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经典好题单元练(十五)——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试卷更新日期:2024-12-10 类型:一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五四运动至国民大革命前,“不买洋货,不读日本报纸,不登日本广告”为国人所认可,《新闻报》宣扬“提倡国货,责在吾侪”;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还推出了“大长城”与“大爱国”两款新式香烟。这些现象(  )
    A、使工业布局更加合理 B、有助于民族工业发展 C、催生了实业救国思潮 D、加速了全面抗战的爆发
  • 2. 观察下列两幅图片,这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     )

    A、新式交通工具较为普遍 B、仍处于封建社会时期 C、生活面貌的变化不平衡 D、已实现了经济近代化
  • 3. 1913年中国纺纱业共有纱锭65万枚,到1919年增为118万枚。在1896至1912年的17年间,民族资本开设面粉厂47家,1913至1921年的9年间设立105家。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提供良机的是(  )
    A、洋务运动蓬勃开展 B、政局稳定国家统一 C、南京国民政府鼓励 D、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 4. 20世纪20年代,西式交际舞作为一种流行的新式娱乐,受到越来越多都市女性的喜爱,特别是一些上流社会的年轻女眷时常会组织一些交际舞会,或者到舞厅跳舞。这反映了近代中国(  )
    A、男尊女卑思想已不存在 B、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 C、社会盲目崇拜西方文明 D、妇女社会地位逐步提高
  • 5. 1896年梁启超等奏呈《请推广学校折》;1898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以上举措(  )
    A、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B、增强了维新派的实力 C、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D、改变了社会生活习俗
  • 6. 歌曲《黄河大合唱》由冼星海作曲,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首演,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国抗日战争时起到鼓舞作用。这一作品主要体现了中国人民(  )
    A、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B、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C、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D、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
  • 7. 20世纪30~40年代初期,著名画作《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在全国传播;优秀歌曲《毕业歌》《黄河大合唱》等在全国传唱:“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挽回利权,振我中华”等成为商业广告炙手可热的用语。这些( )
    A、反映商业和文艺空前发展和繁荣 B、表明实业救国开始成为主流 C、说明广告策划和营销有新的创意 D、凸显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 8.  鸦片战争后,中国教育进入大变革时代。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的标志是(  )
    A、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B、谕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制至此寿终正寝
    C、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D、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学堂章程,统一学制
  • 9.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出自1935年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后被定为国歌。歌曲反映的时代主题与下列口号一致的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 C、“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 10. 20世纪初创作的《自由结婚纪念歌》歌词中写道:“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这体现了近代社会(  )
    A、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B、崇洋逐新,舍弃传统 C、生产生活,方式变化 D、思想解放,习俗变迁
  • 11. 竹枝词有“以诗补史”的特别功效。《上海洋场竹枝词》有诗云:“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衣裳时鬟影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发展实业救国的热潮兴起 B、民国政府颁布移风易俗的法令 C、舆论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民众的审美观念已经全盘西化
  • 12. 1915年,民族资本家荣宗敬在上海开建申新纱厂。在开工后的三年里,纱厂的棉纱产量从3584件增加到9811件,棉布产量从2.9万匹增加到12.8万匹,赢利从2.06万元增加到22.2万元,3年增长10余倍。这一时期,申新纱厂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

    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②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③五四运动时期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爱国斗争的推动

    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为其创造了有利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13. 下列思维导图中空白处应填入的主题是(     )

    A、中国近代军事发展 B、中国近代政治制度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D、中国近代科技发展
  • 14. 下图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情况的示意图。由此可知,我国近代民族工业(   )

    A、发展进程曲折 B、资金投入不足 C、地区分布不平衡 D、部门比例不协调
  • 15. 下表是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状况。对表中中国近代教育迅猛发展合理的解释是(    )

    时间(年)

    新式学堂总数(所)

    学生总数(人)

    1902

    35787

    1006740

    1906

    59117

    逾160万

    1912

    82272

    2933870

    A、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民众觉醒 B、废除科举制有利于近代教育发展 C、戊戌变法成功实现近代教育转型 D、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 16. 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张謇的“实业救国”;从詹天佑的“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到佟麟阁的“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时代的特征是(     )

    A、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B、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C、百年屈辱,民族抗争 D、曲折前进,民族复兴
  • 17. 1898年,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一所新式学堂“广育人才,讲求实务”。这所新式学堂是(     )

    A、万木草堂 B、京师大学堂 C、清华大学 D、复旦大学
  • 18. 20世纪初,清政府统一全国学制,“仍以忠君和尊孔为先……大幅度增加西方教育中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内容”。当时中国教育( )
    A、开始出现新式学校 B、呈现出新旧并存特点 C、掀起尊孔复古思潮 D、举起民主、科学旗帜

二、材料分析题

  •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19年中国注册工厂数量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1920年,中国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总产值中,新式产业只占7.84%,而传统 产业占92.16%。其中新式工业(包括矿冶)的总产值为9. 89亿元,人均只有2. 22元;新式交通运输业总产值约为6.1亿元,人均只有1.37元。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三:1929年之后,中国进口激增,而出口却大大减少……1936年,外国资本控制 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5%,钢产量的83%,机器采煤量的60%,发电量的55%。在纺织工业中, 外国资本占有纱锭数的46%和织布机数的56%。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归纳1919年中国注册工厂的分布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近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发展面临怎样的严峻局势?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工业的认识。
  • 20.  中国报刊业起源于近代,对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华日报》创刊后是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

    木刻版画

    创刊题词

    张谔作刘春安刻《为巩固团结而努力》1939年

    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

    ——周恩来

    发动全民的力量,从铁血之中建立新的中国。

    ——郭沫若(时任国民政府三厅厅长)

    鼓动全面抗战,争取最后胜利。

    ——孙蔚如(抗日名将)

    材料二 1938年10月,周恩来在武汉沦陷前夕来到报社,口授25日社论,题为《告别武汉父老》,郑重宣告:“我们只是暂时离开武汉,我们一定要回来的,武汉终究要回到中国人民的手中。”

    ——据杨琳《周恩来与〈新华日报〉》

    材料三 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像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

    ——1945年8月《新华日报》读者来信

    材料四 《新华日报》是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发行的机关报,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高度评价《新华日报》在打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中的表现,称赞其“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一样,抵得上党的一个方面军。”

    ——据蔡斐、汤程桑《论抗战时期新华日报馆图书出版工作的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全民族的共同诉求是什么。列举两例不同群体为这一使命所作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什么阶段。分析周恩来强调“我们一定要回来”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人民的主要诉求是什么。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大众传媒应对民族肩负起怎样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