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2025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1-16 类型:高考模拟
一、积累应用10分
-
1.(1)、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2)、飞湍瀑流争喧豗,。(李白《》)(3)、唐太宗所说的“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论语·里仁》中孔子所说的“ , 。”两句话。2. 按要求选择。(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改变一个人思想的愿望并不新鲜,因为赢得人心是广告和政治的核心,辩论的目的就是说服别人。然而,现在的问题是, ▲ , ▲ , ▲ , ▲ , ▲ 。这虽然不太可能减慢神经技术的进步,但仔细考虑这些问题可能有助于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从而帮助人类保护我们最具人性的地方。①激烈的议论和争辩将随之到来
②而随着这种技术一步步地变为现实
③只要稍加推动就能改变人脑活动的技术
④人们对挖掘人脑数据的伦理问题也会越来越敏感
⑤将操纵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风险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A、④①③②⑤ B、④⑤②③① C、③④②①⑤ D、③⑤②④①(2)、为深入了解“喝咖啡是否可以延年益寿”这一问题,小虹从报刊和网络上收集了一些相关信息,以下最不可信的一项是( )。A、标题:《咖啡因对人体代谢的影响》,来源:“智慧养生”公众号。 B、标题:《每天两杯咖啡,长寿不是梦!》,来源:某微博大V分享。 C、标题:《咖啡有益于心血管健康》,来源:某网站“健康生活”专栏。 D、标题:《权威专家解析:喝咖啡与延长寿命的潜在关联》,来源:《营养健康专刊》。二、阅读70分
-
3.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①中国的小说起源于说书,并不是什么高雅的事物。高雅的人当时都去写诗了。所以,小说自古以来地位低微,是“小道”“小技”,就连小说的作者本人,都羞于提及自己的写作,这就直接导致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白话小说,作者几乎都是存疑的。现在普遍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但也有人认为证据不足,作者有可能是曹雪芹的父亲,或者别人;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但也有人认为不是。这些著名的小说,到现在都没弄清真正的作者是谁,就在于小说在古代是没有地位的,即便有人写了,也很少把作者的真实姓名署上去—说书、演戏、写小说,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不仅不能望重士林,甚至还会损及自己的声名。
②这种局面现在已经彻底改观,文学界近年独领风骚的多半是小说家,但不等于说小说就成了多优雅的文体了。说到底,小说还是俗物,也是和俗生活紧密相连的。
③小说贴近日常生活的末梢,既描写人生中吃喝玩乐、喜怒哀乐的场景,也记录个体的经历、遭遇和命运。一个没有俗生活之经验的人,往往写不好小说。曹雪芹如果没有大户人家的生活经验和成长记忆,他是写不出《红楼梦》的。
④因此,小说不应该拒绝俗事、俗生活,相反,只有以俗生活为底子,作家才能把一种人生写结实了。古人云,“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这话说的就是小说,而非诗歌。所谓“文不能通而俗可通”,更是说出了小说的实质,把小说名之为“通俗演义”,恐怕亦因此而来。
⑤关于文学的雅与俗之争,由来已久。多数人的内心,可能都会有一种向往世俗的冲动,俗只是不高尚而已,它的存在,并无什么罪过。给俗文学应有的地位和正确的认识,也有利于文学的发展走向多元、丰富。文学史不会因着写了张恨水,就变得俗气了;也不会因着写了金庸,就降低标准了。对俗文学一脉的正视,只会使中国文学的版图变得更加完整。
材料二:
①在小说、戏曲这类中国传统的通俗文学中,也存在雅俗之分。清代的“花雅之争”,就是戏曲内部作为雅乐正声的昆曲与京腔等花部乱弹之间的区别。而笔记体小说的文言叙事与话本、章回的白话叙事之间也有雅俗的不同,《世说新语》往往就不会被视为通俗小说。雅俗之间可变通,而文体不是划分雅俗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小说而言,《三国演义》《红楼梦》是传统通俗小说,但当代读者只把它们当经典读。经典即“正”,也就是“雅”。所以雅俗之辨证涉及读者问题。
②在《小说的兴起》中,瓦特就专门谈到“读者大众”与“小说”兴起的直接关联。洛文塔尔在《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一书中也论及,在18世纪,“甚至一个相当没有名气的作家也可以靠给狂热的公众写连载小说获得丰厚的收入”。在中国,通过写连载小说来获取收入,是从19世纪后期开始的。文学革命之后,新文学家把文学作为启蒙与救亡的事业,而把那些靠连载小说来赢得读者、赚取收入的作家排斥在“主流”文学之外,于是后来的研究者把这些被排斥的作家统称为“通俗作家”。现代中国文学的“雅俗之争”是由雅文学即新文学家主动挑起的,他们把通俗文学作为一个相对的存在,始而批判,既而共生,最终相融。文学革命的发动,目标在于“立人”,读者启蒙是新文学取得成功的关键。要赢得读者支持,就要排斥已拥有大量读者的通俗文学。雅俗文学同争读者市场。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读成是向无产阶级读者、大众读者,尤其是底层读者蔓延的文学运动。文学大众化、通俗化运动在新文学中得以展开,由此雅俗文学互鉴优长。至40年代朱自清提出“雅俗共赏”,既是对理想读者的邀约,也是对文学创作的要求。材料三(书籍部分目录):《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章新小说的诞生第一节小说界革命的发生与发展第二节新小说演进的动力第三节新小说群体的形成……第四节新小说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小主的起点第三章商品化倾向与书面化倾向第一节小说市场的拓展第二节小说家的专业化第三节新小说的商品化倾向第四节新小说的书面化倾向第四章由俗入雅与回雅向俗第一节在雅俗、新旧之间第二节由俗入雅——梁启超们的救世说第三节回雅向俗——礼拜六派的消闲说第四节雅俗并存局面的初步形成……
(1)、小虹读完材料一、材料二后,想进一步阅读《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这本书查找相关信息,她最可能会先阅读材料三目录中的第章,然后可能还会阅读第章。(2)、小虹要根据材料向同学们做一个关于“中国现代小说雅俗融合思想”的微报告,以下文学家中她最可能会在报告中提到的一位是( )。A、鲁迅 B、朱自清 C、张恨水 D、金庸(3)、以下能够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抒发了徐志摩对康桥这一精神依恋之乡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与他年轻时旅欧在此的读书、交友生活息息相关。 B、《故都的秋》意味隽永,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故都北平的秋味,既与郁达夫文人式的审美情趣有关,也离不开对故都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图景的熟悉。 C、《阿Q正传》的主人公形象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基于鲁迅对绍兴同乡、远亲的观察所拼凑起来的,因而对国民性具有细致的洞察和深刻的批判。 D、《老人与海》的创作风格受“冰山理论”影响,以简洁、明快著称,海明威希望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能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4)、以下结论不符合材料一、材料二文意的一项是( )。A、充分肯定俗文学,给其应有的地位和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文学的发展走向多元、丰富。 B、中国现代文学“雅俗之争”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新文学家为了启蒙读者而排斥通俗文学。 C、不仅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存在雅俗之分,在传统的通俗文学内部也有雅俗的区分。 D、纵观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新文学与通俗文学始终处于相互并存与对立的状态。(5)、依据材料,以下关于中国传统通俗文学雅俗之分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文体是判断雅俗的唯一标准。 B、白话叙事的一定是俗文学。 C、雅俗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所有笔记体小说都是雅文学。(6)、简析材料三次提到《红楼梦》的作用,并结合《红楼梦》中具体人物或情节,试举一例来证明《红楼梦》以“俗生活”为底。4.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山谷微风
余华
①二月下旬,我和家人离开寒冷的北京,来到冬季时气候宜人的三亚,住在朋友提供的阿那亚二期公寓里。
②阿那亚坐落在吉阳区的山谷里,地势狭长,绵延而上。傍晚时分,我们坐在公寓的阳台上,沐浴微风,眺望远处层峦叠嶂的山势,辽阔壮观,心旷神怡。心旷神怡不只是视觉的向往,还有微风徐徐吹来的惬意悠然。
③七年前的冬季,我们在三亚海棠湾住过一些日子,领略了什么是风急浪高。我们每天在海边的木栈道上行走,嚣张的海风吹得我一阵一阵的头痛,所以这次来三亚带上三顶帽子,心想当三顶帽子都被风吹走后,差不多是我们回北京的时候了。
④我的想法当然错了,这里的微风彬彬有礼,会让我把三顶帽子安然如故带回北京。山谷微风柔和清新,亲切友好,来到身上仿佛是不间断的问候。
⑤初来这里时,我常去下沉式的Y酒店,要一杯咖啡,坐在西班牙餐厅的长桌旁,感受微风吹拂。敞开风格的建筑结构让微风有了细致的变化,我因此想到了一个词汇,这是莎士比亚派遣记忆的信使前来告诉我的。⑥莎士比亚本能地把风和自由组织进一个句子,在《暴风雨》中,普洛斯彼洛对爱丽儿说,“你将像山上的风一样自由。”在《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里,阿伽门农对埃涅阿斯说,“请你像风一样自由地说吧。”
⑦【甲】就是自由,山谷微风来到通透的敞开式建筑里,依然自如进出 , 可是墙体的存在试图要规定它的进出,它的自由诉求因此表达出来了。我感受到了与公寓阳台上不一样的微风,阳台上的微风坦率直白,方向一致,扑面而来时毫不犹豫,西班牙餐厅里微风的方向并不总是一致,有些迟疑,有些暗示,有时候迎面而来,有时候在背后提醒,似乎要表达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
⑧这是什么样的微风,我找不到准确的表述语句,只找到一连串的不是,不是杜甫“细草微风岸”的风,不是高骈“水晶帘动微风起”的风,冯延已的“吹皱一池春水”是因为“风乍起”,过于突然,也不是,更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里的风,山谷微风不是壮志凌云之风,不会去送别荆轲,它知道自已普通微小,所以低调,其低调有点像我少年时期在炎热夏天里寻找的穿堂风。
⑨卷起来扛在肩上的草席,这是我少年时有关夏天的意象。那时候我们家搬到了海盐中学后面,不再与医院的太平间面对面了,我的午睡也从太平间凉爽窄小的水泥床转移到中学教学楼走廊通风的水泥地上。
⑩当时海盐中学的位置是现在的向阳小学如今已是全新的建筑,但是这幢两层的旧式建筑完好保存下来,楼上楼下都是五个房间,当时上下各是四个教室、一个教师办公室。当时一层走廊的两端没有门,中间有大门,空荡荡的大门,我中学的四年只见过门框没见过门,这应该是穿堂风乐意光顾的原因。
⑪暑假的时候,我经常在午饭后光着上身,穿着拖鞋,卷起自己床上的草席,扛在肩上,走过池塘,走进海盐中学那幢教学楼的走廊,探寻穿堂风,从这头走到那头,既感受风向,也感受风力,然后选定一个和风习习的位置,铺开草席,席地而睡。
⑫可是穿堂风是自由主义的风,一会儿从这边过来,一会儿从那边过来,有时候风吹不断,有时候突然没风,像是风扇遭遇停电。
⑬我少年时期夏天的午睡因此充满了缺陷,经常是躺下后还没睡着就没风了,就得起身卷起草席去找下一个风点,确定那里的风逐会吹一会儿,再躺下去,可是马上又没风了。
⑭躺下,起身,再躺下,再起身,如此反复,睡意全无,这是穿堂风留给我的清晰记忆,在此后的日子里时常出现一下。【乙】如今的穿堂风只剩下名字,它在炎热夏天里已经不受重视。【丙】凉风习习不再是从自然界长途跋涉而来,而是人工凉风了,从私人和公共建筑里的制冷空调里出来,在房间里在大厅里在建筑里旋转扩散。
⑮我童年时享受过人工凉风,准确的说法是手工凉风,那时候人们的家里没有电风扇,空调是闻所未闻,人们习惯在夏天的晚上坐在户外乘凉,人手一把蒲扇,一边给自己扇风一边与邻居聊天。童年的我假装认真听他们说话,站在扇过来的风这边,搭上一阵子顺风,这个大人手累了放下蒲扇,我就走到另一个仍在扇风的大人旁边,继续假装听他们说话,继续搭顺风,他们笑的时候我也跟着笑,其实我根本听不懂他们说的话。
⑯这里的山谷微风不是当年海盐中学教学楼里的穿堂风,这里白天的上坡风和晚上的下坡风持续不断,这是山谷狭长地势给予的礼物,因此我坐在Y酒店负层的西班牙餐厅长桌旁时,感受的不是微风的离去和到来,而是微风的细致和变化,还有微风的不可知,我开始了无边的遐想。
⑰多少豪杰壮举,不论是壮士一去不复还,还是壮士高奏凯歌而归,只要进入历史的长河就会无足轻重,维吉尔说:“一丝微风勉强把他们的名字吹入我们耳中。”
(1)、赏析第③④段的语言特点。(2)、分析第⑧段在文章中的作用。(3)、分析第⑧段和第⑥段画线句在文章构思上的作用。(4)、文中多处写到“风”及由此引发的遐想,结合甲、乙、丙三处画线句,评析“我”对“风”的感受与思考。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晚登辽海亭
【金】高士谈
登临酒面①洒清风,竟日凭栏兴未穷。
残雪楼台山向背,夕阳城郭水西东。
客情到处身如寄,别恨他时梦可通。
自叹不如华表鹤② , 故乡常在白云中。
【注】①酒面:指饮酒后的面色。②华表鹤:传说有一个叫丁令威的人,学仙有成,化鹤返乡,停于城门的华表柱上。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登临高处望向远方,满腔愁绪无穷无尽。 B、颔联写“残雪”和“夕阳”,表现了景象的凄凉冷清。 C、颈联由写景转为抒情,抒发有家不得归的哀痛凄婉。 D、尾联中诗人将自己比作漂泊异乡的飞鹤,归心似箭。(2)、本诗“以景语起,以景语收”,请对此加以赏析。6.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①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
②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③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
(节选自《后汉书·范滂传》)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滂执公仪诣蕃
②复为太尉黄琼所辟
(2)、为下列句中加粗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请署功曹( )
A.部署
B.考核
C.充任
D.记录②寝而不召( )
A.搁置
B.休息
C.罢免
D.平息(3)、第②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4)、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
(5)、第③段是如何塑造范滂这一人物形象的?请加以分析。7.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甲】
①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
②唐、虞尚仁,天下之民,从而帝之。不曰取天下以民心者乎?汉、魏尚权,驱赤子于利刃之下,争寸土于百战之内。由士为诸侯,由诸侯为天子,非兵不能威,非战不能服。不曰取天下以民命者乎?
③由是编之为术。术愈精而杀人愈多,法益切而害物益甚。呜呼,其亦不仁矣!
④蚩蚩①之类,不敢惜死者,上惧乎刑,次贪乎赏。民之于君,由子也。何异乎父欲杀其子,先给以威,后啗以利哉?⑤孟子曰:“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罪也!”使后之士于民有是者,虽不得土,吾以为犹土焉。
(【唐】皮日休《读<司马法>》)
【乙】
①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
②夫盗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我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②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
③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矣。
(【唐】罗隐《英雄之言》)
【注】①蚩蚩:忠实的样子。②西刘:指汉高祖刘邦。后文中的“楚籍”指项羽。
(1)、对甲文和乙文的内容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认为编写兵法的目的是让将领更好地指导士兵取得战争胜利。 B、甲文引用孟子的话是为了表明行军打仗需要顾及普通士兵的安危。 C、乙文认为盗贼和常人不同点在于盗贼不具备退逊之心、正廉之节。 D、乙文认为刘邦和项羽推翻秦朝是由于内心贪慕奢华而尊贵的生活。(2)、甲文第②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加以分析。(3)、甲文和乙文均写于晚唐藩镇割据时期,分析两文写作意图的异同。三、写作70分
-
8. 作文。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可也有人认为,不受细节影响的钝感才是生活中最宝贵的才能。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