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11-14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知识综合(10分)最近,年级黑板报新增了“语文角”栏目,其中呈现的内容引起不少同学关注。你也开始注意,并试着完成下列任务。

  • 1. 栏目贴出了与多音字“和”相关的三个词语,希望有意参与者分别为“和”标音,并将词性为形容词的词语用正楷字抄写在答题卡对应处。

           蔼        掺

  • 2. 阅读下面文段,画线处填写成语或词语依次正确的一项是(   )

    白求恩同志____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____,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____,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____,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A、毫不利己        自私自利        小心翼翼        怅然 B、毫不利己        拈轻怕重        满腔热忱        佩服 C、精益求精        拈轻怕重        小心翼翼        怅然 D、精益求精        自私自利        满腔热忱        佩服
  • 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对内容和语言特点的把握,为第二自然段补全首句。

    一个语言片段有两种或多种解释,这种现象称为语言的“歧解现象”。

    语言的歧解现象,。如“他叫张亮”这个语言片段中的“叫”,常用的词义有两个:①叫作,②呼叫。由于这两个词义同时存在,所以产生了歧解现象。在“他叫张亮,他的哥哥叫张明”“他叫张亮,叫了半天了”这两句话中的“他叫张亮”,就不会产生歧解现象。

    语言的歧解现象,需要靠背景知识来克服。例如“他爸爸上午要做手术”这个语言片段,如果他爸爸是大夫,那就是他爸爸上午要给病人做手术;如果他爸爸是病人,那就是大夫上午要给他爸爸做手术。听话人如果了解“他爸爸”的相关情况,歧解现象就不会产生了。

    还有的语言歧解现象,需要靠文化交流来消解。例如,汉语听力课上播放《龟兔赛跑》的故事,留学生谈感想时说:“我多么愿意做一只大乌龟啊!”当时听课的几位新教师笑得前仰后合。在中国,“龟”一词从元代开始就被附加了贬义的比喻意义,如今没有人“愿意当乌龟”。可能在他国文化中,“龟”一词没有贬义,所以他才说出让中国人听了觉得好笑的句子。这是因文化不同而出现的一个对语言片段意义的歧解。

    (《语言的“歧解现象”》董树人文,有删改)

  • 4. 栏目抄录了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首诗,不少同学表达了自己读后的感受。以下感受正确的一项为(   )

    煤的对话

    ——A—Y。R。

    艾青

    你住在哪里?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从地壳第一次变动的年代

    你的年纪——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死?不,不,我还活着——

    比岩石的更大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1937年春

    (《艾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①A法语词汇,致、给的意思。Y。R。:人名,指又然,即李又然,散文作家,艾青的朋友。

    A、题目虽然是“煤的对话”,但从诗的内容看,指的就是“煤”跟自己对话。 B、由“煤”联想到“深山”“岩石”较为恰切,但再联想到“恐龙统治”“地壳第一次震动”就有些牵强,不太科学了。 C、本诗将“煤”这个事物拟人化,有“住”所,有“沉默”“怨愤”等情感,还有对生死的认识,很有个性化特点。 D、从全诗看,本诗情感上哀伤、愤懑而不消沉,内容上就“煤”的特点写“煤”,“煤”这个形象并没有被赋予象征意义。
  • 5. 下列作品、作家和出处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济南的冬天》——老舍——《骆驼祥子》 B、《秋天的怀念》——郑振铎——《植树的男人》 C、《狼》——蒲松龄——《聊斋志异》 D、《皇帝的新装》——伊索——《伊索寓言》

二、名句名篇默写

  • 6. 按要求默写。
    (1)、;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2)、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舟子喃喃曰:“!”(张岱《湖心亭看雪》) 
    (4)、今日听君歌一曲,。(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李白在《行路难》中,以“ ”来比喻人生路上所遭遇的艰难险阻,表现出无尽的怅惘之情。
    (6)、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三、综合性学习(6分)

  • 7. 学完本单元后,语文老师拟召开以“面对困境·乐观豁达”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
    (2)、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参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从人物所处的时代、人物的精神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备选人物:诸葛亮  文天祥  欧阳修

    示例:苏轼——宋代词人,虽屡遭挫折但依然豁达乐观。

    (3)、班会上,语文老师让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对“面对困难·乐观豁达”的看法。下面是小玲的即席发言,其中有几个问题,请你按要求帮她修改。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A】当面对困难时,你会怎样?是止步不前,自我埋怨?还是勇敢向前?【B】其实,困难能克服完全在于你怎样看待它。如果你以忧愁、抱怨的心理去对待,困难就是一面巨大的墙,是通向成功之路的绊脚石,是让你信心消失的致命毒药。可如果你乐观向上、豁达、不抱怨,困难就会变成一座连接成功彼岸的桥,一条使你从平庸通向高尚的路。

    ①【A】处画线句子标点符号有误,应将“”改为“”。

    ②【B】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修改为: 。

四、填空题(3分)

  • 8. 抗战时期,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和“”。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的歌手。

五、诗歌鉴赏

  • 9. 阅读《水调歌头》,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本词的上片想象丰富,开篇问月,接着写词人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经受不住琼楼玉宇的 , 觉得不如留在人间;下片将人世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作比照,发出了“”的感慨,展现了词人的胸襟,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从本词和《使至塞上》中,你都能读出诗人的心绪转变。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是什么触发了这样的转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六、文言文阅读

  • 10.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 , 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莲舟不能从。暝色四下,始返。

    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甃(zhòu):砌。②阈(yù):门槛。③瞑色:夜色。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闻堂左下有黄经洞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大为叹惋

    ②盖为高寒所

    无可观

    路登绝顶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石甓塞其门        ②不物喜,不以己悲 B、①至则一发僧结庵前    ②战胜朝廷 C、从小径            ②记之而去 D、①又里许,珠帘水    ②中轩敞者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

    (5)、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请回忆所学《醉翁亭记》,比较两篇文章表达情感的异同。

七、 现代文阅读(24分)

  •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回归阅读,拓展生活的光谱

    ①世界读书日前夕公布的一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近八成,人均图书阅读量7.86本,与2015年相比均有增长。而在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仅1.7%的人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逾四成的人感觉自己阅读量很少或比较少。国民阅读率的与日俱增和个人对阅读量的“不知足”,说明人们对读书这件事,变得更加在乎了。

    事有所成,常常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往往是读有所得。阅读有益于吸收知识、锻炼思维、开阔眼界,更能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也正因此,古人有“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的感慨,而在忙碌非常的信息时代,“全民阅读”这一关键词连续4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③杨绛小的时候,有一次被父亲询问:“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回答:“一星期都白活了。”对于热爱读书者,书籍如同亲密的精神伴侣。书海里,有远比眼中更生动的风景。你不必穿越时空,通过《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经典,便可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不必舟车劳顿,借助唯美的文字,便可领略“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绚丽、“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邈远;不必远渡重洋,翻阅《哈姆雷特》《红与黑》《老人与海》等西方名著,便可感受山海之外的民情、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书籍,蕴含着神奇的魔力,潜藏着无限的可能。

    ④读书,意味着熟知世间万物,品悟宇宙之妙。一个人的阅读史,决定着他的精神长相;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自有沟壑,眼里必有远方。茨威格认为,“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的确,阅读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面向现实的一种社交。融入一本书的具体场景,就不再仅仅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而是与作者和无数心灵为伴,去奔向生活的广袤原野。“人是知识的这种特定存在和自为存在”,如果说书籍是知识的载体,那么阅读则堪称人类的生存之道。

    ⑤【A】今日之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信息交流迅捷、价值多元多变,不少人常感慨跟不上时代的节拍,苦闷于庸常的局限。读书,无疑为吮吸生活精华提供了一条捷径。【B】面对现实生活的芜杂丛林,驻足阅读,何尝不是在为人生掬一捧清泉?以书籍为灯塔,不断开掘、延展生活的光谱,必能找寻到通向美好的林中之路。

    ⑥“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把书籍当作生活必需品,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个体与世界对话的能力自然越来越强。也许,读书日正确的打开方式,恰在于此。

    (1)、试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①段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
    (3)、为文章第②段的画线句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简述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5)、下列道理论据,放在第⑤段【A】【B】两处的哪个位置更合适?为什么?

    热爱自然而独居瓦尔登湖的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动情地写道:“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 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②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帕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帕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③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④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你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⑤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⑥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⑦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1)、作者为什么饱含深情极力赞美圆明园?
    (2)、按要求赏析句子。

    ①从前他们对帕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②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3)、请概括雨果的性格特点。
    (4)、最后一段有怎样的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具体分析。

八、作文(50分)

  • 13. 请以“转眼间    ▲     ”为题,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恰当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