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卷B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1-0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怎样处理读书和实践的关系呢?习近平总书记主张“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他强调不能读死书,认为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他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任职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232篇短论,这些短论就是他长期读书积累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他还认为要读好“实践”这一“无字之书”,通过各类实践,逐步积累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的话告诫全党,强调学习的根本出发点是“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强调要“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摘编自王复兴《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之道》)
材料二:
学问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学”,一个是“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其实就是问。我们中国人擅长考试,学习别人提出来的各种方法和技巧,磨炼得很熟。但如果仅仅是善于答题,那么对科学的发展、贡献并不多。目前,我们虽然不断地获得奥数比赛金牌,但是尚未出现一大批解决伟大数学问题的学者。因此,想要做好学问,做一流的学问,就得先学会提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有价值的问题。“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这是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院训。我们要在追寻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找到它最有意义、最有乐趣之处。假如我们不了解、不欣赏大自然的奥秘与乐趣,学问是始终做不好的,这就是“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则是说:做学问不只是为了拿奖、做院士,还是希望所做的学问能够在科学史上留下重要的轨迹。《诗经》《楚辞》以及李白、杜甫的诗歌,过了上千年,还是饶有意趣,这是因为作品对大自然的美、对人世喜怒哀乐的描述,让人们至今都觉得亲切自然,这就是“天人乐处”。我们做的学问也要能引起后代的共鸣,让他们晓得我们今天开创的方向、发现的规律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一个好的问题常常是原创问题。大学问家常常会提出很多原创问题,如果不提出自己原创的问题,更多的是解答别人的问题,这不见得是数学乃至科学的真髓。原创问题能帮助学问家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顺着此方向可以进行深入思考。《礼记。学记》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这里撞的“钟”,就是大自然和万物运行的规律。深入的问题能够指向大自然奥秘的深处,很快帮助我们引出其他有意义的相关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能让人豁然开朗。思考一个好的问题,能生发出一系列的想法,催生出一系列文章。无论最终是否解决了问题,仅仅推敲、研究问题的过程就很重要。问题一旦解决了,其所在领域里的许多问题可能都会随之解决,就像在长江里面有一块巨石,将巨石挪开,水流就会顿时变得顺畅。
(摘编自丘成桐《一流人才,始自学“问”》)
材料三:
当前,一些移动社交平台覆盖面广、互动性强、活跃度高,再加上人们“学习”需求大,如何与时俱进地做好核心报道,带动网上学习,成了摆在媒体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新华网大力开辟核心报道新路径,从2022年1月1日起在全网推出首个基于社交平台的核心报道常态化栏目“学而时习之”。这一创新栏目,以“短视频日历”方式精彩再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的重要活动、作出的重要论述,围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世界日等重要节点推出特别节目,借助移动社交平台的特点,推动核心报道覆盖更广大的网民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在设立的100天时间里,栏目共推出产品240期,全平台累计播放量近30亿,转发量超450万,评论量近60万,点赞量近1.5亿,相关账号合计增加粉丝订阅量近200万。栏目在“社交圈”打造“学习场”,成为社交平台核心报道的“拳头”之作。
(摘编自周红军等《在“社交圈”打造“学习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学以致用和用以促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学习的积极作用。 B、学习别人的方法技巧,可能对考试答题有帮助,但对科学的发展及贡献没有价值。 C、《诗经》千年后仍有意趣,在于它对自然美、人之情的描述,能引起后代的共鸣。 D、移动社交平台的覆盖面广等特点,有助于推动核心报道覆盖到更广大的网民群体。(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刊上发表短论的事例,以此来强调实践运用比读书重要。 B、材料二借孔子的话将学习与提问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引出下文关于提问的相关阐述。 C、材料三列举大量的数据,表明“学而时习之”栏目在“社交圈”成功打造了“学习场”。 D、三则材料围绕“学习之道”展开,在阐述学习的目的、方式,介绍学习资源上各有侧重。(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颜真卿《劝学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D、吕坤《呻吟语》:“善学者如闹市求前,摩肩踵足,得一步便紧一步。”(4)、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对下面李四光的经历加以分析。李四光小时候玩捉迷藏,经常躲在一块大石头后,久而久之便产生了疑问:“这块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心里,直到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后,他才明白这和冰川的移动有关。回国后,他不断地考察,其考察结果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奠定了基础。
(5)、孙中山在《孙文学说》中提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如何做到“以行而求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⑥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⑧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⑨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⑩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先生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朱自清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③段,作者描写的眼前所见的美景,与七十五年前朱自清的笔下的月下荷塘十分相似:荷花袅娜盛开,荷叶层叠铺展,荷香清闲弥散。 C、第⑦段,作者来到八国联军焚烧后的圆明园遗址,因为内心无比愤怒而感到无比清寒阴森,又因为无人理解而感到孤独。 D、文末画框线一句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⑥段运用呼告手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营造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作者对朱自清先生的景仰。 B、本文与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结构相似,都是以游踪为经,以所见所思为纬。只不过在经纬交织中联想的内容有所不同。 C、本文与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情感同中有异。朱文感情含蓄,展现的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而本文则是淡淡的哀愁和深深的忧虑。 D、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先生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发人深思的“人生命题”。(3)、文章对比手法运用得特别突出,请举出两例加以赏析。(4)、根据全文,概述“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 , 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有删改)
乙
学问之道无穷 , 而总以有恒为主。
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钞书百字,看书少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
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或在家,或在外,无不可者。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改)
(1)、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多A见B士C大D夫E耻F涉G农H商I差J务K工L伎M射N则O不P能Q穿R札S笔T则U才V记W姓X名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聊举近世切要”与“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 B、冠婚,即冠礼与婚礼,二者均是嘉礼的一种。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 C、“或因家世余绪”与“或王命急宣”(《三峡》)两句中的“或”字含义相同。 D、“学问之道无穷”与“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中的“穷”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的子弟,一般较早就接受了教育,《诗经》《论语》为其首读书目,待其身体和性情都初步确定之后,还要加倍对其进行教诲诱导。 B、人活在世上,就应当有专长的事业,如当农民就要考虑耕作之事,当商人就要谈论买卖等,如果不勤奋学习,可能会让自己一生受到羞愧屈辱。 C、曾国藩对在家读书与在外读书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具体阐述,批判了在家读书不能用功的观点,进而让弟弟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读书地点。 D、两篇文章虽然都涉及学习话题,但是阐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而乙文则侧重阐述学习贵在持之以恒。(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
②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
(5)、对于青少年而言,能否有志于学对个人成长有什么重要影响?请结合甲文内容简要概括。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③ , 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山名,是吐蕃往来侵扰的必经之地。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后主还祠庙:后主,指蜀汉刘禅。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侧有武侯祠,东侧有后主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先说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伤心是因为“万方多难”。因果倒装,以乐景写哀情,使人倍觉其哀。 B、颔联先写锦江两岸蓬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后写玉垒山上的浮云变幻不定,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色。 C、颈联描写诗人登楼所见,朝廷军队和吐蕃军队酣斗,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借古讽今,刘禅是亡国之君,仍受庙享;而代宗身旁却没有贤相能臣,自己空有济世之心,只能吟诗自遣。(2)、清人沈德潜评价此诗:“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集》卷十三)请结合全诗,从“景”和“情”两个角度说说你的理解。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归园田居(其一)》中,“ , ”运用对偶和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2)、 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似,荀子在《劝学》中也以“行路”设喻,形象地阐明了积累的重要性:“ , 。”(3)、 自问自答,有助于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引发读者思考。这种形式在古诗文中很常见,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不够“纯净”,据说是新诗的通病。然而将不同的因素①____,而使之产生浑然一体的美感效果,是诗歌艺术的可贵之处。我们认为诗和说话并不能②____。诗是经验的艺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其次,文言在日常生活上虽已僵硬难用,但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能“起死回生”。反之,如果欠缺艺术的生命,则尽管一首新诗通篇不用一典,那种“纯净”也只是“一贫如洗”的代名词罢了。说坦白些,在文学的国度中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牙膏,人人皆可入口。
一旦超越了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表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白话表现起来总嫌太直接、太啰唆,改用文言则可保持③____的距离。艺术当然也追求和谐,但那应该是成品的,不是原料的和谐。愈能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谐的整体,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愿“纯净主义”的信徒们多想一想。
(节选自余光中《谈新诗的语言》,有删改)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框的句子改成一个单句。可改变语序或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李白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②表达的是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情感。③李白常常在自己的诗中运用多种手法,④比如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⑤然而营造出一种神奇奔放、瑰丽动人的意境,⑥这就是李白的诗作能够给人飘逸若仙之感的真实原因。
李白诗歌的语言多种多样,有的清新,有的豪放,有的则近于散文,但都会让人感受到超凡脱俗的自然之美。他的歌行打破了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达到了任意随性而又变幻多端的神奇境界。他的绝句给人自然明快、潇洒飘逸之感,而且还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李白是一个诗歌高手,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
(1)、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下列句中的“近”与文中加粗的“近”,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附近有个还不错的面馆。 B、现在离国庆节很近了。 C、他们两家的关系很近。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闻一多《红烛》诗中以燃烧的红烛自比:“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动画电影《深海》则有一句备受推崇的台词:“做自己的光,不需要太亮,足以挨过寒冬和黑夜就好。”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