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高考一轮复习学案:第21讲 基因定位的遗传实验设计

试卷更新日期:2024-12-17 类型:一轮复习

一、

  • 1. 有关玉米的两个研究实验:
    (1)、已知玉米籽粒的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非糯性(B)对糯性(b)为显性,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请选用适宜的纯合亲本进行一个杂交实验来验证:①籽粒的黄色与白色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②籽粒的非糯性和糯性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③以上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思路:选择亲本基因型为的个体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 , 统计F2籽粒的性状及比例。

    结果与结论:①若 , 则验证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②若 , 则验证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③若 , 则验证这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2)、玉米杂交种高茎(Dd)表现为高产,且在玉米幼苗期便能识别高茎和矮茎。某农场在培育玉米杂交种时,将纯种的高茎玉米(DD)和矮茎玉米(dd)进行了间行均匀种植,但是由于错过了人工授粉的时机,结果大面积地块自然受粉(假设同株异花受粉与品种间异株异花受粉概率相同)。如果希望不减产,则应在进行了自然受粉的地块中从(填“高茎”或“矮茎”)上采集种子,次年播种后,选择(填“高茎”或“矮茎”)幼苗进行栽种。
  • 2. 某昆虫体色有灰体和黄体,分别由等位基因B、b控制;腿型有粗腿和细腿,分别由等位基因D、d控制。其中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D、d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上。研究小组从该昆虫群体中选取一灰体昆虫甲(♀)与一黄体昆虫乙(♂)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P  甲(♀)×乙(♂)

    表型

    及比例

    灰体

    粗腿

    灰体

    细腿

    黄体

    粗腿

    黄体

    细腿

    F1

    1

    1

    1

    1

    1

    1

    1

    1

    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B)与基因(b)的根本区别是 , B、b基因不可能位于细胞质,根据杂交结果分析原因是
    (2)、根据杂交结果不能判断D、d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

    ①若D、d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是

    (要求写出亲本体色和腿型两对基因,并注明甲、乙)。根据杂交结果判断以上两对基因(填“遵循”“不遵循”或“无法确定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②若D、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是

    (3)、请以F1为实验材料,通过一次杂交实验证明D、d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

    杂交组合为

    预期结果及结论:

    , 则D、d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 则D、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 3. 果蝇(2n=8)是常用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如图为果蝇性染色体结构简图,果蝇的刚毛对截毛为显性,相关基因用B、b表示,已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请分析回答:

    (1)、科学家选择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原因是果蝇具有等优点(答两点即可)。
    (2)、若控制果蝇刚毛和截毛的等位基因是位于性染色体的片段Ⅰ上,则与这对相对性状相关的基因型有种;欲使获得的子代雌果蝇均为截毛,雄果蝇均为刚毛,则选择的亲本的基因型为
    (3)、现有纯合雌、雄果蝇若干,欲判断果蝇的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片段Ⅰ还是片段Ⅱ-1上,请写出实验方案

    , 则可推断该对等位基因位于片段Ⅰ上;若 , 则可推断该对等位基因位于片段Ⅱ-1上。

  • 4. 小鼠的毛色灰色(B)对黑色(b)为显性,控制小鼠毛色的基因可能位于性染色体上(Ⅰ区段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Ⅱ1、Ⅱ2分别为X、Y染色体的特有区段)。现有两个纯合品系,一个种群中雌雄鼠均为灰色,另一个种群中雌雄鼠均为黑色,某兴趣小组为探究B、b基因的位置进行了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种群中小鼠的表型,该小组认为B、b基因不位于Ⅱ2区段上,原因是
    (2)、该小组欲通过一次杂交确定B、b基因位于Ⅰ区段还是Ⅱ1区段,可选择杂交,观察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3)、若另一小组欲通过杂交实验(包括测交),确定B、b基因位于Ⅰ区段还是常染色体上。

    实验步骤:

    ①黑色雌鼠与纯合灰色雄鼠杂交;

    ③统计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结果分析:

    ①若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 则B、b基因位于Ⅰ区段上;

    ②若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 则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 5.  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F1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回答下列问题:
    (1)、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可以判断黄体为(填“显性”“隐性”或“无法判断”)性状,亲代中灰体雌蝇的基因型为 , 子代雌蝇的基因型有种。
    (2)、若用F1中♀黄体和♂灰体杂交,F2为♀灰体∶♂黄体=1∶1,则说明黄体基因位于(填“常染色体”“X染色体”或“无法判断”)上。
    (3)、请你以F1的果蝇为实验材料,再设计一个与前述不同的杂交实验,证明(1)、(2)的结论,并写出预期结果。
    (4)、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灰体性状为(填“显性”“隐性”或“无法判断”),理由是
  • 6.  果蝇的红眼(E)对粉眼(e)为显性,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翻翅(M)对正常翅(m)为显性,基因位于Ⅲ号染色体上。回答下列问题:
    (1)、请通过一次杂交实验,以纯种果蝇为材料,判断果蝇红眼(E)、粉眼(e)的眼色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实验思路:

    预测实验结果:①若 , 则E/e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②若 , 则E/e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2)、若E/e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自然界果蝇种群中雄果蝇关于眼色的基因型有。若E/e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Xe配子有活性,但基因纯合(基因型为XEY、XeY的雄蝇可以看作纯合子)时致死,则(填“能”或“不能”)选择出某种基因组合,使后代只有雌性,原因是
  • 7.  果蝇的灰体和黄体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王同学用一只灰体雌果蝇和一只灰体雄果蝇杂交,子代表现为灰体雌∶灰体雄∶黄体雄=2∶1∶1。
    (1)、由子代表型可知,为显性性状,该性状的遗传(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2)、小王同学认为,该对等位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如果是前者,上述子代中灰体雄果蝇的基因型是;如果是后者,上述子代中灰体雄果蝇的基因型是
    (3)、现有纯合的灰体雌雄果蝇和黄体雌雄果蝇,计划通过一次杂交了解该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请你写出杂交实验的思路,以及预期结果和分析。

    实验思路:

    预期结果和分析:

    ①如果子代中 , 则该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②如果子代中 , 则该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 8.  果蝇红眼(R)与白眼(r)为一对相对性状,灰体(B)与黑体(b)为另一对相对性状。回答下列问题:
    (1)、若基因R/r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果蝇种群关于眼色的基因型有种,若基因R/r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果蝇种群中关于眼色的基因型有种。
    (2)、若基因R/r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雌雄果蝇亲本交配方式最多有(仅考虑基因R/r)种,其中能够根据子代眼色判断性别的亲本组合是(写基因型组合)。
    (3)、请利用纯合灰体雌果蝇、纯合黑体雄果蝇、纯合灰体雄果蝇,设计两代杂交实验,判断基因B/b是否位于X染色体上。

    杂交实验方案:

    预期结论:

  • 9.  果蝇的X、Y染色体存在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如图所示),同源区段存在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非同源区段不存在等位基因。果蝇的刚毛和截毛、灰体和黑檀体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某研究小组用一只灰体截毛雌果蝇与黑檀体刚毛雄果蝇交配得F1 , F1果蝇的表型及比例为灰体刚毛∶黑檀体刚毛=1∶1,F1中雌雄果蝇交配得F2 , F2果蝇的表型及比例为刚毛∶截毛=3∶1。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上述实验结果(填“能”或“不能”)确定控制果蝇刚毛和截毛性状的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理由是

    (2)、若进一步统计F2中刚毛果蝇的性别比例,若 , 则说明控制果蝇刚毛和截毛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

    则说明控制果蝇刚毛和截毛性状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3)、已知控制果蝇灰体和黑檀体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从F1果蝇中选材,设计一次杂交实验来确定灰体和黑檀体的显隐性关系(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 10.  摩尔根的合作者布里吉斯发现白眼雌果蝇(XaXa)和红眼雄果蝇(XAY)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中出现了一个白眼雌果蝇。大量的观察发现,在上述杂交中,2 000~3 000只红眼雌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样在

    2 000~3 000只白眼雄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红眼雄果蝇。果蝇的性别决定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染色体组成

    XX

    XXY

    XY

    XYY

    XO

    XXX

    YO

    YY

    性别

    雌性

    雌性

    雄性

    雄性

    雄性(不育)

    死亡

    (1)、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排列。
    (2)、对布里吉斯的实验现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①亲本果蝇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控制眼色的基因发生突变;②
    (3)、请写出②解释产生异常果蝇的遗传图解(要求写出配子)。
    (4)、请设计一次杂交实验来探究产生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是①还是②,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

    实验结果:

    则原因是①; , 则原因是②。

  • 11.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的模式生物。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果蝇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含有两条Y染色体的细胞是
    (2)、果蝇的卷曲翅(A)对正常翅(a)为显性。现有表中四种果蝇若干只,可选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

    序号

    表型

    卷曲翅♂

    卷曲翅♀

    正常翅♂

    正常翅♀

    若表中四种果蝇均为纯合子,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基因A、a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可选用(填序号)为亲本进行杂交。若子代性状表现为 , 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3)、果蝇X染色体上有下列等位基因:直刚毛(E)和焦刚毛(e),X、Y染色体上存在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如何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控制刚毛性状的等位基因(E、e)是否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写出杂交方案及相应结果分析)
    (4)、性染色体比正常果蝇多一条的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3条性染色体中的任意两条配对联会而正常分离,另一条性染色体不能配对而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则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果蝇,所产生配子的性染色体组成种类及比例为

  • 12.  某种ZW型性别决定的鸟类,其羽色分为芦花与非芦花两种,该性状仅由Z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一个随机交配多代的大群体,在某一繁殖季节中孵化了一批子代,其中有芦花雄鸟640只,非芦花雄鸟360只,芦花雌鸟400只,非芦花雌鸟600只,不考虑基因突变和致死效应,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认为子代中芦花鸟的总数多于非芦花鸟的总数,因此可判断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你认为该同学的判断是否准确? , 理由是
    (2)、若已知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则子代雌鸟中B的基因频率是 , 子代芦花雄鸟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3)、若已知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请用孵化的这批子代为材料设计实验,验证控制羽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要求:写出杂交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