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浣东教育共同体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12-19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
1. 阅读
成长,需要沐浴杰出人物的灿烂光辉。藤野先生为了中国能有新的医学而不倦教huì①____,令鲁迅鼓起勇气继续用文字战斗;朱德母亲一生宽厚仁慈,令朱德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居里夫妇在zào②____热的棚屋dān③____精竭虑提炼镭,彰显了他们不懈追求真理的人格魅力。如今,我们不但要屏息聆听他们的故事,更要学习他们的精神,把他们的精神悄然融入自己的日常言行中。
(1)、根据拼音写汉字。①教huì ( ) ②zào( )热 ③dān( )精竭虑
(2)、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读音。( )A、悄( qiāo)然 B、悄(qiǎo)然2. 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古诗文名句。古人常将景物当作抒发情感的载体,寄托自己的情怀。“风声一何盛,①”(《赠从弟》),刘桢借赞美松柏,勉励堂弟身处恶劣环境也要正气凛然;“② , 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借早春之景,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③ , 猿鸟乱鸣;④ , 沉鳞竞跃”,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借写晨昏变化之美,表达沉醉山水的愉悦;“⑤ , ⑥”,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摹江上的美景,展现出喜悦开朗的心境;“⑦ , 水中藻、荇交横”,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月光之美,传达自己复杂微妙的心情;“攀条折其荣, ⑧”,《庭中有奇树》中的女主人公以花寄情,表达对远行之人的思念;“⑨?⑩”《黄鹤楼》中崔颢通过江上朦胧的晚景,传达游子的无限愁思。
二、名著阅读(6分)
-
3.(1)、“中国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人?”斯诺带着大量问题,一路深入采访、探究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他用较多笔墨描写共产党人童年反抗的经历:徐海东反抗富家子的欺凌;毛泽东①;彭德怀踢翻霸道祖母的烟盘……斯诺将这些事记录下来,一方面基于纪实作品②的特点,另一方面也隐含观点:这些经历将不屈与反抗的品质浸润到共产党人的骨髓,是他们抗日、反围剿,走过长征之路的重要原因之一。(2)、斯诺曾评价:“不要认为毛泽东可以做中国的'救星’,这完全是胡说八道……但他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不喜欢或不景仰他的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能让当时的贫苦农民、底层劳动者至死不渝地追随他们?请结合以下作品来谈谈原因。
课文:毛泽东《消息两则》名著:《红星照耀中国》
三、传记阅读。(15分)
-
4. 阅读
那个叫陈景润的人
张玮
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他是个天才,也是个“怪人”。长大后回过头看,他其实更是一个战士。
1933年,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福州。陈景润的父亲在邮局工作,母亲前后一共生了12个孩子,只活下来六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陈景润从小就不是一个太受关注的孩子,在家中如此,在学校里也是如此——因为从小瘦弱多病,他在学校里还总是受欺负,但从不吭声求饶。13岁那年,陈景润的生母因病去世,父亲续了弦,他的性格也开始变得更加内向。从初中开始,陈景润就明显更喜欢数理化,尤其喜欢上高中的数学课。高中毕业后,陈景润顺利考入了厦门大学数学系,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的大学生。
毕业后,陈景润被分配到北京四中当数学老师,按理是他自己喜欢的专业,但这个岗位却难倒了他:他生性内向,不擅长表达,一开口又是福建家乡话,学生们都表示听不懂。结果越急越慌,越慌越急,身体本来就不好的陈景润在中学当了一年教师,住了六次医院,动了三次手术。
尽管学校后来为了照顾陈景润,给他提供了一个只批改作业的岗位,但他还是无法适应。一年之后,学校无奈和陈景润解除了聘用合同。
1954年,确实不胜任教师岗位的陈景润回到了福州,利用微薄的积蓄摆了一个书摊,他自己已经想好了:大不了一辈子摆书摊,能吃饱就行,其他时间都用来自学数学。
但正是这个是时候,陈景润的母校厦门大学又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并根据他的性格特点把他分配到了学校图书馆担任管理员。成为图书管理员后的陈景润倒果然“如鱼得水”,每天沉浸在书堆里。那段时间,他一直在看华罗庚写的《堆垒素数论》和《数论导引》,并完成了自己的论文《他利问题》。他还给华罗庚写了一封信,提出《堆垒素数论》中的“塔内问题”有几处地方似乎还可以改进。
那一年,陈景润23岁。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他应该就会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埋首看一辈子书,做一辈子研究。但他的那封信,却在1957年意外换来了一纸调令:选调陈景润同志前往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担任实习研究员。征调陈景润的,正是当时担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的华罗庚。
1957年,只有24岁的陈景润走出了图书馆的狭小天地,来到了当时全中国最顶尖数学高手云集的中科院数学研究所。
初入研究所,陈景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半导体收音机,原因是他想收听英语新闻,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他非常清楚,当时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和资料都是由英语写成的。按陈景润当时的收入和积蓄,买一台全新的收音机还是没有问题的,但他却去五道口花15元淘了一个国产坏掉的旧货,然后买了一本《电子管原理》,自学技术,居然把收音机给修好了。
当时,陈景润住的是一间6平方米的小房间,楼下就是锅炉房。房间很小,连桌子都放不下,他把被褥掀开,用床板当写字台。【A】整个房间除了床、脸盆、椅子和两个暖瓶以及一堆药瓶之外,就是一麻袋一麻袋的演算纸——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陈景润全靠一张纸和一支笔人工计算。但陈景润却很快乐,因为这里的数论研究水平堪称世界一流,这也让他大开眼界,获益匪浅。
1966年5月,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第17期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他宣布,自己证明了“1+2”。但业界在震动之余,也有疑问:陈景润并没有列出完整的证明过程。事实上,不是陈景润不想列,而是他的证明过程有200多页,一本杂志都登不下。但陈景润并不慌,因为路已经初步走通,接下来他只要简化下证明步骤,就可以完整发表了。但那根原本来以为很快就会实现突破的“进度条”,却因为“文革”忽然停滞了。
1972年,陈景润再次投入到“1+2”的论文修改中。知情者都知道这是一篇分量极重的论文,但也有人对这篇修改中的论文迟迟没有面世而传起了风言风语:“现在发表论文没稿费,他肯定是想等到恢复稿费制度后再发。”
这种传言把陈景润也逼急了,连忙解释:“我之前的解答太复杂了,写了200多页。就像从北京城里走到颐和园那样,可有许多条路,要选择一条最准确无错误,又最短最好的道路。我那个长篇论文是没有错误,但走了远路,绕了点儿道。”
捷径当然是要找的,但陈景润自己也没想到,整整耽搁了七年。1973年2月,春节刚过。陈景润从宿舍里走出来,把一叠厚厚的稿纸交给了李书记。“这是我的论文。我把它交给党。”那叠稿纸,就是陈景润经过大幅度优化,从200多页精简到100多页的“1+2”的证明过程。
1973年4月,中科院主办的《中国科学》杂志,在英文版16卷2期上全文刊登了陈景润的这篇论文,立刻轰动全球数学界。当时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哈勃斯丹和原联邦德国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已经进入校印阶段,在看到陈景润的这篇文章后,他们立刻叫停了印刷,要求必须在这部原本由十个章节的著作中再增加第十一章,章节命名为“陈氏定理”。
1978年1月,《人民文学》元月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这篇报告文学长达16000多字,是作家徐迟深入采访了陈景润和他的身边人后写成的。一时之间,街头巷尾,工厂学校,大家都在讨论“哥德巴赫猜想”,都在讨论陈景润,有媒体称,“刮起了一股‘陈景润旋风’”。
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出事了。【B】一向很少出门的他,那天忽然想去一次书店。陈景润平时走在路上都只自顾自思考问题,很少会“眼观六路”。在从书店回来的路上,一辆飞驰的自行车把他猛地撞倒,他后脑勺着地,当场就流了不少血。神志不清的陈景润当时忍着剧痛提了两个要求:一个是要去中关村医院,因为他的医保在那里;二是请求交警不要为难那位骑车的小伙子。
此后,陈景润的大部分时间就开始和医院打交道。1996年3月19日,63岁的陈景润永远闭上了眼睛。妻子由昆含泪执行了丈夫的最后一份遗愿: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陈景润说,这是他所能做的最后一份贡献。1999年,编号为7681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陈景润星”。
时至今日,由昆和儿子陈由伟在仰望星空的时候,有时依然会哼起陈景润生前最爱的那首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选自微信公众号“馒头说”,有删改)
(1)、【传记·事迹】以时间线索记录传主生平事迹是写传记常见的手法。梳理内容,补全思维导图。
事迹
求学经历
离开教师岗位后摆书摊
②
修改论文,寻找论证捷径
④
品格
①
纯粹专一
乐于探索
③
淳朴善良
经验小结:我们发现立传要⑤
(2)、【传记·手法】传记在记述事件时,会直接采用原始材料——引用。结合画线句,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3)、【传记•态度】阅读传记,要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态度。任选一句,结合加点字词,分析作者的情感。【A】整个房间除了床、脸盆、椅子和两个暖瓶以及一堆药瓶之外,就是一麻袋一麻袋的演算纸——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陈景润全靠一张纸和一支笔人工计算。
【B】一向很少出门的他,那天忽然想去一次书店。陈景润平时走在路上都只自顾自思考问题,很少会“眼观六路”。
(4)、【传记•感悟】现在网上有些人,说陈景润当年的证明过程其实是“超级笨拙”的,有更多简洁的路径;有人说陈景润一辈子其实也只做了这一件事,并没有什么其他的贡献……而作者却说“他其实更是一个战士”,结合全文,联系连接材料和生活实际,阐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
即便是到了今天,我觉得我们重读陈景润的故事依旧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他身上折射出的那些东西,当年需要提倡,今天也依旧需要,甚至依旧稀缺。
——张玮
四、新闻阅读。(9分)
-
5. 阅读
孙颖莎、王曼昱,一场决赛中的两位胜利者
中国新闻网2024年06月04日
在3日晚结束的2024年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重庆冠军赛女单决赛上,孙颖莎以4:3击败队友王曼昱。比赛结束后观众为两人的全力一战起立鼓掌。
国乒的队内对抗的水平之高人尽皆知。在进入决赛前,头号种子孙颖莎仅在队友陈梦身上丢掉两局,其余比赛全部零封对手。王曼昱则被队友陈幸同拿到两局,其他比赛同样实现零封。对国乒这支队伍而言,会师决赛的两人已经完成了赛前目标,抛下包袱的两人只需为冠军而战。
3日的重庆冠军赛是双方今年第三次在单打决赛中碰面。尽管决赛是7局4胜制,双方首局提速让比赛仿佛进入了决胜局节奏。
随着比赛进行,双方每个回合的多拍相持速度越来越快,出现“神仙球”的频率越来越高。现场观众最初还会为双方的拉锯喝彩,但精彩场面应接不暇,人们逐渐忘记欢呼。
当比赛进入后半段,高强度的对抗让两人状态均有下降,开始出现失误。关键分上回球出界后,孙颖莎皱眉摇头,用手指敲击太阳穴;未能抓住反击机会时,王曼昱用双手撑于膝盖之上,弯腰数秒调节呼吸。
双方的激烈对抗仿佛要再现4月澳门国际乒联单打世界杯女单决赛场面。彼时两人战至第七局(决胜局)9平,最后关头孙颖莎用两次主动进攻突破了对手防御,方才决出胜负。
戏剧性的是,两人本次交手同样进入了第七局,比分又一次来到9平。关键时刻,孙颖莎再次主动在正手发动进攻,连取2分,比分最终定格在11:9。孙颖莎在重庆捧起了本赛季第四座单打冠军奖杯。
赛后孙颖莎主动提到了澳门单打世界杯。她说,本场比赛和世界杯决赛相似,比赛的上下起伏、两人的发挥、最后的局分都一模一样。双方都拼尽了全力,这就是对对手最大的尊重。
“我们两个做到了每一分都全力以赴,我觉得这场比赛没有失败者,我们都是胜利者。”孙颖莎说。(完)
(中新网记者 郝凌宇)
(1)、本文属于哪一种新闻体裁?( )A消息 B.特写
(2)、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有什么作用?(3)、好的记者可以通过可视画面,让你身临其境。结合语境,分析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作者为什么将王曼昱称作“胜利者”?从这一方面看,你认为这篇报道有着怎样的新闻价值?五、古诗文阅读。(15分)
-
6.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阙题①
刘昚虚②(唐代)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
(1)、该诗的颈联联借“”“”等意象,烘托出在山中专心致志研究学问的友人形象。(2)、赏析颔联写景句“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的妙处。7. 班级组织“跟着《水经注》品山水”的研读活动,请你一起完成下列任务。【甲】
(绛水)出绛山东,寒泉奋涌,扬波北注,悬流奔壑,一十许丈。青崖若点黛,素湍如委练① , 望之极为奇观矣。
(《水经注》卷六)
【乙】
水出鹈鹕山,山有二峰,峻极于天,高崖云举,亢石无阶,猿徒丧其捷巧,鼯族谢其轻工,及其长霄冒岭① , 层霞冠峰,方乃就辨优劣耳,故有大,小鹈鹕之名矣。
(《水经注》卷十五)
【丙】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② , 虽途经信宿③ , 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水经注》卷三十四)
【注释】①委练:下垂的绢.②纡回:曲折回环。③信宿,连住两夜;宿,夜。
(1)、【任务一】释字义,晓文意。素湍如委练( ) 故有大,小鹈鹕之名( ) 犹望见此物( )
(2)、请判断“方乃就辨优劣耳”中“乃”的意思,并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乃:①才;②于是,就(3)、【任务二】赏语言,品山水。《水经注》体现了南北朝写景散文韵律和谐的特点,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提示:可从句式、音韵等角度思考)
(4)、【任务三】读歌谣,辨用意。郦道元注释《水经》,常采用歌谣充实原著的内容,请你结合郦道元的《三峡》和选文,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六、写作。(40分)
-
8. 写作
学会欣赏,将会拥抱更多美好。
欣赏他人,会在自己心中播下善与爱的种子,不断提升人生境界;欣赏自己,会内心有光,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欣赏风景,胸中能容纳山水,目光会变得明澈……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