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5-01-0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我国一万年文化史的是(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C、郧县人的头骨化石 D、半坡遗址的彩陶文化2. 如下图所示,2022年北京冬奥会奖牌(背面)的图案设计融入了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双连璧元素。凌家滩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它展现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和独特的文化风貌。这反映了( )A、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B、远古体育活动的多样 C、外来文化的深远影响 D、原始农业的高度发达3. 良渚古城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大都邑性遗址之一。据考古发现,良渚古城有着令人惊叹的水利系统,包含众多堤坝、水闸等设施,它们相互配合,既能防洪又可灌溉。这一水利系统主要体现了( )
良渚古城水库区
A、高超的建筑工艺 B、先进的科技水平 C、较高的组织能力 D、发达的古代农业4. 远古时期流传着许多传说,比如“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等,这些传说经过人们代代口口相传保留了下来。以下对于这些传说理解正确的是( )A、可直接作为信史研究 B、毫无历史研究的价值 C、折射出远古社会风貌 D、只具备文学作品功能5. 如下图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这件器物造型独特,由众多细小的绿松石片精心拼合而成,工艺极为精湛。它的出土体现了(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
A、二里头时期已出现成熟文字 B、当时高超的手工业制作水平 C、二里头文明来源于外来文化 D、二里头时期已进入青铜时代6. 利簋腹内的铭文记载了周武王牧野伐纣的时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属于( )A、陶瓷 B、青铜器 C、玉器 D、铁器7. 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交往频繁,有战争冲突,也有经济文化交流。如楚国国君自称“蛮夷”,却在与中原诸侯会盟时依中原礼仪行事。这体现了( )A、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B、楚国文化被同化 C、礼仪传播范围较广 D、诸侯会盟很重要8. 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发现了春秋早期的冶铁遗存,包括冶铁炉及炼渣等,这一发现说明了春秋早期( )A、冶铁技术十分成熟 B、已能够生产铁制品 C、冶铁水平领先世界 D、冶铁只是偶然现象9.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频繁征战;战国时期,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面对这样长期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局面,当时的民众最渴望的是( )A、征战建功,获取土地 B、变法强国,称霸诸侯 C、停止战争,实现和平 D、学习谋略,投身战争10. 《史记·商君列传》中有以下记载:“平斗桶、权衡、丈尺”,这与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内容相关( )A、确立县制 B、建立户籍制度 C、鼓励耕织 D、统一度量衡11. (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由此可知,都江堰是( )A、防洪灌溉水利工程 B、军事防御重要设施 C、交通运输关键枢纽 D、文化交流核心场所12. 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表格中的思想主张都( )诸子
思想主张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子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庄子
夫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誉之则劝,致其所恶则散
A、重点强调要以法治国 B、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C、关注民生与民心向背 D、提倡无为而治理念13. 如下图所示,“德”字的字形和含义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甲骨文“德”字中的“彳”或“行”表示道路、方向;“直”用眼睛直视的样子表示正直。金文又加上“心”,按正直的准则去做、去想,就是“德”。这种变化反映了( )“德”字的发展演变
A、古人书写更加规范 B、对品德内涵认识深化 C、造字方法逐渐多样 D、文字使用范围的拓展14.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多以四言为主,语言质朴;《楚辞》则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在楚地民歌等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句式灵活多变,情感表达更为浓烈奔放。据此可知,两者本质区别为( )A、《诗经》写实,《楚辞》浪漫 B、《诗经》篇幅短,《楚辞》篇幅长 C、《诗经》用四言,《楚辞》多变 D、《诗经》质朴,《楚辞》华丽15. 目前,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东端的阵型前锋出土的跪射俑共160件,这些跪射俑位于方阵的中心,服装和姿态基本相同,双目炯炯有神地凝视前方,面容冷峻。由跪射俑折射出秦军风貌,秦军对秦国统一的作用是( )A、阻碍统一进程 B、彰显军事威慑 C、破坏稳定局面 D、减少作战力量16.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以上措施都( )A、助力文化交流传播 B、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C、加快交通发展完善 D、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17. 秦末,繁重的赋税、徭役使百姓苦不堪言,刑法严苛让民众动辄获罪,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强大的秦王朝迅速走向崩溃。据此推断,人民群众( )A、推动王朝兴盛发展 B、影响历史发展走向 C、阻碍社会向前进步 D、主导政治制度变革18. 目前,经学者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发现,不少汉墓出土的随葬品品种多样,如下表(部分)。这表明西汉( )墓葬
随葬品(部分)
广州南越王墓
不乏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的珍品,如丝缕玉衣、龙凤纹重环玉佩、犀角形玉杯等
满城汉墓
出土了众多珍贵文物,如金缕玉衣,还有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大量精美的青铜器
马王堆汉墓
包括马王堆古尸(辛追夫人遗体)和漆木器、纺织品、简帛三大主要门类,共整理出26937件文物
A、对外交流频繁的发生 B、等级制度十分森严 C、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 D、审美观念高度统一19. 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刺史负责监察地方豪强、郡守等官员的不法行为,且定期向中央汇报情况。据此可知,刺史制度( )A、对中央权威造成威胁 B、增强了地方自主权 C、使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促使豪强势力膨胀20. 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刘秀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如减轻田租和刑罚等,到其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A、“周召共和” B、“文景之治” C、“汉武盛世” D、“光武中兴”21. 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奉命出使西域,历经艰难险阻,带回了诸多关于西域地区的地理、物产、风俗等信息,此后汉朝与西域各国往来日益频繁。由此可知,张骞通西域( )A、开辟了交往新路径 B、迅速拓展汉朝疆域 C、消除了民族间差异 D、完全改变西域风俗22.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以下对“蔡侯纸”描述正确的是( )A、蔡伦首创造纸之术 B、原料采集极为困难 C、仅在国内广泛应用 D、利于书写传播推广23. 《史记》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汉书》则主要记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两本巨著( )A、体裁均为断代史书 B、记载时段基本一致 C、叙事风格各有特点 D、作者都是同一个人24. 某学生搜集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历史活动资料来开展研究性学习,其研究的主题应为( )A、秦汉时期的争霸 B、东汉末年的局势 C、西晋统一的过程 D、南北朝对峙概况25. 《晋书·北狄传》记载:“魏晋时,西羌及鲜卑降者,多处之塞内,其部落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材料说明了这一时期( )A、民族交融发展 B、中原发展受阻 C、边境战争频繁 D、民族隔阂加深26. 南京有着“六朝古都”之称,三国时期东吴在此建都,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也相继定都于此。现今的南京六朝博物馆展出了青瓷、陶俑、大型排水设施遗址等展品。展品反映了当时( )A、江南经济的变化发展 B、军事防御渐趋完备 C、阶层分化在社会凸显 D、中外交流频繁活跃27. 如下表格所示(部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推行了以下措施,如改鲜卑姓为汉姓,这主要是为了( )鲜卑姓
汉姓
拓跋氏
元氏
丘穆陵氏
穆氏
独孤氏
刘氏
步六孤氏
陆氏
A、图简便 B、稳统治 C、仿汉俗 D、弃旧俗28.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如下图为历史朝代更替情况(部分),图中的“①”应填写( )A、西晋 B、北魏 C、北齐 D、北周29. 龙门石窟众多佛像造型精美、风格独特,受雍容华贵、富丽健美之社会风尚的熏染,造像格调清新,躯体丰腴,面相圆润,达到形神完美的艺术高峰。据此可知,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型( )A、旨在展现雕刻技艺 B、纯属艺术审美追求 C、折射大唐盛世风华 D、模仿外来佛像风格3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科技文化领域涌现出众多成果,如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王羲之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等。材料体现了该时期的科技文化领域( )A、重文学轻科技发展 B、多元并举成就斐然 C、西学东渐主导创新 D、士族专享文化红利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
31.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不同的史料反映着历史的不同面貌。请根据以下史料卡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料卡片1】
关于伊尹的记载
文献来源
“伊尹流放太甲而称王,结果被太甲潜逃回来杀害。”
《竹书纪年》(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伊尹是开国功臣。在汤灭夏桀和奠定政制中,他起了很大的作用。”
《史记·殷本纪》
【史料卡片2】
说明:左图为东汉画像砖《弋射收获》,出土于1972年四川大邑安仁乡,描绘的是秋收季节的田野。上半部是渔猎,下半部是收获。上面的猎人正搭弓引箭,即将射向塘中飞鸟。而下面收割稻谷的农人,三三两两,错落有致,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1)、《竹书纪年》与《史记》关于伊尹的记载截然不同。从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项证明两汉时期在科技与文化领域具有代表性成就的史料。(3)、画像砖《弋射收获》属于何种史料类型?它对于我们研究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有怎样的价值?若要更全面地了解东汉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3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下为某校七年级同学以“创新”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的内容,请结合所学知识参与其中。【思想创新】
材料一:“凡诸子百家,……,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汉书·艺文志》
【制度创新】
材料二: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史记·秦始皇本纪》
铜量、铜权
【人才创新】
材料三:
商鞅像
汉武帝像
祖冲之像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历史现象以及图8所示的水利工程。该工程的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与哪一学派倡导的思想一致?(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3)、结合材料三中一个杰出人物的成就,任选以下一个角度进行说明,展现中国古代不同领域人物的创新发展。(要求:所选人物和角度明确,语言准确,条理清晰,史实无误。)I:改革创新 Ⅱ:制度创新 Ⅲ:科技创新 Ⅳ:经济创新
33. 民族交融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民族间自然的交融,是历史上进步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有一个演变过程。前期更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强调华夏诸国是同胞兄弟,夷狄是外族。到春秋中后期,“华夷之辨”在内涵上更专注于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把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以文明与野蛮而不是以种族来区分华夷的观点。“华夷之辨”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并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相对落后的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大国争霸战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华夷的融合,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永明十一年)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九月)戊辰,魏主济河;庚午,至洛阳。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摘自《资治通鉴·齐纪·魏迁洛阳》
(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辨”内涵的演变情况,并概括其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是孝文帝改革的哪一点措施?这一举措对民族交融有何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交融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