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11-0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教室的门高2dm B、人耳能听到各种频率的声音 C、中学生跑100m一般用时30s D、成年人走一步的距离约为0.75m
  • 2. 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瓶,可观察到瓶子外壁很快会有小水珠,擦干后很快又形成。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与此相同的是(  )
    A、初春,湖面上凝结的薄冰 B、仲夏,群山间缠绕的薄雾 C、深秋,草叶上出现的白霜 D、寒冬,树枝上挂满的雾凇
  • 3. 2023年11月21日,中国空军一架歼﹣20飞机从中国某机场起飞,接迎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怀抱,若认为“歼﹣20”中的飞行员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运﹣20” C、机场塔台 D、机场矗立的五星红旗
  • 4. 如图所示,小刚在艺术节上用吉他弹奏优美的乐曲。对于吉他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乐曲的声音通过吉他弦传入人耳的 B、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 C、用力拨动吉他弦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 D、拨动不同的吉他弦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 5. 关于光的直线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只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B、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C、光在玻璃中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6. 下列实例中,不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是(  )
    A、孕妇做“B超” B、利用超声波加工高硬度工件 C、外科医生用超声波粉碎病人体内的结石 D、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的精细器件
  • 7. 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

    A、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B、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m/s C、5s~7s内,小车以2m/s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D、2s~5s内,小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填空题(7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 8. 完成单位换算: 0.035m=μm;54km/h=m/s;150min=h
  • 9. 如图所示的体温计的分度值为℃,量程为℃,若没有甩就用它来测量实际体温为36.8℃的某同学的体温,则测得的示数为℃。

  • 10. 在学校学校运动会上增加了一项有趣的比赛-吹气球。如图所示,气球越来越大,突然“啪”的一声破裂。气球破裂时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球内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周围空气的剧烈而产生的;声音以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四周的同学们听到气球爆破声是通过传入耳中的。

  • 11. “掩耳盗铃”是在处减弱噪声的,无声手枪是在处减弱噪声的,关上门窗或安双层玻璃是在减弱噪声的。
  • 12. 英国科学家研发出“激光橡皮”,专门用来除去白纸上黑色碳粉的字迹。在均匀的空气中激光是沿的,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填物态变化名称)为碳蒸气,字迹消失。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大约8min才能到达地球,请你估算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km。
  • 13. 如图是一款疗伤吸复剂,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它的装瓶是采用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而迅速(填物态变化),同时(选填“吸收”“放出”)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起到镇痛的作用。

  • 14.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于2021年10月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一群“热心”的亚洲象也赶往“赴会”。在工作人员观察和陪护象群时发现,大象之间可以通过频率小于20Hz的声波相互交流,这是利用声波传递 , 这种频率的声音我们人耳(选填“能”或“不能”)听到。

三、作图题(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 15.
    (1)、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OB , 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2)、如图所示,物体AB通过小孔O在虚线处的光屏成像,请作出AB的像A'B'(要求作出光路图);

    (3)、自行车的尾部安装一种塑料制成的反光镜,夜间骑车时,在车灯照射下,能把光线按原来方向返回。反光镜结构如图所示,两平面镜相互垂直,当一条光线AB入射到其中一平面镜,作出所有反射光线的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3小题,6分+7分+8分,共21分)

  • 16. (1)如图甲所示,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按图测一枚纽扣的直径,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mm,纽扣的直径是cm。

    (2)如图乙所示的机械秒表,其示数为s。

    (3)实验室里常用温度计是根据的规律制成的;如图丙所示是某同学测体温时体温计的一部分,它的示数是℃,使用体温计时(选填“能”或“不能”)离开人体读数。

  • 17. 小华设计了如图的甲、乙两种装置来探究“冰的物态变化规律”。

    (1)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还需要

    (2)该实验应选用选填(选填“大冰块”或“碎冰块”)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且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华应选用(选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

    (3)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当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如图丙是整个实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由图像可知根据图像特征可判断冰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冰熔化的过程是段(用字母表示),在第4分钟时处于状态;

    (4)图像丙中,在实验过程中BC段和DE段,温度保持不变,此过程中

    A.都不吸热        B.BC段吸热,DE段不吸热

    C.都吸热               D.BC段不吸热,DE段吸热

  • 18. 小玲利用如图的装置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她让小车从木板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木板中点B和终点C的时间和距离,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时,小玲发现小车下滑的速度很快,不便于测量时间,这时她应该(增大/减小)木板的坡度,或者换用更(长/短)的木板;

    (2)实验装置调整好后,小玲重新进行了实验,她用停表测得小车通过S1、S2这两段距离所用的时间分别为3s、4.5s,用刻度尺正确测量出S2的长度为90.0cm,那么小玲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应该是 , 她所测量的AB段的平均速度为m/s,AC段的平均速度为m/s,小车做的(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不正确),这样测出的速度(大于/等于/小于)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五、计算题(2小题,6分+6分,共12分)

  • 19. 某汽车以3m/s的速度匀速驶上长为90m的斜坡,到达坡顶后接着又以9m/s的速度从坡顶沿原路匀速返回。求:

    (1)上坡用的时间;

    (2)全程的平均速度。

  • 20. 如图所示,D5326次动车组共8节车厢,总长度为200m。该动车组从临汾西站出发,最终到达太原南站,其中临汾西站到平遥古城站距离为140km,用时50min,求:

    (1)D5326次动车组从临汾西站到平遥古城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若D5326次动车组以180km/h的速度完全通过某隧道所用时间为40s,则该隧道的长度是多少?

六、综合能力题(3小题,6分+5分+8分,共19分)

  • 21. 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C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水温/°C

    90

    92

    94

    98

    98

    98

    (1)某一次数据没有记录,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请将漏填的数据填在表格内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当时水的沸点是°C , 由水的沸点,可判断出当时的大气压。(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

    (3)当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杯中冒出的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沸腾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的体积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

    (4)实验时,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时间过长,为减少加热时间,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A.加大酒精灯火焰       B.用初温较高的水       C.增加烧杯中水的质量

  • 22.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1)、实验时从硬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入射光线,这是因为光在硬纸板上发生了(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2)、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翻折,此时在纸板B上(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3)、光线以30°角入射进行实验,测得反射角也为30° , 由此可得结论: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小明得出的结论可靠吗? , 理由是
  • 2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工降雨

    原来,地表水变成的水蒸气上升遇冷凝聚成团便是“云”,云中的微小冰粒直径只有0.01毫米左右,能长时间地悬浮在空中,当它们遇到某些杂质粒子(称为冰核)便可形成小冰晶,而一旦出现小冰晶,水汽就会在冰晶表面迅速凝结,使小冰晶长成雪花,许多雪花粘在一起成为雪片,当雪片大到足够重时就从高空飘落下来,这就是降雪,若雪片在下落过程中碰撞水滴,水滴凝结在雪片上,便形成不透明的冰球(称为雹)。如果雪片下落到温度高于0℃的暖区就熔化为水滴,便下起雨来。

    有云未必就下雨,是因为冰晶的数目太少了,运用云和降水的物理学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催化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使水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称为人工增加降水,其原理是通过散播催化剂,影响云的物理过程,使在一定条件下本来不能自然降水的云受激发而产生降水;也可使本来能自然降水的云,提高降水效率,增加降水量,散播催化剂的方法有飞机在云中撒播、用高射炮或火箭将碘化银炮弹射入云中爆炸和地面燃烧碘化银焰剂等。

    和巨量的水滴相比,升上高空的碘化银只是沧海一粟,在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人们绝不会感觉到碘化银的存在,人工降雨已有一段历史,技术较为成熟,不必对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心存疑虑,碘化银作为人工降雨的物质比干冰更好,碘化银可以在地上散播,利用气流上升的作用,飘浮到空中的云层里,因此利用碘化银比干冰降雨更简便易行。

    (1)施行人工降雨时,飞机在云层里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迅速而吸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遭遇冷而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在下落过程中又成小水滴落下来;(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上面的文章内涉及的物态变化中放热的有:

    (3)听到雷声知道将要下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选填“信息”或“能量”);

    (4)面对缺水,试说出一种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办法: