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1-0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学界既有学者从宏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的理论建构,也有不少学者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一地一城的文学景观或者一个朝代一种文体中出现的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及。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正如明代袁中道说:“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比如眉山的三苏祠,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又如,惠州西湖本名丰湖,后因苏轼贬惠州时所写的《赠昙秀》诗称其为西湖,之后才盛传其名。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 面对文学景观,是文学的元素首先激发了观赏者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的想象,唤醒了他们曾经的记忆,鼓荡起他们心中的情感,中国境内著名的文学景观无不具有这样的功能。比如岳阳楼,先由唐代诗人李白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后定名,继之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明代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等,岳阳楼的大名历久弥新。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比如宣城的敬亭山本来声名不显,后因谢朓的《游敬亭山诗》以及李白在《独坐敬亭山》诗中提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著称。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并不断丰富文学景观的内涵。

    文学创作与文学景观之间关系密切,正如尤侗所言:“山水文章,各有时运。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这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并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而这一集体记忆又唤醒了对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故文学作品不断得以传播,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高建新在《文学景观的生成及其条件》中说:“文学景观是审美的记忆、情感的记忆。”文学景观呈现一定的美感特征,蕴含着前人的情感体验,而由文学景观唤起的记忆又往往再借助文学来表达。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游览岘山,拜谒羊公碑,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其感慨万千,遂写下这一首著名的诗歌。很多古代诗人在登临岘山这一文学景观的时候,也留下相关诗篇,如张九龄《登襄阳岘山》、李白《岘山怀古》、曾巩《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李曾伯《登岘山用刘清步韵》、陈与义《游岘山次韵三首》等。故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

    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学景观的丰富内涵可以激发作家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学景观往往包括多层文化隐喻,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分布各地的文学景观,可以激发游人、作家对自然风光、人文胜迹、文学经典的热爱,从而不断创造新的作品以传承文脉,同时也激发了民族情怀与家国情怀,尤其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文学景观不仅仅是空间层面的存在,更是时间层面的、可对话的、可传承的,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

    (摘编自李惠玲《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的双向互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在当代受人们的广泛关注。 B、尤侗说的“文章亦凭山水以传”,说明了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 C、岘山诗篇的创作传承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 D、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有重大意义,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学界多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本文则关注文学景观和古典文学的关系。 B、叠加效应是指先生成文学景观,在后人的不断题咏之下形成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的效应。 C、原本无名的敬亭山因谢朓和李白的诗而著称,可以视为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等的综合体现。 D、文学作品凝固成集体记忆时,它就能不断得以传播并在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说明“名篇效应”的一项是(   )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因张继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成为姑苏的象征之一。 B、沈园因陆游、唐婉美丽而悲惨的爱情故事独具浪漫色彩,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寻觅爱情的足迹。 C、崔颢写出《黄鹤楼》之后,吸引着李白、贾岛、陆游等诗人不断歌咏,这些诗篇使黄鹤楼誉满神州。 D、杜甫曾短暂安居成都浣花溪草堂,并于此作《客至》等诗,直到今天杜甫草堂仍引无数人前来观游。
    (4)、下列关于文学景观和古典文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共生共长,而且两者相互推动。 B、文学景观因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而催生且不断丰富内涵。 C、文学作品可再现景观,这让它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 D、古典文学使文学景观成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号。
    (5)、岳阳楼作为著名的文学景观,激发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唤醒了他的记忆,鼓荡了他的情感,请结合材料分析杜甫《登岳阳楼》中的“想象”“记忆”和“情感”。
  • 2.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蛙(节选)

    莫 言

    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如今已不流行,年轻的父母们,都不愿意以那样古怪的名字来称谓自己的孩子。

    我们是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的。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那是一吨龙口煤矿生产的优质煤块,亮晶晶的,断面处能照清人影。我后来再也没见过那么亮的煤。村里的车把式王脚,赶着马车,把那吨煤从县城运回。王脚方头、粗颈、口吃,讲话时,目放精光,脸憋得通红。他儿子王肝,女儿王胆,都是我的同学。王肝与王胆是异卵双胎。王脚脖子上有汗,解下腰间那块蓝布擦拭。擦汗时看到儿子王肝和女儿王胆,便大声喝斥:回家割草去!王肝身体高大,但王胆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袖珍姑娘——说得难听点吧,是个侏儒。王胆转头就跑——她跑起来身体摇摇摆摆,重心不稳,像个初学走路的婴孩,很是可爱——王肝往后缩缩,但不走。

    王肝为父亲的职业感到荣耀。现在的小学生,即便父亲是开飞机的,也体会不到王肝那时的荣耀。村子里有很多人羡慕这职业,但都望骡却步。这骡子已经咬伤过两个儿童:第一个是袁脸的儿子袁腮,第二个是王胆。马车停在她家门前时,她到骡前去玩,被骡子咬着脑袋叼起来。

    我们都很敬畏王脚。他身高一米九,双肩宽阔,力大如牛,二百斤重的石碌磕,双手抓起,胳膊一挺,便举过头顶。尤其让我们敬佩的,是他的神鞭。疯骡咬破袁腮头颅那次,他拉上车闸,双腿叉开,站在车辕两边,挥舞鞭子,抽打疯骡屁股。那真是一鞭一道血痕,一鞭一声脆响。疯骡起初还尥蹶子,但一会儿工夫便浑身颤抖,前腿跪在地上,脑袋低垂,嘴巴啃着泥土,撅着屁股承揍。后来还是袁腮的爹袁脸说,老王,饶了它吧!王脚才悻悻地罢休。袁脸是党支部书记,村里最大的官。他的话王脚不敢不听,疯骡把王胆咬伤后,我们都期待着再看一场好戏,但王脚一鞭也没打。他从路边石灰堆上抓起一把石灰,掩在王胆头上,把她提回家去。他没打骡子,却抽了老婆一鞭,踢了王肝一脚。

    我们指指点点地议论着那头棕色的疯骡。它瘦骨伶仃,眼睛上方有两个深得可放进一枚鸡卵的凹陷。它的目光忧伤,似乎随时都会放声大哭。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一匹瘦骡子怎会爆发出那样大的力量。当我们一边议论一边向那骡子靠近时,王脚便停止铲煤,用凌厉的目光逼视我们,吓得我们连连倒退。

    堆在学校伙房前的煤堆渐渐高起来,车上的煤渐渐少了。我们不约而同地抽鼻子,因为我们嗅到了一种奇异的香味。仿佛是燃烧松香的味儿,又仿佛是烧烤土豆的味儿。我们的嗅觉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那一堆亮晶晶的煤块上。我们站在煤堆前,低头弯腰,像地质爱好者发现了奇异矿石;我们抽动鼻子,像从废墟中寻找食物的狗。说到这里,首先要感谢陈鼻,其次要感谢王胆。是陈鼻首先捡起一块煤,放在鼻边嗅,皱着眉,仿佛在思索什么重大问题。他的鼻子又高又大,是我们取笑的对象。思索了一会,他将手中那块煤,猛地砸在一块大煤上。煤块应声而碎,那股香气猛地散发出来。他拣起一小块,王胆也拣起一小块;他用舌头舔舔,品咂着,眼睛转着圈儿,看看我们;她也跟着学样儿,舔煤,看我们。后来,他们俩互相看看,微微笑笑,不约而同地,小心翼翼地,用门牙啃下一点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兴奋的表情,在他们脸上洋溢。陈鼻的大鼻子发红,上边布满汗珠。王胆的小鼻子发黑,上面沾满煤灰。我们痴迷地听着他们咀嚼煤块时发出的声音。我们惊讶地看到他们吞咽。他们竟然把煤咽下去了。

    他压低声音说:伙计们,好吃!她尖声喊叫:哥呀,快来吃啊!他又抓起一块煤,更猛地咀嚼起来。她用小手拣起一块大煤,递给王肝。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把煤块砸碎,捡起来,用门牙先啃下一点,品尝滋味,虽有些牙碜,但滋味不错。陈鼻大公无私,举起一块煤告诉我们:伙计们,吃这样的,这样的好吃。他指着煤块中那半透明的、浅黄色的,像琥珀一样的东西说,这种带松香的好吃。我们班三十五个学生,除了几个女生不在,其余都在。我们每人攥着一块煤,咯咯崩崩地啃,咯咯嚓嚓地嚼,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秘的表情。我们仿佛在进行一场即兴表演,我们仿佛在玩一种古怪游戏。

    肖下唇拿着一块煤,翻来覆去地看,不吃,脸上带着蔑视的神情。他不吃煤因为他不饿,他不饿因为他爹是公社粮库保管员。伙夫老王惊呆了。他手上沾着面粉跑出来。天哪,他手上沾着面粉!当时在学校伙房就餐的除了我们的校长和我们的教导主任之外,还有两个在乡下驻点的公社干部。老王惊呼:孩子们,你们干什么?你们……吃煤?煤也能吃?王胆用小小的手举着一块大煤,细声细气地说:大叔,太好吃了,给你一块尝尝。老王摇着头,道:王胆,你这小女孩,也跟着这帮野小子胡闹。王胆咬了一口煤,说:真的好吃嘢,大叔。

    这时已是傍晚,红日西沉。那两个在这里搭伙就餐的公社干部骑着车子来了。他们也被我们吸引住了。老王挥舞着扁担轰赶我们。那个姓严的公社干部——好像是个副主任——制止了老王。他的脸色很难看,挥了一下手,转身钻进了伙房。

    (节选自莫言小说《蛙》,有删改)

    文本二

    在莫言看来,想象力就是一个作家的灵魂。在《生死疲劳》中,他透过充满想象力的动物视角,为读者讲述了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等牲畜的故事。“故事有些荒诞,但其中情节我是早就构思好的。想到用‘六道轮回’来布局整篇小说后,我就一气呵成写完了《生死疲劳》这部作品。”

    对于莫言,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给予的评价是:“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节选自《莫言谈文学:最疯的想象,最真的现实》,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身体部位和器官给孩子取名,这种古怪的风气隐喻了特殊年代里人们对身体对生命的重视。 B、车夫从县城运来煤块,他身材魁梧,性格豪迈,在饥饿年代里,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 C、王脚擦汗时看到孩子王肝和王胆,大声喝斥他们回家割草去,可见因为饥饿,人们亲情淡漠。 D、肖下唇和其他孩子对煤块的态度完全不同,因为他爹工作特殊他不饿,可“我们”饥饿至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蛙》时我们会感觉到残酷:一是来自情节和人物命运,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 B、小说运用儿童视角,笔触细腻,貌似平静追忆,细细咀嚼则苦涩难耐,展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人民生活的艰难。 C、小说极富荒诞色彩,融合了诙谐、戏谑风格,看似诡异,脱离现实,实则亦虚亦实,亦幻亦真,匠心独运而富有张力。 D、小说的细节富于表现力,比如结尾,看到我们吃煤后,姓严的干部“脸色很难看”,这个细节暗示了干群关系的疏离。
    (3)、文本一中关于吃煤的细节描写一直为人称道,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细节的?
    (4)、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结合这句话,联系本文和教材的《百年孤独(节选)》,谈谈“魔幻”与“现实”的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且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人自安。夫苟在危人,则何所不至。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或不通。是则誉毁在于小人,刑罚加于君子,实兴丧所在,可不慎哉!此乃孙卿所谓:“使智者谋之,与愚者论之,使修洁之士行之,与污鄙之人疑之,欲其成功,可得乎哉?”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慧,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况内怀奸利,承颜顺旨,其为患祸,不亦深乎?夫立直木而影之不直虽竭精神思虑其不可亦已明矣。

    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节之以礼,然后善善而恶恶,审罚而明赏。则小人绝其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离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太宗览叹曰:“若不公,何由得闻此语?”

    太宗尝谓长孙无忌等曰:“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征之力也。朕任用,岂不得人?”征拜谢曰:“陛下圣德自天,留心政术。实以庸短,承受不暇,岂有益于圣明?”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有删改

    材料二: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注]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选自左丘明《国语》,有删改)

    [注]柳季:鲁国最诚实而讲信用的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夫立直木A而疑影之B不直C虽竭D精神E劳F思虑G其不得亦H已明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指使……处于危险的境地,与《陈情表》“人命危浅”中的“危”意思不同。 B、疏,指古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奏议,如《谏太宗十思疏》。 C、遇,指遇到,与《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中的“遇’意思相同。 D、绝,指隔绝的,与《孔雀东南飞并序》“我命绝今日”中的“绝”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卿认为,让有智慧的人去谋划,却与愚昧的人去评论他,这样事情就不能取得成功。 B、发扬善行,杜绝恶行,刑罚加于有罪之人,赏赐有功之臣,那么国家就会昌盛太平。 C、具有中等智能的人非治国之才,他们缺乏深谋远虑,即使竭尽全力,仍然难免失败。 D、唐太宗对魏征说,使天下太平,边远地区异族首领都来朝贡,这是魏征的功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②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

    (5)、材料一第一、二段是魏征上奏的内容,他在奏章中是如何表达观点来劝谏太宗的呢?请简要说明。
  • 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夏日过摩诃池

    陆游

    乌帽翩翩白紵轻,摩诃池上试闲行。

    淙潺野水鸣空苑,寂历斜阳下废城。

    纵辔迎凉看马影,袖鞭寻句听蝉声。

    白头散吏元无事,却为兴亡一怆情。

    【注】①摩诃池:又名龙跃池、宣华池,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心。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应是陆游的晚年之作,诗人描写了夏日摩诃池闲游的情景,生动而真实。 B、首联中的“闲”字,总领全诗,既点明出行的原因,又定下全诗闲适的基调。 C、颔联中最传神的其中一字是“废”字,与“废池乔木”的“废”字意义相同。 D、此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事中言志,景中见情,三个方面相得益彰。
    (2)、陆游晚年时依然保持着雄健有力的诗风,对此朱熹评价为“老笔尤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尤健”体现在哪些方面。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不愿意低三下四去侍奉权贵的时候,许多有志之士往往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2)、《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3)、“鹿”音同“禄”,世人常将其作为“长寿安康、仕途美好”的象征;“鹿”幽居山林,生活习性恬淡安静,文人也常借其表达隐逸与超脱情怀,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①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A__,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②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③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④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B __的优点。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C __的。他们一个崇陶,一个尊杜,但却都归于平淡。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还”与文中加点的“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太阳已经这么高了,怎么还没起床? B、你做得太过分了,还不赶快给人家道歉! C、除了银河系外,宇宙中还存在许多星系。 D、这些老同志干劲还这样大,我们年青人更应加油干呀!
    (3)、“极盛之后,难以为继”这一句古代谚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据统计,我们每个人每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约3.1毫希沃特剂量的电离辐射照射。这部分电离辐射,被称为“天然照射”。对于天然照射,我们无需过于担心。我们人类生在地球,长在地球,A____。

    除了天然照射,我们在生活中也会偶尔接触到一些B____。如接受放射性检查、治疗时或通过安检门时,也会受到额外的电离辐射。①这是否会对人体形成不良影响呢?②一般来说,③只要是较为成熟的技术,④其安全性都经过了人们的实践检验与反复论证。⑤拿拍摄胸片的X光机来说,⑥既然操作正确,⑦其拍摄一次所产生的剂量仅为0.02毫希沃特。⑧由于宇宙射线的存在,⑨一次10小时的飞机旅行也会产生约0.03毫希沃特的辐射。⑩这些都远远低于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剂量。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针对电离辐射的自我保护。生活中,我们C____。比如在乘坐交通工具时,不要将手伸入安检仪的幕帘内拿取物品,因为安检机其实是一台小型X光机,掀帘取物的行为极有可能使人受到不必要的辐射照射。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第二自然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其中有这样的表述:先立后破就是要统筹兼顾“稳”和“进”,该立的要积极主动地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这种“先立后破”的新提法,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确,“先立后破”的原则不仅体现在经济建设上,在思想认知和实践探索等方面它都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据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