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真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1-09 类型:期末考试

一、学校将开展春季研学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吧!

  • 1. 学生发展中心正在征集研学目的地,在老师的指导下,有位中年级的同学已经帮忙拟好了征集通知,请你帮忙看一看,提提建议吧。

    通 知

    亲爱的同学们:

    走过bái máng máng____的冬季,我们即将迎来草长莺飞的季节。跟着春天的步伐,我们一起去lǐng lüè____花园的生气;踩着春天的节拍,我们一起去感受田间的yōu rán____;跳着春天的舞曲,我们一起去bō zhòng____新年的希望。wàng què____冬日的沉闷,我们一起徜徉在春季的快乐中。

    同学们,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为了拓宽大家的视野,提高大家的综合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自主能力□缓解学习压力□我校拟定下学期3月下旬开展研学活动。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参与研学,学校现向广大同学征集研学目的地。你想màn yóu____在有众多小吃的川菜博物馆吗?你想去三星堆听文物shù shuō____历史吗?你想站在青城山顶端bǎo lǎn____秀丽的风景吗?请同学们向学校提出你们的建议,直言不讳,我们将非常 gǎn jī____!

    学生发展中心

    2024年1月

    (1)、活动一:请你将通知中的词语和标点符号补全。
    (2)、活动二:请你写出这则通知包含的三层内容。
    (3)、活动三:低年级同学不能准确读出下面加点的字,请你帮忙判断一下,以下加点字的字音无误的是哪一项?(    )
    A、(mèn)        书(juàn)     不可计(shù) B、隔(jiàn)      赞(chēn)      侵(lüè) C、好(shì)       期(xùn)       子(shǎo) D、界(jìng)      发(shì)       平(héng)
    (4)、活动四:通知中有一个加点词语“生气”,在文中的意思是 , 我还能说出它的另外一个意思:
    (5)、活动五:在拟这则通知的时候,有同学想将“直言不讳”换成“打开天窗说亮话”,你觉得可以吗?请说清楚理由。

二、第一站:博物馆之行

  • 2. 任务一:参观注意事项。

    活动开始前,王老师发现最近班级有些同学不遵守秩序,上下楼梯时喜欢相互追逐打闹;还有些同学乱扔垃圾;甚至有些同学爱说脏话……请你帮王老师制定两条班级公约来约束同学们的行为,让我们的研学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吧!

  • 3. 任务二:同学们来到了三星堆进行研学活动。以下是导游阿姨的讲解。

    (一)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3000至5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

    (二)

    青铜立人像于1986年在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人像高180厘米、通高260.8厘米。铜像重约180公斤,它是距今已有3000 多年历史的青铜器,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

    青铜神坛于2022年6月出土于三星堆祭祀区8号坑东北角。整体呈多级塔台状,高约90厘米,底部约40厘米见方。神坛由下到上大体可分为三部分,最下部为镂空台基,装饰有植物状镂空纹饰。神坛中部为一个仪式活动的平台,平台之上共有13个小型青铜人像。神坛的用途也异常扑朔迷离,有人说它代表天帝的宫殿,也有人说它反映着古蜀天、地、人三界观念。

    (三)

    三星堆最早发现也是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就是玉石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各类玉石数以千计,种类繁多,工艺娴熟、制作精美。这些玉器在先前四川盆地的新石器文化非常少见,三星堆文化衰落以后的后继文化中也所见不多。

    (四)

    金杖,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文物,全长1.42米,直径2.3厘米,净重约500克。金杖是已出土的中国同时期金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领队介绍,目前所发现的半张黄金面具重量大约280克,预计完整的重量应该超过500克,这比目前国内所出土的商代最重的金器——三星堆金杖的重量还要重,如果能够完整发现,这件黄金面具将超过金杖成为目前国内所发现的同时期最重的金器。

    (1)、活动一:同学们惊叹于古蜀国的辉煌历史,开始讨论起来。

    沙沙:三星堆遗址反映出古蜀国的繁荣昌盛,用这两个成语形容一点不为过。

    小小:其实,我们的国家也曾多灾多难过。“暖风熏得游人醉,”是林升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悲愤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我劝天公重抖擞,”是龚自珍对优秀杰出人物涌现的期待。

    沙沙:经典诗文,让我们汲取力量。“红日初升,。河出伏流,”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和发展无可限量。

    小小:“莫等闲,”激励我们趁着年少而奋发向上,不要把大好青春等闲虚度。

    (2)、活动二:导游在介绍材料(二)中的青铜立人像时,“约”字可以去掉吗?说明理由。
    (3)、活动三:快要结束三星堆之行了,同学们纷纷在留言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参观感受。以下是某位同学在留言板上写的内容。

    三星堆,真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璀璨星晨!看到展品的瞬间,被深深地震撼了。

    几千年前的物品,被修复挖掘后展出,向世人呈现着这片土地上的中华文明。

    在认真记录导游的讲解,仔细看每一件展品,和同学充分交流讨论后,我对三星堆的了解更加全面且深刻了。这不禁让我想到《古人谈读书》中的一句话: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①这位同学的留言中有一个错别字,两处语病,请你找到后帮他在原文中改正。

    ②留言中还提到了一句古文,请你在原文中为这句古文划分朗读节奏,并将这句古文的意思翻译在下面。

三、第二站:城市之行

  • 4. 漫步琴台路,处处可见汉文化的痕迹……

    琴台路

    琴台路街道中央,有一尊关于《凤求凰》的青铜雕塑:抚琴的司马相如,翩翩起舞的卓文君,还有凤与凰盘旋在上,共同演奏着一曲关于爱情的千古绝唱。司马相如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喜好辞赋却怀才不遇。他被汉景帝发现,汉景帝却不好辞赋,于是司马相如推病辞官,成为梁王的幕僚。梁王逝世后,司马相如来到了临邛。

    一天,当地首富卓王孙宴请县令和司马相如。席间,司马相如为大家弹琴助兴。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偷听到了司马相如弹奏的《凤求凰》,被司马相如的才华所吸引,与司马相如互相爱慕,决定共度一生。

    听闻卓文君的这个想法,父亲卓王孙很生气。但卓文君不顾父亲的盛怒和母亲的哭诉,也不在意名声和礼法,为了爱情毅然决定离开家,和司马相如偷偷去到成都。然而,卓文君去到司马相如在成都的居所后,发现家徒四壁,过活不下去,二人又返回到了临邛。二人凭着卓文君私带的家当和人脉资源,在临邛开了酒铺。千金小姐和文艺读书人只得放下体面,换上劳动人民的粗布衣裳。卓文君淡妆素抹,站在垆前忙着卖酒。司马相如自己也和酒保一样,穿着短脚裤,提壶洗碗,做杂活,不亦乐乎。

    卓王孙熬不过女儿的执拗,给了他们许多钱财和仆人,让女儿随司马相如去成都生活。后来,司马相如受到汉武帝常识,飞黄腾达,夫妻二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1)、活动一:沙沙听了这个故事很感兴趣,去了文创馆参观相关展览。但展品有缺失,你能根据原文并联系第一和第三幅图,把第二幅图的情节补充完整吗?(不超过20字)

    一天,卓王孙宴请县令和司马相如,席间司马相如为大家弹琴助兴,卓文君偷听到了司马相如弹奏的《凤求凰》,被司马相如的才情所吸引,二人互相爱慕,决定共度一生

    最后,卓王孙熬不过女儿的执拗,给了他们很多钱财和仆人,让女儿随司马相如去成都生活。后来司马相如受到汉武帝赏识,飞黄腾达,夫妻二人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2)、活动二:沙沙买了一幅琴台路特色雕塑的画,但和其他雕塑画混淆了,请你帮忙找出:第幅是琴台路上的雕塑。你的理由是(至少写两点)

    (3)、活动三:读民间故事,回答问题。
    沙沙在参观过程中,想到了关于民间故事的一些内容,请你试着完成以下任务。
    ①“劈山救母”的故事情节出自
    A.《葫芦娃》    
    B.《宝莲灯》    
    C.《田螺姑娘》    
    D.《拔萝卜》
    ②读民间故事,可以认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花木兰 田螺姑娘 白娘子 牛郎 海力布

    如果有机会带上其中一人去旅行,你会带上谁?请列举典型事例,分条说明理由:

四、第三站:植物园之行

  • 5. 沙沙来到植物园,满园充满生机,让人心旷神怡,不禁让人勾起了回忆。

    (一)桂花雨(节选)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二)桂花卤·桂花茶(节选)

    摇下来好多簟(diàn)的桂花,先装在篓里。然后由母亲和我,还有我的小朋友们,一同把细叶、细枝等拣去,拣净后只剩花,看上去一片金黄。然后将花瓣铺在太阳下,晒去水分,待半干时就用瓦罐装起来,一层糖(或蜂蜜)、一层桂花,压紧装满封好,放在阴凉处。一个月后,就是可取食的桂花卤了。过年做糕饼是绝对少不了它的,平常煮汤圆、糯米粥等,挑一点加入也清香提神。桂花卤是越陈越香的。

    母亲总是先将最嫩的明前或雨前的茶叶焙(bèi)热。然后,在茶叶中和(huò)入半干的桂花。将它们装在罐中封紧,茶叶的热气就把桂花烤干,香味就完全吸收在茶叶中了。

    这是母亲独有的做法,一般人家从我们家讨了桂花,只将它拌入干的茶叶中,桂花香就不能被吸收,有的甚至烂了。可见母亲对于桂花还是花心思,有窍门的。

    故乡的桂花、母亲的桂花卤、桂花茶,如今都只能于梦寐中寻求了。

    资料袋: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琦君在自己写的大量散文中,尽情地抒发真挚热烈的情感,比如《水是故乡甜》《粽子里的乡愁》《青灯有味似儿时》……琦君就是用这样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诉说着自己无限的回忆。

    (1)、结合语段(二),完成桂花卤和桂花茶的制作流程。

    桂花卤:拣净枝叶→→装罐密封。

    桂花茶:→装罐封紧。

    (2)、联系语段(一)(二)和资料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摇落的桂花飘坠如雨丝,成了“我”儿时快乐的回忆。 B、语段(一)中母亲说的话主要想表明她不喜欢杭州小山上的桂花。 C、母亲有自己独特的制作窍门,制成的桂花卤和桂花茶令“我”念念不忘。 D、远离故乡的琦君,宛如无根的浮萍,没有归属感。
    (3)、琦君散文的结尾大多与回忆有关,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细腻的情感,依据语段(一)(二)的结尾,结合资料袋,可以推测出《粽子里的乡愁》的结尾是(    )
    A、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致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B、挂在门楣上的粽叶已经发出了灰褐色,风飒飒地吹着粽叶,似雨声散在屋檐敲敲打打。 C、我那时对屈原的诗一无所知,但我想他一定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D、沿街卖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有不加枣的,嚼在嘴巴里唇齿留香。
    (4)、看琦君的故事,好像翻阅一本承载着厚重情感的旧相簿。令她魂牵梦萦的桂花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呢?请结合资料袋和语段(一)(二)谈谈你的看法。

五、第四站:研学感悟

  • 6. 我们的祖国历史文化悠久,疆域辽阔,山川美丽。参加完研学活动,同学们感情颇丰。请认真阅读以下要求,任选一篇,完成习作。
    (1)、你乘着时空列车来到了2044年,这时候你的家乡变成什么样了呢?你周围的环境,人们的工作、生活有什么变化?请你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题目自拟,500字左右。
    (2)、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钟爱的东西,像琦君笔下故乡的桂花。想一想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写写它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得到的,它为什么会成为你的心爱之物,并写出你的喜爱之情。题目自拟,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