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第八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1-1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他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机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自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

    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

    (改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

    材料二:

    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串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

    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礼”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年来,儒家色彩观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红色表示恋秀,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炭、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改编自王志惠《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色彩体系比西方早一千多年,作为重要的文化因子,“五色体系”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 B、起初,“五色体系”中的黄色并非皇家首选,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专用色彩,不可僭越。 C、儒家色彩观和道家色彩观的出发点不同,前者从“礼”的规范出发,后者从“自然天道”观出发。 D、中国水墨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境界,体现了道家传统的哲学色彩观,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周时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统治者利用五色服务于社会礼制,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 B、历史上,孔子反对齐桓公“以紫夺朱”,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的规范。 C、中国传统色彩观由儒家和道家两种色彩观组成,这种东方色彩文化体系促使了传统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D、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显示了色彩“比德”的特色,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五色体系”理论的一项是(     )
    A、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 B、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 C、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 D、业染者云,青、黄、赤诸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
    (4)、色彩观对中华民族文化有哪些影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郭靖、黄蓉的色彩观。

    只见数十丈外一叶扁舟停在湖中,一个渔人坐在船头垂钓,船尾有个小童。

    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淼,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郭靖问道:“什么叫水墨山水?”黄蓉道:“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

    郭靖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摇了摇头,茫然不解其所指。

    (金庸《射雕英雄传》第十三回)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梁

    马加

    从涞源到察哈尔的大道,呈现着异样荒凉的景象。凝结的薄冰破碎了,枯黄的马兰草被践踏得面目全非,羊粪露出在雪的外面,水成岩的石子上涂抹了斑斑的烂泥,仿佛有一列长距离的军队刚从这里走过。

    孙林注意着路上的现象,无论是一颗土粒或是一根草。他企图从任何物体的表面上找出可以证明的痕迹。他迫切地需要知道在两点钟前是否有队伍从这里经过,因为抗联司令员给他一道紧急的命令,要他把刚刚离开的一个大队追回来。

    孙林的耳轮很大,平滑的额角,看起来没有精神的石灰色的眼球,老是盯在一个地方,一分钟也不会转动一下。这个人就有个长处,他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送信时跑得脚板生出大饼厚的僵皮,他向来不对谁抱怨一句。

    道路崎岖得不能骑马,可是丢开马以后,更觉得身体难以支持下去。他四肢瘫软无力,头昏脑乱。显然是急行军和夜里没有睡眠的结果。他的意识里浓重地潜伏着疲惫。他想到他会消失最后的挣扎力而倒在路旁,也许因为寒冷而得到可怕的结果。他的思想近于混乱,但是有一种力量还能支持他继续前进,那便是对革命工作所发生的热情。

    雪花从甸子梁最高的山尖上抖撒下来,带着一种附着力,吻合在低矮的甸坡的茅屋上。孙林悄悄地走到一家院里,在马槽的附近,碰见一个贩麻的老头子,正用扫帚扫着落在麻捆上的积雪。他告诉了孙林关于部队通过甸子梁的事情。

    “你是在梁上碰见队伍的?”孙林望着村外一片白茫茫的山峰,问着老头子。

    “有些队伍已经下梁了,有些队伍在雪里滚……”这老头子没有说完,又贪馋地把烟管插进嘴里去。孙林的脚尖刚刚触到了雪块,一种莫名的战栗震撼着神经末梢,仿佛他的感觉器官触到冰柱上了一样,血管也要凝结起来,他在那雪块上揉了两下,没有说一句话。

    不知道是受了老头子的影响,还是自己打不定主意,孙林跟老头一道走进屋里。“我从来没有走过这鬼地方!”他不耐烦地跺了一脚。

    “除了五台山外,甸子梁是周围八九百里最冷的地方。每年七八月都要冻死人。从甸坡到甸子梁还有五里地。到梁上地就平了,风也大了,雪也深了。中间三十里没有人家,假如你的火力不足,到半路上就冻完蛋了!”

    老头子想起了舒适一下自己的身体,解开皮袄,拢起火。把葫芦里的烧酒倒在一只青鹅羚碗里,快活地呷了一口,然后把酒碗递给青年人:

    “同志,烘烘肚子吧!”

    “我们军队不准喝酒。”孙林想起了部队的纪律,皱一皱眉。

    “你不喝酒,过梁的时候会冻死你的!”老头子叫着。他的红沙眼燃烧得有些肿了,闪烁着火花:“我成了习惯啊,过梁就要喝酒。”

    孙林走到外面去,雪还是下着,拴在石槽上的骡子跑到马棚的门口,雪落在它的头上,它一次又一次不安地闪着耳朵。孙林很长时间地望着天空。他知道雪不会停下来。而山上的路又被雪掩盖住了,辨认出道路的痕迹是很困难的,天气是这样寒冷,就算是狗和麻雀也应该都躺在自己的窝里。似乎整个世界上不会有人再冒险地走路,也没有人愚蠢地和无情的严寒开玩笑。

    他快快地回到冰冷的房子里,靠着锅台,失望地瞧着老头子的下巴。

    “今天不能过梁吗?”

    “梁上有三不过,你不知道吗?”老头子反问,他好奇地望着孙林的两只耳朵,“过梁有过梁的规矩,阴天下雪不过梁,赶早贪黑不过梁,单身汉不过梁。”

    “我今天……”孙林的面孔变得苍白起来。

    “你今天不能过梁!”

    老头子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摇着头,又喝了一口酒。老头子伤感地咳嗽着。缄默了一会儿,突然,发酒疯一样摇着孙林的胳膊。“咳咳!你们八路军真是能吃苦呀,希望老天爷睁开眼睛。”老头子的同情使孙林感到难过,每当想起任务,他的思想立刻陷入被谴责的不安状态。

    他霍然站起身子,背起马枪,踏着门板踉跄地跑到外面,老头子惊讶地望着他坚决的表情,扑灭地上的火,也随着走到外面。

    “老天爷留你在这里过夜的。”

    “不!我要过梁去!”孙林冷静地回答说。风雪吹开了他的薄薄的棉衣,他的身子已经被风雪吹打得摇抖不定。

    “过梁去……你疯了么?”老头子惊骇地抓着孙林的胳膊,摇了两摇。

    “我要……”孙林没有说出他所要说的话,望着前面雄伟的山峰,一种热望从他的心底燃烧起来。

    “同志,你过梁会冻死的!”老头子同情地恳求着。

    孙林没有听从老头子的话,背起马枪,勇敢地向着山顶走去。五分钟后,他变成一团雪块滚进茫茫的乱苍山里面了,只有洁白的雪地上残留着脚印的痕迹,没有多久,又被雪花掩盖住了。

    两天以后,抗联在涞源打了一个胜仗,老头子从甸坡赶着骡子回了家,在烧坏敌人汽车的战场上,他又碰见了那个年轻的通讯员,他坚毅的表情里愈发显露出青春的健康,对着汽车的碎铁片发着微笑,仿佛有什么快乐事情一样,只是左部脸上冻掉了一只耳朵。

    1941年7月作于延安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路上异样的荒凉景象的细致观察,孙林能够确认,自己的队伍刚从此经过。 B、孙林的眼睛“看起来没有精神”“老是盯在一个地方”,体现出他疲惫而无助。 C、文中孙林对如何完成任务感到焦急,因担心无法完成任务而产生不安心理。 D、老头子对孙林最终的决定感到惊骇又同情,表明老头子能理解孙林的急切,只是担心他这样过梁会死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梁上三不过”的说法,既是当地民众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老头子认为孙林不能过梁的原因,又从侧面突出了孙林决定过梁的决心。 B、小说中除了对任务进行描写之外,还实写了骡子、狗和麻雀等动物,意在通过动物在严寒中的表现衬托主人公不畏严寒,坚持过梁的形象。 C、小说中写孙林“变成一团雪块滚进茫茫的乱苍山里面了”,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使小说的主题也更好地凸显。 D、小说末尾写孙林虽然冻掉了左耳却面露微笑,表现他在胜利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满足,与前文所叙老头子好奇地望着他的两只耳朵相照应。
    (3)、小说多出写“雪”,结合文本分析有何作用?
    (4)、小说题为“过梁”,却并未具体描述主人公过梁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旦字子明,真宗时拜参知政事,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塞兼并之路。帝素贤旦,尝叹:“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

    契丹犯边,从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遇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旦曰:“愿宣寇准,臣有所陈。”准至,旦奏曰:“十日之间未有捷报时,当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旦既至京,直入禁中,下令甚严,使人不得传播。及驾还,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忽闻后有驺呵声,惊视之,乃旦也。

    宫禁火灾,帝曰:“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旦对曰:“陛下富有天下,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继上表待罪,帝乃降诏罪己,许中外封事言得失。后有言荣王宫火所延,非天灾,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旦独请曰:“始火时,陛下已罪己诏天下,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当坐者皆免。

    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缺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

    (节选自《宋史·王旦传》)

    材料二:

    公为人严重,可堪大事,避远权势,不可干以私。在相位十余年,外无夷狄之虞,兵革不用,海内富实,群工百司各得其职,故天下至今称为贤宰相。公于用人,不以名誉,必求其实。苟贤且材矣,必久其官,而众以为宜某职然后迁。其所荐引,人未尝知。寇准为枢密使,当罢,使人私公,求为使相。公大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邪!且吾不受私请。”准深恨之。已而制出,除准武胜军节度使。准入见,泣涕曰:“非陛下知臣,何以至此!”真宗具道公所以荐准者,准始愧叹,以为不可及。

    铭曰:烈烈魏公,相我真宗。相所黜升,惟否惟能。执其权衡,万物之平。

    (节选自欧阳修《王公【注】神道碑铭》)

    【注】王公:指北宋名臣王旦。去世后被追封魏国公,谥号“文贞”。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虑者A政令B赏罚之C不当D臣备位E宰府F天灾G如此H臣当罢I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上表。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函梁君臣之首”中“函”的词类活用相同。 B、殆,必将,一定。与《论语·为政篇》“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意思不同。 C、短,揭短,说坏话。与《屈原列传》“短屈原于顷襄王”中“短”意思相近。 D、其,代词,他。与《师说》“其可怪也欤”中“其”的意思和用法均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真宗对王旦非常赏识,认为他必将是创建太平盛世的辅佐良才,欧阳修在文中也以“烈烈魏公,相我真宗”对王旦予以高度评价。 B、王旦随皇帝出征澶州,后因留守东京的雍王急病,王旦被紧急调回代理留守事务,后皇帝班师回朝,王旦亲率子弟亲属到郊外迎接。 C、王旦用人不凭声誉名望,只依据真实才干;面对寇准的“深恨之”和“专谈卿恶”,王旦能公平任用,宽厚包容,足见其过人的雅量。 D、王旦在相位十余年,天下安定太平,内富足殷实,百官各司其职,外无夷狄侵犯。这些可作为“执其权衡,万物之平”评价的有力佐证。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5分,共10分)

    ①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

    ②公为人严重,可堪大事,避远权势,不可干以私。

    (5)、王旦在回东京代管留守事务前,做了哪些部署安排?体现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首(其一)

    杨万里

    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

    不因王事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

    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无情。

    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

    【注】①盱眙:紧邻淮河,是南宋与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东南第一山:盱眙境内的南山,被书法家米芾称为“第一山”,因此得名。②王事:指受朝命接待金国使臣。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秋,杨万里被任命为“焕章阁学士”,作为金国贺正旦使的接伴使。此诗即作于北行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近似白话的语句起笔,却具有点题并唤起读者注意的作用,暗示这里的不平常。 B、诗人用语以白描、不避俚俗著名,诗中“不因”“小出”“那得”等词语浅近明白。 C、诗人化用杜甫诗“齐鲁青未了”,写中原景象青翠无边,意在反衬眼前淮水碧绿浅窄和冷漠无情。 D、诗人善于描写画面,天色渐晚,暮霭重重,诗人浑然不觉,面对隔岸的渔火伤心断肠,让人回味。
    (2)、为什么诗歌第二句写第一山“未到负平生”,而结尾登临后又感慨“肠断”?请结合全诗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泰山记》中,“”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2)、被王维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的句子是
    (3)、文中描写琵琶女在夜深人静时,回忆往昔,伤心落泪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肇始于元,成型于明,完善于清,发展于近现代;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 公里。它不单是一条“虚”的空间之轴,(甲),其中蕴含着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基因。

    文化遗产,一定是静态的过去时吗?只能参观、缅怀么?当人类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历史责任传递到我们手中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七百五十多岁的北京中轴线,如同树木的年轮还在生长,而且    A      , 生生不息。

    (乙),推进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我们既要挖掘自身的文化价值精髓,又要以全球视野思考,深入挖掘中轴线的时代价值,坚定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文化传承的努力方向。

    以科学研究为抓手,探索中轴线活态文化遗产的共生保护。正阳门是中轴线上的重要遗产点,也是北京最大的雨燕族群繁殖地。春夏晨昏之际,结群的北京雨燕在古老高大的城门楼上如追风逐电般争相竞飞。为观察雨燕产卵、孵化全过程,科研团队从2018年开始建立雨燕栖息数据存储系统,该系统为日后国际性研究与保护积累了大量科研数据。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助力中轴线数字文化遗产的公众保护。为实现由“单一文物景观”向“多元应用场景”的突破性转变,①北京重点探索文化遗产的科技保护与公众参与相协调的路径 , ②兼容公众的文化需求与消费新模式,策划公众模拟修缮、模拟考古等可视化呈现、互动性体验,更直观地使中轴线上的建筑艺术、历史故事能够呈现给社会公众,发挥数字化解决方案在遗产保护领域的动力优势。

    当传承与新生成为一座城市新的关键词,历史文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    B     , 站在时代潮头的我们要主动设置议题,将这条蕴藏着核心文化基因的延长线,塑造成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风景线。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
    (4)、下列句子中的“杰作”与文中加点的“杰作”,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A、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B、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 C、在不同的劳动建设中,故乡的人民仿佛正在抽针引线,共同绣着一幅伟大的杰作。 D、这篇文章无的放矢、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可谓“杰作”,大家见了都直摇头。

四、写作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渐入深秋,天气转凉,世间万物自然开始面对清冷时节。过了这个秋冬,就能更好地应对后面更多的秋冬;过了这个秋冬,就能迎来更多的繁茂春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