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与实践题—浙江省八(上)数学期末复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5-01-01 类型:复习试卷

一、综合与实践题

  • 1. 根据表中素材,探索完成以下任务:

    建设“美丽乡村”,落实“乡村振兴”

    问题情境

    素材1

    已知甲、乙两仓库分别有水泥40吨和60吨.

    素材2

    现在A村需要水泥48吨,B村需要水泥52吨.

    素材3

    从甲仓库往A,B两村运送水泥的费用分别为20元/吨和25元/吨;

    从乙仓库往A,B两村运送水泥的费用分别为15元/吨和24元/吨.

    问题解决

    分析

    设从甲仓库运往A村水泥x吨,补全以下表格.

     

    运量(吨)

    运费(元)

    甲仓库

    乙仓库

    甲仓库

    乙仓库

    A村

    x

    48x

    20x

    15(48x)

    B村

    40x

     ▲ 

    25(40x)

     ▲ 

    问题1

    设总运费为y元,请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最少总运费.

    问题2

    为了更好地支援乡村建设,甲仓库运往A村的运费每吨减少a(4<a<8)元,这时甲仓库运往A村的水泥多少吨时总运费最少?最少费用为多少元?(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 2. 现有斜边相等的一副三角板,已知ACB=APB=90°,BAC=45°PAB=30°.某学习小组利用这副三角板进行数学探究时发现:若这副三角板按如图①或图②方式摆放,连结PC,则PA、PB与PC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

    (1)、聪明的小嘉同学对图①开展了探究,他的思路:通过延长PA至点M , 使得AM=PB , 连结CM.然后证明CBPCAM , 再证PCM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获得PA+PB=2PC , 请你按照小嘉的思路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2)、若这副三角板按图②方式摆放,则上述PA、PB与PC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若不成立,请写出它们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 3. 定义:在任意ABC中,如果一个内角度数的2倍与另一个内角度数的和为90° , 那么称此三角形为“倍角互余三角形”.

    (1)、【基础巩固】若ABC是“倍角互余三角形”,C>90°A=60° , 则B=°
    (2)、【尝试应用】如图1,在RtABC中,ACB=90° , 点D为线段BC上一点,若CADCAB互余.求证:ABD是“倍角互余三角形”;
    (3)、【拓展提高】如图2,在RtABC中,ACB=90°AC=3BC=4 , 试问在边BC上是否存在点E , 使得ABE是“倍角互余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BE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4. 【问题背景】

    (1)、如图1,点P是线段ABCD的中点,求证:ACBD
    (2)、【变式迁移】
    如图2,在等腰ABC中,BD是底边AC上的高线,点E为ABD内一点,连接ED , 延长ED到点F,使ED=FD , 连接AF , 若BEAF , 若AB=10EB=6 , 求AF的长;
    (3)、【拓展创新】
    如图3,在等腰ABC中,ACB=90°AC=BC , 点D为AB中点,点E在线段BD上(点E不与点B,点D重合),连接CE , 过点A作AFCE , 连接FD , 若AF=8CF=3 , 请直接写出FD的长.
  • 5. 如图1,在ABC中,C=90°AC=8BC=6 , D是AB的中点,点E在线段AC上,连结DE , 作DFDE交直线BC于点F,连结EF.

    (1)、【初步尝试】

    如图2,当AE=4 , 线段EF的长度是 , 线段BF的长度是.

    (2)、【结论探究】

    如图1,小宁猜想“AE2+BF2=EF2”,但她未能想出证明思路,小波介绍了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如下表所示,请帮小宁完成证明.

    如图,延长ED至G,使DG=DE , 连结BGFG.

    (3)、【拓展应用】

    如图3,当点E在线段CA的延长线上时,连结DE , 作DFDE交直线BC于点F,连结EF.请补全图形,并求出当AE=2时,线段BF的长.

  • 6. 定义:把斜边重合,且直角顶点不重合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叫做共边直角三角形.

    (1)、概念理解:如图1.在ABCDBC中,A=90°AB=3AC=4BD=2CD=21 , 说明ABCDBC是共边直角三角形.
    (2)、问题探究:如图2,ABCDBC是共边直角三角形,EF分别是BCAD的中点,连接EF , 求证EFAD
    (3)、拓展延伸:如图3,ABCDBC是共边直角三角形,且BD=CD , 连接AD , 求证:AD平分BAC
  • 7.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12)B(13)C(2.51) , 直线l是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

    (1)、操作:连结线段AB , 作出线段AB关于直线l的轴对称图形A1B1
    (2)、发现:请写出坐标平面内任一点P(a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P'的坐标.
    (3)、应用:请在直线l上找一点Q,使得QA+QC最小,并写出点Q的坐标.
  • 8. 综合与实践

    生活中的数学:如何确定单肩包最佳背带长度

    素材1

    如图是一款单肩包,背带由双层部分、单层部分和调节扣构成.使用时可以通过调节扣加长或缩短单层部分的长度,使背带的总长度加长或缩短(总长度为单层部分与双层部分的长度和,其中调节扣的长度忽略不计).

    素材2

    对于该背包的背带长度进行测量,设双层的部分长度是x cm , 单层部分的长度是y cm , 得到如下数据:

    双层部分长度x(cm)

    2

    6

    10

    14

    a

    单层部分长度y(cm)

    116

    108

    100

    92

    70

    素材3

    单肩包的最佳背带总长度与身高比例为23

    素材4

    小明爸爸准备购买此款背包.爸爸自然站立,将该背包的背带调节到最短提在手上,背带在背包的悬挂点离地面的高度为53.5cm;已知爸爸的臂展和身高一样,且肩宽为38cm , 头顶到肩膀的垂直高度为总身高的18

    (1)、【任务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所测得数据中的x为横坐标,以y为纵坐标,描出所表示的点,并用光滑曲线连接,根据图象思考变量xy是否满足一次函数关系.如果是,求出该函数的表达式,直接写出a值并确定x的取值范围.

    (2)、【任务2】设人身高为h , 当单肩包背带长度调整为最佳背带总长度时,求此时人身高h与这款背包的背带双层部分的长度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3)、当小明爸爸的单肩包背带长度调整为最佳背带总长度时.求此时双层部分的长度.
  • 9.    

    (1)、【问题发现】

    如图1,在△ABC与△CDE中,∠B=∠E=∠ACD=90°,AC=CD,B、C、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AB=4,ED=3,则BE=.

    (2)、【问题提出】

    如图2,在Rt△ABC中,∠ABC=90°,BC=3,过点C作CD⊥AC,且CD=AC,求△BCD的面积.

    (3)、【问题解决】

    如图3,四边形ABCD中,∠ABC=∠CAB=∠ADC=45°,△ACD面积为14且CD的长为7,求△BCD的面积.

  • 10.
    (1)、【问题情境】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

    如图1,EBC的中点,BAE=CDEDAE三点共线.

    求证:AB=CD

    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解决方法:延长AE至点F , 使得AE=EF , 连结CF

    请根据小明的方法思考:由已知和作图能得到ABEFCE , 依据是(    )

    A、SSS B、SAS C、AAS D、HL
    (2)、由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CD
    【初步运用】如图2,在BGC中,GF平分BGCEBC的中点,过点EEDGF , 分别交CG的延长线和BG于点D、点A . 求证:AB=CD
    (3)、【拓展运用】如图3,在(1)的基础上(即EBC的中点,BAE=CDEDAE三点共线),连结AC , 若CAE=2BAE , 当AD=6BC=10时,求AE的长.
  • 11. 我们新定义一种三角形:若一个三角形中存在两边的平方差等于第三边上高的平方,则称这个三角形为勾股高三角形,两边交点为勾股顶点.

    (1)、特例感知

    ①等腰直角三角形    ▲    勾股高三角形(请填写“是”或者“不是”);

    ②如图1,已知ABC为勾股高三角形,其中C为勾股顶点,CDAB边上的高.若BD=2AD=2 , 试求线段CD的长度.

    (2)、深入探究

    如图2,已知ABC为勾股高三角形,其中C为勾股顶点且CA>CBCDAB边上的高,试探究线段ADCB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

    (3)、推广应用

    如图3,等腰ABC为勾股高三角形,其中AB=AC>BCCDAB边上的高,过点DBC边引平行线与AC边交于点E . 若CE=a , 试求线段DE的长度.

  • 12. 综合与实践:

    数学课上,白老师出示了一个问题:已知等腰直角ABC和等腰直角CDEAC=BCDC=ECBCA=DCE=90° , 连接BDAE , 如图1.

    独立思考:

    (1)、如图1,求证:BD=AE

    实践探究:在原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白老师把CDE旋转到了特殊位置,增加了新的条件,并提出了新的问题,请你解答:

    (2)、如图2,在ABC绕着点C旋转到某一位置时恰好有CDABBD=BA

    ①求BCE的度数;

    ②线段AE与线段BD交于点F , 求AFAB的值;

    ③若BC=22 , 求CE的值.

  • 13.  如图

    (1)、问题背景: 如图 1, 在 ABC 与 ADE 中, AB=AC,AD=AE,BAC=DAE.求证: BD=CE.
    (2)、类比探究: 如图 2, 在 RtABC 中, BAC=90°,AC=AB ,  点 D 为边 B C上任意一点(不是 B C 中点), 求证: BD2+DC2=2AD2.
    (3)、拓展应用: 如图 3, 在四边形 A B C D 中, ABC=90°,ADC=60°,AD=CD,AB=3,BC=4 , 求 B D 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