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期末模拟练习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1-0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一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当道德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由礼的约束进为道德自觉,由他律进为自律,达此道德境界,人的内心高度自由,行为则于礼无不自然相合。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这就是礼的教化之功,也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教化,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得以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这是与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国无法做到的。而且,“礼”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使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

    其次,“礼治”往往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反对变革、维护封建制度的屏障。从汉武帝开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儒学,提倡礼教,尤其是到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代。

    再次,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压抑了人性,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礼治社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人们只知道承担义务,不知道行使权利。

    (摘编自张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浅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 B、礼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外在的机构来维持。 C、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依靠传统就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礼”来维持。 D、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不会严重滞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就算是残酷的行为或做法,也是符合礼治秩序的。 B、礼治秩序在特定的时期与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教化百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C、材料二认为礼可以激发人的道德与良知,提高人的自知与自制能力,这与材料一中有关“礼治”的观点一致。 D、《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就体现了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对人格的扭曲与对人性的压抑。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在印度某些偏远部族,丈夫死了之后,在丈夫的葬礼上要用火烧死他的妻子。 B、封建社会,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普通百姓,在家族祭祀中都有比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 C、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D、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
    (4)、材料一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很多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感情甚至产生经济纠纷。《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运用材料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1958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诗词中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B、随着岁月流转,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缘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 C、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青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无比坚定地表示,革命青年能担负历史使命。 D、在毛泽东笔下,长征途中的残酷现实,不过是“泥丸”“细浪”。这充分体现其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写实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体现他对革命斗争的激情。 B、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回复郭沫若的诗里提到,人们对“焚书坑儒”可能存在误解,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 C、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力面的高超指挥才能。
    (3)、结合材料二内容,谈谈毛泽东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请从两方面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苇之所如         纵:放任 B、方其破荆州,江陵     下:攻占 C、举匏樽以相         属:劝请 D、而卒莫消也         长:长久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浩浩如冯虚御风     以吾一日长 B、客有吹洞箫      村中少年好事 C、托遗响悲风      君子之禽兽也 D、不知东方既白     则群聚而笑
    (3)、下列对文言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泛舟夜游赤壁,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D、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三、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本诗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出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C、“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D、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2)、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

四、名篇名句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死明志,表达自己决心效法先贤,献身正道的名句是“。”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 ”两句,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出乐声或粗重或轻细的特点。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如果在阴雨连绵之时登楼,就会感到“”,满眼也都是萧条景象。

五、语言文字运用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____①____。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____②____。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____③____。因为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所以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大。

    (节选自《乡土中国》)

    (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所以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大。 B、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所以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C、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D、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大。
    (2)、请在文中三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地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天空那么蓝,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 B、中国空间站命名为“天宫”,其基本构型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 C、苏轼彰显着他独特的魅力,正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D、“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路的挂过去, 叫作“发扬国光”。
    (2)、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的修辞方式,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修辞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她们奔放,热烈地叫着香雪的名字;她们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地笑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六、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树立了主天地沉浮、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劳动模范张秉贵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作为一名高一学生,你刚步入人生新阶段,对理想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呢?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