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12-1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莅临(lì) 诀别(jué) 拈轻怕重(zhān) 截然不同(jié) B、云宵(xiāo) 帐篷(peng) 静谧(mì) 人声鼎沸(dǐng) C、匿笑(nì) 纯粹(chuì) 疲惫不堪(kān) 翻来复去(fù) D、吝啬(lìn) 确凿(záo) 央求(qiú) 坍塌(tā)2.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不能什么事都____,要适当地克制自己,____是在与亲人相处的过程中更要懂得克制。生活中我们与外人都能够____,那么,对待自己的亲人时就更应该克制自己的内心,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与他们____沟通,其实这样做会使我们更幸福。
A、随心所欲 甚至 和平共处 精心 B、我行我素 尤其 相敬如宾 细心 C、随心所欲 尤其 和睦相处 耐心 D、我行我素 甚至 相辅相成 诚心3. 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这句话中,“手指”“花叶”是名词,“搓捻”是动词。 B、“老猎人躲在石岩下 , 看到一只老虎正要下山。”这句话中第一个“下”是名词,第二个“下”是动词。 C、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学校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修改:把句尾“的活动”删去) D、通过改善交通条件,挖掘沈阳地方特色,增设旅游景点,使沈阳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修改:可删去“通过”或“使”)4.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的文章是《琐记》。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C、西行取经路上,唐僧收了三个徒弟:在五行山(或“两界山”)收了孙悟空,在高老庄收了猪八戒,在流沙河收了沙悟净。 D、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中,屡遭挫败,他们一次一次降妖伏魔,化险为夷。王母娘娘欲试唐僧师徒佛心,和观音、普贤、文殊三位菩萨变化成一母三女,假意要招四人为夫婿5. 古诗文填空(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 五十而知天命,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乡书何处达?。(3)、 , 其不善者而改之。(4)、 , 无人送酒来。二、阅读理解。(55分)
-
6.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秋词(其一)》一反常态,运用对比手法,有力否定了自古悲秋的论调。 B、《秋词(其一)》尾句间接抒写感受,抒发了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 C、《秋风引》未正面描写秋风,而是通过木叶、大雁等秋景交代出秋风已至。 D、秋风惟“孤客最先”听到,可以看出他对时序更替有特殊的敏感。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国氏善为盗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①。”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②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向氏以赃获罪,往而怨之。
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
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
(选自《列子·天瑞》,有删改)
【注释】①穰:丰收。②垣:墙。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词。语句
释义方法
释义
闻之于宋君
【词类活用】惊天地,泣(使……哭泣)鬼神
喻其为盗之言
【查阅字典】A.表达,说明;B.明白,知识;C.比喻
(填字母)
遂逾垣凿室
【课内迁移】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亡不探也
【课内迁移】亡处亡气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夫 金 玉 珍 宝 谷 帛 财 货 人 之 所 聚 岂 天 之 所 与?
(4)、结合文本内容,补全下列对话。小文:为什么在这两则寓言中会产生这么大的误解?
小言:因为【甲】文中丁氏所言“穿井得一人”的本意是 , 但其他人却理解为在井中挖到了一个人;【乙】文中向氏理解的“盗”是 , 但其实国氏所传授的“盗”指的是。
小文:哦,我懂了。从这两则寓言中我也获得了一些共同的启示: 。
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
2022年2月4日夜,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通过运用大量数字科技,与美学创新融合,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开幕式场地中部由1.1万平方米的LED高清显示屏构成,犹如一块晶莹剔透的巨大冰面。地屏不仅面积大,科技含量也很高,能够展示出“冰面”的千变万化,展示出视觉与人和装置的交互。开幕式现场,一块LED竖屏与地屏联动,为观众打造出梦幻般的冰雪世界。“冰面”流光溢彩,奥林匹克格言与空中的跳台滑雪项目剪影交相辉映,彰显冰雪运动之美。“一滴水墨”滴到地面,幻化成“黄河之水天上来”,铺满全场,赢得观众阵阵惊叹。
【材料二】
2022年2月5日,北京冬奥会各项比赛全面开赛,观赏性最强的项目之一——单板滑雪在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拉开帷幕,极具中国风的赛道“雪长城”俘获了参赛选手的心。在张家口军区云顶滑雪公园,众多古风建筑点缀其间,运动员们在“雪长城”上“飞檐走壁”,赛道为本就精彩的比赛项目锦上添花。具有浓浓中国韵味的场馆令北京冬奥会在开赛之前便展露出东方传统气的“雪如意”“雪飞天”“雪游龙”“冰之帆”“冰丝带”“冰菱花”……这些“中国式展览”融汇了中国智慧,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
中国元素的磅礴体现在各处场馆设计中,传统文化中的“细润”则融入场馆的比赛里。在首都体育馆,中国风的曲目备受花样滑冰队员们的青睐,中国双人滑组合彭程、金杨选择了电影夜宴的组曲作为自由滑伴奏曲目,男单选手金博洋的短节目曲目则重新启用了平昌冬奥赛季的《卧虎藏龙》。在解释选曲原因时,金杨表示:“这个赛季的自由滑曲目我们首选中国风,想在这个双奥场馆传递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材料三】
以“环境正影响”“区域新发展”“生活更美好”为三大目标,北京冬奥会中办、筹办、举办全过程践行《奥林匹克2020议程》,执科技之笔勾勒出一幅壮美的冰雪新画卷。
通过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张北地区的风能、太阳能源源不断输入北京,实现北京冬奥会场馆“绿电”全覆盖;首都体育馆、“冰丝带”等北京冬奥会场馆采用最先进、环保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碳排放量接近于零。
走进北京冬奥村,忙碌工作的“智能防疫员”让人眼前一亮。参会者无须摘掉口罩,智能机器人在一秒内便可完成身份识别、智能测温等多项工作,最大程度提高信息核验效率。在主媒体中心的智慧餐厅,从厨师到服务生都是机器人,媒体记者只需在餐桌上扫码下单,餐食就会自动送达对应餐桌。
此外,5G信号已经覆盖北京所有冬奥会场馆和连接场馆的道路。自由视角、VR技术帮助用户摆脱束缚,从不同角度欣赏冰雪赛事。无论是参赛运动员还是场内外观众,每一位北京冬奥会参与者都能切实感受到科技为冰雪运动带来的新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述材料体现了北京冬奥会的中国风、绿色味、科技范儿。 B、【材料一】介绍开幕式场地中部LED高清显示屏时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C、【材料二】介绍了北京冬奥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主要体现在北京冬奥会场馆的设计中。 D、【材料三】中介绍北京冬奥会场馆实现了“绿电”全覆盖,部分场馆碳排放量接近于零,践行了绿色环保理念。(2)、北京冬奥会中的“高科技”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三】的内容进行概括。9.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各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汤小小
①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②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
③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④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⑤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
⑥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
⑦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蔓延。
⑧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
⑨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声。
⑩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⑪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
⑫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
⑬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
⑭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等待无聊而又漫长。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
⑮医院里并不太安静。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
⑯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
⑰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抑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
⑱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
(1)、文章描写了作者看到的哪两个画面?(2)、如何理解标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的含义?(3)、你从选文中读出了“儿子”与“女儿”的哪些共同品质?(4)、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声。
(5)、细读选文第⑰段,请说说为什么“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6)、选文中多次出现“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请说说有什么作用。(7)、从选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10.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各题。父亲名“荣芳”
贾沛文
①这是父亲离开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有关父亲的一桩桩往事涌上心头。
②我家祖辈居住在京郊平谷区一个叫安固的村子。父亲生于日寇侵华的年月,童年自然受了不少苦。婚后,大姐出生,爷爷去世,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全压在了他的肩上。
③农村人家建房,都是请关系好的人来帮忙,报酬是管三顿饭。父亲是最常做帮工的人,因为他不会拒绝,也因为他实在——往往是房主人还没起床,他已经开始干活了。
④我家院里有三棵柿子树,秋后柿子红了,便摘下贮存起来,除了我们姐弟偷吃几个,其他的都卖掉换来全年的零花钱。儿时记忆里,卖柿子是家里一件挺庄重的大事。每年临近春节的一天,母亲凌晨三四点起床,烙五张平时吃不着的白面大饼。父亲吃两张,带上两张做干粮,剩下一张自然是给我们姐弟几个解馋。父亲把装满柿子的两个大筐,担在自行车后座两侧,与同村的几个人一起,骑车消失在漆黑的夜幕里。
⑤那满满两大筐柿子不会少于三百斤,比哪个同村人载得都多。他们要骑到百里以外的宝坻,走街串巷去卖。那时我不懂事,不会关心寡言少语的父亲是怎样把那两大筐柿子一个一个地卖出去的,只会在太阳还没落山时就跑到村口等他,等他给我买来摔炮。其实我心里明白,不到九十点钟,父亲是不会出现的,可我就是傻傻地在寒风里站着,盼着。那时,对我来说,父亲就是天。
⑥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一年365天都在劳动,从早到晚没个空闲,唯独有一年的夏天,本应忙碌在农田里的他,皱着眉头侧卧在炕上,原来是臀部长了大疮。父亲的病不轻,短时间内干不了重体力劳动,于是生产队长安排他去看管果园。后来父亲去世,半个庄子的人都来吊唁,一个人说起了一件往事。当年他十五六岁,在村办的砖厂工作,一天上班时约了几个伙伴到砖厂旁的果园偷苹果,结果被父亲逮着,要带他们去找厂长,几人拽住父亲一个劲地哀求。看着他们又黄又瘦、营养不良的可怜相,父亲心软了,只是教育了几句,就让他们带上苹果走了。刚走不远,父亲又叫他们回来,说带着苹果会被厂长和同事看到,让他们暂时放在果园,下班后再来取。这位乡亲感慨地说,自那以后,他再没擅自进入果园,再没拿过公家东西。
⑦进入20世纪80年代,土地承包到户,我家分得二亩口粮田,田里的活计,成了父亲的业余工作——白天他在村办的石灰厂上班,开山石,供灰料,一干就是十多年。进入2000年之后,父亲的体力大不如前,但他仍闲不住,又干了十几年护林员。臂上的护林红袖标,一直戴到他2016年突发中风而止。
批注: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⑧父亲患脑梗死是出乎我们意料的,身板硬朗的他,即使年近八十,夏天割柴背起百斤脸不红,秋后爬树采果气不喘,怎么就轰然倒下了呢?
⑨父亲再也不能骑车、走路了。周末一有时间,我就开车陪他转悠。南山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那里的每条沟、每道梁、每个山头,都有他的足迹,滴过他的汗水。尽管父亲记忆力已变得很差,有时连亲人都认不出,但什么“小黄峪”“大旦峪”“东天津”“西天津”,车子每过一处,他都能叫上名来,如数家珍。“过去山上哪有这么多树,树根都被挖出来当柴烧。路面坑坑洼洼,手推车很难走。那时候太穷了,现在日子多好啊!”父亲念叨着,一脸满足的神情。
⑩父亲名“荣芳”,听着像女孩的名字,后来我明白了这名字的含义。父亲正如一株坚忍而茂盛的花木,顶住寒风苦雨,绽放着鲜花,喷吐着芬芳——为他的妻儿、乡亲,为周遭的一切生灵。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4月8日,有删改)
(1)、选文第⑥段中“后来父亲去世,半个庄子的人都来吊唁,一个人说起了一件往事。”“往事”能否去掉?为什么?(2)、请你结合上下文,完善第⑧段的旁批内容,写在下面的答题线上。(3)、结合文章内容,从描写人物方法的角度品析第⑨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纵览全文,你怎样理解第⑩段中的画线句子?三、写作。(50分)
-
11.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①成长的道路上有很多时候需要你去跨越,也许是困难,也许是障碍,也许是内心的一道牵绊,但只要跨出这一步,可能前面就山回路转,柳暗花明。
请以“跨出这一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②留意观察,用心感受,其实人生的旅途处处是课堂:学校里,老师和同学陪你畅游知识的海洋;自然界中,飞鸟和落花带你领略生命的精彩;生活中,家人和朋友伴你感受情感的温暖……一定有那么一课,让你感受深刻,获益匪浅,在你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请以“这一课,让我 ▲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