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1-0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
1. 抄写下面的古诗,做到正确规范、行款整齐、美观大方。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诗
2. 结合语境,看拼音写词语。读书有乐,开卷有益。当你心烦意乱时,可以读读诗文名篇,chén jìn于四时景致的独特yùn wèi , 不觉wàng què烦恼。当你百无聊赖时,不fáng读读《松鼠》,想象着guāi qiǎo驯良的小动物追逐玩耍的模样,定会méi开眼笑。当你陷入迷茫时,试着读读《论语》,圣人zhì pǔ的教诲在千年后依然能chù dòng我们的心弦,带来智慧的qǐ dí。
3.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眼睑(liǎn) 间隔(jiàn) 依偎(wēi) 箩筐(kuāng) B、执拗(niù) 树杈(chà) 矫健(jiǎo) 玲珑剔透(tì) C、栈道(zhàn) 谨记(jǐn) 枉费(wǎng) 博闻强识(zhì) D、垂蔓(màn) 发酵(xiào) 高跷(qiāo) 无病而呻(shēn)4.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却只漫浪诵读(有感情地) B、学而不厌(满足) C、敏以求之者也(勤勉) D、死去元知万事空(本来)5.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亮载誉而归,同学们众星拱月般围着他。 B、作为少先队员,我们要做到诚实守信,路不拾遗。 C、哥哥嫂嫂把牛郎视为眼中钉,处心积虑地想独占家产。 D、咱俩打开天窗说亮话吧,再绕弯子就来不及了。6. 下列句子中,顿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 B、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 C、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 D、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7.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为了提高阅读的速度,我们要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B、讲故事时,可以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讲。 C、“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这处动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榕树旺盛的生命力。 D、阅读时,我们可以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8. 给下列句子,选择对应的说明方法。A.打比方 B.列数字 C.举例子 D.作比较
(1)、虎鲸身长8~10米,体重9吨左右。(2)、虎鲸锐利的牙齿,就像锋利的匕首,可以迅速捕杀猎物。9. 按要求完成练习。(1)、选择一个成语,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同心协力 悠然自得 津津有味
(2)、选择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不少于30字)10. 根据课文内容或要求填一填。(1)、景因情动。面对皎皎明月,王维吟道:“ , 。”一动一静中,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跃然纸上;面对西沉之月,张继感叹:“ , 。”所见所闻间,更添漂泊他乡的孤寂忧愁。(2)、爱国情切。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故土,苟且偷安,林升厉声质问:“ , ?”陆游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把看到祖国统一的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 。”(3)、朱用纯以“ , ”警示众人:珍惜粮食,不可随意浪费;岳飞以“ , , ”告诫世人:珍惜时间,不应虚度年华。二、阅读与理解(35分)
-
1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练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婺剧俗称“金华戏”,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婺剧融合了易腔、昆腔、乱弹、徽调、滩簧、时调六种声腔,剧目有500多本,曲牌数以千计,并具鲜明的史及地域特征,被专家学者誉为“明清戏曲文化博物馆”。2008年,婺剧经国务院批准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婺剧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
材料二:婺剧舞台表演粗放强烈,见长文戏武做。《白蛇传》正是欧现婺剧文戏武做特点的一大经典剧目。该剧由浙江婺剧艺术旰究院创排,取材中国著名民间传说故事《白蛇传》,经婺剧改良吂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分为游湖、良缘、惊变、盗草、削发水斗、断桥七折,每一折都跌宕起伏。其中《断桥》一折,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天下第一桥。相较于其他《白蛇传》文艺作品里完全拟人化的呈现,婺剧版青蛇、白蛇的“蛇形蛇步”尽显人神一体的舞姿,堪称最具蛇性的演绎,是婺剧的另一大绝活。
(1)、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婺剧被誉为“明清戏曲文化博物馆”。 B、婺剧见长武戏文做。 C、《断桥》一折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天下第一桥”。D“蛇形蛇步”是婺剧的一大绝活。
(2)、请你撰写一则弘扬婺剧文化的宣传标语。(3)、如果请你推荐一则民间故事搬上婺剧的舞台,你会推荐哪个故事? 说说理由。12. 古诗文阅读。月夜忆舍弟①
【唐】杜甫
戍鼓②断人行③ , 边秋④一雁⑤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⑥不达,况乃⑦未休兵。
注释
①舍弟:家弟。
②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声。
③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膝。
④边秋:边塞的秋天。
⑤一雁:孤雁,比喻兄弟分散。
⑥长:一直,老是。
⑦况乃:何况是。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窊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带,由于战事阻隔,杜甫和弟弟音信不通。
(1)、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B、诗人先描绘了秋日的塞上图景。 C、“寄书长不达”中的“书”指书信。 D、诗人写这首诗时战争已停止了。(2)、结合注释和创作背景,思考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至少两方面)(3)、读画线句时,我可以用(悲愤 轻快)的语调来朗读。13. 现代文阅读。挥 手(节选)
赵丽宏
我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那是六十年代初。那天去学校报到时,送我去的是父亲。那时父亲还年轻,鼓鼓囊囊的铺盖卷提在他的手中并不显得沉重。中学很远,坐了两路电车,又换上了到郊区的公共汽车。从窗外掠过很多陌生的风景,可我根本没有心思欣赏。我才十四岁,从来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想到即将一个人在学校里过寄宿生活,不禁有些害怕,有些紧张。一路上,父亲很少说话,只是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
当公共汽车在郊区的公路上疾驰时,父亲望着窗外绿色的田野,表情变得很开朗。我感觉到离家越来越远,便忐忑不安地问:“我们是不是快要到了?”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指着窗外翠绿的稻田和在风中飘动的林荫,答非所问地说:“你看,这里的绿颜色多好。”①他看了我一眼,大概发现了我的惶惑和不安,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肩胛,又说:“你闻闻这风中的味道,和城市里的味道不一样,乡下有草和树叶的气味,城里没有。这味道会使人健康的。我小时候,就是在乡下长大的。离开父母去学生意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比你还小两岁。”父亲说话时,抚摸着我的肩胛的手始终没有移开。
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又陪我找到自己的寝室,帮我铺好了床铺。接下来,就是我送父亲了,我要把他送到校门口。②在校门口,父亲拍拍我肩膀,又摸摸我头,然后笑着说:“以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开始不习惯,不要紧,慢慢就会习惯的。”说完,他就大步走出了校门。我站在校门里,目送着父亲的背影。
校门外是一条大路,父亲慢慢地向前走着,并不回头。我想,父亲一定会回过头来看才我的。果然,走出十几米远时,父亲回过头来,见我还站着不动,父亲就转过身,使劲向我才手,叫我回去。我只觉得自己的视线模糊起来……在我少年的心中,我还是第一次感到1己对父亲是如此依恋。
(1)、读选文,概括场景。
→在车上,父亲安慰“我”→报到后,父亲鼓励“我”→(2)、文中有两处画线句,请选择其中一处作批注,体会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我选择句 , 我的批注:
(3)、联系全文,体会文章结尾的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和。A.照应文章标题。
B.照应文章开头。C.直接抒情,深化文章主题。
D.委婉含蓄,引发读者深思。(4)、在你的记忆中,父母的哪一个“背影”让你印象深刻,你又想对当时的他(她)说些什么呢? 试着写一写。三、表达与交流(30分)
-
14. 习作。
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完成习作。
话题一:二十年后的校园。先大胆想象,二十年后的校园会发生什么巨变? 如,环境有什么变化? 同学们的课程学习、课余活动有什么变化? 再把想象到的场景或事件梳理一下,明确自己要写什么,从哪些方面写。最后,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话题二:我的发明。把自己的发明或者想发明的事物介绍给大家,让别人对你介绍的事物产生兴趣。写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
要求:⑴题目自拟;⑵重点突出,内容具体;⑶400字左右;⑷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⑸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修改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