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高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1-03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课内基础知识检测

  • 1. 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榆柳后檐           荫:遮蔽    
    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块陆地
    B、云霞明灭可睹    或:有时   
    迷花倚石忽已    暝:昏暗
    C、君子非异也              生:出生 
    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横渡
    D、虽有槁    暴:晒   
    顺风而呼,声非加也    疾:劲疾,这里指声音宏大
  • 2. 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的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人非生而知者,孰能无惑 B、为惑也,终不解矣 皆出于此乎 C、其闻道也固先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D、吾尝终日思矣 吾尝跂望矣
  • 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是故益圣,愚益愚

    A、而不从师 B、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假舟楫者,非能 D、月明星稀,乌鹊
  • 4. 下面对加点的“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之 

    ③道之所存,之所存 
    ④或焉,或不焉 

    ⑤孔子郯子 
    ⑥吾师道也

    A、①③/②⑤/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④ D、①/②③⑤/⑥/④
  • 5. 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用心一也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从而师之 整顿衣裳起敛容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之众人 D、赢得仓皇北顾 终岁不闻丝竹声
  • 6. 下列文言文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⑤不拘于时 
    ⑥青,取之于蓝 
    ⑦而耻学于师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C、①⑦⑧/②④⑥/③⑤ D、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 7. 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上片主要写景,意象纷呈,同时句句有情;下片夹叙夹议,也有抒情,在回忆往昔生活时,注入颂扬当代英雄的斗志豪情。 B、《短歌行》是曹操用乐府古题创作的四言古诗,以宴饮欢歌、享受当下开始,以盼望功成、“天下归心”收尾,反复咏叹,尽抒豪情。 C、《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句法多变,借助大胆的夸张和想象创设了一个雄奇瑰丽、豪放飘逸的艺术境界,于虚无缥缈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的真实。 D、《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上阕描绘了一幅大自然雄奇壮丽的画卷,下阕回顾了周瑜与曹军赤壁鏖战的场景,笔墨酣畅,引人入胜。
  • 8.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B、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故“淮阴”指淮河以南地区。 C、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后者。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旅途风尘

    彭荆风

    天还没亮,地处云贵高原的某汽车小站就已经人声喧哗,很热闹了。

    我们乘坐的那辆长途客车,昨晚已约定在今天七点钟开车,现在还只有六点,车厢里就坐满了人。

    七点还差一刻,天就亮了。驾驶员试了试刹车,问道:“人都到齐了?”

    “齐了,开车吧!”好几个声音像合唱队似的,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

    “这里还有一个同志没有来呢!”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老大妈说道。

    驾驶员不满意地扫了那几个说“齐了”的人一眼,大声说道:“旅客们,请再查对一下人数,不要丢下了人!”

    一会儿,一个拖着两根长辫子的年轻姑娘,提着一个小包匆忙地赶来了。她刚上车,刚才说“齐了”的那几个人又像合唱队似的同声喊了起来:“同志,你快点好不好?大伙都在等你一个人呢!”

    “是吗?”她腼腆地抬起手腕,看了看表。“我没耽误嘛!现在七点还差五分呢!”

    那几个合唱队员的嘴被堵住了,只有一个穿着件青灰色夹克的人,还在好强地咕哝着:“你早来一点,还不是可以早一点开车。”

    姑娘那略带病容的美丽脸庞上露出了一片红晕,她却宽容地没有理会。

    当她低声说了句:“对不起。”要我从座位上站起来给她让路时,我这才注意地看了她一眼:她上身穿着一件褪了色的黄军衣,下身却穿的是一条蓝布裤子,看来不久前,她是在部队中工作的呢!

    在旅途上,部队同志相见时,会立即引起一种战友相见的亲切感情,我立即给她让了路。她看了看我胸前的那几个纪念章,明白了我也是部队上的。

    车开了,这条路上山高路险,车子颠簸得比较厉害。我回头看了看那位姑娘,她那略带病容的脸庞显得更加苍白了,两道眉毛也几乎皱在了一起。看来,她是个身体很弱的人,她正在晕车呢!

    这天,我们车子到达那个中途歇宿的山城时,已经是黄昏了。车门一开,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首先和他那一伙人像一阵旋风似的拥出了,受了他们的影响,我也手忙脚乱地跟着挤出了车门,去寻找旅馆。

    旅社的确很难找,等我费尽力气找到一个过夜的床铺时,天已经完全黑了……我遇见那位姑娘提着那沉重的小提包,缓慢地拖着疲倦的步子走过来。我问道:“找到旅馆了么?”

    “没有。我最后下车,到处都被先来的人住满了。幸好那边很远的地方有家老乡愿意留我过夜。不然,真是又要在街头上露营呢!”

    我感到有些不安,一到地方,我们只顾自己忙着抢旅馆去了,却忘记了在车上还有一个身体弱、正在晕车的女同志。作为对同志的关怀,我们做得很不好啊!

    第二天早上,到七点钟时人们都已经自动在车厢里坐得整整齐齐的了,只有那个姑娘还没有来。

    这可引起了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话题,他嘲弄地说道:“女同志嘛,总有些啰唆事情,起了床,还要梳辫子呀!还要擦粉呀!她在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在等候她一个人……”

    七点十分又过了,才看到那位姑娘头发蓬松地匆忙跑了过来。一看到全车人那不耐烦的脸色,她就知道是自己迟到了,像犯了罪似的低下头,走进车厢里来。

    她迅速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下来,喘着气解释道:“就是那讨厌的背心难穿,二三十个扣子,一个扣子要扣好几分钟。”

    穿青灰色夹克的人,仍然不肯放松:“那是什么漂亮背心?不穿也可以嘛!”

    中午,我们的车子在山脚下的一条小河边停了下来,旅客们也都下了车休息。

    那位姑娘一个人坐在一棵柳树下。在汽车上颠簸了这一上午,她的脸色更苍白了。我走过去问道:“你原来是××部队的么?”

    她这一路上都是沉默寡言的,这时也许是由于兴奋了,话也就像打开闸门的流水滔滔不绝地涌了出来。她告诉我:在抗美援朝刚开始的时候,她就参加志愿军到了朝鲜,最后一次战斗是在上甘岭打的。有天晚上,前沿打得很激烈,她背着一颗四十多斤的炮弹,在陡峭湿滑的山坡上爬行着,快要接近阵地时,一颗子弹打进了肩膀,她一阵昏迷,当时就连人和炮弹一同摔下了山沟里……

    坐在我们周围的人越来越多了,也许是旅途寂寞谁都想听故事,但我却看到他们的脸上都显出了一种惊讶的神色,谁能想到:这个外貌文静的姑娘,却是个曾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出生入死的人呢!

    “伤口都治好了么?”我问道。

    她低垂下眼睛,忧郁地说道:“肩膀上的伤口是好了,背脊骨却还要穿着矫形背心长期疗养。我的一个哥哥在云南边疆工作,那边气候好,他来信要我到他那里去。这次就是去我哥哥那里。”

    哦!我明白了,我完全明白了。可是我们却不了解她的痛苦,有些人还冷酷地讽刺嘲弄她。这些人真不像个新社会的公民。我抬起头向周围看了看,那些“合唱队员”们也坐在离我们不远的一棵柳树下听着我们谈话呢!奇怪,这时候他们都失去了平常那种高谈阔论、嘲笑一切的“气概”,脸上都是白一块、红一块的似乎有什么事使他们不安,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嘴唇一动一动地想说什么,却又没有说出来。

    傍晚,汽车又到了一个中途歇宿的小站。当我们正茫然地在街头上徘徊时,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已快步从一家旅馆里奔了出来,对着她说道:“同志,你是不是还没有找到旅馆?我们已为你订好了一个房间。”

    “为我?”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感到很突然。怎么也想不到这些人会关心起她来。

    那些“合唱队员”们一窝蜂地拥上来,接过她的手提包,拥着她就往旅馆里走去。

    第二天早上,要开车的时候我才想起来应该设法为她换一个座位,出乎我的意外,她已安然在第一排的窗户边坐好了,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正坐在她原来的座位上呢!看见我,他向我笑了笑,我也亲切地向他笑了笑。

    汽车又在那平坦的公路上飞驰着,朝霞刚洒满天边,公路旁的草丛和树梢上还挂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秧田里那嫩绿的秧苗已长得很高了,绿茵茵的就像一块块新织的绒毯铺在那广阔的田野里。这时,有人伏在车窗上轻声哼起了一支歌,歌词是叙说人们在幸福的生活里,怀念起那些为他们战斗过的英雄们……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驾驶员开车前先试了试刹车,并要求车上的旅客查对一下人数,可见这是一位工作很负责任的司机。 B、年轻姑娘因为上车比别人迟而被同车人指责,她没有解释,可见她心地善良、心胸开阔。 C、当发现姑娘找不到旅馆只能寄宿在很远的老乡家里时,我们同车人都为此感到十分愧疚而自责。 D、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尽管表面上是一个自私爱发牢骚的人,但其实也是一个明白事理、知错能改的人。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合唱队员”来称呼车上的部分旅客,生动地刻画了这些人吵闹不休的样子,意在讽刺他们自私的行为。 B、小说善于运用悬念,前部分写姑娘每次上车总比别人迟,先引出读者的好奇与疑惑,后文再揭晓原因。 C、穿青灰色夹克的人一开始的“嘲讽”与后来的主动找旅舍和换座,形成强烈的反差,说明“我”对姑娘的关心感动了他。 D、小说以一支歌的歌词内容作结尾,意味深长,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讴歌了为人民而战斗的英雄们。
    (3)、小说以“我”作为叙事视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4)、同为战争题材,这篇小说与茹志鹃的《百合花》风格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4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 , 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孔文子不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三代而下A有学B而无C问D朋友E之交F至于G劝善H规过I足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的“道”是学问、道德之意,与“师道之不复”的“道”意思相同。 B、“是己而非人”的“是”是“认为……正确”之意,与“是日观道中石刻”的“是”意思不同。 C、“孔文子不耻下问”的“耻”是意动用法,与“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D、“句读”,俗称“断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学必好问,这样才能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一些细节问题。 B、孟子和子思对于问与学的先后关系认识不同,孟子认为问先于学,而子思认为学先于问。 C、古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择人事而问,只求有益于身,然而三代以后,这种风气几乎不见了。 D、韩愈慨叹古人从师学习的风气不流传已太久,并对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风气深感悲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天下几无可问之人”的原因。
  • 1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嵸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释】①巃嵸(lóng zō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它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在写景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数字入诗隐含着古人的时空观和生命体验,比如杜甫的“”两句,上下数字对举,成为开拓时间和空间的有效工具。
    (2)、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了其超然物外的旷达情怀。
    (3)、好战必亡,然忘战也必危。南宋林升《题临安邸》中写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这两句也有着类似的担忧。
    (4)、在班级组织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上,小刚想和同学们交流“反省自己”的必要性,他可能引用《劝学》中的语句是:“。”
    (5)、“雏凤清于老凤声”,年长未必优于年轻,何以如此?韩愈在《师说》中告诉我们原因的句子是:“。”

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A的一部分,不少人笑称手机已“焊接”在手上。然而,频繁使用电子产品也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常见问题就是干眼症。

    干眼症又叫“干眼”,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的泪液质和量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或眼表组织病变的慢性眼表疾病。我们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生产眼泪,每次眨眼的时候,眼睑就发挥作用,使泪液均匀地分布在眼球表面 , 形成一层泪膜,起到保湿润滑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眨眼频率为15次每分钟,以此保持泪膜的不间断覆盖。而在使用电子产品时,屏幕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你,你往往就会不自觉地降低眨眼频率。眨眼次数一少,泪膜本身得不到补充,原本的还会被蒸发减少,结果就是眼球表面直接暴露在空气之中,造成眼部不适,逐渐发展成干眼症。( 甲 ),包括眼部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眼痒、眼痛、眼红、视疲劳、视物模糊等症状。症状会随着干眼程度的加重而更明显。大多数患者的干眼情况并不会造成严重的视力损伤,只要经过综合治疗,是可以缓解、消失的,虽然有时在用眼过度的情况下会出现症状反复发作的情况,但也不需要B , 过于忧虑反而会加重症状。只要平常注意健康的用眼习惯、保持愉悦的心情、保障充足的睡眠,配合药物和物理治疗,干眼症状就可以缓解甚至消除。当然,叶黄素可以适当补充;①眼药水要在医生的建议下合理使用,②因而有些眼药水会对眼睛产生副作用;③有的人会使用蒸汽眼罩,④但切忌温度不能过高,⑤以免烫伤眼睛。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何种护眼模式都不能替代健康用眼习惯。

    ( 乙 )?干眼在各个群体都可能出现,其中女性是干眼的多发群体。此外,长时间近距离操作视频终端的群体,户外活动少、睡眠不足及需要长时间驾驶等群体患干眼症比例高。对于易发干眼症的群体而言,更应该注意健康用眼。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把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比喻句。要求:比喻贴切,上下文连贯,表达流畅。
    (3)、下列句子中的“较”与文中加点的“较”,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这场较量似乎没有胜利者。 B、用较少的时间,办较多的事。 C、粮食产量较去年有显著增加。 D、他总是锱铢必较。
    (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文章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五、作文(60分)

  • 14.  作文。

    战士冲出重重封锁,获得胜利;科学家在研究中拨开迷雾,发现真相;文学家穿越现实的荆棘,抵达心灵的彼岸;哲学家思考摆脱蒙昧,启迪智慧……人们总在不断摆脱困境,进行“突围”。

    请以“突围”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