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培优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11-1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万仞(rèn)冀州(jì)
豫南(yù) 山北之塞(sè)
B、魁父(kuí) 垣曲(yuán)叩石(kòu) 孀妻弱子(shuāng)
C、穷匮(kuì) 始龀(chǐ)箕畚(běn) 一厝朔东(cuò)
D、陇断(lǒng) 智叟(sǒu)荷担(hè) 出入之迂(yū)
2.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聚室而谋 不谋而合谋财害命 与虎谋皮
B、杂然相许 以身许国封官许愿 只许州官放火
C、跳往助之 拔苗助长爱莫能助 拔刀相助
D、汝心之固 固执己见顽固不化 固若金汤
3.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赞同)寒暑易节(容易)
B、何苦而不平(愁苦,这里指担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4.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达于汉阴”的“汉阴”指汉水北岸。 B、课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C、“始龀”指七八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D、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5.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且焉置土石 有子存焉 C、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D、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6. 下列与“何苦而不平”这一问句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7. 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妻献疑日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也8. 文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B、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 C、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 D、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二、阅读理解
-
9. 阅读两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卒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愚公移山赋(节选)
丘鸿渐
昔太行耸峙,王屋作固。千岩纠纷① , 万仞回互②。蓄冰霜而居夏凝结,连源流而飞泉积素。爰③有谆谆④愚叟,面兹林麓。怆彼居之湫隘⑤ , 惩祁寒之惨毒。激老氏之志,且欲移山。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倘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往必遇蹇⑥ , 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
(有删改)
[注释]①纠纷:交错杂乱的样子。②回互:互相遮藏。③爰:语气词。④谆谆:迟钝昏乱又忠谨诚恳的样子。⑤湫(jiǎo)隘:低洼狭小。⑥遇蹇:遭遇困厄。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固不可彻
河曲智叟亡以应
(2)、请运用所学的知识辨析下列“之”字的用法。虽我之死 则愚公之道行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画两处)世 人 始 知 愚 公 之 远 大 未 可 测 矣 夸 娥 之 神 力 何 其 壮 哉!
(4)、下列对甲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移山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 B、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突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C、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 D、愚公移山的故事非常神奇,也很特别,但其反映的道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事虽殊致,理或相假。
(6)、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请用原文回答。(7)、甲、乙两文都写到太行山、王屋山的高大,但两文的详略安排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三、语言综合运用
-
10. 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激情。(不少于60字)(2)、下面是同学收集的两则材料,请你给“愚公精神”下个定义。
材料一: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摘自歌曲《愚公移山》)
材料二:17年前,唐卓琼的小儿子掉下悬崖而死。从那时起,他决心修一条“接”儿子回家的路。12年来,为了修路,86岁的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形同陌路,跟他一同修路的大儿子的妻子也选择离婚……“鸡公岭上通大道,和尚岩脚变坦途。”人们说,修路不止的他,完全是现代版的愚公。
(摘自《重庆晚报》)
(3)、下面是同学们在学习《愚公移山》中“你说我说”环节的不同观点,请你也说说你的不同观点。观点一: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愚公的做法不可思议。从环保的角度来讲,这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不值得提倡。
观点二:愚公其实根本不应该去移那大山,而应该直接把家搬到山前面去。这样要比移大山省事多了,也用不着花祖祖辈辈那么多代人的时间去移一座大山。相信和愚公同样住在山后的人都会选择搬家,而不是选择去移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