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松昌中学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教学检测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1-08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我魂魄(节选)

    云 杉

    电话是资料室的管理员打来的。“那张照片的作者找到了,他叫穆易。”

    “是不是去柬埔寨的那个穆易?嗨,要他的照片可真难。”

    管理员在电话那头笑了起来。

    “他就在这儿,你来一趟吧!”

    资料室在地下室。宽阔深邃的大厅里排满了20世纪60年代那种深黄色的木柜。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站在书柜的中间,和管理员说话。我站在那儿等了一会儿,从塑料夹子里取出那张照片,我猜想这个人就是穆易。

    他转脸看见了我。他脸上有一种沧桑的、聪颖的神情,这种特别的气质使他与众不同。如果一个人经历了几十年里几乎所有战争,他一定会有什么变化。

    “这是 1942年拍的,没错。”他把照片翻过来,上行变成黄色的钢笔字:培蕊,1942年5月,太行山,年17岁。

    ①“这些字是,我写的。”

    我们走到书柜后面,那里有一张书桌和两张单人沙发。

    “她是鲁艺的文工团员,唱歌的。”他非常肯定地说。“如果照片已经无法送给本人,我就会记下来姓名、地址等等。”

    培蕊,1942年5月,太行山,年17岁。这些字迹确实散发着伤感的气息。“我是那年5月遇见她的,当时我是晋察冀军区的报道员,去太行山采访,回来的时候在山下遇见了鲁艺文工团的一大群女孩子。

    其中一个对我说:‘嗨,记者同志,给我留个影吧!’

    她就是培蕊。很年轻,她回头招呼别的人,②那些人笑着不过来,她也在笑,她的笑容很灿烂。

    我的底片已经用完了,但是还有我们称为‘尾巴’的一小块空白,我决定试一试。

    我问她:‘要是照片洗出来了,怎么给你?’她笑着招招手说:‘到前线见!’我也说:‘前线见!’那时我们非常年轻,非常快乐,觉得生命很长,③而且会充满许多快乐的相见。”

    “她死了,是吗?”

    “你听说过八路军总部被袭事件吗?”穆易看见我一脸茫然,就说,“1942年5月,侵华日军总司令岗村宁次调集了三万精锐部队包围了八路军总部,被包围的人都是机关、后勤、学校、文艺团体的人员,培蕊的剧团也在其中。”

    “我至今都不知死了多少人,”穆易说,“很多人都跳下了悬崖,那条很深的峡谷里到处是人和骡马的尸体,后勤人员在跳崖的时候把骡马辎重都拉了下去,什么都不愿落到日本人手里。”

    “我再也没有听到过她的消息。但是这些被包围的人,④特别是那些女性,都从悬崖上跳下去了。”

    为了报道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在6个月的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在历史材料中打滚,但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件事。

    “你可以查一下资料,”穆易注意到我的神情,“新华社华北分社在这次战役中死伤惨重,肯定会有记载。”

    穆易站在窗口吸烟,他说话的时候目光炯炯,一点儿也不像年过古稀的老人。

    我和穆易顺着地下室黑暗的甬道往外走,他突然问我:“你为什么会对这张照片感兴趣?”

    “我不知道,”我老实地告诉他,“关于抗日战争的纪念报道已经结束,你知道,我们总是这样,热闹一阵,然后风平浪静。可是我忘不了这件事,这可能是职业的兴趣。”

    穆易点点头,表示理解。他随手掏出一张纸,用笔画了几个名字交给我。他说这几个人都经历过八路军总部的突围战役,可能对我有点什么帮助。

    穆易的话的确没错。关于八路军总部的突围战役,史料记载很少,即使有,也是一笔带过。在山西辽县志中,这样写道:

    1942年 9月18日,辽县、辽西县合并,正式更名,为左权县,纪念在本年5月“反扫荡”战役中英勇牺牲在辽县麻田的左权将军。

    显而易见,这不是一场胜仗,八路军总部在这次战斗中吃了大亏。没有一份材料能够表明,被包围的八千人中,到底有多少人牺牲,我唯一能肯定的是,那绝不是一个小数。新华社有关资料是这样记载的:

    1942年5、6月间,侵华日军总司令岗村宁次纠集3万多精锐部队,突袭我八路军总部,进行“铁壁合围”。新华社华北总分社,40多位同志在突围中英勇牺牲。

    新华社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共有110多位新闻工作者殉职,但在八路军总部突围中就死了40多人,将近二分之一。我已经可以想象这次战争的惨烈。其中,对一位女记者黄君珏的记述引起了我的注意:

    黄君珏,女,湖南湘潭人。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1942年在八路军总部突围战中跳崖牺牲,英勇殉国。对黄君珏简单的介绍中,附有她的爱人王默磬的一封给其岳父的信,这封不同寻常的家信记述了妻子殉难的过程。王默磬也是新华社的工作人员,当时他身负重伤,奄奄一息,就倒在离黄君珏不足50米处。侥幸的是,他活了下来,成为八路军总部突围中唯一见证这惨烈史实全过程的人。

    他在给他的岳父黄友郢老先生的信中这样写道:夜九时,敌暂退,婿勉力带伤行,潜入敌圈,寻到遗体,无血无伤,服装整齐,眉头微锁,侧卧若熟睡,然已胸口不温矣。其时婿不知悲伤,不觉创痛,跌坐呆凝,与君珏双手相握,不知所往,但觉君珏亦正握我手,渐握渐紧,终不可脱!山后枪声再起,始被惊觉,时正午夜,皓月明天,以手掘土,暂行掩埋。

    吾岳有不朽之女儿,婿获贞烈之妻,慨属民族之无上光荣!

    当天晚上,我定了去山西的火车票。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华社烈士纪实)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写我与穆易会面的情景,介绍了穆易的部分战斗经历,由此引出对培蕊一照片的描写。 B、照片背面的字迹“散发着伤感的气息”,源于照片已经无法送给本人,与年轻的培蕊留影形成张力。 C、穆易给培蕊拍下照片,“我”对培蕊的照片感兴趣,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我”去山西是迫切和坚定的。 D、在新华社有关资料的记载中,女记者黄君珏的形象分别通过官方资料和家书呈现,充满家国情怀。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这些字是”后面断开,与“我写的”形成区分,使回答更加肯定和郑重。 B、句子②中“那些人”的笑和“她也在笑”,虽然同为笑的动作,但表达的意味不同。 C、句子③中的“快乐”,是对未来憧憬的体现,因对胜利充满希望而满怀前线见的期待。 D、句子④表达出的强调意味,与前文“培蕊的剧团也在其中”形成照应和强烈的暗示。
    (3)、文中“我”使用了大量真实资料进行叙事,这种叙事方式有什么效果?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会谈·记忆·追寻;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女记者黄君珏。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诗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诚,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肯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 , 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硅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

    (注)①菑:同“灾”,灾害。②折阅:折本,亏损。③崇:同“终”。④厌:同“压”,堵塞。⑤县:同“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 B、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 C、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 D、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的“小人”与儒家定义的“君子”相对,是指社会地位低的人。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和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中的“小人”都是这个意思。 B、江河,现在一般是大河的泛称。但在古代主要是指长江和黄河。 C、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叫“一驾”。《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和本文“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中的“驾”含义相同。 D、“谏争”同“谏诤”。在古代,如果父亲、君主做事违反义理,做儿子、臣子的应该直言劝告,尽谏诤之义,才是真正的孝顺和忠诚。从政权层面来讲,很多朝代也都设置了专事谏诤的官员,以提醒君主正确行事,或议论朝政,提出建议。如秦代设“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人亲近阿谀奉承自己的人,疏远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人,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 B、在对待是非上,明智的人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愚蠢的人却否定正确的,肯定错误的。正直的人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 C、修身的人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 D、腐腿的鳖一直走,不停下,也能到达目的地;六匹骏马拉车却不能到达,这是“做”和“不做”的不同。修身也应向痛腿的鳖一样,贵在行动。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②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5)、对于“学习”和“修身”,作为儒家集大成者的荀子有着深刻的见解,请阅读上文,并联系课文《劝学》,说说荀子主要讲了什么道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说明这个道理。
  • 3. 阅读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低心事折腰。

    【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的妹夫。②岧峣:高山。③分:甘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诗人登东山而“思君”,颔联即写诗人在登高中想象与妹夫一起赏菊的场景。 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D、第六句的“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纷乱。
    (2)、这首诗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中都提到了“折腰”,各自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 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两句诗描述了屋前屋后绿树成荫、桃李芬芳的美好景色。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
    (3)、《劝学》中“”两句与《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一致,说明空想不如学习。

三、语言表达与运用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鲁迅笔下“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不蹈袭前人成法,不断追求新变,其对音乐之贡献____。中国古代重要乐种清商乐,便创始于曹操。清商乐兴起于曹魏时期,此时文坛较活跃的是建安文人团体的核心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他们不仅促成乐府民歌的文人化转型,更让清商乐____。曹操于____之际,不废吟咏,他填写的乐府诗如《蒿里行》《短歌行》等在当时就众口相传,风靡一时。曹操基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兼以宏伟之想象,对乐府诗的体制进行了大胆革新,发壮心,抒豪情,表现出尚实精神与通达作风。通过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与艺术表现力,这对中国音乐史的走向乃至清商乐的形成,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历经1800年的岁月流转,清商乐依然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容小觑  风生水起   厉兵秣马   流光溢彩 B、不容小觑  声名鹊起   戎马倥偬   熠熠生辉 C、非同小可  风生水起   戎马倥偬   流光溢彩 D、非同小可  声名鹊起   厉兵秣马   熠熠生辉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增强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与艺术表现力,这对清商乐的形成乃至中国音乐史的走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B、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与艺术表现力,这对清商乐的形成乃至中国音乐史的走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C、通过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并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这对中国音乐史的走向乃至清商乐的形成,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D、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并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这对清商乐的形成乃至中国音乐史的走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改造文章的祖师”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在莎莉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小海伦终于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C、热情的“北京话”还告诉她,他爱人有个亲戚就住在站上。 D、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

四、写作(40分)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我服从理性,有必要时,我可以为它牺牲我的友谊,我的憎恶,以及我的生命。——罗曼•罗兰

    材料二:

    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像你们这样的当代中国青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用“血性”来浇铸与锻造自己的意志与灵魂。——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在2022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理性”和“血性”,一个理智冷静,客观审慎;一个正气浩荡,奋勇争先。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如何看待“理性”和“血性”?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