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经典好题单元练(十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试卷更新日期:2024-12-10 类型:一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新文化运动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对钳制当政者专制冲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材料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 )A、背景 B、内容 C、性质 D、影响2. 《申报》的报道称:五四运动是一场阻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签署对德“和约”、要求惩办亲日卖国贼的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日本媒体在报道五四运动时,却将其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不同说明了( )A、新闻报道不能作为研究史料 B、年代久远使历史真相难还原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可靠3. 1920年,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推动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并创办刊物《机器工人》,用通俗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这反映了( )A、中国共产党斗争策略转变 B、全国工人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 C、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4. 它是一场文化运动和空前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它以彻底的批判精神从思想上动摇了封建主义的统治。材料中的它( )A、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C、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做了思想铺垫 D、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5. 1921年,中共一大把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1922年,中共二大主张消除内乱,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上述变化表明( )A、革命纲领逐步契合国情 B、中共成为革命领导核心 C、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理论创新成为首要工作6.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创办了《向导》《前锋》《中国工人》《中国青年》等报刊,成为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媒介,但到1922年后,党办报刊宣传逐渐转向“国民革命”“民主革命”。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开始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 B、着手于创建无产阶级革命的军队 C、开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逐渐认清中国的社会和革命性质7.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该运动“新”在( )A、树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B、以工人阶级为主力 C、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建立了苏维埃政权8.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提出了不同的口号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其中,“民主与科学”口号所体现的进步意义是( )A、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B、开始了制度变革的第一次尝试 C、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9. “工人运动出现了一个高潮,如1922年1月香港海员大罢工;8月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罢工;9月湖南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上述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诞生 B、北伐胜利进军 C、井冈山道路开辟 D、“实业救国”的提出10. “这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上述材料评述的是( )A、百日维新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11. 有历史学家称赞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以下关于五四运动的史实中,最能体现“群众运动"这一特点的是( )A、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B、广泛开展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斗争 C、后期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D、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12. 巨大的横幅在人群上空飘舞,上面书写着“誓死力争青岛”和“诛卖国贼曹汝霖”的字样。当游行队伍经过曹的住宅时,游行群众的秩序消失了。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A、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 B、率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C、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D、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3.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部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 )A、李大钊 B、毛泽东 C、陈独秀 D、孙中山14. 民主与科学使当时的青年如获至宝,中国文化界也为之气象一新。孙中山先生赞叹这是“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德先生、赛先生成为中国此后10余年间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A、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C、有利于近代教育的发展 D、促使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15. 1919年某学者认为:这场学生运动可能被视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民众已经认识到他们联合一致行动所产生的力量比武力更为强大。材料说明这场运动( )A、促进了维新思想传播 B、抨击了封建道德礼教 C、凝聚了伟大的民族力量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16.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学者们编写了许多白话书信,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白话文逐渐普及。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目的是( )A、战胜封建礼教 B、改变国民思想 C、取代传统文化 D、终结专制统治17. “五四运动是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的,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成功,也依赖于当时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B、五四运动的成功是工商学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C、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均有社会多元力量的参与 D、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18. “从5月到6月,从北京到上海,公众愤懑情绪彻底爆发,表达了对西方的失望和对政府的谴责。……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高峰,为共产党的诞生做了准备。”材料评述的是(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B、五四运动的过程与意义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影响 D、国共合作的实现与破裂19. 陈独秀评价《文学改良刍议》时说:“今得胡君之论,窃喜所见不孤。白话文学,将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余亦笃信而渴望之。”这表明,陈独秀( )A、认同使用白话文 B、支持学生运动 C、提倡民主与科学 D、批判封建礼教20.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构成了近代化探索的一条艰辛之路,这四条探索的道路虽然各有特色,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下面哪个选项是他们的相同点( )A、都向西方学习 B、都努力创办军事工业 C、都在寻求变法维新 D、都接受“三民主义”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 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
材料一:
材料二:
【家国情怀】
材料三: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1)、根据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分析两次侵华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对外通商口岸在地域分布上有何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相关史实完成材料二的图片内容,并归纳早期近代化探索的特点。(3)、结合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你对重建和坚定中国的“文化自信心”有什么建议?22.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代表了国家的未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叶,现代科技通过各种方式从欧洲、北美向世界其他地方传播。中国受西学影响,……1862年在北京开设同文馆,聘请西人教授西文,并翻译西文书籍;……1898年批准兴办京师大学堂,开启了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的大门.
——摘编自马克查《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但新生的国家政权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仅有政治制度的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文化革新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于是,一场高举“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材料三: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闻前次四国会议时,本已决定德人在远东所得权利交由五国商量处置……再由五国交还我国而已。不知因何一变其形势也。更闻日本力争之理由无他……此皆我国民所不能承认者也。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林长民《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中华民国八年五月二日)
材料四:1935年,日本政府加紧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中华民族的危机更加严重。12月9日上午10时许,北平的街头依旧冰冷。在中共北平临时工委领导下,在学生党员的组织和指挥下,北平学生走上街头示威游行。一二•九运动不仅掀起了救亡运动的高潮,推动了抗日、并且给中国共产党准备了一大批骨干力量。
(1)、材料中“开设同文馆”“兴办京师大学堂”分别与中国近代哪两件事件有关?据材料回答“京师大学堂”兴办的影响。(2)、材料中知识分子认为如何才能挽救民族危亡?请写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1位。结合材料与所学回答新文化运动的性质。(3)、据材料三归纳这一外交警报发出的缘由。由此引发了哪一历史事件?率先“哲死图之”的是哪一群体。(4)、据材料四概述一二•九运动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意义。(5)、材料三、材料四所体现的历史事件有哪些共同点。(6)、综上所述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少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