚的古堡,你就会发现,被炊烟或岑寂覆盖着的古堡并未缺失最初的原色,那些沉睡在铁马冰河里的古堡也并未被时光所幽闭。这一切就像我信步走过古堡的长街短巷,邂逅几个田里锄草的老者一样,他们笑眯眯地看着我走来,又笑眯眯地看着我远去……

    (取材于郭虎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花间竹般错落有致

    梅花间竹:形容交错分布,富有美感的样子。

    B、从他浓淡相宜的色块里找到古堡的影子

    浓淡相宜:形容色彩搭配恰到好处,精妙和谐。

    C、只剩下柳门竹巷 , 炊烟袅袅

    柳门竹巷:形容普通民居幽静俭朴的生活场景。

    D、那些沉睡在铁马冰河里的古堡也并未被时光所幽闭

    铁马冰河:形容壮志未酬的历史情怀。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多处写画家们对右玉堡的痴迷,突出了右玉堡的美学价值。 B、铁山堡的现状,反映出右玉堡因时代进步被淘汰和遗忘的落寞。 C、文中写威远堡数百年来的几度变迁,融入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 D、结尾描写田里的老者,画面亲切温馨,生活气息浓郁,余韵悠长。
    (3)、请分析第十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右玉看堡”的“看”包含了哪几层涵义。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 10.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⑴“收藏”是人们在网络平台上常用的功能。一直想读的书、将来可能会用得上的知识、有趣的聊天记录、好看的照片,都可以一键放入收藏夹。有人用“收藏”给自己带来便利、留住回忆,有人“收藏”后就很少再打开观看……对这类“收藏”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⑵年级准备开展“走进语文课本中的世界”主题研学活动,计划在课文中写到的一处地方进行研学,从而让同学们在语文学习上有新收获。你建议去哪里? 请说说理由。要求:明确写出课文题目及地点,重点陈述理由,理由合理。

    ⑶请以“心有一团火”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 11.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⑴对于众口一词地抨击或赞美的对象,孔子的态度是“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认为要特别仔细地考察,做出自己的判断。

    孔子这种处世态度,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⑵朋友间的意见分歧、生活中难以解决的问题、集体的重大决策,都需要大家一起好好商量,从而找到最优解。

    请以“有事好商量”为题目,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