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1-08 类型:期末考试
一、课内相关知识(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争宠而心害其能(害怕)
②复举剑拟之(比画)
③然后践华为城(踏)④致万乘之势(导致)
⑤系燕父子以组(丝带、丝绳,泛指绳索)
⑥举天下之豪杰(举荐)A、①④⑤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2.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厚币委质事楚 B、前以降及物故 C、倔起阡陌之中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 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举贤以自佐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4.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叹着,他脸色憔悴,身体容貌干瘦。
B、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的伤渐渐痊愈,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见面讨论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再说,秦朝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变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依然像是原来的样子。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人生的祸患常常是由极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有才智勇气的人也多为他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
5.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列传》中屈原与渔夫的对话类似于《赤壁赋》中的主客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性格。 B、《过秦论》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历史事实高度概括,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并讲究细节的准确。 C、《苏武传》中“李陵劝降”与“卫律劝降”风格截然不同。对李陵,行文多用贬抑之语;而对卫律,相对委婉柔和。 D、《五代史伶官传序》以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说明国家兴亡之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为当权者提供借鉴。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因无亭不灵。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观,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因为它“空”,所以它“有”:“空”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世界。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空山》)
材料二
宗白华先生曾以“太虚片云,寒塘雁迹”形容艺术的空灵境界,这一描述是十分形象而精当的,空是虚,是无,是静穆;而灵则是实(不同于写实之实),是有,是灵气,是生命。这两者正好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也是所有中国艺术史上偏于抽象写意的艺术品的两个基本点。然而灵实以空为前提条件,周济说:“空则灵气往来”,可见不先求空,灵气就无法产生。不过反过来说,没有灵,空就成了“顽空”“死空”,谈不上美感的力量了。因此,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苏轼说得好:“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外枯”乃指外形的简约、空虚;“中膏”是内在的生命力之旺盛,所以“似澹而实美”,并非一片死寂枯竭。刘克庄说过类似的话叫“若近而远,若淡而深”;金圣叹则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来表达这种艺术境界。
那么,这种空而灵、虚而实的境界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涉及“简”的问题。简者简约,美学上的简约不同于科学论文或其他实用文体中的省略,而是说寥寥数笔而意趣盎然,也就是说,以极其简化的线条传达极其丰富的意蕴,从而使人想象于无穷。如果一首诗、一幅画中的意象或线条简约而又有无穷的美感发生之力,那么这首诗或画就达到了简约和空灵。李东阳认为王维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二句诗“淡而有味,近而愈远”,恐怕正是因为它们以简约洁净的意象深深地透衬出宁静、闲适、恬淡的心境和意蕴的缘故。王维这首小诗名为《鹿柴》,全诗共四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的首二句以空山之空旷、无人、静寂、幽深,作为背景,而活跃跳荡于这个背景之中的则是生命的声音,无人而生机盎然。后二句似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捕捉了一束晶莹透亮的光束,它像金色的线一样穿透深邃茂密的森林,最后栖息于青青的苔藓之上。深邃空幽的绿色丛林中透下这一束光芒四溢的阳光,这是多么空寂而又灵动的境界!“空山”“深林”是空;而“人语”“返景”则是灵了,这两者一旦被天衣无缝地接合起来,就是绝妙的空灵境界。
总之,从美感经验的角度说:空灵和简约是指简化的外形中包蕴着丰盛的美感发生之力,每一意象、每一线条、色彩、音响都凝聚着旺盛的、生生不息的美感张力。如宗白华先生说的:“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倪云林画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而这,不正是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的地方吗?
形简而旨丰,以高度抽象、饱蕴张力的形式传达丰富的情感内涵,这种艺术理想在我国古代艺术创作实践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中国的古诗一向以意象简洁称著,而简洁中包含无穷的情感意味。
(摘编自陶东风《空灵论》,文章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观中特别注重“虚”的创造,“虚”是使欣赏者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的途径之一。 B、中国艺术推崇的“虚”在绘画、诗词、造园等各种艺术中都有所表现,其中造园艺术的“虚”最能体现“空”的精髓。 C、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灵实和虚空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D、以极其简约的意象或线条传达丰富意蕴,给人以无穷想象,空灵的境界由此达成,因此可以说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材料二采用了不同的论证结构,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空灵”这一话题。 B、中国园林中假山、回廊等不可替代在于它们引领的虚空世界饱含着灵动性和深意。 C、材料二将诗画放在一起论证,可表现出在中国艺术中“空灵”存在共通性的特点。 D、中国戏曲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体现了“空”的艺术特点。(3)、《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的景致作了如下描写: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这座“潇湘馆”具有空灵的特点。请结合材料对此加以分析。
三、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
舅妈说:“小姑子很任性,因为恋爱,断了和我们来往。三年前,我们来找她时,已经看不到她了,只剩小外甥女独自在家。我们找了三年,只好放弃了,就当是死了,所以才请您来她家里给画张像。”
我师傅杨宝丰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
师傅说:“我要她的照片。”
舅妈只找到一本相册,照片却一张不见。
舅妈问女孩:“小卿,照片呢?”
小卿指了指在墙角处放着的脸盆,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
舅妈无奈,只好回自家去找。
小卿却对我说:“我娘没死。”
“那你娘去哪儿了?”
“找我爹去了。”
“那你爹去哪儿了?”
“我娘说,我爹去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知道。”
舅妈回来了。把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
师傅眉头一紧,盯着照片,似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我开始做准备。师傅坐在那里,闭目养神。我在素描纸上打着方格,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枪炮声。
师傅缓缓睁开眼,目光在纸上扫视一遍。阳光正好照在方方正正的格子上,那格子犹如一个个开着天窗的房间,敞亮而温暖。师傅起身,净手,擦干,然后端坐在桌子前,拿起铅笔开始画头像的轮廓。他画得很慢,比平时要慢许多。
舅妈坐在一边数落:“兵荒马乱,一个女子,不找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守着自己的小家,天天在外面疯跑。”
师傅紧皱眉头。
她喋喋不休。
天擦黑的时候,师傅才把铅笔稿画完。
第二天画像的过程仍然艰辛。
以往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师傅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鼻头的阴影慢慢地擦出来了,当师傅用炭精粉擦出第一笔黑色的线条时,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
第三天,师傅画了脸部。
第四天,他才最后画眼睛。到傍晚,他再也画不动了。素描纸就放在桌面上,我用宣纸把素描纸蒙住。我看到,师傅的右手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
第五天一早,我们就赶到了小卿家。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
舅妈把小卿喊进来,吼道:“前两天你把你娘的照片烧了,这次你又把画像弄到哪里去了?”
小卿憋着眼泪,不答话。
师傅安抚她:“不关你的事。别怕。”
接着,师傅淡定地说:“我重画。”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每一天下来,他都疲态尽显。返回的路上,听着他软弱无力的脚步声,我不忍心地说:“师傅,要不我们放弃吧。”
师傅说:“不能。”
师傅回答得那么坚决。肩上画夹中那张薄薄的素描纸,仿佛有雕塑般的形态,厚重了许多。
又过了五天。画像告成的那一刻,师傅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他闭上眼,没说一句话。爱说的舅妈,也变得沉默了。小卿看了一会儿,突然放声痛哭。她一直相信,母亲一定会在某个黎明时刻,回到她的身边。现在,当她看到母亲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她面前时,也许她意识到了那个黎明永远不会到来。
我背着画夹和师傅回到店里。
不知睡了多久,暗夜中传来细碎的声音。我爬起来,摸向柜台——画夹不见了。借着淡淡的月光,只见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一个人,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
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后的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我盘下了那个小店。一边画像,一边等师傅,就像小卿等她的母亲一样。又过了一年,遥远的枪炮声终于来到了城外,清晰而响亮。
1951年的一天,画店里进来一个姑娘,说想请我给她娘画张像。
我觉得眼熟:“好的,把照片给我。”
“有照片,但不在我手里。”
“没有照片我画不了。”
“我是小卿。”她说。
我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不知是因为见到小卿,还是想到了当年画像时的师傅。我小心地问:“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说:“一直在寻找。有一天,舅舅突然来到学校,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惊呆了,我越看,其中一个越像我娘,我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告诉我,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她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对我说,那是你爹。”
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
那张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但他们四人快乐的笑容溢出了照片。我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她告诉我说,这就是你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开了一家画像馆。我这才知道,我师傅叫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选自《十月》2021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卿内心抱怨母亲把她独自留在家中,便自作主张把母亲的所有照片付之一炬。 B、舅妈提供的泛黄照片很不清晰,以致“我”师傅作画比平常都慢,显得特别艰难。 C、师傅作画时,“我”很骄傲于师傅的画技,感觉“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 D、画像告成的那一刻,师傅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他心情复杂而沉重,欲诉无言。(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让读者通过“我”的所见所知,了解到师傅、小卿等人的一些故事,这样既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又留下艺术想象空间。 B、舅妈开头说小姑子“任性”,又在师傅作画途中喋喋不休地数落小姑子“不守着自己的小家”,直接表现了小卿母亲义无反顾、投身革命的形象。 C、小说中两次写到枪炮声,看似闲笔,实则与“1944”和“1951”两个年份自然呼应,既点出了时代背景,又暗示了历史的进程,让情节发展更为合理。 D、小说虽然没有描写小卿母亲和师傅的实际革命行动,却通过为小卿母亲画像这条明线,钩沉出隐藏在背后的革命故事,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3)、小说标题“无法完成的画像”意思丰富,对其中的“无法完成”应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小说结尾特别写到纪念堂中一张照片,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余悲贾生之不遇观其为文经画天下之便宜足以见其康天下之心。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足以见其悯时忧国,而有触于其气。后之人责其一不遇而为是忧怨之言,乃不知古诗之作,皆古穷人之辞,要之不悖于道义者,皆可取也。贾生少年多才,见文帝极陈天下之事,毅然无所阿避。而绛灌②之武夫相遭于朝,譬之投规于矩,虽强之不合,故斥去。不得与闻朝廷之事,以奋其中之所欲言。彼其不发于一时,犹可托文以摅其蕴,则夫贾生之志,其亦可罪耶?故予之穷饿,足以知人之穷者,亦必若此。又尝学文章,而知穷人之辞,自古皆然,是以于贾生少进焉。呜呼!使贾生卒其所施,为其功业,宜有可述者,又岂空言以道之哉?予之所以自悲者,亦若此。然世之知者,其谁欤?虽不吾知,谁患耶!
(选自曾巩《读贾谊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余悲A贾生B之不遇C观D其E为文F经画G天下之H便宜I足以见J其康天下之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古代官职,专门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还从事传授学问、培养人才等工作。 B、列传,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后世沿用,一般记载帝王诸侯之外的名官名人的事迹。 C、“东阳侯、冯敬之属”与“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两句中“属”字含义相同。 D、“虽强之不合”与“始以强壮出”(《苏武传》)两句中的“强”字含义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生于洛阳,少有才名,被河南郡守吴公招致门下深受器重,后又被汉文帝征为廷尉。 B、贾谊受到汉文帝的重用,朝中大臣嫉妒贾谊而诋毁他,而后贾谊也因此被汉文帝疏远。 C、曾巩悲叹贾谊遭遇,读贾谊之文,从中感受到其安定天下之志、忧国伤时之心,深为触动。 D、曾巩认为古代诗文多为处境困窘之人所写,只要要旨不违背道义,那么都是有可取之处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②又尝学文章,而知穷人之辞,自古皆然,是以于贾生少进焉。
五、古诗文默写与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9分)
-
9.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怨生”,而导致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的诚实与忠心不被善待,这两句是 , 。(2)、《过秦论》中“ ,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 , ”两句,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4)、知人不易,人们不被理解或者被误解的情况很普遍。对此,孔子的看法是“ , ”,即应该推己及人,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理解他人。(5)、孔子论政,认为治理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国家,不仅需要谨慎认真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还需要“ , 。”10.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至①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至②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③。
注释:①这两首诗均作于上元元年(760)左右,杜甫卜居成都草堂。“客”是远亲崔明府(杜甫母亲姓崔)来看望他。②诗题里的“宾”,当指“贵介之宾”。③药栏:药圃栏杆,这里借指药圃中的花药。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空间上由外而内,时间上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 B、《客至》颔联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有客不常来和主人不轻易延客之意,今日“君”来更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下文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C、《宾至》首联中“幽栖地僻经过少”一句写自己住所的地理位置偏僻,少有外人来拜访,意在表达诗人因受到冷落而产生的孤独与凄凉之感。 D、《宾至》一方面写自己,字里行间透露出失意诗人的个性和情怀;一方面写客人,如“漫劳车马驻江干”的“车马”暗示了客人身份的尊贵。(2)、两首诗同写迎客、招待之事,对客人表现的情感态度却有所不同。请结合尾联分析。六、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__的中华传统典籍,从四书五经到二十四史,从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墨子、韩非子到文学、史学、哲学、经学、中医等,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从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愚公移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典,将中华儿女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高度浓缩在②__,凝聚成中华文化③__的历史长河。
明是非、知兴替,观成败、鉴得失。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且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华文化典籍是古圣思想的载体,是先贤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这个民族血液中永远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长河永远奔腾不息的文化密码。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明是非、知兴替,观成败、鉴得失。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B、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思想宝库。 C、明是非、知兴替,观成败、鉴得失。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且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思想宝库。 D、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且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追根溯源,“流量”一词很早就被用来形容水。从严格学术定义看,流量就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渠或管道某一过水断面的水体体积。
算出流量能干啥?其实,流量是了解河流的重要指标。每月流量相加,① , 我们就知道了河流一年有多少水,水利部门可以开展水量配置、调度。每月流量比照,就能清晰了解河流流量大小变化,推断出河流丰季和枯季,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重要依据。此外,②。无论是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阶段,还是运行阶段,流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根据概念可知,只要获取过水断面面积和流速,两者相乘就可以测出流量,这就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流速面积法。其实,流量的测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战国时期,慎到曾在黄河龙门用“流浮竹”测定河水流速,形成浮标法测量的雏形,但浮标法测量精度稍差。一系列高技术仪器的应用,比如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的应用,让流量测定更快捷更准确。特别是近些年来,卫星、无人机、无人船等纷纷加入流量测定队伍,测量实现了“天—空—地”一体立体化监测,可更快更好地为流域规划、河流治理、防汛抗旱、工程建管、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坚实支撑。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七、《论语》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
13. 阅读下列一则《论语》,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历代解说《论语》者屡有其人,各家解读也略有出入。关于此则中的“学则不固”,杨伯峻《论语译注》解释为: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但钱穆的《论语新解》则把“固”理解为固陋,即固执浅陋。句子解释为:能向学,可不固陋。标点符号也与杨伯峻版不同,钱穆的版本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关于此则中“学则不固”的解释,你同意谁的理解?请联系这两个版本的标点符号,说说你的理由。
八、写作(60分)
-
14.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坚持正确历史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