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1-08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重视对意象的创造。对意象的理解出现偏颇,将难以把握作者寄寓在文本中的主观情志,影响对作品的精准诠释。目前对苏轼黄州诗文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认为这些意象是孤独寂寞、凄惶难安的精神体现。第二类,认为这些意象是摆脱苦痛、超然世外的精神体现。第三类,认为这些意象是无心自在的精神体现。以上观点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苏轼黄州诗文意象的相关内涵,但忽略了苏轼在诗文中表现出来的“自洽有为”的主体人格精神。事实上,苏轼虽人生坎坷,但其生命中却贯注着积极自适以至自洽,在逆境中奋起而积极有为的理想信念。以“自洽有为”为意象研究的切入点,或能更好地诠释。

    苏轼在黄州诗文中,通过“梦”“舟”等意象,营造了一种醉醒之间、梦醒之间、虚实之间的自由广阔、轻松和谐之境。其生命,就是在此残缺压抑的现实中得以舒展成长并有所成就的,这正是苏轼自洽有为精神的具体体现。

    东坡词中,一个主要意象是“梦”。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初读这首词,觉得作者是在怀古伤今,因命与志的不相谋、人情与事理的纷乱交织而感喟光阴虚度、功业无成,抒发了一种人生如梦、消磨壮心殆尽的人生哀叹。实则不然。《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词尾梦境的书写,营造的正是这样一个亦虚亦实的无住、无缚、自在之境。这样的“如梦”之境,不再受到执念的遮蔽和现实的束缚,让人在无所束、无所待的淡然中有距离地审视自己的人生。也唯有在这个时候,作者才能跳出自我和一时一地的局限,从画中人抽身为看画之人:我不再是一时一地的困顿之我,而是人类之大我。周瑜与自己,成功与失败,都是这亘古时空滔滔江水中或翻涌突出或沉没无闻的浪花。这使他不再胶着在现实的无奈之中,从而生出自由旷达之心,这才是“人生如梦”的内涵所在。

    “舟”的意象,也展现着苏轼自洽有为的人生思考。苏轼《临江仙》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句,表达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无心状态。在这种无心的状态下,通过“行天下之至顺”,可以到达“人之所悦”的人生境界。苏轼通过“舟”的意象,创造了安时处顺、不为世累的人生之境: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以开放自在不拘之心,纵情享受千里快哉之风和浩瀚无垠之景。

    “幽人”也是苏轼自洽有为之的典型意象。身处困境,安之若素,坚守自得的“幽人”意象,是苏轼自洽有为精神的自我表达。他以逐臣的身份来到黄州,朝廷的驱逐和亲友的背离使他倍感凄凉。即便如此,苏轼并没有在现实的打击中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事实上,苏轼在黄州期间,一直未忘记忧国忧民,并总是力所能及地惠及黄州人民,这均说明苏轼在逆境中仍坚守着自己可贵的“许国心犹在”的精神,并积极蓄力,以图有助益于家国。

    《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段关于“变”与“不变”的辩证分析,正体现出苏轼看待问题的广阔视角:如果局限于眼前,只看到流水滔滔,逝而不返,月盈月亏,瞬息已变;但如果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则江水长流,明月仍在。苏轼看待人生世事也是如此。苏轼的自恰有为还表现在,他虽把荣辱得失置于无限时空,从而淡化人生得失,但并不因此否定生命的价值。从天地的视角看,生命微小;从生命的角度看,天地却可以尽纳胸中。苏轼通过对“水”“月”等意象,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视野无限开阔、广纳世间万物、纵享天地大美的自洽有为的人生境界。

    历朝历代遭遇贬谪的官员不乏其人,但能做到像苏轼这样猝临惊辱而能安、安而能有所作为之人,却寥寥无几。苏轼的处境,与司马迁、陶渊明等人皆有相似之处,但最终的生命取向又大不相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充分阐述了他忍辱负重活下来以求文采表于后世的价值选择。司马迁的著书自见无疑给苏轼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对苏轼来讲,他也选择了著书立说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人生之路。但不同的是,他没有因为屈辱而否定生命的价值。陶渊明因为不堪忍受官场的污浊和束缚而归返田园,可谓穷而独善其身的典型代表。苏轼追慕陶渊明的诗品和人品。与司马迁的自卑、陶渊明的自隐相比,苏轼的选择是不卑、不隐、不殒的生命态度。他敬畏生命,秉持本心,用宽容的胸怀和积极的心态让生命得以和谐安乐并有所作为。

    综上所述,在自洽有为的研究视域下对苏轼黄州诗文意象做诠释,能够深刻且全面地对意象中所内含的苏轼精神内蕴做出更丰富生动且立体通透的解读。黄州诗文意象所体现的,绝不仅仅是苏轼本人孤独寂寞、凄惶难安、摆脱苦痛、超然世外的心理内涵。苏轼是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文学大家,不仅仅因为其辉煌的文学成就和独立的仁者情怀,更因为在这背后,隐含着探求大道、仁爱天下、和谐愉悦、踔厉奋发的“自洽有为”的生命智慧。

    (摘编自王燕《从意象角度看苏轼黄州诗文中的“自洽有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 
    A、“苏轼看待人生世事也是如此”,这里的“此”指的是看待世事需要视角广阔,眼光长远,不局限于眼前的事物。 B、苏轼的黄州诗文意象内涵复杂,不只是孤独寂寞、超然世外之类,还应将“自洽有为”纳入“无心自在”的精神体现中,作为补充。 C、苏轼黄州诗文中的“舟”意象,象征着他安时处顺、不为世累的人生态度,与“梦”等意象共同构成了苏轼自洽有为精神的文学表达。 D、司马迁“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苏轼借鉴了司马迁著书立说的做法,但以更积极的态度高扬起生命的价值。
    (2)、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苏轼“自洽有为”的主体人格精神”的一项是( ____ ) 
    A、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B、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后赤壁赋》) D、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3)、本文在提出“自洽有为”的研究视角后,怎样展开论证?请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筝仙女

    铁凝

    ①家居市区的边缘,楼房前边是一大片农民的菜地。凭窗而立,眼前地阔天高,又有粪味儿、水味儿和土腥味儿相伴,才知道你每天吃下去的确是真的粮食,喝下去的也确是活的水。

    ②我们不必担心再会有房子遮挡抛向远处的视线了。有消息说市政建设部门规划了菜地,这片菜地将变成一座公园。这使我们在侥幸的同时,又觉出一点儿失落,公园对于一座城市算不上什么奇迹,而一座城市能拥有一片菜地才是格外地不易。公园与生俱来地有一种刻意招引市民的气质;菜地可没打算招谁,菜们自管自安稳地在泥土里成长。

    ③通常,四周的居民会在清晨和傍晚沿着田间土路散步,或者小心翼翼地踩着垄沟背儿在菜畦里穿行。只在正月里,当粪肥在地边刚刚备足、菜地仍显空旷、而头顶的风已经变暖了的时候,才有人在开阔的地里撒欢儿似的奔跑,人们在这里放风筝。

    ④我的风筝实属普通,价格也低廉,才两块五毛钱。这是一个面带村气的“仙女”,鼻梁不高,嘴有点鼓;一身的粉裙子黄飘带,胸前还有一行小字,“河北邯郸沙口村高玉修的风筝”“批发优惠”什么的。如此说这“仙女”的扎制者,便是这位名叫高玉修的邯郸农民了。虽说这位高玉修描画“仙女”的笔法粗陋幼稚,选用的颜料也极尽单调,但我相中了它。使我相中这风筝的,恰是“仙女”胸前的这行小字。它那表面的商业味道终究没能遮住农民高玉修骨子里的那点儿拙朴。他这种口语一般直来直去的句式让我决定,我就要这个“仙女”。

    ⑤傍晚之前该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太阳明亮而不刺眼,风也柔韧并且充满并不野蛮的力。举着我的“仙女”,小跑着将她送上天空,近处有放风筝的邻人鼓励似地督促着我:“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⑥【甲】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⑦这热情有力的鼓动在我耳边呼啸,在早春的空气里洋溢,丝线从手中的线拐子上扑簌簌地滑落着,我回过头去仰望长天的“仙女”,快速而小心地松着手中的线,一时间只觉得世上再也没有比这“风筝仙女”更像“仙女”的东西了。她那一脸的村气忽然被高远的蓝天幻化成了不可企及的神秘;她那简陋的衣裙忽然被风舞得格外绚丽、飘逸;她的态势忽然就呈现出一种怡然的韵致。放眼四望,天空正飞翔着黑的燕子褐的苍鹰,花的蝴蝶银的巨龙……为什么这些纸扎的玩艺儿一旦逃离了人手,便会比真的还要逼真?就好比天上的风给了它们人间所不解的自在的灵魂,又仿佛只有在天上,它们才会找到独属自己的活生生的呼吸。

    ⑧【乙】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⑨有些时候,在我们这寻常的风筝队伍里,也会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人。一辆“奥迪”开过来了,车上下来两三个衣着时髦的男女,簇拥着一位手戴钻戒的青年。青年本是风筝的主人,却乐于两手空空——自有人跟在身后专为他捧着风筝。那风筝是条巨大而华贵的“蜈蚣”,听说由山东潍坊

    特意订制而来,那线拐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器械,滑轮和丝线都闪着高贵的银光。“钻戒”站在地边打量天上,一脸的不屑,天上正飞着我的“仙女”和邻人的“燕子”。他从兜里摸出烟来,立刻有人为他点燃了打火机。一位因穿高跟鞋而走得东倒西歪的女士,这时正奔向“钻戒”,赶紧将一听“椰风”送到他手里。好不气派的一支队伍,实在把我们给“震”了。

    ⑩然后那“蜈蚣”缓缓地迎风而起了,确是不同凡响地好看。四周爆发出一片叫好声,善意的人们以这真诚的叫好原谅了“钻戒”不可一世的气焰。我却有点为“钻戒”感到遗憾,因为他不曾碰那“蜈蚣”,也不曾碰一碰风筝线,只在随员替他将“蜈蚣”放上蓝天之后,他才从他们手中接过线盒拎住。他那神情不像一个舵手,更像一个被大人娇纵的孩童。

    ⑪这时我想起一个爱放风筝的同事。他曾告诉我,小时候在乡下时,糊风筝买不起线,就用家里没有用的碎棉线一段段接起来,代替风筝线。线的接头太多,也不结实。有一次他的风筝正在天上飞着,线断了,风筝随风飘去,他就跑着追。为了那个风筝,他一口气跑了七八里地。

    ⑫我知道我开始走神儿,我的风筝线就在这时断掉了。风把“仙女”兜起又甩下,“仙女”摇摆着身子朝远处飘去。天色已暗,我开始追赶我的“仙女”,越过脚下的粪肥,越过无数条垄沟和畦背,越过土路上交错的车辙,也越过“钻戒”们不以为然的神色。我坚持着我的追赶,只因为这纯粹是“仙女”和我之间的事,与别人无关。当暮色苍茫、人声渐稀时,我终于爬上一座猪圈,在圈顶找到了歪躺在上边的“仙女”。我觉得这“仙女”本是我失散已久的一个朋友,这朋友有名有姓,她理应姓高,与邯郸沙口村那个叫做高玉修的农民是一家人。

    ⑬大而圆的月亮突然就沉甸甸地悬在了天空,在一轮满月的照耀下,我在想究竟什么叫做放风筝。我不知道。但是,有了风筝的断线,有了“仙女”的失踪,有了我追逐那“仙女”的奔跑,有了我的失而复得,我方才明白,欢乐本是靠我自己的双脚,靠我自己货真价实的奔跑到达我心中的;联接地上人类和天上“仙女”之间那和平心境的,其实也不是市场上出售的风筝线。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 
    A、第二段作者用“侥幸”与“失落”等词来表现人们听说这片菜地将变成公园时的矛盾心理。 B、“我”买下仙女风筝,是因为“我”从“口语一般直来直去”的广告中看出扎制者的拙朴。 C、“我”用“钻戒”“蜈蚣”代称青年人和他的风筝,表达对被物质享受包裹的青年人的厌恶。 D、文章末段“突然”一词直观地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变化,也表现出我追风筝时心无旁骛的状态。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____ )
    A、文章第一段使用第二人称“你”,更能激起读者对自然原始的乡土生活的情感共鸣。 B、文章第七段使用设问句式,自问自答,引发了读者对天上风筝“自在的灵魂”的关注。 C、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把风筝仙女神秘的脸、飘逸的衣服、怡然的态势描摹得细腻而丰富。 D、甲、乙两句独立成段,构成间隔反复,充分表达“我”在放风筝时逐渐高涨的欢悦情绪。
    (3)、请简要分析⑪段在文中的作用。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组关键词:风筝•生活•快乐。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①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蚖。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②稍西,一峰高 , 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嘴,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 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 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③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在人上。 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

    ④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有僧A布袍B蹑履C来迎D与之语E愕而顾F如麋鹿G不可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峰高绝”中的“绝”是“极,十分”的意思,与《琵琶行》“冰泉冷涩弦凝绝”中的“绝”意思不同。 B、“如蜗鼠缭绕”中的“如”是“如同、好像”的意思,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仙之人兮列如麻”中的“如“意思相同。 C、“如适在人上”中的“适”是“适应”的意思,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中的“适”意思相同。 D、“迟明,皆去”中的“去”是“离开”的意思,与《短歌行》“去日苦多”的“去”意思不同。
    (3)、下面有关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作者初入山中的见闻。“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三句点明题目,突出了此山幽深的特色。 B、作者在文中多用声音来烘托北山的清幽和寂静,如“锵然而鸣”“乃闻鸡声”“堂殿铃铎皆鸣”等。 C、文章最后说“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这与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结尾写法一样,意在强调所游之地的回味无穷。 D、本文写景状物格外真切动人,这跟作者将浓烈的主观感受融入其中有很大的关系,北山的幽深、僧居的静寂、夜间的阴森,无不如此。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②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
    (5)、清代文学家林云铭论本文“以‘渐深渐幽’二句作骨,步步写来,无非奇景”。请指出本文写景的三个层次。
  • 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

    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读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①元元:指人民。②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诗首句感慨是非难分、得失难明,这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历史的反思。 B、辛诗三四句写诗人发现了古人可笑之处后自得意满,体现了诗人对古人的批判。 C、陆诗前两句直抒胸臆,展现了诗人的可贵,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 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但浅中有深意。
    (2)、两首诗都题为《读书》,但对我们的启示却各有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用“  ,  ”两句阐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从反面论述了积累的必要性。
    (2)、韩愈《师说》中剖析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的句子是“  ,  ”。
    (3)、中国诗词中常用鸟和鱼来绘景抒情,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

  • 6.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身处互联网时代,面对海量信息,光是 式浅阅读远远不够。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深度阅读,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对此,作家们往往采取 的阅读方式,以接近深读状态。比如,王安忆每天浏览十万字不在话下,笑谈自己“泡在文字黑才能喂饱”;毕飞宇则以“把玩古董”的心态细读作品妙处,好的作品一下午品读四五页心里就“美得不行”。我们或许 ,能成为过目不忘的读者,却无法天生成为 的读者。觉察文字中复杂含混的意义,感受文本中细腻逶迤的美,都需要后天勤学苦练方可获得。

    学者们不约而同地谈到,海量信息的自媒体时代,往往推送或抓取的仪是跟个体兴趣相关的“窄化”资讯。通过经典人文阅读,突破资讯隔膜,使读者能超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切他人。恰如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曾宣称,通过阅读小说,他在年轻的时候学会了认真对待生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避重就轻   截然不然   博学多才   明察秋毫 B、避重就轻   大同小异  天赋异禀  明察秋毫 C、浮光掠影   截然不同   天赋异禀   洞若观火 D、浮光掠影   大同小异   博学多才   洞若观火
    (2)、下列选项中与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所使用的双引号的用法一致的是(    )
    A、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B、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C、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章。 D、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3)、文中画横线句子有多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除了地下含水层以外,冰川更是丰富的水源。地处库木塔格沙漠东部的甘肃省敦煌市就有不少“雪水渔场”。敦煌市阳关镇降雨极少,被称为中国的“旱极”,①____,曾被认为是天方夜谭。21世纪初,当地人民突发奇想——把祁连冰川融水引过来,②____。他们先用黏土固沙,再修筑了近十米高的屏障挡住沙尘暴,最后植树造林,利用这三道关卡解决了泥沙渗水的问题。 通过地下暗河,使冰川融化形成的洪水不仅由于沙漠地下砂石的过滤的原因,还被顺利导向了阳关镇,转换为清澈见底的水。如今,阳关镇的养鱼业早已拓展为集养殖、旅游和种植为一体的综合沙漠生态产业,帮助当地人发家致富。

    沙漠养鱼虽然看似不切实际,但③____,沙漠养殖场有着一个巨大优势——许多疾病往往会经海水在各个沿海养殖场之间传播,而封闭式的养殖场则能让动物们免受其害。鱼儿们喜欢洁净的水和温暖的阳光,沙漠恰恰可以成为鱼的海洋,成为所在各国的经济资源之一。专家估计,全球沙漠养鱼场每年可产出 3000多万吨鱼虾,产值高达2500多亿元人民币。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真正的行家里手身上有两种气质:一种是书卷气,另一种是烟火气。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