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1-16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间(jiàn)隔 B、强(qiáng)逼 C、削(xuē)弱 D、冠(guàn)军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胆怯(què) B、机械(xiè) C、召(zhào)集 D、脊背(jǐ)3. 成语“完bì归赵”中的“bì”字,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壁 B、避 C、璧 D、臂4. 对“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中的“生气”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气息 B、发怒 C、赌气 D、活力,生命力5. 下列词语中的“举”与“举世闻名”中的“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举手之劳 B、举一反三 C、举国欢庆 D、轻而易举
二、按要求完成任务
-
6. 从下面四个词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句子补充完整,把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①呕心沥血 ②足智多谋 ③得意忘形 ④诡计多端
(1)、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在危急时刻巧施“空城计”,智退了敌军。(2)、在《西游记》中,的白骨精三次变身,也没有逃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7. “发酵、酬谢、酷暑”这三个词语中“酉”字旁的字原来都与酒相关。请根据你的理解做推测,试着连一连。酵 酒之礼,主人为客人敬酒 酬 酒之味,酒香浓厚 酷 酒之造,酿酒的过程 8. 看拼音写词语,完成积累卡,并写下你的发现。(1)、看拼音写词语fēn fù
dīng zhǔ
shāng liang
yì lùn
(2)、我发现这些词语都与 有关,我还能再写出一个这样的词语:。9. 《示儿》《题临安邸》创作于南宋时期,下面这些词语表现了处在金兵铁蹄下,百姓凄惨的生活现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请根据要求将词语分类,并将序号填写在方框里。
①国泰民安 ②流离失所 ③安居乐业 ④哀鸿遍野
⑤丰衣足食 ⑥生灵涂炭 ⑦民不聊生 ⑧政通人和百姓凄惨的生活现状
②
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①
10. 根据要求,默写诗文。(1)、历代文人墨客为祖国的风景名胜留下了许多经典诗文。如果你来到了苏州寒山寺,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 , 。(2)、清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梁启超为了激励中国少年发奋图强,他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美哉,我少年中国,!壮哉,我中国少年,(3)、我还能再写出一句关于“爱国”的诗句:, 。
三、选择
-
11.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报效祖国。下列选项中不能表达“惜时”主题的一项是( )。A、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 知识运用
-
12. 下面是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中的五个情节,请按照故事的顺序排序,把序号写在括号中。
织女被抓
天河两隔身世凄苦
与牛为伴得牛相助
喜结良缘初心不改
七夕相会男耕女织
幸福生活① 13. 这学期的课内学习中,我们结识了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和舍己救人的海力布。在课外阅读的民间故事中,你还结识了的。五、阅读
-
14.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材料一】漫步六尺巷,欣赏风格独特的景观
①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柄城市,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问。这里没有鳞次栉比的店铺,但每年依然有超过50万的游客来此参观。
②在六尺巷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块太湖石,上面刻有张英的“让墙诗”,字体苍劲有力,成为小巷的标志性景观。
③六尺巷很短,长约一百米,路面由鹅卵石辅就。六尺巷东起西后街,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巷子两侧是徽派特色的民居,青砖黛瓦,高墙小窗,古朴的房屋错落有致。
④六尺巷很窄,两面墙体之间的距离仅有六尺,约为两米左右。个子高、手臂长的成年人仲展双臂,指尖几乎可以触摸到两侧的墙体。
【材料二】漫步六尺巷,聆听富有启迪的故事
①清朝康熙年间,宰相张英的家人写信给他,说邻居吴家修建新宅,事先没有询问,就私自占用了自家的一块空地做界墙。张英家人多次与吴家交涉,都不管用,无奈之下,只好向张英报告此事。当时的张英是朝中重臣,家人原想借他宰相的威权,要回属于自家的空地。不想,张英的回信中却这样写道:“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②收到张英的回信后,张家主动退让了三尺地基。吴家被宰相的宽宏大度所感动,倍感惭愧,也将地基后退三尺。张吴两家从此冰释前嫌,住宅之间,也就有了这条六尺巷。
③从此,六尺巷的故事便流传开来,成为一段美谈。“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六尺巷彰显了中华民族礼让与和谐的传统美德。
(有删改)
(1)、根据材料,将“宰相府”和“吴氏宅”的位置分别填写在图中A、B两处的括号内。(2)、【材料一】中第④自然段画线的句子,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3)、下图是《松江报》一篇文章的标题,结合两则材料可知,标题中的“窄”指的是 ,“宽”指的是。(4)、今年寒假,如果让你推荐家人去六尺巷旅游,请你结合两则材料 , 写出三条推荐理由。理由1:。
理由2:。
理由3:。
(5)、六尺巷的故事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例?请试举一例并谈谈你的看法。15.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当代军中花木兰
①1933年,马旭出生在木兰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4岁那年,她便奔赴炮火纷飞的战场,承担起为伤员包扎伤口的工作。经过战火的洗礼和多年的深造,她从毫无从医经验的“军中小丫”成长为-名医术精湛的外科军医。20岁刚出头,她就被同事们称为“军中一把刀”。
②1961年,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马旭被指派参与医疗保障工作。接到任务之后,她想:作为空降兵的军医,如果战士们跳伞遇到危险,我不能第一时间出现在救援现场,那我就是个无用之人,我一定要学会跳伞!于是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首长。首长听后却摇头反对:“跳伞是一项高难度功作,而且中国还没有女兵跳伞的先例。更何况,你个于这么小,体重不足70斤,在空中遇到大风,可能会被吹走。”
③马旭觉得一件事没有去做,怎么能轻易放弃呢?于是,她-一有空就到训练场上偷学跳伞动作要领。回到宿舍,她就在宿舍后面一个空旷的角落,挖了一个近两米深的大坑,填满沙子,用桌椅搭起跳伞训练台。有了训练台,她每天坚持练习。一天要跳数百次,她不觉枯燥:浑身摔得青一块架一块,她毫不在乎:不知失败了多少次,她从不气馁。随着训练的深入,她开始给自已增加负重,背上行李跳,背上医药包,跳背上医疗器械跳…
④半年后,部队举行跳伞落地动作大考核,马旭坚持要求参加。在数百名官兵的注视下,她从训练场的高台上一跃而下,像燕子般轻盈地落在沙坑上,动作标准而利落。首长惊讶地问:“你是不是蒙的?”马旭笑着回答:“那就让我再‘蒙’两次吧!”说罢,马旭又跳了两次,一次比一次轻盈,让在场的官兵无不惊叹。
⑤1962年秋,马旭随部队进行了首次登机跳伞。天空澄澈无垠,云朵也仿佛触手可及,似乎在召唤着即将跃出机舱的勇者,来一场与蓝天的亲密拥抱。随即,在那片蓝天中,数百朵伞花绽放,她是唯一的女兵。
⑥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马旭跳伞140多次,还被选入了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试风跳”尖兵分队。她凭借高超的跳伞技术,总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救援现场,使无数的伤员得到了及时的医治。
⑦古有花木兰代父从军,今有马旭高空跃梦。马旭用她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新时代的木兰精神,被誉为“军中花木兰”。
(有删改)
(1)、第①自然段中,马旭被称为“军中小丫”是因为 , 她又被称为“军中一把刀”是因为。(2)、第④自然段中,首长惊讶地问:“你是不是蒙的?”马旭笑着回答:“那就让我再‘蒙’两次吧!”这段对话中,首长口中的“蒙”和马与旭口中的“蒙”有什么不同?(3)、请概括短文第②~⑥自然段的主要内容。(4)、小红阅读到短文第⑥自然段时,发现“试风跳”这个词语不太明白,但是并不影响她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为提高阅读速度,你给她的阅读建议是。(5)、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很有特点,读-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6)、为什么马旭被誉为“军中花木兰”?请你结合短文内容和下面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资料卡
相传,花木兰生活在北魏时期。因父亲年迈、家中无长兄,她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军中,她历经艰苦训练,征战沙场十余年,奋勇杀敌,屡立战功。凯旋后,花木兰拒绝高官厚禄,只求还乡陪伴家人,她的传奇事迹流传千古。
花木兰英勇无畏,自强不息,十载挥戈战沙场:心中无我,为国为家,代父从军留佳话。
我的理解:。
六、习作。
-
16.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一篇习作。
习作一:漫画“______”
你喜欢看漫画吗?漫画里的人物特点非常突出,配上独特的画风和夸张的情节,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你的生活中,像这样漫画似的人物有很多,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请选择-位特点突出的人物,把题目补充完整,再选择一两件能突出其特点的事情,回忆当时的场景和细节,完成一篇习作。
要求: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习作二:二十年后的校园
校园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地方。二十年后我们的校园会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来一次时空穿越,到二十年后的校园去看-看,那时我们的校园会发生哪些巨变?如,环境有什么变化?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变化?…请你以“二十年后的校园”为题,完成一篇习作。
要求:想象丰富,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