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1-08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 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而梁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呈“浅阅读”趋势》)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 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 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 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 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浅阅读的读者对阅读内容基本不需要思考,被动接受阅读信息就能获得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 B、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中学生的本意,因为学业压力,想阅读的他们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进行课外阅读。 C、阅读的浮躁之心使得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中学生不敢阅读大部头的作品,而选择阅读青春小说。 D、社交网络的兴起,让读者每天花更多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并使其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是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它带给读者的阅读快感是深阅读无法比拟的。 B、当代中学生认为,阅读并非一定要有所收获,所以,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被他们抛在了一边。 C、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的阅读危机,引发了社会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这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正视。 D、热衷于碎片化阅读,无暇进行深阅读,可能会让我们成为涸辙之鲋,会让我们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根据调查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一项调查中,占一半以上的中学生偏向选择阅读短文章。这些学生有可能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 B、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每天看视频、聊天、打游戏等的上网时间,远远大于他们每天花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 C、调查显示,超过三成的大学生认为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是影响阅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D、调查发现,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影响校园阅读。这说明大学生阅读缺乏症主因不在社会。
    (4)、如图是某高一学生读完以上四则材料后所画的思维导图(即文章思路),请你帮忙补上空缺部分。 

    (5)、有十本书被网友列为“死活读不下去前十名排行榜”,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及《百年孤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瓦尔登湖》等都榜上有名。请根据上述几则材料,说说网友对这些大部头作品读不下去的可能原因。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半棵树

    牛 汉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枝叶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那样伟岸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

    1972年,咸宁

    (1)、下列对《半棵树》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篇首扣题,“荒凉的山丘”,渲染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用简笔勾勒出半棵树的恶劣的生存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半棵树”的怜悯与同情,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第二小节叙述半棵树的命运遭际,既交代了他对抗风暴的斗争策略,也交代了它被摧残至半棵的原因,突出地表现半棵树的倔强和外在恶势力的凶残。 C、第三小节三句诗组成了一个特写镜头,刻画出半棵树在春天来临时战斗的姿态与饱满自信的形象,赞美了它的坚韧与顽强。 D、全诗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半棵树”这一核心意象表现了半棵树坚韧的斗志与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和韧性的战斗传统。
    (2)、下列对《半棵树》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半棵树”为题,给读者一种残缺感,一种与通常生活经验中作为完整形象的“一棵树”相背离的陌生感,一种视觉的冲击力,同时给读者留下悬念。 B、第四小节中作者把半棵树与一整棵树的对比,进一步凸现其崇高而伟岸的精神风采,以白描的方式升华了半棵树的人格魅力。 C、第五小节中作者用一“盯”字,用比拟手法活画出迫害者的狡黠与阴险,真实地反映出处在一个高压恐怖的时代之中的抗争者对自己逼仄艰难的处境和抗争脆弱的清醒认识。 D、这首诗歌的语言富有张力,作者用“真的”,意在突出虚拟形象的真实感,用“仍然”这个副词强调半棵树的执著,用一“满”字,透露半棵树乐观、昂扬的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圣人之道,有趋其名而好之者,有安其实而之者。 韩愈之于圣人之道盖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乐其实何者?其为论甚高,其待孔子、孟轲甚尊,而拒杨、墨、佛、老甚严。此其用力,亦不可谓不至也。然其论至于理而不精,支离荡佚,往往自叛其说而不知。 

           昔者宰我、子贡、有若更称其师,以为生民以来未有如夫子之盛,虽尧舜之贤,亦所不及。其尊道好学,亦已至矣。然而君子不以为贵,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之污而已矣。若夫颜渊岂亦云尔哉!盖亦曰“夫子循循焉善诱人”。 由此观之,圣人之道,果不在于张而大之也。 

    (节选自苏轼《韩愈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愈之于A圣人之道B盖亦知C好其名矣D而未能乐E其实F何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B、乃,竟然,与《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的“乃”意思相同。 C、乐,热爱,与《醉翁亭记》中“山水之乐”的“乐”意思相同。 D、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领袖,都是贤明君主。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强调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 B、材料一使用的句式变化多样,语气也有所不同,如“其可怪也欤!”是质疑的语气。 C、苏轼认为韩愈对儒家学说极为推崇,研究学术也极尽心,但他的言论有思想却不精深。 D、苏轼认为对待“圣人之道”,应像颜渊那样“安其实而乐之”,即心契于学说的实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②由此观之,圣人之道,果不在于张而大之也。

    (5)、苏轼曾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而在材料二中苏轼却批评他“未能乐其实者”,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展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归园田居(其一)》中,“  ,  ”运用对偶和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
    (2)、 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似,荀子在《劝学》中也以“行路”设喻,形象地阐明了积累的重要性:“  ,  。”
    (3)、 自问自答,有助于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引发读者思考。这种形式在古诗文中很常见,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A , 但是当他绝望地感觉到自己无法理解这本巨著时,热忱很快便消退了。① 其中一个原因当然是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好好地阅读一本书造成的。但还不止如此,还有另一个原因:他们认为自己应该能够读懂自己所挑选的第一本书,用不着再读其他相关的著作。 

          许多伟大的作品不只是互相有关联, B , 这都是不该忽略的事。② 后人的作品总是受到前人的影响。你如果先读前一位的作品,他可能会帮助你了解后人的作品。阅读彼此相关的书籍,依照写作的时间顺序来读,对你了解最后写的作品有很大帮助。这就是外在辅助阅读的基本常识与规则。 

          ③ 外在辅助阅读的主要功用在于延伸与一本书相关的内容脉络。④我们说过文章的脉络有助于找出共识与主旨,诠释字义与句子。而比起科学与小说类的书,⑤ 阅读历史与哲学的书时,比较需要阅读相关书藉。尤其是阅读哲学书时,因为哲学家互相都是彼此了不起的读者。在小说与戏剧中,这就比较不重要了。如果真是好作品,可以单独阅读。

    (1)、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2)、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阻拦索表面看起来只是一根钢丝绳,____。固定翼舰载机在航空母舰的甲板上降落时,是通过高速着陆在甲板上,同时舰载机的尾钩需要顺势“抓住”阻担索,才能顺利降落。____,舰载机就必须快速起飞拉升。阻拦索是由许多小铜丝“拧”在一起的。其最内部是一根由大麻纤维和聚酯材料制成的芯索,而这根芯索外面又有多股“小钢丝”按规则扭结成的“大钢丝”呈螺旋状层层包围,并且每股钢丝之间还有交接的钢丝,____ 。不仅如此,制作出来的阻拦索必须满足合适的韧性、高强度等要求,才能够在瞬间承受100吨以上的拉力,否则是无法真正投入使用的。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简要概括上面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压力是负面、有害的,它损害健康和活力,影响表现和效率,阻碍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应该避免给自己压力。

    另一些人认为恰恰相反,压力是正面、积极的,它有助于健康和活力,利于表现和效率,推动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应该给自己压力。

    我们究竟应该有意识地给自己压力还是选择尽可能地远离压力?对此你有怎样的想法?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