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四次阶段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1-16 类型:高考模拟

一、本大题共5题,共18分。

  •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盛世修典兴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典籍的收藏保存,从而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

    早在周朝时,由朝廷设立的守藏室就保存着历算、预测、谋略等方面的典籍,可谓是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史料显示,老子 曾在周王朝担任守藏室史,类似后来的图书管理员。秦朝收藏各类典籍的地方被称为“石室金匮”。金匮指用金属封缄的柜子,石室即用石头修筑的房子,这种封闭性好的空间用来储藏典籍再合适不过了。但是,秦朝的焚书坑儒导致不少先秦典籍损毁,实在是遗憾。

    位于西安未央区的著名古迹天禄阁是汉朝廷御用收藏典籍和开展学术活动的地方,兼具图书馆和档案馆功能。西汉学者刘向 就曾在这里编校图书,搜集先秦典籍,为保存先秦文化做了大量工作。《战国策》一书就是在这里辑录完成的。

    唐朝廷在门下省设立修文馆保藏典籍,后更名为弘文馆。据记载,当时的弘文馆有藏书二十余万卷,并有校书郎负责校理图 籍,勘正错谬。宋代的崇文院是中央藏书之所,宋仁宗景祐年间,欧阳修、宋祁等人奉诏整理图籍,编撰了《崇文总目》。此外,崇文院还主持编纂了四部丛书,即《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厥功至伟。

    蒙古族建立元朝后,积极学习汉文化。元文宗图帖睦尔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曾在京师创建奎章阁,以收藏各类经史图书。他还组织人员编修《经世大典》,整理并保存了大量元代典籍。遗憾的是,这部图书已经散佚。

    明清时期的文渊阁是赫赫有名的皇家藏书场所。明朝时,一批饱学之士曾在此主持编修《永乐大典》,该书被称为“世界上有 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清廷组织人员在此编修的《四库全书》也颇为有名。因《四库全书》规模宏大,为方便收藏,朝廷 先后建造7座藏书楼,因此有“四库七阁”之说。

    除了朝廷建造的藏书设施,中国古代还有一些著名的私人藏书楼,比如宁波范氏“天一阁”、苏州顾氏“过云楼”等,它们在保存 中华典籍方面也功不可没。

    (取材于《海南日报》)

    材料二

    中国国家版本馆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四馆分别选址北京燕山、西 安秦岭圭峰山、杭州良渚、广州凤凰山,保藏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让文化典籍“藏之名山、传之后世”。2021年全国两会把国 家版本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工程重要内容,正式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版本”一词起源于宋代。此后,“版本”的内涵不断演变、丰富。版本,最初指同一书籍的不同印本,后来又指同一类事物在不 同介质上的体现形态,现在,古今中外一切载有文明印记的各类资源,都可以称为版本。版本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沉淀。版本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反映和见证着一个时代的文明成就,也推动和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我们对历史上文化 盛世的认识,往往是从那个时代的典籍和版本入手的。站在新时代历史起点上,建设国家版本馆,彰显了新时代的国力昌盛,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前景。

    作为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中国国家版本馆将永久保藏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各类版本资源。“一 总三分”四馆共同构建了中华版本保藏传承体系,各馆既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又遥相呼应、浑然一体,中央总馆是国家版本 资源总库,加挂副牌“国家版本数据中心”,将牵头承担国家版本资源规划协调职能。三个分馆是中央总馆的异地灾备中心和  区域性版本资源聚集中心。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构筑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就是着眼于中华版本的永久安全保藏。

    国家版本馆全面征集保藏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中华版本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出版物版本全部入藏中央总馆, 同时吸纳具有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中华古籍、革命文献、宗教文献、雕版拓片、碑帖家谱、钱币邮票、影视剧数字版和外国 精品版本等。从陶石兽骨到金属竹木,从实物的纸张到虚拟的数字,版本的载体千变万化、缤纷多样,它们承载着知识与思想,延续着古老的文明。

    版本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们首先要注重研究中国版本对世界的影响,包括传播途径、历史演变、交融作用等。同时还 要研究世界版本对中国的影响,包括国外各类版本的传入、借鉴、吸纳、融合。国家版本馆为世界读懂中国打开了又一扇文 化之窗,从版本文化的独特视角,着力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从而广泛宣介中 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取材于《光明日报》)

    材料三

    沿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北,燕山脚下,青山怀抱间, 一组中式建筑群坐北朝南、依山而上,典雅瑰玮。这里是中国国家版本馆 中央总馆,落成一年有余,1600余万册(件)版本资源入藏这座国家级文化殿堂,依托现代科技力量,浩瀚中华文明基因得以保护、赓续。

    国家版本馆系列展览的序厅——文兴楼内,“版本工艺”“中国邮票”“中国货币”3个专题展览率先亮相,分别展示新石器时代至 近现代的版本工艺、中国邮票和中国历代货币的发展变迁,从不同角度展现丰富厚重的中华文明遗产。展厅里,每一件展品 的来头都不小。其中一册西夏时期的《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64 件文物。它是西夏文字、吐蕃文化和中原印刷术三种文化完美结合的载体。    

    步入主建筑文华堂,中央挑空两层高13米、面积1350平方米的国家书房让人眼前一亮——仰观穹顶,取自宋代石刻天文图的 满天星宿点缀其中,寓意中华文明如星空般浩瀚璀璨;环视四周,15组书柜、3万余册古今经典汇成文山字海,彰显厚重文化 底蕴。

    围绕国家书房,基本陈列"见证伟业——中华民族复兴版本展"和“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中,以陶器、甲骨、青铜、简牍、丝帛、纸张等为载体的中华文明印记贯穿展线,其中不乏最早记录“中国”一词的青铜器——何尊,宋人书、宋人刻、宋人拓的孤本《西楼苏帖》,唯——尊未经人工修复的兵马俑等重磅文物。泱泱中华文化,在亘古岁月中薪火相传。专 题展览“版本琳琅——中国当代出版精品与特色版本展”里,不同版本的《新华字典》、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前4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深受海外读者欢迎的多语种《红楼梦》绘画本等,铭刻岁月印记、富有时代特色,展现了新中国文化建设的繁荣 景象。挖掘版本文化内涵,推动版本文化交流,开拓版本学术视野,不断铸造和提升版本事业的发展平台,是社会对国家版本馆的期待。

    登上建筑群的制高点——国家版本馆的核心建筑文瀚阁,主题展览“真理之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汇集 2000余件经典著作、手稿手迹、档案资料,仅《共产党宣言》就有来自全球各语种的300多个不同版本。阁内文瀚厅,集中 陈列展示珍贵古籍出版物,包括《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中华再造善本》等原大仿真影印本、古籍影印本和原雕版刷印 本。版本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国家版本馆是贯通古今版本的文化长廊。

    目前,总馆已入藏版本1600余万册(件),加上三个分馆,入藏版本已超过2500万册(件)。这是全国近900家收藏单位、580余 家图书出版社、1万余家报刊社及无数民间藏家共襄盛举的成果。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重要的是让这些中华文明“金种子”得到更好的保护,传之后世。国家版本馆兰台洞库内,昔 日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文澜阁四阁的《四库全书》古籍真本和仿真影印版本首次同台合璧。天然山体开凿改造的洞库内,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多沉睡千年的珍贵古籍得以保藏,重焕生机。

    (取材于《北京日报》)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历朝历代都修建了专门的建筑来收藏保存典籍文献。 B、秦代修建了“石室金匮”,收藏条件不好导致典籍损毁。 C、刘向辑录的《战国策》是汉代收集保存先秦文化的代表。 D、从藏书建筑可推断,《四库全书》规模超过《永乐大典》。
    (2)、根据材料之,下列对“版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宋代以后,“版本”一词被用来代表国家的修典兴藏。 B、版本馆的收藏品是能够反映、见证文明成就的文化载体。 C、版本的载体包括了陶石兽骨,金属丝竹以及纸张与数字。 D、“版本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因此要研究世界版本。
    (3)、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的展品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能从一个侧面印证我国宋代就有了活字印刷术。 B、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证实了把“中国”作为国家名称使用有悠久的历史。 C、《新华字典》是当代出版精品,是新中国文化建设成就中的一个代表。 D、展出的《共产党宣言》300多个不同版本中,有来自国外的精品版本。
    (4)、根据上涉材料,下列对国家版木本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对国家版本馆的建设有指导意义。 B、国家版本馆的建筑命名参考了历朝历代对同类建筑的命名。 C、国家版本馆的藏品是全国各家单位与民间人士共同提供的。 D、国家版本馆将《四库全书》四库七楼古籍真本汇聚于总馆。
    (5)、根据上面的三则材料,分条列举建设国家版本馆的意义。

二、本大题共6题,共18分。

  •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下之事莫神于兵,天下之能莫巧于战。昔者,汉武之有事于匈奴也,其世家宿将交于塞下。而霍去病奋于骄童,无向不 克,声威功烈震于天下,虽古之名将无以过之。汉武欲教去病以孙、吴之书,乃曰:“顾方略何如耳,不求学古兵法。”信 哉,兵之不可以法传也。昔之人无言焉,而去病发之。此足以知其为晓兵矣。

    或曰,夫以兵可以无法,而人可以无学也。盖兵未尝不出于法,而法未尝能尽于兵。以其必出于法,故人不可以不学。然法 之所得而传者,其粗也。以其不尽于兵,故人不可以专守。盖法之无得而传者,其妙也。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一日之内,一阵之间,离合取舍,其变无穷,一移踵瞬目,而兵形易矣。守一定之书,而应无穷之敌,则胜负之数戾矣。是以古之 善为兵者,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与夫离法而会法。顺求之于古,而逆施之于今;仰取之于人,而俯 变之于己。人以之死,而我以之生;人以之败,而我以之胜。视之若拙,而卒为工;察之若愚,而适为智。运奇合变,既胜 而不以语人,则人亦莫知其所以然者。此去病之不求深学,而自顾方略之如何也。

    “穷寇勿迫”,赵充国所以缓先零【1】也,唐太宗犯之而降薛仁杲。“百里而争利者蹶上将”,孙膑所以杀庞涓也,赵奢犯之而 破秦军。皆非法之所得胶而书之所能教也。然而,善者用之,其巧如是。此果不在乎祖其绪余而专守也。

    赵括之能读父书详矣,而蔺相如谓徒能读之而不知合变也。故其于论兵,虽父奢无以难之,然奢不以为能,而逆知其必败赵 军者,以书之无益于括,而妙之在我也。

    昔之以兵为书者,无若孙武。武之所可以教人者备矣,其所不可者,虽武亦无得而预言之,而唯人之所自求也。故其言曰:“兵家之胜,不可先传。”又曰:“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又曰:“人皆知我所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   复,而应形于无穷。”善学武者,因诸此而自求之,乃所谓方略也。去病之不求深学者,亦在乎此而已。

    嗟乎!执孙、吴之遗言,以程人之空言,求合乎其所以教,而不求其所不可教,乃因谓之善者,亦已妄矣。

    (取材于《何博士备论》)

    注释:【1】先零:古代羌人部落,曾与匈奴联合侵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兵形矣       易:容易 B、而卒为        工:巧妙 C、知其必败赵军者   逆:预料 D、人之空言      程:衡量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可以法传也             此去病不求深学 B、人可以无学也               应形于无穷 C、妙也                             所不可者 D、所谓方略也                       因谓之善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胜负之数戾矣     那么胜负的运数就会逆转 B、百里而争利者蹶上将    行军百里路去争利会使上将遭受挫败 C、武之所可以教人者备矣    孙武教人可以做好作战准备 D、人皆知我所胜之形    人们都知道我用以战胜敌人的作战方式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霍去病未刻意学习古代兵法,却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功业,被作者视为真正的知兵者。 B、善于用兵者,不一定要固守前人遗留下来的兵法,这正是用兵之道神妙莫测的体现。 C、第三段中,对举赵充国、唐太宗等四人事例,旨在证明兵法与实战之间存在着矛盾。 D、本文观点鲜明,述史实,引名言,史论结合,分析透彻,议论严密,至今仍可借鉴。
    (5)、简要概括作者关于用兵之道的核心思想。
    (6)、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思想的?

三、本大题共2题,共6分。

  • 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 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 · 子路》)

    材料二: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论语 · 乡党》)

    材料三: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

    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呐也。

    (《荀子 · 非相》)

    【注】①便便:同“辩辩”,明辨流畅的样子。②呐,同“讷”,说话迟钝。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孔子主张(限两字),“阙如”的意思是
    (2)、结合三则材料,从“言”与“默”的角度,简析儒家的言语观。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 4.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感秋

    唐·杜荀鹤

    年年名路谩辛勤,襟袖空多马上尘。

    画戟门前难作客,钓鱼船上易安身。

    冷烟黏柳蝉声老,寒渚澄星雁叫新。

    自是侬家无住处,不关天地窄于人。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兴》首联“玉露”指白露,其含义与“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玉露”不同。 B、“江间”句写江流连日奔涌行前,从不停歇:“塞上”句则遥想边关阴云接地。 C、《感秋》首联“空”,意为“徒劳地,白白地”,流露出作者的无力无奈之感。 D、《感秋》颔联“画戟门”指官宦人家的门第;尾联“侬家”指的是乡野百姓家。
    (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兴》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首联的起兴、颔联的象征,意境恢弘,气势磅礴。 B、《秋兴》尾联将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写暮砧之声起,暗示冬至已至,别具深意。 C、《感秋》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语言朴素自然,情感层层推进,富有变化。 D、《感秋》颈联借景抒情,下句所写的景物将意境扩大,巧妙暗示作者心境的变化。
    (3)、两首诗中都出现了“舟”这一意象,诗人在其中寄托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在《红楼梦》“人物专题”研读活动中,同学们围绕主要人物,梳理了前45回相关回目。

    第一回中石头向空空道人介绍此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千部共出一套。”鲁迅在评论《红楼梦》创作成就时说:“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请从【A】【B】【C】【D】中选择一人,写出他/她的姓名,并结合相关情节分析你对“真的人物的理解。

    人物A

    人物B

    人物C

    人物D

    十二回

    毒设相思局

    三回

    抛父进京都

    二十七回

    滴翠亭戏彩蝶

    十七回

    试才题对额

    十三回

    协理宁国府

    八回

    比通灵半含酸

    三十回

    借扇机带双敲

    三十三回

    大承笞挞

    十五回

    弄权铁槛寺

    二十七回

    埋香冢泣残红

    三十七回

    夜拟菊花题

    三十六回

    情悟梨香院

    二十回

    正言弹妒意

    三十八回

    魁夺菊花诗

    四十二回

    兰言解疑癖

    四十三回

    撮土为香

  • 6. 根据原文填空。
    (1)、《陈情表》中,作者提到自己生活孤单,没有依靠的句子是:“ , 形影相吊。”
    (2)、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写反抗暴秦之势,《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一夫夜呼,”写晋因伶人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态。    
    (3)、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前者以“”一句极写人口众多的盛状,写尽钱塘的繁华景象;后者以“”一句描绘野麦丛生的画面,道出扬州的劫后荒凉。
    (4)、《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边塞的雄奇壮阔,《燕歌行》“  , 孤城落日斗兵稀”则写出边塞的凄凉与悲壮。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 雄飞雌从绕林间”两句十四个字借景抒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 7.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山湖琴韵

    ①常熟有山,有湖。山是虞山,湖是尚湖。站在虞山上看尚湖,湖岸逶迤,湖波清亮,湖中倒映着蓝天白云。有飞 禽从湖上飞过,如点点音符在湖天之间飘动。坐在湖畔看虞山,一脉青影,在云天间起伏,山虽不高,却使这江南水乡的地  平线变得和湖岸一样柔曼曲折。虞山投影在湖波中,晃动着一片墨绿的光影,使原本清澈的湖水显得深不可测。

    ②曾经有一位智者在这里垂钓,尚湖因此得名。智者是传说中三千年前的姜尚,也就是《封神榜》中的姜子牙。远古时代的 姜子牙是否在这里隐居钓鱼,现代人无法考证。对这样的传说,我宁信其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能将姜子牙飘然不群的 身影和这样秀美的湖山叠映,可以让现代人的想象之翼直飞九天云霄。脑海中出现姜子牙垂钓的形象时,耳畔有一缕清音飘 过。那是古琴的韵律,是激越灵动的《流水》,是清静悠扬的《平沙落雁》,是深情缥缈的《忆故人》。姜子牙的时代,古 琴大概已经有了雏形,像他这样深谙文韬武略的智者,应该会弹琴。也许那时没有这些曲子,但一定有其他更清幽淡远的韵 律。姜子牙垂钓时,耳畔应有琴声。

    ③如果说,三千年前姜太公的传说太古远,无法考证,那么,一千五百年之后,常熟的另一位先贤,就在这里留下了清晰的 脚印。他是孔子的弟子言偃。据说,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言偃是唯一的江南人。他早年在鲁国做官,中年在中原弘儒传道, 晚年回到故乡,在虞山脚下躬耕讲学,传播礼乐。听言偃讲学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尚湖侧畔的言子讲堂,是当时人们心目 中江南的最高学府,然而要听一次言子的讲学,并不容易。归隐故里的言偃,应是历尽了人世沧桑,他喜欢一个人看山赏

    水,抚琴独吟,沉醉在虞山与尚湖之间。湖山如有记忆,应记得这位哲人飘然的身影,也应记得湖山间的古调琴韵。    

    ④在尚湖畔散步时,我还会想起唐代书法家张旭,常熟是他长期生活的地方。这位“草圣”,常常醉酒而书,手中的毛笔如有 神助,把汉字写成了前无古人的艺术品。我年轻时曾迷恋过张旭书法,看他的《千字文》《古诗四帖》《心经碑》和《肚痛 帖》,觉得是神人之作,笔墨线条在变化无穷中挥洒出酣畅淋漓的气韵,那种天马行空般狂放不羁的风格,今人难以摹仿。张旭的草书,像什么?像风中行云,像山间奔泉,像急风暴雨在天地间喧哗…我一直无法用恰当的文字形容,直到在常熟 听古琴时,才恍然有所悟:他的草书中,有古琴的神韵。我不知道张旭当年是否喜欢弹古琴,然而他的笔墨和古琴的韵律, 似有一种无法用言语道明的内在契合。

    ⑤说到张旭,当然还会想到元代大画家黄公望。黄公望也是常熟人,他的水墨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传说黄 公望善弹古琴,作画前,常常先面对湖山抚琴歌吟,弹到动情处,弃琴执墨,挥毫成画,山水烟霞,满纸生辉。黄公望绘画 所用颜料,多用虞山石研磨而成。黄公望的山水画中,不仅有虞山尚湖的绚烂灵秀,也有斑斓起伏的琴韵。

    ⑥在虞山和尚湖之间处处联想到古琴,并不是牵强附会。在明代,这里出现了一位古琴高手,名叫严天池,他创立了虞山琴 派,将中国的古琴艺术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虞山琴派的影响辐射全国,甚至波及海外。常熟,成为中国古琴艺术史上的一个 制高点。严天池出身名门,父亲是当朝重臣。但这位“高干子弟”不爱当官,只喜欢弹琴读书。他一生为古琴做了影响深远的 几件大事:组织“琴川社”,创立了虞山琴派;编定《松弦馆琴谱》。“轻微淡远”“博大平和”的虞山琴派被誉为“古音正宗”,严天池因对古琴艺术的开拓和贡献,被比作“古文中之韩昌黎、岐黄中之张仲景”。在严天池之后,虞山琴派一直在常熟绵延不 断。明末清初这里又出现民间古琴大师徐青山,当时少有人可以与之比肩。而到现代,又诞生了学者型的古琴高手吴景略, 使虞山琴派峰回路转,衍生出一片清新气象。

    ⑦我在常熟两次参观“虞山派古琴艺术馆”,本以为能在这里看到严天池抚摸过的古琴,但是没有。馆中只有图片和文字,没 有和严天池有关的实物。然而,这里处处回荡着清雅的琴声,如低吟,如倾诉,拨人心弦,把听者引入幽远的遐想。在琴声 中,我想起了严天池的一些轶事。严天池不喜欢做官,但中年之后到福建邵武做过知府,上任前,他到当地的城隍庙里发誓:“必不携邵武一钱归!”为官三年,洁身自好,绝不收受贿赂。三年后,严天池辞官回家,船出城门时,他把积攒的薪俸  银子悉数交给了送行者,当地人不受,他说:“我来的时候向城隍神发过誓,绝不带邵武一钱归,这些银子,留下来修治桥梁吧!”严天池的清廉正直和散淡超然,多少和他对古琴的痴迷有关。

    ⑧走出古琴馆,耳畔琴音飘绕,回望天边青黛色的虞山,正如一张巨大的古琴,横卧在江南大地。

    (取材于赵丽宏的同名作品)

    (1)、下列对加点词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飘然不群的身影            不群:与众不同 B、深谙文韬武略的智者          深谙:特别了解 C、少有人可以与之比肩          比肩:地位相当 D、衍生出一片清新气象          衍生:分化,派生
    (2)、下列对作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段先从山的角度写湖,再从湖的角度写山,表现出山光与湖色互映相成之美。 B、言偃、张旭、黄公望都曾生活在常熟,他们的讲学或创作都受到了古琴的影响。 C、严天池辞官后不带邵武一钱归,源于他对琴曲的痴迷超过了对物质财富的追求。 D、文章生动叙写了常熟的典型文化样式,表达了对传统文化走向衰落的遗憾之情。
    (3)、文章题目有哪些含义?请围绕“韵”字简要回答。
    (4)、文章结尾颇具特色,请赏析其妙处。

六、本大题共3题,共65分。

  • 8. 语言基础运用

    ①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工作是研究和展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②考古工作者 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丰富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活化了历史内涵,延伸了历史场景。③事实上,考古既是在不断发现遗存、探寻历史,也是在传承历史、在古代遗存发掘中不断弘扬文化。④遗址的发掘与复原、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既让历史遗迹、文化瑰宝重见天日、重获新生,也让更多人能够在触摸历史中感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在视通万里中读懂“何以中国”。⑤与考古文物的每一次相遇,都能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先人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审美取向,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⑥在这个意义上,文物不仅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物质载体,还是历史的见证。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②句中画横线的四个词语均使用正确。 B、④句中的“视通万里”可以替换为“思接千载”。 C、⑤句中“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可以互换。 D、⑥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句中画线部分互换。
    (2)、不改变原意,对③句画横线的部分进行改写,使之与③句画波浪线部分结构基本一致。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

七、写作题

  • 9.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⑴“特种兵式旅游”是一种在年轻人中兴起的旅游方式,指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和费用,游览尽可能 多的景点,以了解更多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像特种兵在执行任务。对于这种旅游方式,你有怎样的 认识?请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

    ⑵“显眼包”在2023年成为网络流行语,“显眼”指明显而容易被看到,因而引人注目;“包”用在动 词、形容词后面,指具有某种特点的人。经典文学作品中也不乏这样的“显眼包”,请选择一个人物,说 说他(她)的“显眼”之处。要求:符合作品内容;条理清晰,语言简洁。

    ⑶请以“我相信”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题目自拟。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 10.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题目一: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 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 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 议论文 。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题目二:

    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

    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