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丰湖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中段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1-0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礼、乐是中华文化一对古老的范畴,源于先人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方式,后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实践探索,成为古代中国公共生活秩序与社会生活的根基,继而逐步发展为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并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儒家礼乐文化主张通过礼仪规范形成社会秩序,并以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疏导民情、教化民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礼乐文化在不同时代发展中彰显着深刻的人生智慧,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文化理念,由此诠释了儒家礼乐文化的恒常价值。

    ②儒家的“礼”强调修身,修身需规范,规范则需承受相应的不适和痛苦。如何让修身的过程充满自觉和持久,这需要“仁、乐”的感染和激发,如孟子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由此可见,以“仁义”为核心的音乐可以起到深刻且持久的教化作用。观及儒家的“礼乐文化”,归根于在“仁”的加持下,将“礼乐”上升为一种道德意趣,更好地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在儒家看来,人不仅要秉持对“仁义”品性的追求,以“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品格涵养自我性情,更要强化自身的社会角色意识,以“杀身成仁”般的责任意识、“仁以为己任”的坚定意识,践行礼仪规范和道德操守,保障社会发展秩序、引领社会道德发展。因此,与其依据礼乐文化践行与时偕行的社会责任,毋宁借助其内部蕴藏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加强对主体深层次责任感的培育,从而凝聚道德共识,激发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③儒家礼乐文化关注人的现实存在方式,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之下,需要以礼乐文化独有的人文精神和超越理想构建主体的社会责任。一方面,要传承古人的家国情怀,以坚定的理想之志,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引领社会健康风尚,勇担社会之责,推动社会文明的持续建设;另一方面,要挖掘利用礼乐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自觉传承和发扬华夏民族特有的价值追求、行为伦理等优秀文化基因。让礼乐文化的现代建构不仅立于礼、融于仁、归于德、成于乐,更要增加“礼乐文化”的话语空间,将其合理嵌入文明社会创建、社会治理创新等生活各方面,发掘两者交融下新的时代力量。

    (摘编自郭庆《儒家礼乐文化的现代转型》)

    材料二:

    ①礼乐文化兴于三代。“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从《周礼》《仪礼》《礼记》的相互印证可以清晰地看到,西周时期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已经非常完备,衣、食、住、行、婚丧、朝聘、祭祀、征伐等方方面面都纳入了礼乐制度,无论是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还是普通百姓,均需依礼行事,以求上下相安、万民和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周公对礼乐文化的整合使礼乐获得了统一的形制,这对于礼乐文化的流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真正把夏尊“天命”、商信“鬼神”的文化传统带入了“明德慎罚”的“礼乐文明”。

    ②夏商周三代已成的礼乐,在春秋时期地位尽失。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序,在当时的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文化焦虑。在这种文化焦虑的背景下,在礼乐废弛的现实面前,孔子没有从礼文化外在的行为规范层面进行损益,而是着力于“人心”,试图从精神文化的革故鼎新中赋予礼乐文化赓续发展的新的生命力,开启了对中华文化富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创造性文化实践。

    ③孔子释仁入礼,提出了内仁外礼的伦理模式。“仁”是儒学最核心的价值理念,既不是先验的,也不是外在于生命、生活的绝对道德律令,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主体性人的生命意向活动本身。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因为有“仁”这个儒家的最高价值成为礼乐文化的价值支撑,使得以仪式礼仪为重的礼乐风貌向世俗伦理发生了转型。一方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整理三代之礼的基础上,删诗书、修礼乐,重新解释和挖掘礼乐文化的精神意蕴,最终升华了礼乐在天人关系、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理想人格等方方面面蕴含的普遍原则,把礼乐思想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为政以德的价值追求、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规范昭明于世。另一方面,为人们“循礼”寻找内在动因,从而奠定了一整套基于个体生命可感知的而不是外在于人的生命体验的价值依据。

    ④礼乐文化不是宗教文化,而是世俗文化、生活文化,其重点始终不离人们现实的、感性的生活图景,朝聘、乡射、冠、笄、婚、丧乃至揖让进退、洒扫庭院都有礼可循,正如朱熹所言“耳闻目见,无非是礼”。正是这种把文化活动融于日常生活中、把个体生存旨趣融入整体性的价值诉求中的文化实践形态,成就了礼乐文化亦即礼乐生活的规整有序的生活画卷,并且从日用不觉的生活实践的空间维度延展到赓续不辍的时间维度,成就了独属于中国人的礼乐风景。

    ⑤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标识性的文化形态。对先秦礼乐的现代性反思,不仅是为了凝注礼乐文化的古典余韵,守住一份文化乡愁,更应寄希望于礼乐文化能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文化使命中开出新篇。

    (摘编自李焱《融入世俗生活的先秦礼乐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礼乐文化逐渐成为古代中国国家意志的体现,在不同时代发展中彰显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当今社会也应对其现实意义进行思考。 B、以礼乐文化独有的人文精神和超越理想构建主体的社会责任,将礼乐文化与文明社会创建相结合,有助于实现儒家礼乐文化的现代转型。 C、周公对礼乐文化的整合使礼乐获得了统一的形制,但三代礼乐在春秋时期地位尽失,孔子进而提出了内仁外礼的伦理模式。 D、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沿袭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首次制定了礼乐在天人关系、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理想人格等方方面面蕴含的普遍原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仁”的加持下,“礼乐”可以更好地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以“仁义”为核心的音乐也可以起到深刻且持久的教化作用。 B、借助礼乐文化内部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加强对主体深层次责任感的培育,有利于激发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C、西周时期拥有上下相安、万民和谐的社会景象,原因是当时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已经非常完备。 D、朝聘、乡射、冠、笄、婚、丧乃至揖让进退、洒扫庭院都有礼可循,是礼乐文化生活化、世俗化的体现。
    (3)、下列选项能体现“礼乐文化的现代转型”的一项是(     )
    A、古代的礼制,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具有服从、统一、强制等特点,有很多繁文缛节,如见面、告别时要“三请三辞”。 B、《广雅》记载:“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据传,它选择上等桐木作为材料,而且有尺寸规制要求。 C、1978年从随州出土的战国曾侯乙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D、一些社区工作者组织举办关于礼乐文化的讲座和礼仪教育活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邻里关系,打造和谐社区。
    (4)、材料二画横线处分别引用了孔子及朱熹的话,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将礼乐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

    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他在夹克和衬衫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发出纸的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他大衣里冒出。

    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直向夹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空无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

    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们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见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说到做到,跟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

    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他们也遇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

    小孩们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它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干,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他们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树枝的形状是牙膏、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

    “哦!”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

    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廓中露头的月亮:“真美……”

    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劈成碎片后带回家。

    当马可瓦多带着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

    “你们在哪里拿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夹板,柴火烧得很快。

    “森林里!”小孩说。“什么森林?”

    “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

    既然这么简单,而且也的确不错。要新的柴火,还是学小孩的方法比较好。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

    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当他骑着摩托在夜间巡逻时应该是要戴眼镜的;但他对谁都没说自己近视,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

    那天晚上,阿斯托弗接到通知说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广告招牌,便骑车去巡查。

    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的树木陪着他转动,近视眼的阿斯托弗细细察看。在摩托车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阿斯托弗刹住车:“喂!你在上面干什么,马上给我跳下来!”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块乳酪广告,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当然,当然。”阿斯托弗说,并快速离开。

    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站住!别想跑!”但没有人跑:那是一张痛苦的面像,因为有一只脚不舒服。“哦,对不起。”阿斯托弗说完后就一溜烟跑掉了。

    治偏头痛药片的广告画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头,因痛楚用手遮着眼睛。阿斯托弗经过,照到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锯子切下一块的马可瓦多。因强光而眼花,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

    阿斯托弗好好研究过后说:“喔,对,斯达巴药片!这个广告做得好!新发现!那个带着锯子的倒霉鬼说明偏头痛会把人的脑袋切成两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满意地离开了。

    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在不太舒适的支架上重新调整位置,继续他的工作。

    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通过排比和一系列比喻,生动地表现了寒冷来势汹汹、无孔不入,给人以强大的压迫感。 B、小米开尔从童话书中获得灵感,做出去森林里砍柴的决定,这一细节十分符合其儿童的身份,也使情节展开合理化。 C、小孩们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并看到树枝的形状是牙膏、脸、乳酪等,表明孩子们极富想象力,体现了城市绿化对儿童的关切。 D、“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这幅画面看似滑稽,但实则蕴含着作者对马可瓦多的同情。
    (2)、关于警察阿斯托弗“近视”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身为巡警,故意对人隐瞒自己“近视”的真相,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 B、他近视却不佩戴眼镜,为下文他无法看清蜷缩的马可瓦多的情节做了铺垫。 C、他在巡逻过程中,自言自语,语言幽默风趣,说明他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 D、作者通过这一情节设置和人物形象刻画,讽刺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3)、这篇小说在荒诞中蕴藏着真实。请结合文本,从“真实”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 ,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①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注]①辟:亲近、偏爱之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富【A】润屋【B】德【C】润身【D】心广【E】体胖【F】故【G】君子【H】必诚其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指使……整齐有序,《谏逐客书》中“却宾客以业诸侯”中“业”的用法与之相同。 B、厌,指满足,与《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中的“厌”词义相同。 C、形,指显现出,表现。 D、心不在焉,指心思不在这里,与现代汉语中“心不在焉”在感情色彩上是不同的。
    (3)、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节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它们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其中“格物”是核心。 B、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注重修身,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②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5)、“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什么意思?请简述材料二引用此谚语的用意。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奉答圣思讲论语长句

    黄庭坚

    簿领文书千笔秃,公庭嚣讼百虫鸣。
    时从退食须臾顷,喜听邻家讽诵声。

    观海诸君知浩渺,学山他日看崇成。
    暮堂吏退张灯火,抱取鲁论来讲评。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任叶县县尉时。②嚣(yín)讼:奸诈而好争讼。③退食:这里指公余休息。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诗人担任县尉时的繁忙,画面形象生动。 B、颔联描绘诗人休息时偶遇邻家书生的场景,书生讽刺了好争讼者的无礼之举。 C、本诗选取了公堂上调节纠纷、公余休息挑灯夜读等生活细节,文字质朴动人。 D、本诗与《劝学》都谈及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子追求学问精进具有启发意义。
    (2)、黄庭坚爱书,一日不读便觉庸俗,甚至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本诗是如何体现黄庭坚爱读书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用在《论语》中,用“”两句阐释文与质的关系。
    (2)、梅尧臣说“醉去思泉石”,“醉”是一种状态。李白《将进酒》中,“”也有“醉”酒寄情之意。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出了彼此相对而说不出话的极度悲伤。
    (4)、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月”为核心营造了空灵美妙的意境,请写出诗中有“落月”意象的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间之万恶罪行也。……”

    为什么写这样一封信?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但是打仗的问题,而且还要不失时机地注意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涉及军心的问题。就是将来不论同任何侵略军作战,都不能忽视这项工作。在战争中间,如果你拿着枪同我们打,那我们绝不客气;但是,一旦解除了你的武装,我们就坚决执行“宽待俘虏”的政策。

    (1)、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正确的选项是
    A、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但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 B、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但是打仗的问题,而且要不失时机地注意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 C、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不失时机地注意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 D、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
    (2)、与选段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月明星稀,乌鹊 B、深林兮惊层巅 C、就有道而 D、死而不亡者寿
    (3)、在横线上依次填上相应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

    必须坚持“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的底线思维。疫情之下,既有难以预料的“     ①     ”,也有有迹可循的“     ②     ”。最大的风险在于看不见风险,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视问题。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各方面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时刻保持的     ③     的谨慎、      ④     的敏锐,正视最坏处,解决最难处,做在最实处,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A、黑天鹅灰犀牛如履薄冰见叶知秋 B、灰犀牛黑天鹅如履薄冰见叶知秋 C、黑天鹅灰犀牛见叶知秋如履薄冰 D、灰犀牛黑天鹅见叶知秋如履薄冰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蜡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借以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要么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字里行间,俯拾皆是。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在中国诗坛上,很少有诗词能像毛泽东诗词那样深刻地体现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民族特色,并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A毛泽东诗词充满炽热的激情,蕴含深邃的理性,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揭示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读者能够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重温20世纪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毛泽东诗词想象独特,语言奔放,亦真亦幻,意味深长,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把神奇彰显在平淡之中,在曲折中展现刚毅,在困境之中指明了中国的前途,让光明在黑暗中显现。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诗词读来使人荡气回肠,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

    (1)、第二段首句A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楷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代楷模事迹厚重感人、道德情操高尚、影响广泛深远。

    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对此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想?

    请你写一篇以“致敬楷模,争当先锋”为主题的演讲稿,在学校国旗下演讲中,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